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83457发布日期:2018-08-04 11:06阅读:12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药品技术的领域。

技术背景

皮肤瘙痒症是临床常见病症,是一种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瘙痒”,历代中医文献根据不同皮损及发病部位有不同名称,如“痒风“、”阴痒”等,现统称之为风瘙痒。临床表现为皮肤阵发性瘙痒,痒无定处或局限于身体某些部位,以阴部、肛门周围、头皮、小腿较为常见。无原发皮损,反复搔抓可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皮损,甚至继发感染引起毛囊炎、疖、淋巴结炎等。易反复发作,有发于秋末冬季,因寒冷干燥诱发;亦有发于夏季,因潮湿多汗诱发。全身性瘙痒症包括老年性瘙痒症、冬季瘙痒症、夏季瘙痒症等。局限性瘙痒包括肛门瘙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等。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采用镇静抗过敏疗法,确能在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痒感,但难以达到治愈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祛风,止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等症,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蛇床子20-40份、苦参20-40份、枯矾20-40份、地肤子20-40份、虎杖20-40份、白鲜皮20-40份、山豆根20-40份、蜀椒5-15份、土荆皮20-40份、黄柏20-40份、马齿苋50-70份和土茯苓20-40份制成。

前述的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中,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蛇床子25-35份、苦参25-35份、枯矾25-35份、地肤子25-35份、虎杖25-35份、白鲜皮25-35份、山豆根25-35份、蜀椒8-12份、土荆皮25-35份、黄柏25-35份、马齿苋55-65份和土茯苓25-35份制成。

前述的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中,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蛇床子30份、苦参30份、枯矾30份、地肤子30份、虎杖30份、白鲜皮30份、山豆根30份、蜀椒10份、土荆皮30份、黄柏30份、马齿苋60份和土茯苓30份制成。

一种前述的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的制作方法,取上述药物,可以加辅料,也可以不加辅料,制成药物制剂。

前述的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药物制剂为外用制剂。

前述的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外用制剂为洗剂、膏剂或贴剂。

前述的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洗剂这样制作:取上述药物,加3000体积份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开持续15分钟后,文火煎30分钟,煎至药液1500体积份;再将药液加水至3000体积份,同样方法二煎至药液1500体积份,将两次药液混合,即得。

前述的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的制作方法,所述膏剂这样制作:取上述药物,加8-10倍量的水浸泡10-15分钟,先大火煎煮10-15min,再继续用小火煎煮15-25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50-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5的浸膏,即得。[a1][a2]

皮肤瘙痒症中医文献统称为“诸痒”、“痒症”、“痒风”等,首次阐明“痒”的病机,当推《灵枢》,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记载“......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黄帝内经》中即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诸病源候论》中记述:“风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对本病的病因、症状等做了具体描述,如“痒症不一,血虚皮肤燥痒者,宜四物汤加防风,......妇人血虚,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中。缘月水来时为风所吹,不然则是产褥中食动风物致之。......有脾虚身痒,本无疥癣,素非产褥,洁然一身,痒不可任,此乃脾虚所困。经云: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又云脾主身之肌肉,宜实脾为先。”即把本病的病因归为血虚和脾虚两类,治疗以实脾为先。《外科证治全书》中则命名为“痒风”,如“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并提出“肝家血虚,燥热生风,不可妄投风药”的论点。综上,中医认为,皮肤瘙痒多与风邪有关,风或从外感,或从内生,常与热、湿、燥、毒等邪气夹杂而为病。所以历代医家多将其分为血虚风燥型、血热生风型、风(湿)热浸淫型、血瘀型、风寒外袭型、肝肾阴虚型等。本病病因复杂,且有许多不确定致病因素,导致本病治疗非常棘手,病程长,缠绵难愈。

