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1760发布日期:2018-09-25 16:0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小夹板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肩关节肱骨上端骨折治疗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人体肩关节为半球形,以斜坡状由外向颈部逐渐抬高,由于肩胛骨是在额状面前方30°~45°,以及肱骨头倾斜角等因素,使肩关节整体向前倾斜。并且因男女性别、年龄、活动锻炼程度的不同,肩关节的半球形和向颈部斜坡存在着个体差异。而肩关节受创伤后瘀血肿胀等不同程度,可使肩关节出现不同的变形,尤其是半球形的弧度变化,使弧度规范预制塑形的外侧夹板固定力不能均匀分布,常导致外固定失败。肩峰和肱骨外科颈位于腋窝上方,骨折后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在其上端很难用束带捆扎,易松散脱落。

现有技术中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具有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该包肩板可由肩峰外上方、肩关节前后产生一定的挤压力,基本解决了夹板在肩关节上端外固定的难题,但此包肩板为固定形式,不能适应所有人群的肩关节形状,尤其是不能适应肩关节创伤后瘀血肿胀变化。因此,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与肩关节的适配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目的是提高与人体肩关节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包肩板包括主体部和的牵拉部,牵拉部包括与主体部连接的连接板、上拉板和与连接板连接的下拉板,所述上拉板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所述下拉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下拉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拉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上拉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所述包肩板还包括与所述上拉板与所述主体部连接且使主体部与上拉板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的调节板。

所述调节板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上拉板为卡接连接。

所述调节板包括基板以及设置于基板上的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所述主体部具有让第一插头插入的第一插孔,所述上拉板具有让第二插头插入的第二插孔,第二插孔设置多个。

所述第二插头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插孔的数量多于第二插头的数量且所有第二插孔在所述上拉板上为沿上拉板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所述主体部包括上段夹板、与上段夹板的端部连接的上延伸板和设置于上延伸板两侧且与上延伸板连接的两个侧延伸板,侧延伸板与所述上拉板相对布置且侧延伸板与所述调节板连接。

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还包括用于固紧到人体上臂上的小夹板外固定机构,小夹板外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和四片夹板,第一夹板和第四夹板相对设置,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相对设置,第四夹板通过束带与所述包肩板连接。

所述第四夹板包括夹板本体和设置于夹板体上且用于置入人体腋窝中的弹性支撑件,弹性支撑件包括底壁、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和与对比相对设置的顶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位于底壁和顶壁之间且与底壁和顶壁连接。

所述第一侧壁具有透气孔。

本发明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通过将上拉板与主体部之间设置成距离可调节,从而可以适应不同人群的肩关节形状,提高与人体肩关节的适应性,进而可以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包肩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调节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夹板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固定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四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第一夹板;2、第四夹板;201、夹板本体;202、底壁;203、顶壁;204、第一侧壁;205、第二侧壁;206、透气孔;3、包肩板;301、上段夹板;302、上延伸板;303、连接板;304、上拉板;305、下拉板;306、第一避让孔;307、基板;308、第一插头;309、第二插头;310、第一插孔;311、第二插孔;312、侧延伸板;313、第二避让孔;4、束带;5、固定环;6、夹板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3。包肩板3适应人体肩关节的生物形态,包肩板3包括主体部和的牵拉部,牵拉部大致呈三角形结构。牵拉部包括与主体部连接的连接板303、上拉板304和与连接板303连接的下拉板305,上拉板304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部为弧形,牵拉部设置两个,两个牵拉部设置于主体部的相对两侧且牵拉部与主体部连接,主体部和牵拉部构成内部中空且为薄壳板型的包肩板3,以便于能够套在人体肩关节上。主体部包括上段夹板301、与上段夹板301的端部连接的上延伸板302和设置于上延伸板302两侧且与上延伸板302连接的两个侧延伸板312,上段夹板301为具有一定长度的弧形板体且其弧度顺应肩关节冠状面弧度变形。在包肩板3包覆于人体肩关节上后,上段夹板301为从对应肩峰的位置处开始延伸至对应下方的肱骨的位置处,即上段夹板301延伸至肱骨轴位投影的上方,在侧视面上上段夹板301的纵向杆轴顺应肩关节冠状面弧度变型,以向内弧形经肩关节、肱骨轴位、肩胛骨俯视轴位上方形成轴向刚性杠杆力弧面,俯视面其纵向杆轴顺应肱骨头横断面与肘关节横轴的相交角,由肩峰处向后倾斜25度,使上段夹板301纵向杆轴刚性杠杆力还具有不同角度变化。

