一种艾灸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1110发布日期:2018-08-28 22:26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保健器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艾灸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0920023864.x名称为《一种托举式艾灸机构》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托举式艾灸机构,属于医疗器械装置技术领域。给病人艾灸时在针灸针上端插上燃烧的艾柱,由于针灸针承重有限一次插的艾柱尺寸非常短,针一个穴位要换几次艾柱操作非常麻烦延长了治疗时间。该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三腿支撑架的一端固定在底环座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带孔托盘上,艾柱插筒与带孔托盘固定连接。它的优点是:此托举式艾灸机构结构设计合理实用,使用它由于可托举较长的燃烧艾柱使艾灸治疗时间缩短,操作简单方便并且大大提高了针灸针的稳定性对治疗十分有利。然而,该艾灸机构燃烧一段时间后,艾柱的燃烧端与皮肤之间距离变大,皮肤处获得的热量会降低,艾灸时能对皮肤的温度高低难以调节,所以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该装置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更换艾柱方便、艾灸时能对皮肤的温度高低可进行选择调节,且艾灸效果好的艾灸机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艾灸机构,包括有筒盖、筒体、置于筒体内腔中的艾柱,所述筒体的底面分布有能使艾柱燃烧产生的热气流通过的艾灸通孔,所述筒体上部设置有能使筒体内腔与外界相通的导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盖能上下移动和/或水平旋转动地套盖于筒体上,所述筒盖上设置有能与筒体上的对应导气孔相对齐而使筒体内腔的热气流流出外界的导热孔,当筒盖相对于筒体上下移动和/或水平旋转动时能将导热孔与导气孔相对齐而连通和不对齐时筒盖周壁能将导气孔封密,在所述筒体下部的圆周面上分布有气流通孔,并在筒体下部外周面上能转动地套置有环形套环,所述环形套环上设置有能与气流通孔相对齐而使筒体内腔的热气流流出外界的气流导孔,当环形套环沿筒体外周面转动时,所述气流导孔能与气流通孔相对齐而连通和不对齐时环形套环的周壁能将气流通孔封密。

作为改进,所述筒体的下部圆周外表面上凹设置有环形凹部,所述环形套环能转动地套置于环形凹部的筒壁上。

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气孔为4~6个,且导气孔为间隔均匀地分布于筒体的同一圆周面上,所述筒盖的导热孔数目与导气孔数量相对应。

进一步改进,所述气流通孔为4~6个,且气流通孔为间隔均匀地分布于筒体的的圆周面上,所述环形套环的气流导孔数目与气流通孔数量相对应。

作为改进,所述筒体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为一体结构,筒体中部外周面直径分别大于筒体上部和下部环形凹槽的外周面直径,当筒盖套置于筒体上时,所述筒盖的外周面与筒体中部的外周面为直径相等的上下相平齐圆周面,环形套环置于环形凹槽上时,环形套环的外周面与筒体中部的外周面为直径相等的上下相平齐的圆周面。

作为改进,所述筒体由上筒体和下筒体组成,所述下筒体的外周面直径要小于上筒体外周面直径,所述筒盖底面向下延伸出外径要小于筒盖外周面的环形凸环,当筒盖、上筒体、下筒体与环形套环组装在一起时,所述筒盖的环形凸环插置于筒体内,所述下筒体的上部插入上筒体内,筒盖外周面、上筒体外周面与环形套环的外周面为直径相等的上下相平齐的艾灸机构外表面。

作为改进,所述筒体的底部套置有当筒体贴附在人体上时能防止皮肤受伤的硅胶套,所述硅胶套的上部设置有套环,在套环上间隔地凸设有凸扣,所述凸扣对应地卡扣于筒体下部的卡孔中,在硅胶套的底部圆周面上分布有能方便与粘胶纸粘接定位的凸耳,所述凸耳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皮肤透气的透气孔。

作为改进,所述艾柱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在筒盖底面上固定有定位针,所述艾柱的顶部与定位针插置而相互固定在一起;或者,在筒盖底面上固定有导磁针,所述导磁针的侧面呈“丁”字形结构,所述导磁针包括针体和导磁圆盘,所述针体上端与导磁圆盘的底面相连接,所述艾柱与针体相互插接而固定在一起,所述导磁圆盘与筒盖底面相连接;或者,在筒盖底面上固定有导磁针,所述导磁针的侧面呈“丁”字形结构,所述导磁针包括针体和导磁圆盘,所述针体上端与导磁圆盘的底面相连接,所述针体中穿置有限位木塞,所述限位木塞顶面与导磁圆盘相抵触,而所述针体的下端延伸出限位木塞的底面,所述艾柱的顶部与延伸出限位木塞底面的针体插接而相互固定在一起,所述导磁圆盘与筒盖底面相连接。