本发明药物十二种中药组成,发挥清热解毒,燥湿祛风,止痒的药效物质基础,临床使用疗效显著。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且安全性高、经济实惠等优点,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药理研究及功效】蛇床子,为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蛇床的成熟果实。性温,味辛、苦,有小毒。归肾经。具有外用燥湿杀虫止痒,内服温肾壮阳,驱寒燥湿之功效,《千金方》单用本品研粉,猪脂调之外涂,治疗疥癣瘙痒,《药性论》中亦有“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差。”蛇床子中含蛇床明素、花椒毒素,对皮肤癣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还具有较强的抗炎和镇痛作用。苦参,为豆科亚灌木植物苦参的根,性寒,味苦,归肝、胆、胃、大肠、膀胱经,本品局部外用有清热、除湿、杀虫止痒之功,用治皮肤瘙痒,常与解毒杀虫、祛风止痒药同用,以煎汤外洗,如《疡科心得集》苦参汤,以之与蛇床子、地肤子、石菖蒲等药同用。枯矾,白矾煅后称枯矾,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经加工提炼制成的结晶,主含硫酸铝钾,性寒,味酸、涩,归肺、脾、肝、大肠经,外用以收湿止痒为长,尤宜用于湿疹、湿疮等疮面湿烂瘙痒者。治湿疹瘙痒、黄水流注者,可单用本品为末,入冷水洗患处。地肤子,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成熟果实,性寒,味苦。归肾、膀胱经,功善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名医别录》中记载“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滇南本草》中亦有“洗皮肤之风”的记载,本品含维生素a类物质,对多种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蜀椒,又名花椒,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性热,为辛,有小毒,归脾、胃经。外用能燥湿杀虫止痒,治湿疹瘙痒,可单用或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等,煎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蜀椒的挥发油对多种皮肤癣菌和深部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触杀疥、螨等。土荆皮,为松科乔木植物金钱松的根皮或近根树皮,性温,味辛,归肺、脾经,本品有毒,只供外用,有较好的杀虫疗癣、祛湿止痒作用,以治疗癣为主,《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其能“其皮治一切血,杀虫瘴癣”,西医药理研究显示土荆皮有机酸、乙醇浸膏及苯浸膏,对常见10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攀援藤本植物光叶菝葜的块茎,性微寒,味甘、淡,归肝、膀胱、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能治湿疹瘙痒。白鲜皮,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性寒,味苦、微辛,归肝、胆、脾、胃、肺、膀胱经,能清热燥湿,解毒,祛风,善治皮肤瘙痒、湿疹、湿疮、热毒疮肿,阴痒阴肿等证。黄柏,山豆根两药合用清热解毒,燥湿泻火,且两者都具有对多种皮肤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马齿苋,能清热解毒,凉血。虎杖,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效。皮肤瘙痒可由血热、血瘀化燥生风,《医宗必读》中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马齿苋、虎杖一凉血、一活血,以达祛风止痒的目的。诸药合用,清热解毒,燥湿祛风,止痒之功。

治疗实例

患者周某,女,77岁,2016年12月2日首诊。因“躯干、四肢皮肤瘙痒3+月”就诊,患者诉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躯干、四肢皮肤瘙痒,皮肤干燥,见少量鳞屑及抓痕,抓痕处未见渗出、渗液,未见明显原发皮疹。长期外用各种药膏外擦(具体不详),症状时轻时重。体查:躯干、四肢皮肤干燥,未见明显原发皮疹,见少量鳞屑及抓痕,抓痕处未见渗出、渗液,皮肤划痕试验(-)。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风瘙痒病,辨证属气血亏虚,失于外固,风邪乘虚外袭,血虚生风,肌肤失养。用本发明药物(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外洗。一日一次,追访至2017年03月5日,皮肤瘙痒已痊愈未再复发。

患者石某,女,69岁,2016年09月12日首诊,因“全身皮肤瘙痒1月”就诊,患者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双下肢、腹部瘙痒,夜间为甚,皮肤干燥,无丘疹、斑疹、糜烂渗出等症,予口服药物及外用药膏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缓解,瘙痒逐渐泛发全身。体查:全身皮肤干燥,未见明显原发皮疹,可见大小不等色素沉着斑,散在抓痕、血痂,抓痕处未见渗液,皮肤划痕试验(-)。舌淡,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诊断:风瘙痒病,辨证属血虚生风,经脉阻滞,肌肤难得温煦故发为本病。治疗以清热止痒,疏风活血润肤,即用本发明药物(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外洗。一日一次,追访至2017年01月2日,皮肤瘙痒已痊愈未再复发。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祛风,止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等症,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配方:蛇床子30g、苦参30g、枯矾30g、地肤子30g、虎杖30g、白鲜皮30g、山豆根30g、蜀椒10g、土荆皮30g、黄柏30g、马齿苋60g和土茯苓30g。

工艺:以上中药予3000毫升水浸泡20分钟,头煎:武火煎开持续15分钟,文火煎30分钟,煎至药液1500毫升;再将药液加水至3000毫升,同样方法二煎煎至药液1500毫升,将两次药液混合,即得汤剂。

用法用量:外洗,1500ml/次,2次/日。

实施例2.

配方:蛇床子35g、苦参35g、枯矾35g、地肤子35g、虎杖35g、白鲜皮35g、山豆根35g、蜀椒12g、土荆皮35g、黄柏35g、马齿苋65g和土茯苓35g。

工艺:取上述药物,加10倍量的水浸泡15分钟,先大火煎煮15min,再继续用小火煎煮25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50-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5的浸膏,即得膏剂。

用法用量:外用,涂于患处,每个4-6h更换一次。

实施例3.

配方:蛇床子25g、苦参25g、枯矾25g、地肤子25g、虎杖25g、白鲜皮25g、山豆根25g、蜀椒8g、土荆皮25g、黄柏25g、马齿苋55g和土茯苓25g。

工艺:以上中药予3000毫升水浸泡20分钟,头煎:武火煎开持续15分钟,文火煎30分钟,煎至药液1500毫升;再将药液加水至3000毫升,同样方法二煎煎至药液1500毫升,将两次药液混合,即得汤剂。

用法用量:外洗,1500ml/次,2次/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