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10963发布日期:2018-08-21 15:54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



背景技术:

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屏障,保护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外界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以及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当皮肤受到损伤时,若不能及时愈合,伤口表面需及时覆盖敷料。感染是烧创伤护理领域最为普遍的并发症之一,会导致伤口出现大量的渗出液,分解细胞外基质蛋白及多种生长因子,阻碍表皮再生及伤口闭合,从而显著影响康复的进程,甚至有可能导致烧创伤患者死亡。全身应用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往往在伤口局部的药物浓度达不到防治感染的有效范围,另外也会加大药物剂量,增加副作用。因此使用适宜的抗菌敷料可以充分降低伤口的感染,同时全面促进伤口愈合。临床治疗中应用的纳米创伤敷料主要是将纳米抗菌材料(如:纳米银、纳米氧化硅、纳米氧化锌和纳米氧化钦等)与棉织物复合制得,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但生物相容性差,无法降解,不宜用于创面的长期覆盖。水胶也是常用的敷料之一,广泛用于多种伤口类型,包括静脉输液护理,糖尿病足溃疡,各类压疮、慢性感染伤口等的治疗护理中,因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的护理效果,并得到了广大临床护理人员的高度认可。然而,普通水胶敷料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在较多的创面渗液下时,其结构容易破坏,当这些组合物用作皮肤屏障时,会吸收开口周围的流体,胶体会溶胀,溶胀使敷料失去完整性。

因此,研制出一种具有起效迅速、长期使用后无耐受性、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的广谱抗菌剂是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多药物耐受的细菌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包括甲氯亚林耐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万古霉素耐受的肠球菌。因此为更好的满足临床治疗使用需求,研制一种新的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是市场迫切需要的,在治疗皮肤创伤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普通胶体敷料的不足,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其生物相容性高、抗菌性强、功能多、有具备诱导组织再生的功能,所述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由脂肪族聚酯、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后通过冷冻干燥而成的海绵状体组织,所述脂肪族聚酯、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均匀分布在海绵状体组织中。

进一步地,所述脂肪族聚酯用丁二酸、丁二醇、对甲苯磺酸、氯化亚锡与甲苯通过熔融与溶液结合法制备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抗菌药物为(6r,7r)-3-甲基-7-[(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8-氧-5-硫杂-1-双环[4.2.0]辛-2-烯-2-甲酸一水合物、(2s,5r,6r)-3,3-二甲基-6-[[[[(2-氧代-1-咪唑烷基)羰基]氨基]苯基乙酰基]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羧酸钠盐和{o-[(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肟基}红霉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促细胞生长因子包括浓度为165mg/ml的转化生长因子、浓度为12ng/ml的白介素和浓度为24ng/ml血小板衍生因子。

进一步地,所述脂肪族聚酯、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的质量比为20-30:15-20:1.5-2:1-2。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的制备方法为:

(1)、脂肪族聚酯的制备

(a)、将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丁二酸与丁二醇加入到盛有甲苯的烧瓶中,后加入双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和氯化亚锡),安装搅拌器、分水器和回流冷凝管,控制油浴温度为140℃,搅拌1h后将甲苯蒸出;

(b)、将步骤(1)中蒸出甲苯后的混合液倒入减压蒸馏装置中,通入氮气,搅拌下减压至真空度为1.3kpa,油浴温度升至230℃,恒温反应3h,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趁热取出,用氯仿溶解,将氯仿溶液倒入石油醚中,析出产物,过滤,得到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即脂肪族聚酯;

(2)、2%的醋酸溶液的制备

将醋酸通过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制备体积浓度为2%的醋酸溶液;

(3)、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的制备

取步骤(2)制备的醋酸溶液10ml,将胶原、抗菌药物与促细胞生长因子加入到醋酸溶液中,形成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

(4)、海绵状体组织的制备

(a)、将步骤(1)中最终制备的脂肪族聚酯溶于二甲苯中,在室温下磁力搅拌10-12h,得到脂肪族聚酯质量浓度为0.03-0.3g/ml的溶液;

(b)、将步骤(a)中得到的溶液与步骤(3)中得到的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混合,磁力搅拌16-20h,得到质量浓度为0.08-0.4g/ml的聚合物;

(c)、将步骤(b)中得到的聚合物置于模具内,经冷冻干燥后固化得到海绵状体组织。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海绵状体组织的制备(c)中的冷冻温度为零下40-零下20℃,冷冻时间为2-3d。