进一步改进,在筒盖底面上设置有能夹住限位木塞上部侧面或艾柱上部侧面的卡爪,所述卡爪通过螺钉或胶水连接在筒盖底面上,所述导磁圆盘卡置在卡爪中。

作为改进,所述筒体的底面分布有能使艾柱燃烧产生的热气流通过的艾灸通孔的结构为:在筒体底部的通腔中嵌置有形状与筒体底部通腔相适配的隔板,所述艾灸通孔分布于隔板上,在隔板的底面上涂有防止皮肤感染细菌的抗菌材料层,在隔板的顶面上衬垫有能将艾柱燃烧的热量返回至艾柱上的第一铝薄片层,所述筒体的内侧壁上衬垫有能将艾柱燃烧的热量返回至艾柱上的第二铝薄片层,所述第二铝薄片层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所述第二铝薄片层的上部是能通过红外线将热量返回给艾柱的红色铝薄片层,所述第二铝薄片层的下部是能通过强光将热量返回至艾柱的银色铝薄片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环形套环能作为艾灸机构的艾灸能量强度调节器使用,旋转环形套环时环形套环上的气流导孔相对筒体上的气流通孔发生位移,两者之间的连通面积发生变化,改变外界与筒体内腔的空气流通效果,从而改变筒体内腔中艾灸的艾灸温度,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者对艾灸的使用情况、作用时间、对热量的接受程度以及灸透能量的情况进行调节;筒盖能相对筒体上下移动,改变艾柱的燃烧部与人体皮肤之间的距离,使皮肤处于适宜的艾灸温度,而筒盖上的导热孔能相对筒体的导气孔发生位移,两者之间的连通面积发生变化,也能改变外界与筒体内腔的空气流通效果,也起到艾灸能量强度调节的作用;在实际使用时,能根据作用的穴位是朝上穴位还是朝下穴位,能方便地选择一个调节方位进行调整,因此本艾灸机构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另外,筒盖上的导热孔能向筒体内输入更多的氧气,促进艾柱燃烧,有助于在筒体内腔中形成循环气流,更好地刺激皮肤上的穴位;筒体和隔板顶面设置有铝薄片层,铝薄片层能反射光线,使艾柱产生的热量聚集在筒体内腔中减少热量损失,增强艾灸效果,聚集的热量从隔板的艾灸通孔离开筒体接触皮肤,使热量更均匀、持久,艾灸用效果更理想;铝薄片层的聚热效果与筒体筒盖上通气孔的气体流动共同作用,保证筒体内温度平稳升高,有利于皮肤适应温度变化,避免皮肤灼伤;筒体上套置有硅胶套,硅胶套质地柔软,能贴合在人体皮肤上,使艾灸机构与皮肤接触更为紧密、舒适,有助于艾灸治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图1的结构分解图;

图5是图4中未分解部分的结构分解图;

图6是图4中筒盖相关结构处于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7是图5中筒盖相关结构处于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8是图1中艾柱相关结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沿b-b线的剖面图;

图12是图9中去除艾柱相关结构后的结构分解图;

