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脂溢性皮炎药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3437发布日期:2018-07-24 20:40阅读:6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脂溢性皮炎药剂。



背景技术:

脂溢性皮炎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所发生的的一种慢性丘疹磷屑性炎症性疾病,典型的表现为黄红色斑片或丘疹,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者痂皮,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常见于皮脂腺较多的区域和皱褶部位。一般脂溢性皮炎可分为婴儿脂溢性皮炎和成人脂溢性皮炎,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生后第1个月,皮损多在头皮、额部、眉间及双颊部,为溢出性红色斑片,上有黄痂;而成人一般脂溢性皮炎表现:油性也有是干性或者混合性、瘙痒,脱屑等皮肤表面症状表现,红斑较明显。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仍不明确,但其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大量的研究表明,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马拉色菌感染、活跃的皮脂腺、免疫异常、遗传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困扰,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也理健康。

长期以来,因该病顽固难治,仍被列为当今世界皮肤科领域的重要科研课题,也是全世界皮肤科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如何缓解病者的痛苦或者根治脂溢性皮炎已是世界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目前西医在脂溢性皮炎治疗上,局部治疗以去脂、杀菌、消炎和止痒为原则,多以抗真菌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维甲酸类药物为主,口服治疗可采用b族维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以及抗组胺药等,但治疗效果欠佳,且容易反复发作、无法根除。那么,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使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治疗脂溢性皮炎药剂,可有效治疗皮肤瘙痒等症状,且无激素类毒副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出一种治疗脂溢性皮炎药剂,所述药剂的各个组成及质量份比,包括:山豆根3~8份、知母5~11份、麻仁10~15份、枸杞6~12份、川穹3~8份、绿豆15~20份、枳壳12~30份、半枝莲15~30份、蒲公英9~15份、生地5~10份、侧柏叶6~12份、胡黄连8~12份、生薏苡仁15~20份、白鲜皮6~15份、甘草3~10份、桂枝3~5份、千里光12~17份、鸡眼草3~5份。

优选地,所述药剂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还包括:决明子9~13份、鸭拓草10~15份、白药子12~17份。

优选地,所述药剂的各个组成及质量份比如下:山豆根3g~8g、知母5g~11g、麻仁10g~15g、枸杞6g~12g、川穹3g~8g、决明子9g~13g、绿豆15g~20g、鸭拓草10g~15g、枳壳12g~30g、半枝莲15g~30g、蒲公英9g~15g、白药子12g~17g、生地5g~10g、侧柏叶6g~12g,胡黄连8g~12g、生薏苡仁15g~20g、白鲜皮6g~15g、甘草3g~10g、桂枝3g~5g、千里光12g~17g、鸡眼草3g~5g。

优选地,所述药剂的各个组成及质量份比如下:山豆根4g~7g、知母6g~12g、麻仁12g~14g、枸杞7g~13g、川穹4g~9g、决明子8g~11g、绿豆17g~22g、鸭拓草11g~14g、枳壳15g~30g、半枝莲17g~28g、蒲公英8g~16g、白药子10g~19g、生地6g~15g、侧柏叶7g~10g,胡黄连6g~10g、生薏苡仁14g~17g、白鲜皮5g~12g、甘草5g~8g、桂枝4g~6g、千里光10g~20g、鸡眼草4g~6g。

优选地,所述药剂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山豆根6g、知母10g、麻仁13g、枸杞9g、川穹8g、决明子10g、绿豆19g、鸭拓草13g、枳壳25g、半枝莲26g、蒲公英15g、白药子16g、生地13g、侧柏叶8g,胡黄连8g、生薏苡仁16g、白鲜皮11g、甘草7g、桂枝5g、千里光17g、鸡眼草5g。

优选地,所述药剂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山豆根5g、知母9g、麻仁14g、枸杞11g、川穹7g、决明子11g、绿豆20g、鸭拓草12g、枳壳28g、半枝莲27g、蒲公英12g、白药子18g、生地7g、侧柏叶9g,胡黄连9g、生薏苡仁14g、白鲜皮10g、甘草6g、桂枝6g、千里光19g、鸡眼草6g。

优选地,所述药剂用辅料为蜂蜜,蜂蜜的加入量为药剂混合重量的0.7~0.9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治疗脂溢性皮炎药剂,具有清热解毒、调和气血、祛风止痒的功效,对脂溢性皮炎治疗有很好效果,且无激素类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这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实施例一:

一种治疗脂溢性皮炎药剂,所述药剂的各个组成及质量份比,包括:山豆根3~8份、知母5~11份、麻仁10~15份、枸杞6~12份、川穹3~8份、绿豆15~20份、枳壳12~30份、半枝莲15~30份、蒲公英9~15份、生地5~10份、侧柏叶6~12分、胡黄连8~12份、生薏苡仁15~20份、白鲜皮6~15份、甘草3~10份、桂枝3~5份、千里光12~17份、鸡眼草3~5份。药剂用辅料为蜂蜜,蜂蜜的加入量为药剂混合重量的0.7~0.9倍。

实施例二:

一种治疗脂溢性皮炎药剂,所述药剂的各个组成及质量份比,包括:山豆根3~8份、知母5~11份、麻仁10~15份、枸杞6~12份、川穹3~8份、绿豆15~20份、枳壳12~30份、半枝莲15~30份、蒲公英9~15份、生地5~10份、侧柏叶6~12分、胡黄连8~12份、生薏苡仁15~20份、白鲜皮6~15份、甘草3~10份、桂枝3~5份、千里光12~17份、鸡眼草3~5份、决明子9~13份、鸭拓草10~15份、白药子12~17份。药剂用辅料为蜂蜜,蜂蜜的加入量为药剂混合重量的0.7~0.9倍。

实施例三:

一种治疗脂溢性皮炎药剂,所述药剂的各个组成及质量份比如下:山豆根3g~8g、知母5g~11g、麻仁10g~15g、枸杞6g~12g、川穹3g~8g、决明子9g~13g、绿豆15g~20g、鸭拓草10g~15g、枳壳12g~30g、半枝莲15g~30g、蒲公英9g~15g、白药子12g~17g、生地5g~10g、侧柏叶6g~12g,胡黄连8g~12g、生薏苡仁15g~20g、白鲜皮6g~15g、甘草3g~10g、桂枝3g~5g、千里光12g~17g、鸡眼草3g~5g。药剂用辅料为蜂蜜,蜂蜜的加入量为药剂混合重量的0.7~0.9倍。

实施例四:

一种治疗脂溢性皮炎药剂,所述药剂的各个组成及质量份比如下:山豆根4g~7g、知母6g~12g、麻仁12g~14g、枸杞7g~13g、川穹4g~9g、决明子8g~11g、绿豆17g~22g、鸭拓草11g~14g、枳壳15g~30g、半枝莲17g~28g、蒲公英8g~16g、白药子10g~19g、生地6g~15g、侧柏叶7g~10g,胡黄连6g~10g、生薏苡仁14g~17g、白鲜皮5g~12g、甘草5g~8g、桂枝4g~6g、千里光10g~20g、鸡眼草4g~6g。药剂用辅料为蜂蜜,蜂蜜的加入量为药剂混合重量的0.7~0.9倍。

实施例五:

一种治疗脂溢性皮炎药剂,所述药剂的各个组成及质量份比如下:山豆根6g、知母10g、麻仁13g、枸杞9g、川穹8g、决明子10g、绿豆19g、鸭拓草13g、枳壳25g、半枝莲26g、蒲公英15g、白药子16g、生地13g、侧柏叶8g,胡黄连8g、生薏苡仁16g、白鲜皮11g、甘草7g、桂枝5g、千里光17g、鸡眼草5g。药剂用辅料为蜂蜜,蜂蜜的加入量为药剂混合重量的0.7~0.9倍。

实施例六:

山豆根5g、知母9g、麻仁14g、枸杞11g、川穹7g、决明子11g、绿豆20g、鸭拓草12g、枳壳28g、半枝莲27g、蒲公英12g、白药子18g、生地7g、侧柏叶9g,胡黄连9g、生薏苡仁14g、白鲜皮10g、甘草6g、桂枝6g、千里光19g、鸡眼草6g。药剂用辅料为蜂蜜,蜂蜜的加入量为药剂混合重量的0.7~0.9倍。

主要组成成分的药理如下:

山豆根,性苦、寒;有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效,用于治疗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知母,性苦、寒;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麻仁,性平,味甘,有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疗中风出汗、水肿,利小便,破积血,疏通血脉;

枸杞,性平,味甘,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川穹,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胸痹、疮疡肿痛、跌打损伤、头痛、风湿痹痛;

决明子,性微寒,味苦、甘、咸,有清热解毒、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

枳壳,性温,味苦、辛、酸,归脾经、胃经,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

半枝莲,性寒,味辛、苦,归肺、肝、肾经,有清热解毒,化瘀利尿之功效,用于疔疮肿毒,咽喉肿痛,跌扑伤痛,水肿,黄疸,蛇虫咬伤;

蒲公英,性寒,味苦、甘,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目赤肿痛、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胃火、肠炎、肝炎等症状;

白药子,性凉,味苦、辛,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急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胃痛,内出血,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生地,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心烦,舌绛,血热吐衄,斑疹紫黑,热病伤阴,消渴多饮;

侧柏叶,性微寒,味苦、涩,有凉血止血,祛痰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内外出血,咳嗽痰多;

胡黄连,性寒,味苦,归心、肝、胃经,有清虚热,除疳热、清热燥湿之功效,用于治疗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泻痢,痔疮,黄疸;

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祛湿除痹,清热排脓之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脾虚泄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肺痈,肠痈;

白鲜皮,性寒,味苦,归脾、胃、肺、小肠、膀胱经,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疮毒,湿疹,疥癣,皮肤瘙痒,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脾、肺、胃经,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短乏力,心悸怔忡,咳嗽痰少,热毒疮疡,药食中毒,脘腹急痛,四肢挛痛;

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表证,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水肿,痰饮,胸痹、心悸、瘀滞经闭,痛经、癥瘕,脘腹疼痛;

千里光,性寒,味苦,入肝、肺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火赤眼,疮疖肿毒,皮肤湿疹及痢疾腹痛等病症;

鸡眼草,性平,味甘、辛,有清热解毒,利湿止泻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等症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他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