本发明的敷料是由脂肪族聚酯、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后通过冷冻干燥而成的海绵状体组织,脂肪族聚酯、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均匀分布在海绵状体组织中,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敷料生物相容性高、抗菌性强、功能多、起效快,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能够改变细胞壁的渗透性,引起细胞内物质的泄露,从而使细菌破裂。

(2)、本发明的敷料中具有促细胞生长因子,能够刺激细胞生长,有具备诱导组织再生功能,可以促进皮肤创伤口的愈合和上皮细胞的生长。

(3)、本发明的敷料中具有脂肪族聚酯,其熔点高,力学性能好,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降解聚合材料,不仅生物降解性能好,而且具有很好的生理适应性,可作为外科缝合线、人工骨、缓释性药物材料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对大鼠的抗菌性结果评定。

图2为本发明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对大鼠的伤口促愈合性结果评定。

图3为本发明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图4为本发明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对细胞毒性结果评定。

图5为本发明脂肪族聚酯的降解曲线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脂肪族聚酯20天后降解图。

图7为本发明脂肪族聚酯30天后降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实施例仅助于理解本发明,但是不能限制本发明的内容,不应理解为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的制备:

(1)、脂肪族聚酯的制备

(a)、将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丁二酸(8mol)与丁二醇(8mol)加入到盛有甲苯(80ml)的烧瓶中,后加入双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和氯化亚锡)(0.5g),安装搅拌器、分水器和回流冷凝管,控制油浴温度为140℃,搅拌1h后将甲苯蒸出;

(b)、将步骤(1)中蒸出甲苯后的混合液倒入减压蒸馏装置中,通入氮气,搅拌下减压至真空度为1.3kpa,油浴温度升至230℃,恒温反应3h,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趁热取出,用氯仿(60ml)溶解,将氯仿溶液倒入石油醚(50ml)中,析出产物,过滤,得到聚丁二酸丁二醇酯(3.2g),即脂肪族聚酯;

(2)、2%的醋酸溶液的制备

将醋酸(50ml)通过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制备体积浓度为2%的醋酸溶液;

(3)、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的制备

取步骤(2)制备的醋酸溶液20ml,将胶原(15g)、抗菌药物(6r,7r)-3-甲基-7-[(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8-氧-5-硫杂-1-双环[4.2.0]辛-2-烯-2-甲酸一水合物(1.5g)、165mg/ml的转化生长因子(0.28g)、浓度为12ng/ml的白介素(0.28g)、浓度为24ng/ml血小板衍生因子(0.28g)加入到醋酸溶液中,形成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

(4)、海绵状体组织的制备

(a)、将步骤(1)中最终制备的脂肪族聚酯(15g)溶于二甲苯(100ml)中,在室温下磁力搅拌10-12h,得到脂肪族聚酯质量浓度为0.15g/ml的溶液;

(b)、将步骤(a)中得到的溶液与步骤(3)中得到的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混合,磁力搅拌16-20h,得到质量浓度为0.27g/ml的聚合物;

(c)、将步骤(b)中得到的聚合物置于模具内,在-25℃下冷冻干燥2d后固化得到海绵状体组织。

实施例2

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的制备:

(1)、脂肪族聚酯的制备

(a)、将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丁二酸(8mol)与丁二醇(8mol)加入到盛有甲苯(80ml)的烧瓶中,后加入双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和氯化亚锡)(0.5g),安装搅拌器、分水器和回流冷凝管,控制油浴温度为140℃,搅拌1h后将甲苯蒸出;

(b)、将步骤(1)中蒸出甲苯后的混合液倒入减压蒸馏装置中,通入氮气,搅拌下减压至真空度为1.3kpa,油浴温度升至230℃,恒温反应3h,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趁热取出,用氯仿(60ml)溶解,将氯仿溶液倒入石油醚(50ml)中,析出产物,过滤,得到聚丁二酸丁二醇酯(3.2g),即脂肪族聚酯;

(2)、2%的醋酸溶液的制备

将醋酸(50ml)通过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制备体积浓度为2%的醋酸溶液;

(3)、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的制备

取步骤(2)制备的醋酸溶液20ml,将胶原(15g)、抗菌药物(2s,5r,6r)-3,3-二甲基-6-[[[[(2-氧代-1-咪唑烷基)羰基]氨基]苯基乙酰基]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羧酸钠盐(1.5g)、165mg/ml的转化生长因子(0.28g)、浓度为12ng/ml的白介素(0.28g)、浓度为24ng/ml血小板衍生因子(0.28g)加入到醋酸溶液中,形成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