如图1和图2所示,上延伸板302为固定设置于上段夹板301上对应肩峰位置的端部,上延伸板302的长度较短,上延伸板302的小于上段夹板301的长度。侧延伸板312具有一定的长度,两个侧延伸板312为相对布置,两个侧延伸板312朝向上延伸板302的同一侧延伸,上延伸板302位于两个侧延伸板312之间且两个侧延伸板312分别与上延伸板302的一侧边缘固定连接。在包肩板3包覆于人体肩关节上后,肩关节处的肩峰位于两个侧延伸板312之间,两个侧延伸板312位于两个侧延伸板312的前后两侧。连接板303与主体部固定连接且连接板303是与上段夹板301的整个侧边缘连接,连接板303为弧形板,与上段夹板301的形状相匹配。上拉板304和下拉板305为长条板,下拉板305的一端与连接板303的一端固定连接,下拉板305的另一端与上拉板304的一端固定连接,侧延伸板312与连接板30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侧延伸板312处于上拉板304的长度方向上,上拉板304并位于下拉板305的上方。两个牵拉部相对设置,两个牵拉部分别位于主体部的一侧,在包肩板3包覆于人体肩关节上后,两个牵拉部均为向内侧人体腋下延伸且逐渐收窄,两个牵拉部分别处于肩关节的前侧和后侧。

如图1和图2所示,上拉板304的长度方向与下拉板305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上拉板304和下拉板305呈v形布置。下拉板305的一端与上拉板304的一端固定连接,上拉板304的另一端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该距离是指在上拉板304的长度方向上,上拉板304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本发明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还包括与包肩板3连接且使包肩板3固紧到人体肩关节上的牵拉带,牵拉部上设有让牵拉带穿过的第一避让孔306,该第一避让孔306为设置于由上拉板304和下拉板305相连接形成的端部位置处的通孔,牵拉带与两个牵拉部固定连接,在使用时可环绕在人体躯体上并系紧或粘贴锁紧,使包肩板3包覆并固定于肩关节上,避免其松动。用中医小夹板装置外固定治疗肩关节部位骨折,较为困难。而且由于不同人群的肩关节形状存在着差异性,包括创伤引起的瘀血肿胀,尤其是肩关节矢状位的弧度,差异性较大。因此通过将上拉板304设置成与主体部之间不是直接固定连接,而是将两者设置成距离可调节的,通过在对应肩关节冠状位处调节上拉板304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以增大或缩小主体部的上段夹板301的弧度变化,以顺应肩关节矢状位弧度的差异性,进而提高了适应性,通用性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包肩板3还包括与上拉板304与主体部连接且使主体部与上拉板304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的调节板,调节板与上拉板304和/或主体部为可拆卸式连接,以方便调节上拉板304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当上拉板304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减小后,则可缩小主体部的上段夹板301的弧度;当上拉板304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增大后,则可增大主体部的上段夹板301的弧度。在调节板与上拉板304和主体部连接后,调节板使主体部和上拉板304连接成一体,而且调节板相对于上拉板304和/或主体部可旋转,这样形成一种转动式连接结构,进而在使用时可以以角度变化有效调节主体部的上段夹板301的弧度变化,以适应肩关节弧度和坡度的变化,与肩关节的适应性好。

