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术用内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30692发布日期:2018-10-12 20:31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颈椎病(cervicalspondyrloticmyelopathy,csm)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外伤和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因素)所致颈椎问盘退行性改变、髓核突出,导致脊髓受压或/和脊髓缺血引起脊髓功能障碍,影响四肢感觉、活动及大小便的脊髓病。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multilevelcervicaldegenerativemyelopathy,mcdm)是指在影像学上显示脊髓压迫芝在3个节段以上的患者,可表现为椎间盘变性、突出、椎体前缘或后缘骨赘形成、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颈脊髓信号改变以及颈椎曲度变直或后凸等多种病理改变,往往是由于单节段颈椎病未得到有效治疗进一步发展而来,以老年人居多,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高。

目前,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临床上可采取前路、后路或后前路联合等方式。多节段前路手术可部分恢复颈椎曲度,但是由于其脊髓损伤(2%)、脑脊液漏(0-8.3%)、植入物脱出(9.9-16.7%)、假关节形成(27-50%)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前路手术已被多数学者所摒弃。临床上更多术者首选后路减压的方式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从而达到脊髓后移、前方间接减压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多节段后路手术方式包括两种: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aminectomy,lc),后路开门椎管成形术(open—doorlaminoplasty,lp)。单纯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c)是最早通过切除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包括棘突、椎板、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方法,短期内取得了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其主要适用于颈椎生理曲度正常的患者,如果颈椎存在后凸,那么脊髓就难以后移避开致压的骨赘或间盘,那么颈椎椎板切除的疗效就有限。椎板切除的主要缺点是进展性的术后畸形和不稳,最终可能导致神经功能恶化。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该术式后来演变为后路侧块螺钉固定+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aminectomyandlateralmassscrewfixation,lcs)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aminectomyandpediclescrewfixation,lps)。使用内固定技术,从而使该术式获得了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然而其最大的问题在于需融合患者颈椎,从而影响患者颈椎活动度,使患者颈椎活动受限。

多节段颈椎椎板切除术后可能出现颈椎失稳、后凸和脊髓失去保护等缺点,使用内固定融化技术会影响患者颈椎活动度,由此非融合技术的颈椎椎管成形术于1973年在日本用于临床。非融合技术的颈椎椎管成形术可谓是颈椎后路手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其通过扩大成形椎管前后径来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目前广泛用于临床,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是在长期随访中,多数学者也发现了一些与手术相关的不良结果,患者可出现c5神经根麻痹、颈椎失稳、进行性颈椎后凸畸形、神经功能恶化以及轴性疼痛症状发生率较高等。ratcliff及cooper系统分析认为,椎板切除术和椎管成形术的术后疗效以及颈椎生理曲度变化是相当的,接受椎管成形术后,患者也会逐渐出现颈椎活动度受限,这与接受椎板切除并融合的患者是类似的。为何会出现这种结果?多数学者认为这与二者均不同程度的破坏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有关。

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又称为颈椎后方张力带,对于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1983年denis在holdworth二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柱理论,认为后柱结构包括椎板、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棘突等脊柱附件。miyamoto等认为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包括棘突、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而yoshida等则认为除上述结构外,还应包括黄韧带。许卫兵等则将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和棘突视为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应当包括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正常情况下颈椎椎体承受大约36%的轴向载荷,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大约承受64%的轴向载荷并对抗牵张应力,由此看来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对维持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当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被破坏或失去功能时,颈椎就会出现不稳,并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

目前的多节段颈椎后路手术方式,无论全椎板切除减压术(laminectomy,lc)或后路开门椎管成形术(open—doorlaminoplasty,lp),其均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临床上发现上述两种术式出现了一些手术相关的晚期并发症,如后凸畸形(2-4%)、节段性不稳(14-47%)、轴性症状(30-80%)、c5神经根麻痹(25%-28.6%),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

这些术式均需将颈椎棘突和附着在其上的棘上、棘间韧带部分或完全切除,从而破坏了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功能,术后患者易出现颈椎反曲、鹅颈畸形、颈椎失稳,甚至出现迟发性脊髓神经受压。因此,研发一种新型的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术,其不仅能完成脊髓减压,同时能够重建椎管,恢复椎管完整性,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使用该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完成颈椎椎管扩大术,其不仅能完成脊髓减压,同时能够重建椎管,恢复椎管完整性,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避免目前手术方式所致的相关并发症。该新型手术方式将引发临床多节段颈椎病治疗方式的革命,造福患者取得更佳的手术疗效,从而产生巨大的医疗价值及社会价值。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一种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术用内固定系统,包括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内侧设置有融合体、第一固定螺钉和第二固定螺钉,融合体设置在第一固定螺钉和第二固定螺钉之间;融合体为网状结构或者两端有开口的中孔结构。