(4)、海绵状体组织的制备

(a)、将步骤(1)中最终制备的脂肪族聚酯(15g)溶于二甲苯(100ml)中,在室温下磁力搅拌10-12h,得到脂肪族聚酯质量浓度为0.15g/ml的溶液;

(b)、将步骤(a)中得到的溶液与步骤(3)中得到的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混合,磁力搅拌16-20h,得到质量浓度为0.27g/ml的聚合物;

(c)、将步骤(b)中得到的聚合物置于模具内,在-25℃下冷冻干燥2d后固化得到海绵状体组织。

实施例3

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的制备:

(1)、脂肪族聚酯的制备

(a)、将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丁二酸(8mol)与丁二醇(8mol)加入到盛有甲苯(80ml)的烧瓶中,后加入双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和氯化亚锡)(0.5g),安装搅拌器、分水器和回流冷凝管,控制油浴温度为140℃,搅拌1h后将甲苯蒸出;

(b)、将步骤(1)中蒸出甲苯后的混合液倒入减压蒸馏装置中,通入氮气,搅拌下减压至真空度为1.3kpa,油浴温度升至230℃,恒温反应3h,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趁热取出,用氯仿(60ml)溶解,将氯仿溶液倒入石油醚(50ml)中,析出产物,过滤,得到聚丁二酸丁二醇酯(3.2g),即脂肪族聚酯;

(2)、2%的醋酸溶液的制备

将醋酸(50ml)通过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制备体积浓度为2%的醋酸溶液;

(3)、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的制备

取步骤(2)制备的醋酸溶液20ml,将胶原(15g)、抗菌药物{o-[(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肟基}红霉素(1.5g)、165mg/ml的转化生长因子(0.28g)、浓度为12ng/ml的白介素(0.28g)、浓度为24ng/ml血小板衍生因子(0.28g)加入到醋酸溶液中,形成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

(4)、海绵状体组织的制备

(a)、将步骤(1)中最终制备的脂肪族聚酯(15g)溶于二甲苯(100ml)中,在室温下磁力搅拌10-12h,得到脂肪族聚酯质量浓度为0.15g/ml的溶液;

(b)、将步骤(a)中得到的溶液与步骤(3)中得到的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混合,磁力搅拌16-20h,得到质量浓度为0.27g/ml的聚合物;

(c)、将步骤(b)中得到的聚合物置于模具内,在-25℃下冷冻干燥2d后固化得到海绵状体组织。

实施例4

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的制备:

(1)、脂肪族聚酯的制备

(a)、将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丁二酸(8mol)与丁二醇(8mol)加入到盛有甲苯(80ml)的烧瓶中,后加入双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和氯化亚锡)(0.5g),安装搅拌器、分水器和回流冷凝管,控制油浴温度为140℃,搅拌1h后将甲苯蒸出;

(b)、将步骤(1)中蒸出甲苯后的混合液倒入减压蒸馏装置中,通入氮气,搅拌下减压至真空度为1.3kpa,油浴温度升至230℃,恒温反应3h,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趁热取出,用氯仿(60ml)溶解,将氯仿溶液倒入石油醚(50ml)中,析出产物,过滤,得到聚丁二酸丁二醇酯(3.2g),即脂肪族聚酯;

(2)、2%的醋酸溶液的制备

将醋酸(50ml)通过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制备体积浓度为2%的醋酸溶液;

(3)、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的制备

取步骤(2)制备的醋酸溶液20ml,将胶原(15g)、抗菌药物(2s,5r,6r)-3,3-二甲基-6-[[[[(2-氧代-1-咪唑烷基)羰基]氨基]苯基乙酰基]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羧酸钠盐(0.7g)、{o-[(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肟基}红霉素(0.8g)、165mg/ml的转化生长因子(0.28g)、浓度为12ng/ml的白介素(0.28g)、浓度为24ng/ml血小板衍生因子(0.28g)加入到醋酸溶液中,形成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

(4)、海绵状体组织的制备

(a)、将步骤(1)中最终制备的脂肪族聚酯(15g)溶于二甲苯(100ml)中,在室温下磁力搅拌10-12h,得到脂肪族聚酯质量浓度为0.15g/ml的溶液;

(b)、将步骤(a)中得到的溶液与步骤(3)中得到的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混合,磁力搅拌16-20h,得到质量浓度为0.27g/ml的聚合物;

