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口腔撑开调节的气道管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2773发布日期:2018-07-31 22:0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理装置,尤其是一种具备口腔撑开调节的气道管理装置,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呼吸系统病变的一项重要手段,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直观地了解气管、支气管病变、支气管镜取组织活检,还可直接进行一些列临床治疗。由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一项刺激性很强的侵入性操作,支气管镜对声门和支气管的强烈刺激容易导致患者呛咳及躁动,会出现循环絮乱、缺氧等事件的发生。以往在表面麻醉下患者难以耐受,特别是婴幼儿难以完成操作,常使检查暂停或中断。仅凭静脉麻醉对患者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容易出现通气不足,血氧饱和度下降,易发生麻醉意外。

近年来采用先在静脉麻醉下置入标准喉罩,然后通过喉罩插入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检查的方法在临床上以得到普及应用,但喉罩诞生的初衷之一是为了减轻气管插管导致的气道损伤,现有的喉罩在插入纤维支气管镜时无法给患者继续供氧,因此在临床上患者容易出现缺氧,使检查操作中断,需先拔除支气管镜对患者进行抢救,抢救措施为置入喷射呼吸管行喷射呼吸,或直接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现在的抢救措施耽误时间较长,增加了患者风险和痛苦。临床需要一种更加快速便捷的备用呼吸抢救措施。

此外,在支气管镜检查时,由于患者吞咽被抑制,容易出现口水吸入肺部,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这种险情也需要有效的口水吸引清理措施加以预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具备口腔撑开调节的气道管理装置,其结构紧凑,能实现对口部以及牙齿的撑开,能满足支气管镜、胃镜等的放置与操作,避免口水吸入肺部导致的并发症,在紧急状态下可实现呼吸支持,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具备口腔撑开调节的气道管理装置,包括用于撑开咽喉部形成操作空间的撑开罩以及与所述撑开罩适配连接的支撑连接体,撑开罩上还设置允许操作镜置入的操作镜置入定位口,操作镜通过操作镜置入定位口能伸入撑开罩内;

还包括能使患者口腔及牙齿撑开的口齿撑开器,所述口齿撑开器套设于支撑连接体上,口齿撑开器上设置允许一侧牙齿咬合的第一齿槽以及与所述第一齿槽对应的允许对侧牙齿咬合第二齿槽。

所述口齿撑开器的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之间的距离可调。

所述口齿撑开器包括咬合上部体以及与所述咬合上部体适配的咬合下部体,咬合上部体与咬合下部体间能相互移动,咬合上部体与咬合下部体间相对移动后,能调节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之间的距离;

第一齿槽设置于咬合上部体上并在所述咬合上部体上均匀分布,第二齿槽设置于咬合下部体上并在所述咬合下部体上均匀分布。

在所述咬合上部体上还设置连接锁紧体,通过连接锁紧体能将咬合上部体锁紧在支撑连接体上。

在咬合下部体上设置侧板连接定位块,所述侧板连接定位块内设置侧板连接定位口;咬合下部体具有连接侧板,连接侧板能穿入侧板连接定位块的侧板连接定位口内,连接侧板能在侧板连接定位口内运动,连接侧板相对侧板连接定位块运动后,能使得咬合上部体与咬合下部体间相互靠近或远离;

在咬合上部体的外壁上设置锁紧齿,在连接侧板的端部设置锁紧齿条,锁紧齿条倾斜分布于连接侧板的端部,且锁紧齿条与锁紧齿间能相互啮合。

所述支撑连接体包括用于将液体吸引出的吸引管、用于呼吸支持的呼吸支持管以及套置于呼吸支持管上的外套管;

呼吸支持管的尾端从外套管内穿出后位于撑开罩内,呼吸支持管在外套管内能沿外套管的长度方向运动,呼吸支持管在外套管内运动时,能调节呼吸支持管尾部位于撑开罩内的长度;吸引管的尾端伸入撑开罩内,呼吸支持管位于撑开罩内的尾端包裹有呼吸支持气囊,所述呼吸支持气囊与用于对所述呼吸支持气囊进行充气的呼吸气囊充气管连通。