所述的固定板由第一端部、中间部和第二端部组成,第一固定螺钉和第二固定螺钉分别设置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上,融合体设置在中间部上。

所述的固定板由内侧向外侧弯曲,弯曲形状与颈椎后路椎管外侧形状相匹配;融合体设置在固定板的弯折处。

所述的开口外壁设置有棘齿。

所述的棘齿的齿尖向固定板倾斜设置。

所述的融合体两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可视孔。

所述的固定板上设置有通孔,第一固定螺钉和第二固定螺钉穿过对应的通孔安装在固定板上。

所述的通孔为球窝形孔。

内固定系统的所有部件的材料均为医用钛合金或聚醚醚酮peek材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固定板上设置融合体的结构进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术,采用融合体进行支撑手术前后的后路椎板,使得椎管扩大,同时融合体内能够填充骨料,促进形成扩大后的新椎管。第一固定螺钉和第二固定螺钉分别固定两端后路侧块与椎板,使得融合体与颈椎后方椎板结构固定为一体。该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能够使得椎管扩大,其不仅能完成脊髓减压,同时能够重建椎管,恢复椎管完整性,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避免目前手术方式所致的相关并发症。该新型手术方式将引发临床多节段颈椎病治疗方式的革命,造福患者取得更佳的手术疗效,从而产生巨大的医疗价值及社会价值。

进一步,固定板由内侧向外侧弯曲,弯曲形状与颈椎后路椎管外侧形状相匹配,使得固定后的内固定系统与颈椎后路椎板完美配合,不产生间隙,使得内固定物不易松动,并有利于椎管扩大手术的顺利实施及融合体的融合。。

进一步,棘齿能够卡住两个椎板,防止内固定系统因患者术后活动造成的移位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内固定系统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种内固定系统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种内固定系统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内固定系统使用参考图一;

图5是本发明的内固定系统使用参考图二;

其中,1、固定板,2、融合体,3、第一固定螺钉,4、第二固定螺钉,5、可视孔,6,棘齿,7、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术用内固定系统,包括固定板1,所述的固定板1内侧设置有融合体2、第一固定螺钉3和第二固定螺钉4,固定板1由第一端部、中间部和第二端部组成,第一固定螺钉3和第二固定螺钉4分别设置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上,融合体2设置在中间部上。融合体2设置在第一固定螺钉3和第二固定螺钉4之间;融合体2为两端有开口7的中孔结构。

如图1所示,固定板1上设置有通孔,第一固定螺钉3和第二固定螺钉4穿过对应的通孔安装在固定板1上。通孔为球窝形孔,第一固定螺钉3和第二固定螺钉4的螺帽设置在球窝形孔内,避免凸出的螺帽发生松动、移位。

如图2所示,固定板1由内侧向外侧弯曲,弯曲形状与颈椎后路椎管外侧形状相匹配;第一端部用于固定颈椎侧块,通过第一固定螺钉3穿过第一端部和颈椎侧块固定。第二端部用于固定颈椎椎板,通过第一固定螺钉4穿过第二端部和颈椎椎板固定。

如图1所示,融合体2设置在固定板1的弯折处。融合体2的开口7外壁设置有棘齿6。棘齿6的齿尖向固定板1倾斜设置。棘齿6用于卡住椎管扩大所致椎板断端的两侧。融合体2内部填充骨料用于在扩大颈椎椎管的同时,促进颈椎后路骨融合生成。融合体2两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可视孔5,可视孔5能够在骨料填装充实的时候,便于观察内部的骨料情况,以利于确定骨填充物填充良好。

实施例2

为了保证与椎体后路终板完全契合,采用ebm技术将钛合金粉末3d打印成所设计的椎间融合系统,固定板1与融合体2一体成型。

如图3所示,第二种结构主体结构和实施例1基本相同,制备方法采用3d打印成型,采用3d打印,融合体2为小网状结构,以利于骨组织自行爬行生长。小网状结构的网孔为可视孔5。

如图4和图5,为本发明的使用参考示意图。采用本发明具体手术方式:全麻后患者取俯卧位,将患者头颈置于轻度的屈曲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取颈椎后正中切口,骨膜下显露颈椎后部结构至侧块外侧缘,显露时需注意保护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及保护关节囊,从而能够改善术后颈椎活动。使用超声骨刀或高速磨钻在椎板与侧块的交界处开槽,开槽成功后向脊髓背侧提起已断裂的椎板棘突部分,选择内含人工骨的适宜大小的新型微型椎管扩大板(或3d打印微型椎管扩大系统),安装与椎板与侧块之间,并用螺钉固定、锁紧,冲洗伤口,逐层缝合,术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进行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应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