图13是图12的进一步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艾灸机构,艾灸机构,包括有筒盖2、筒体1、置于筒体内腔12中的艾柱32,所述筒体1的底面分布有能使艾柱燃烧产生的热气流通过的艾灸通孔41,所述筒体1上部设置有能使筒体内腔12与外界相通的导气孔11,所述筒盖2能上下移动和/或水平旋转动地套盖于筒体1上,所述筒盖2上设置有能与筒体1上的对应导气孔11相对齐而使筒体内腔12的热气流流出外界的导热孔21,当筒盖2相对于筒体1上下移动和/或水平旋转动时能将导热孔21与导气孔11相对齐而连通和不对齐时筒盖周壁能将导气孔11封密,在所述筒体1下部的圆周面上分布有气流通孔13,并在筒体1下部外周面上能转动地套置有环形套环7,所述环形套环7上设置有能与气流通孔13相对齐而使筒体内腔12的热气流流出外界的气流导孔71,当环形套环7沿筒体1外周面转动时,所述气流导孔71能与气流通孔13相对齐而连通和不对齐时环形套环7的周壁能将气流通孔13封密。所述筒体1的下部圆周外表面上凹设置有环形凹部14,所述环形套环7能转动地套置于环形凹部14的筒壁上。所述导气孔11为4~6个,且导气孔11为间隔均匀地分布于筒体1的同一圆周面上,所述筒盖2的导热孔数目与导气孔数量相对应。所述气流通孔13为4~6个,且气流通孔13为间隔均匀地分布于筒体1的的圆周面上,所述环形套环7的气流导孔数目与气流通孔数量相对应。筒体1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为一体结构,筒体中部外周面直径分别大于筒体上部和下部环形凹槽15的外周面直径,当筒盖2套置于筒体1上时,所述筒盖2的外周面与筒体中部的外周面为直径相等的上下相平齐圆周面,环形套环7置于环形凹槽15上时,环形套环7的外周面与筒体中部的外周面为直径相等的上下相平齐的圆周面。所述筒体1的底部套置有当筒体1贴附在人体上时能防止皮肤受伤的硅胶套8,所述硅胶套8的上部设置有套环81,在套环81上间隔地凸设有凸扣,所述凸扣对应地卡扣于筒体下部的卡孔18中,在硅胶套8的底部圆周面上分布有能方便与粘胶纸粘接定位的凸耳82,所述凸耳82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皮肤透气的透气孔83。所述艾柱32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在筒盖底面上固定有定位针,所述艾柱32的顶部与定位针插置而相互固定在一起;或者,在筒盖底面上固定有导磁针,所述导磁针的侧面呈“丁”字形结构,所述导磁针包括针体31和导磁圆盘3,所述针体31上端与导磁圆盘3的底面相连接,所述艾柱32与针体31相互插接而固定在一起,所述导磁圆盘3与筒盖底面相连接;或者,在筒盖底面上固定有导磁针,所述导磁针的侧面呈“丁”字形结构,所述导磁针包括针体31和导磁圆盘3,所述针体31上端与导磁圆盘3的底面相连接,所述针体31中穿置有限位木塞33,所述限位木塞33顶面与导磁圆盘3相抵触,而所述针体31的下端延伸出限位木塞33的底面,所述艾柱32的顶部与延伸出限位木塞33底面的针体31插接而相互固定在一起,所述导磁圆盘3与筒盖底面相连接。在筒盖底面上设置有能夹住限位木塞33上部侧面或艾柱32上部侧面的卡爪6,所述卡爪6通过螺钉或胶水连接在筒盖底面上,所述导磁圆盘3卡置在卡爪6中。所述筒体1的底面分布有能使艾柱燃烧产生的热气流通过的艾灸通孔41的结构为:在筒体1底部的通腔中嵌置有形状与筒体1底部通腔相适配的隔板4,所述艾灸通孔41分布于隔板4上,在隔板4的底面上涂有防止皮肤感染细菌的抗菌材料层,在隔板4的顶面上衬垫有能将艾柱燃烧的热量返回至艾柱32上的第一铝薄片层,所述筒体1的内侧壁上衬垫有能将艾柱燃烧的热量返回至艾柱32上的第二铝薄片层,所述第二铝薄片层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所述第二铝薄片层的上部是能通过红外线将热量返回给艾柱32的红色铝薄片层,所述第二铝薄片层的下部是能通过强光将热量返回至艾柱32的银色铝薄片层。导磁针的导磁圆盘3为永磁材料制成,,或导磁针的导磁圆盘和针体均为永磁材料制成,再或者,导磁针为铁制材料制成,在使用时在导磁圆盘3的顶面上设置磁铁使导磁针具有磁性。

如图9至图13所示,另一种实施例的艾灸机构,筒体1由上筒体16和下筒体17组成,所述下筒体16的外周面直径要小于上筒体外周面直径,所述筒盖底面向下延伸出外径要小于筒盖外周面的环形凸环22,当筒盖2、上筒体16、下筒体17与环形套环7组装在一起时,所述筒盖2的环形凸环22插置于筒体1内,所述下筒体17的上部插入上筒体16内,筒盖外周面、上筒体外周面与环形套环7的外周面为直径相等的上下相平齐的艾灸机构外表面。此时用于插入环形套环7的环形凹部14即为下筒体17;或者环形凹部14为下筒体17的下部。而环形凹槽15为下筒体17外壁由于下筒体外圆直径小于上通体外圆直径而套入上筒体内壁后形成的凹陷部;或,环形凹槽15为下筒体下部相对下筒体上部凹陷而形成的环形凹部。

工作原理:通过调整筒盖相对筒体的高度,实现调整艾柱的燃烧端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并且调整过程中,筒体上的导气孔和气流通孔使筒体内外的空气流动,有助于在筒体内腔中形成气流循环,更好地刺激皮肤上的穴位取得更好的艾灸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