所述呼吸支持管的头端位于外套管外,呼吸支持管的头端设置呼吸连接口,呼吸支持管的尾端设置支持管孔,所述支持管孔贯通呼吸支持管,且呼吸支持气囊位于支持管孔与外套管的端部间。

所述吸引管的尾端设置贯通吸引管的吸引孔,吸引管的头端设置吸引连接头,吸引管的头端与外套管间通过挡板连接。

所述操作镜置入定位口包括中部置入定位口以及侧部置入定位口,中部置入定位口位于吸引管与呼吸支持管之间,侧部置入定位口位于吸引管、呼吸支持管相应的外侧;操作镜包括支气管镜或胃镜。

还包括密封囊,所述密封囊沿撑开罩的内侧表面分布,密封囊与用于对密封囊充气的密封囊充气管连接并连通,密封囊充气管上设置密封囊充气管密封阀。

本发明的优点:通过口齿撑开器能实现对患者口部以及牙齿的撑开,通过撑开罩能撑开咽喉部,通过吸引管能吸引撑开、操作过程中的液体,避免被误吸入肺部,呼吸支持管能在撑开罩能运动,在紧急情况下,利用呼吸支持管起到气管导管的作用,实现呼吸支持;操作镜通过操作镜置入定位口置入撑开罩内,从而进行所需的操作,即能满足支气管镜、胃镜等的放置与操作,避免口水吸入肺部导致的并发症,在紧急状态下可实现呼吸支持,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呼吸支持管的尾端设置角度调节单体气囊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设置压舌板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角度调节机构的一种实施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设置口齿撑开器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口齿撑开器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口齿撑开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呼吸连接口、2-呼吸气囊充气管、3-呼吸充气管密封阀、4-呼吸支持管、5-挡板、6-吸引连接头、7-吸引管、8-外套管、9-撑开体、10-中部置入定位口、11-侧壁置入定位口、12-吸引孔、13-呼吸支持气囊、14-支持管孔、15-撑开膜体、16-角度调节单体气囊、17-角度调节单体气囊充气管、18-角度调节单体气囊充气管密封阀、19-压舌板、20-角度调节双体第一气囊、21-角度调节双体第二气囊、22-口齿撑开器、23-咬合上部体、24-咬合下部体、25-连接侧板、26-侧板连接定位块、27-锁紧齿条、28-第一套置连管、29-第二套置连管、30-锁紧齿、31-连接锁紧体、32-第一齿槽以及33-第二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了能满足支气管镜、胃镜等的放置与操作,避免口水吸入肺部导致的并发症,在紧急状态下可实现呼吸支持,本发明包括用于撑开咽喉部形成操作空间的撑开罩9、用于将液体吸引出的吸引管7以及用于呼吸支持的呼吸支持管4,吸引管7的尾端伸入撑开罩9内且吸引管7的尾端设置贯通吸引管7的吸引孔12;呼吸支持管4的尾端位于撑开罩9内,且呼吸支持管4尾端位于撑开罩9内的长度可调;呼吸支持管4位于撑开罩9内的尾端包裹有呼吸支持气囊13,所述呼吸支持气囊13与用于对所述呼吸支持气囊13进行充气的呼吸气囊充气管2连通;撑开罩9上还设置允许操作镜置入的操作镜置入定位口,操作镜通过操作镜置入定位口伸入撑开罩9内。

具体地,撑开罩9呈罩状,撑开罩9可以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材料制成,撑开罩9可以采用现有喉罩的罩体形状或采用医用胶制成的罩状结构,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只要能实现撑开咽喉部形成操作空间即可。吸引管7的尾端伸入撑开罩9内,通过吸引管7的吸引孔12在负压的作用下能将撑开罩9内的液体吸出,避免液体被误吸入肺部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吸引管7吸引的液体包括痰液或口水等。