(c)、将步骤(b)中得到的聚合物置于模具内,在-25℃下冷冻干燥2d后固化得到海绵状体组织。

实施例5

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的制备:

(1)、脂肪族聚酯的制备

(a)、将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丁二酸(8mol)与丁二醇(8mol)加入到盛有甲苯(80ml)的烧瓶中,后加入双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和氯化亚锡)(0.5g),安装搅拌器、分水器和回流冷凝管,控制油浴温度为140℃,搅拌1h后将甲苯蒸出;

(b)、将步骤(1)中蒸出甲苯后的混合液倒入减压蒸馏装置中,通入氮气,搅拌下减压至真空度为1.3kpa,油浴温度升至230℃,恒温反应3h,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趁热取出,用氯仿(60ml)溶解,将氯仿溶液倒入石油醚(50ml)中,析出产物,过滤,得到聚丁二酸丁二醇酯(3.2g),即脂肪族聚酯;

(2)、2%的醋酸溶液的制备

将醋酸(50ml)通过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制备体积浓度为2%的醋酸溶液;

(3)、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的制备

取步骤(2)制备的醋酸溶液20ml,将胶原(15g)、抗菌药物(6r,7r)-3-甲基-7-[(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8-氧-5-硫杂-1-双环[4.2.0]辛-2-烯-2-甲酸一水合物(0.7g)、{o-[(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肟基}红霉素(0.8g)、165mg/ml的转化生长因子(0.28g)、浓度为12ng/ml的白介素(0.28g)、浓度为24ng/ml血小板衍生因子(0.28g)加入到醋酸溶液中,形成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

(4)、海绵状体组织的制备

(a)、将步骤(1)中最终制备的脂肪族聚酯(15g)溶于二甲苯(100ml)中,在室温下磁力搅拌10-12h,得到脂肪族聚酯质量浓度为0.15g/ml的溶液;

(b)、将步骤(a)中得到的溶液与步骤(3)中得到的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混合,磁力搅拌16-20h,得到质量浓度为0.27g/ml的聚合物;

(c)、将步骤(b)中得到的聚合物置于模具内,在-25℃下冷冻干燥2d后固化得到海绵状体组织。

实施例6

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的制备:

(1)、脂肪族聚酯的制备

(a)、将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丁二酸(8mol)与丁二醇(8mol)加入到盛有甲苯(80ml)的烧瓶中,后加入双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和氯化亚锡)(0.5g),安装搅拌器、分水器和回流冷凝管,控制油浴温度为140℃,搅拌1h后将甲苯蒸出;

(b)、将步骤(1)中蒸出甲苯后的混合液倒入减压蒸馏装置中,通入氮气,搅拌下减压至真空度为1.3kpa,油浴温度升至230℃,恒温反应3h,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趁热取出,用氯仿(60ml)溶解,将氯仿溶液倒入石油醚(50ml)中,析出产物,过滤,得到聚丁二酸丁二醇酯(3.2g),即脂肪族聚酯;

(2)、2%的醋酸溶液的制备

将醋酸(50ml)通过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制备体积浓度为2%的醋酸溶液;

(3)、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的制备

取步骤(2)制备的醋酸溶液20ml,将胶原(15g)、抗菌药物(6r,7r)-3-甲基-7-[(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8-氧-5-硫杂-1-双环[4.2.0]辛-2-烯-2-甲酸一水合物(0.7g)、(2s,5r,6r)-3,3-二甲基-6-[[[[(2-氧代-1-咪唑烷基)羰基]氨基]苯基乙酰基]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羧酸钠盐(0.8g)、165mg/ml的转化生长因子(0.28g)、浓度为12ng/ml的白介素(0.28g)、浓度为24ng/ml血小板衍生因子(0.28g)加入到醋酸溶液中,形成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

(4)、海绵状体组织的制备

(a)、将步骤(1)中最终制备的脂肪族聚酯(15g)溶于二甲苯(100ml)中,在室温下磁力搅拌10-12h,得到脂肪族聚酯质量浓度为0.15g/ml的溶液;

(b)、将步骤(a)中得到的溶液与步骤(3)中得到的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混合,磁力搅拌16-20h,得到质量浓度为0.27g/ml的聚合物;

(c)、将步骤(b)中得到的聚合物置于模具内,在-25℃下冷冻干燥2d后固化得到海绵状体组织。

实施例7

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的制备:

(1)、脂肪族聚酯的制备

(a)、将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丁二酸(8mol)与丁二醇(8mol)加入到盛有甲苯(80ml)的烧瓶中,后加入双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和氯化亚锡)(0.5g),安装搅拌器、分水器和回流冷凝管,控制油浴温度为140℃,搅拌1h后将甲苯蒸出;