呼吸支持管4的尾端也位于撑开罩9内,呼吸支持管4的头端与吸引管7的头端均位于撑开罩9外的同一侧,呼吸支持管4的头端与吸引管7的头端呈平行分布。呼吸支持气囊13位于呼吸支持管4的尾端,呼吸支持气囊13位于撑开罩9内,通过呼吸气囊充气管2能对呼吸支持气囊13进行充气。操作镜通过操作镜置入定位口伸入撑开罩9内,从而实现所需的操作。

在进行操作时,利用呼吸支持管4能进行呼吸支持,即不会影响操作镜的操作,且在呼吸支持、操作镜进行操作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吸引操作。具体使用时,撑开罩9位于声门口,当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将呼吸支持管4的尾端置入气道内,呼吸支持管4通过在呼吸支持气囊13的配合下能充当气管导管的作用,而不需要将撑开罩9等退出后再实施呼吸支持,确保了操作过程中的可靠性,减少了对病人操作过程中的损伤。

进一步地,在撑开罩9上设置外套管8,呼吸支持管4置于外套管8内,且呼吸支持管4的尾端从外套管8内穿出后位于撑开罩9内,呼吸支持管4在外套管8内能沿外套管8的长度方向运动,呼吸支持管4在外套管8内运动时,能调节呼吸支持管4尾端位于撑开罩9内的长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能实现呼吸支持管4尾端长度在撑开罩9的可调,需要在撑开罩9上设置外套管8,外套管8在撑开罩9外,且外套管8与吸引管7在撑开罩9外可以呈平行分布,呼吸支持管4置于外套管8内,通过呼吸支持管4在外套管8内的运动,能实现呼吸支持管4尾端在撑开罩9内的长度调节。具体实施时,呼吸支持管4的外径与外套管8的内径适配,呼吸支持管4在外套管8内运动时,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下才能实现,外部作用力撤去后,呼吸支持管4稳定保持在外套管8内。当然,外套管8的端部也可以伸入撑开罩9内,还可以通过常用的临时紧固机构将呼吸支持管4与外套管8保持稳定,临时固定机构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实施时,外套管8、吸引管7以及呼吸支持管4能形成支撑连接体,通过支撑连接体能方便对撑开罩9的置入操作、拿持、以及移动等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呼吸支持管4的头端位于外套管8外,呼吸支持管4的头端设置呼吸连接口1,呼吸支持管4的尾端设置支持管孔14,所述支持管孔14贯通呼吸支持管4,且呼吸支持气囊13位于支持管孔14与外套管8的端部间。

本发明实施例中,呼吸支持管4的头端通过呼吸连接口1能与喷射呼吸机等呼吸支持设备连接,呼吸支持设备通过将氧气送入呼吸支持管4内,实现呼吸支持。呼吸支持管4与外套管8配合时,呼吸支持气囊13位于外套管8的端部外,呼吸支持气囊13位于支持管孔14与外套管8的端部间,即支持管孔14更靠近呼吸支持管4的尾端。

具体实施时,所述吸引管7的头端设置吸引连接头6,吸引管7的头端与外套管8间通过挡板5连接。本发明实施例中,吸引管7通过吸引连接头6能与外部的负压吸引设备连接,吸引管7通过挡板5与外套管8连接,通过挡板5能使得吸引管7、外套管8的位置等保持稳定。

所述呼吸气囊充气管2上设置用于封闭呼吸气囊充气管2的呼吸充气管密封阀3。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气囊充气管2能实现对呼吸支持气囊3的充放气,在充放气结束后,通过呼吸充气管密封阀3能封堵气囊充气管2,确保呼吸支持气囊13能稳定处于相应的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镜置入定位口包括中部置入定位口10以及侧部置入定位口11,中部置入定位口10位于吸引管7与呼吸支持管4之间,侧部置入定位口11位于吸引管7、呼吸支持管4相应的外侧;操作镜包括支气管镜或胃镜。

本发明实施例中,撑开罩9成类似三角状,即与现有喉罩的形状类似,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撑开罩9上设置撑开膜体15,撑开膜体15覆盖在撑开罩9上,中部置入定位口10贯通撑开膜体15,在吸引管7、呼吸支持管4的外侧均设置侧部置入定位管11,操作镜可以通过中部置入定位口10或侧部置入定位管11置入撑开罩9内,操作镜置入撑开罩9内,具体的实施操作过程与现有技术相一致,此处不再赘述。操作镜采用支气管镜、胃镜时,均具有视频功能,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呼吸支持管4置入气道内时,可以利用操作镜的视频辅助进行呼吸支持管4置入气道的过程,确保置入气道的可靠性。在紧急情况下呼吸支持时,呼吸支持管4上呼吸支持气囊13的作用与现有气管导管端部的气囊相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还包括密封囊,所述密封囊沿撑开罩9的内侧表面分布,密封囊与用于对密封囊充气的密封囊充气管连接并连通,密封囊充气管上设置密封囊充气管密封阀。通过密封囊充气管能对密封囊进行充气,通过密封囊能密封撑开罩9内侧面与声门部位的接触密封性。

此外,还包括用于调节呼吸支持管4尾部角度的角度调节机构,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能调节呼吸支持管4尾部在撑开罩9内的角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用于调节呼吸支持管4尾端角度的角度调节单体气囊16,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角度调节单体气囊16与用于对所述角度调节单体气囊16进行充气的角度调节单体气囊充气管17连接,所述角度调节单体气囊充气管17上还设置角度调节单体气囊充气管密封阀18;通过角度调节单体气囊充气管17对角度调节单体气囊16充气时,能使得呼吸支持管4的尾端靠近撑开罩9的内壁。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节单体气囊16固定在呼吸支持管4的尾端,且角度调节单体气囊16位于呼吸支持管4远离撑开罩9内壁的一侧。当通过角度调节单体气囊充气管17对角度调节单体气囊16充气或放气时,能将呼吸支持管4的尾端翘起的角度变大或变小,从而适应置入患者声门的需求,在紧急时方便便捷的进行呼吸支持;具体地,通过角度调节单体气囊充气管17对角度调节单体气囊16充气时,能使得呼吸支持管4的尾端翘起角度变大;通过角度调节单体气囊充气管17对角度调节单体气囊16放气时,能使得呼吸支持管4的尾端翘起角度变小。一般地,角度调节单体气囊16处于非充气状态,当需要调节呼吸支持管4的角度时,才需要对角度调节单体气囊16进行充气,从而不会影响呼吸支持气囊13的工作状态。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角度调节机构的另一种实施示意图,其中,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角度调节双体第一气囊20以及角度调节双体第二气囊21,呼吸支持管4位于角度调节双体第一气囊20与角度调节双体第二气囊21的结合部,角度调节双体第一气囊20、角度调节双体第二气囊21的外壁均与呼吸支持管4固定连接。当然,角度调节双体第一气囊20、角度调节双体第二气囊21还与相应的双体气囊充气管对应连接,通过相应双体气囊充气管能对角度调节双体第一气囊20、角度调节双体第二气囊21进行独立的充放气,具体充放气过程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在对呼吸支持管4进行调节时,根据角度调节的要求,对角度调节双体第一气囊20和/或角度调节双体第二气囊21进行充气,利用角度调节双体第一气囊20与角度调节双体第二气囊21间充气状态,有效实现对呼吸支持管4尾端的角度调节。当然,在具体实施时,角度调节机构还可以采用其他所需的形式,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只要能实现呼吸支持管4尾部角度的调节即可,具体不再赘述。

如图3所示,还包括与外套管8、吸引管7连接的压舌板19,所述压舌板19位于撑开罩9的外侧,且压舌板19沿吸引管7、外套管8的长度方向分布。本发明实施例中,压舌板19可以呈直行板状或弧形板状,压舌板19的长度小于外套管8、吸引管7的长度,且压舌板19不会影响操作镜的置入与操作。当将撑开罩9置入咽喉部后,通过压舌板19能压住舌头,避免舌头卷起靠近上颚,从而不会影响操作镜等的操作。

为了使得增大口部的开口度,还包括能使患者口腔及牙齿撑开的口齿撑开器22,所述口齿撑开器22套设于吸引管7、外套管8,口齿撑开器22上设置允许一侧牙齿咬合的第一齿槽32以及与所述第一齿槽32对应的允许对侧牙齿咬合第二齿槽33。