(b)、将步骤(1)中蒸出甲苯后的混合液倒入减压蒸馏装置中,通入氮气,搅拌下减压至真空度为1.3kpa,油浴温度升至230℃,恒温反应3h,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趁热取出,用氯仿(60ml)溶解,将氯仿溶液倒入石油醚(50ml)中,析出产物,过滤,得到聚丁二酸丁二醇酯(3.2g),即脂肪族聚酯;

(2)、2%的醋酸溶液的制备

将醋酸(50ml)通过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制备体积浓度为2%的醋酸溶液;

(3)、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的制备

取步骤(2)制备的醋酸溶液20ml,将胶原(15g)、抗菌药物(6r,7r)-3-甲基-7-[(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8-氧-5-硫杂-1-双环[4.2.0]辛-2-烯-2-甲酸一水合物(0.33g)、(2s,5r,6r)-3,3-二甲基-6-[[[[(2-氧代-1-咪唑烷基)羰基]氨基]苯基乙酰基]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羧酸钠盐(0.41g)、{o-[(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肟基}红霉素、165mg/ml的转化生长因子(0.28g)、浓度为12ng/ml的白介素(0.28g)、浓度为24ng/ml血小板衍生因子(0.76g)加入到醋酸溶液中,形成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

(4)、海绵状体组织的制备

(a)、将步骤(1)中最终制备的脂肪族聚酯(15g)溶于二甲苯(100ml)中,在室温下磁力搅拌10-12h,得到脂肪族聚酯质量浓度为0.15g/ml的溶液;

(b)、将步骤(a)中得到的溶液与步骤(3)中得到的胶原/抗菌药物/促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凝胶混合,磁力搅拌16-20h,得到质量浓度为0.27g/ml的聚合物;

(c)、将步骤(b)中得到的聚合物置于模具内,在-25℃下冷冻干燥2d后固化得到海绵状体组织。

实验1

将实施例1-实施例7所得的本发明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进行抗菌、促愈合能力评定。

将健康的体重为320g-350g的大鼠平均分为7组,每组9只,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将小鼠背部脊柱两侧背毛脱掉,脱毛面积2cm2,用开水将脱毛区烫伤,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喷洒于脱毛处,烫伤区分别用本发明实施例1-实施例7制备的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覆盖创面,每日换药1次,7天之后对本发明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的抗菌性进行检测评定,5天后、10天后、15天后对本发明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的伤口促愈合性进行检测评定。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

从本发明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对大鼠的抗菌性评定结果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7的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均有较强的杀菌能力,抑菌率均在96%以上,但实施例4-实施例6的抑菌率均在99.69%以上,而实施例7的抑菌率在99.98%以上,近乎100%。由此看来,联合使用(6r,7r)-3-甲基-7-[(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8-氧-5-硫杂-1-双环[4.2.0]辛-2-烯-2-甲酸一水合物、(2s,5r,6r)-3,3-二甲基-6-[[[[(2-氧代-1-咪唑烷基)羰基]氨基]苯基乙酰基]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羧酸钠盐、{o-[(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肟基}红霉素作为抗菌药物,本发明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的杀菌能力最强。

从本发明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对大鼠的伤口促愈合性评定结果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7的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对大鼠皮肤伤口的愈合率在5天后均达到95%以上,尤其是在15天后均达到了100%,大鼠均痊愈。

实验2

将实施例1-实施例7所得的本发明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进行毒性实验。

将实施例1-实施例7制备的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分别浸润在dmem培养基中48h,阴性对照组为10%的牛胎血清dmem,阳性对照组为5%的二甲基亚砜;最后均与成纤维l929细胞培养72h,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毒性,72h后细胞增长情况如图3、图4所示。

由图3与图4可以看出,实施例1-实施例7制备的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与细胞接触72h后,细胞的相对增值率均大于90%,无细胞毒性,表明该发明的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具有很好的生物安全性,不会带人体造成伤害。

本发明中因脂肪族聚酯具有降解的作用,因此在长时间使用本发明抗菌性促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后,不仅对皮肤本无伤害,且在对皮肤伤口进行作用后因身体细胞、免疫系统等的作用使其在体内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进行自身降解,自其开始对皮肤伤口进行使用后其降解失重率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在15天之内失重率较慢,15天之后失重率大大加快,故降解速度加快。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