本发明实施例中,口齿撑开器22位于撑开罩9的外侧,口齿撑开器22套设在吸引管7与外套管8上,口齿撑开器22位于挡板5与撑开罩9之间。当撑开罩9置入咽喉部时,患者的牙齿能放置并咬住所述口齿撑开器22,利用口齿撑开器22的厚度能控制患者口部的张开程度。在口齿撑开器22上设置第一齿槽32以及第二齿槽33,第一齿槽32、第二齿槽33在口齿撑开器22上与患者的牙齿等适配,以便患者的牙齿有效放置在第一齿槽32、第二齿槽33内,提高咬合的适应性。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为口齿撑开器22的一种实施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口齿撑开器22包括咬合上部体23以及与所述咬合上部体23适配的咬合下部体24,咬合上部体23与咬合下部体24能围合成箱状或盒状的结构形式,咬合上部体23与咬合下部体24间能相互移动,咬合上部体23与咬合下部体24间相对移动后,能调节围合成箱状或盒状结构的厚度,当牙齿咬合在所述口齿撑开器22上后,能有效调节患者口部的张开程度。具体实施时,第一齿槽32设置于咬合上部体23上,第二齿槽33位于咬合下部体24上,第一齿槽32在咬合上部体23上均匀分布,第二齿槽33在咬合下部体24上均匀分布。

咬合上部体23与咬合下部体24间围合形成的空腔能套在吸引管7以及外套管8上,此外,为了能方便与吸引管7、外套管8的配合,在咬合上部体23内设置第一套置连管28以及第二套置连管29,通过第一套置连管28、第二套置连管29能分别套在吸引管7、外套管8上,且咬合上部体23通过第一套置连管28、第二套置连管29能在吸引管7、外套管8上移动,咬合上部体23相对吸引管7、外套管8移动后,咬合下部体24能跟随咬合上部体23运动,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牙齿咬合需要。

此外,在咬合上部体23上还设置连接锁紧体31,通过连接锁紧体31能将咬合上部体23与吸引管7、外套管8相互锁紧,以确保牙齿咬合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当然,具体实施时,第一套置连管28、第二套置连管29也可以设置在咬合下部体24内,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咬合上部体23与咬合下部体24间的相互移动,在咬合下部体23上设置侧板连接定位块26,所述侧板连接定位块26内设置侧板连接定位口;咬合下部体24具有连接侧板25,连接侧板25能穿入侧板连接定位块26的侧板连接定位口内,连接侧板25能在侧板连接定位口内运动,连接侧板25相对侧板连接定位块26运动后,能使得咬合上部体23与咬合下部体24间相互靠近或远离。此外,在咬合上部体23的外壁上设置锁紧齿30,在连接侧板25的端部设置锁紧齿条27,锁紧齿条27倾斜分布于连接侧板25的端部,且锁紧齿条27与锁紧齿30间能相互啮合。当锁紧齿条27与锁紧齿30相互啮合后,能将咬合上部体23与咬合下部体24间相互锁紧。一般地,锁紧齿条27能在连接侧板25的端部活动,通过锁紧齿条27在连接侧板25的活动且与锁紧齿30分离后,能解除咬合上部体23与咬合下部体24间的相互锁紧状态,从而为后续咬合上部体23与咬合下部体24间的相互运动做准备,提高口齿撑开器22对患者口部张开状态调节的便捷性。

本发明通过口齿撑开器22能实现对患者口部以及牙齿的撑开,通过撑开罩9能撑开咽喉部,通过吸引管7能吸引撑开、操作过程中的液体,避免被误吸入肺部,呼吸支持管4能在撑开罩9能运动,在紧急情况下,利用呼吸支持管4起到气管导管的作用,实现呼吸支持;操作镜通过操作镜置入定位口置入撑开罩9内,从而进行所需的操作,即能满足支气管镜、胃镜等的放置与操作,避免口水吸入肺部导致的并发症,在紧急状态下可实现呼吸支持,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