作为优选的,调节板与主体部和上拉板304为卡接连接,拆装方便,如图1至图3所示,调节板设置两个,侧延伸板312与上拉板304相对布置,侧延伸板312与调节板连接,各个侧延伸板312分别通过一个调节板与一个上拉板304连接,上拉板304与侧延伸板312之间的距离可调节,也即上拉板304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由于肩关节在俯视位向前倾斜,肩峰、斜方肌形成的矢状面为弧度不规则状,上段夹板301的截面弧度后边高于前边,不同人群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要使前后两个牵拉部处于同一水平位,保持牵拉力的平衡,而且要求位于肩部后侧的上拉板304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要大于位于肩部前侧的上拉板304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亦可通过调节板进行调节,以适应肩关节的形状,提高适应性。在上拉板304与侧延伸板312之间的距离调节至合适大小后,将调节板与上拉板304和侧延伸板312连接,调节板使上拉板304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调节板包括基板307以及设置于基板307上的第一插头308和第二插头309,主体部具有让第一插头308插入的第一插孔310,上拉板304具有让第二插头309插入的第二插孔311,第二插孔311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二插孔311为沿上拉板304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插头308和第二插头309均为圆柱体且第一插头308和第二插头309的轴线相平行,第一插头308和第二插头309与基板307固定连接且第一插头308和第二插头309朝向基板307的同一侧伸出,第一插孔310设置于侧延伸板312上且第一插孔310为在侧延伸板312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第二插孔311为在上拉板304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第一插孔310和第二插孔311均为圆孔且第一插孔310和第二插孔311的轴线相平行,第一插孔310和第二插孔311的轴线并与上段夹板301的轴线相平行。第二插头309可选择性的插入上拉板304上任一位置处的第二插孔311中,当第二插头309插入上拉板304上不同位置处的第二插孔311中,可以实现上拉板304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的调节。在将第一插头308插入第一插孔310中和将第二插头309插入第二插孔311中后,调节板使上拉板304和主体部连接成一体,此时基板307位于上拉板304和侧延伸板312的外侧,两个上拉板304位于两个基板307之间,两个基板307相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插头308设置一个,第二插头309设置两个,两个第二插头309为沿基板307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两个第二插头309分别插入一个第二插孔311中,第二插孔311的数量多于第二插头309的数量且所有第二插孔311在上拉板304上为沿上拉板304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插头309,提高调节板与上拉板304连接的可靠性,调节板不容易脱落。

本发明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还包括用于固紧到人体上臂上的小夹板外固定机构,如图1所示,小夹板外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夹板1、第二夹板(图中未示出)、第三夹板(图中未示出)和四片夹板,第一夹板1和第四夹板2相对设置,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相对设置,第四夹板2通过束带与包肩板3连接。第一夹板1与主体部连接,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分别与一个牵拉部连接。在小夹板外固定机构包覆于人体上臂上并固紧后,第一夹板1与第四夹板2位置相对,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位置相对,第一夹板1位于人体上臂的外侧,第四夹板2位于人体上臂的内侧,第二夹板位于人体上臂的前侧,第三夹板位于人体上臂的后侧。第一夹板1的一端插入包肩板3的内部且第一夹板1的该端与上段夹板30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夹板1的的另一端伸出至包肩板3的外部,上延伸板302与上段夹板301的另一端部固定连接。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的一端插入包肩板3的内部,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的另一端伸出至包肩板3的外部。

作为优选的,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与包肩板3的牵拉部为可拆卸式连接,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相对于包肩板3的位置可调。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夹板通过夹板扣6与一个牵拉部的下拉板305连接,第三夹板通过夹板扣6与另一个牵拉部的下拉板305连接。夹板扣6与下拉板305为滑动连接,下拉板305具有让夹板扣6的端部设置的第一凸起嵌入的第一滑槽,该第一滑槽为沿下拉板30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槽,第二夹板具有让夹板扣6的另一端部设置的第二凸起嵌入的第二滑槽,第二滑槽为沿第二夹板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长槽,第三夹板具有让夹板扣6的第二凸起嵌入的第三滑槽,第三滑槽为沿第三夹板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长槽,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与下拉板305上的第一滑槽相平行,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位于牵拉部的内侧,下拉板305并具有一个让第二凸起穿过的第二避让孔313,第二避让孔313为在下拉板305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在第二夹板通过夹板扣6与牵拉部连接后,夹板扣6的第一凸起嵌入第一滑槽中,夹板扣6的第二凸起嵌入第二滑槽中,该夹板扣6使第二夹板在长度方向上与下拉板305保持相对静止,在第二夹板在宽度方向上,第二夹板相对于下拉板305可移动且第二夹板可沿下拉板305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实现位置的调节。同样,在第三夹板通过夹板扣6与牵拉部连接后,夹板扣6的第一凸起嵌入第一滑槽中,夹板扣6的第二凸起嵌入第三滑槽中,该夹板扣6使第三夹板在长度方向上与下拉板305保持相对静止,在第三夹板在宽度方向上,第三夹板相对于下拉板305可移动且第三夹板可沿下拉板305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实现位置的调节。

作为优选的,上段夹板301为正交各向异性板,上延伸板302、侧延伸板312、连接板303、上拉板304和下拉板305均为各向同性板,第一夹板1、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也为正交各向异性板。上段夹板301和包肩板3其余部位的材质不同,使上段夹板301与其余部位以两种不同的力学性质形成包肩板3的整体结构。以两种不同的力学性质使上段夹板301产生的上端杠杆力与约束力一体化,当牵拉上拉板304和下拉板305时,各向异性的上段夹板301受均匀的整体性牵拉,顺应肩关节生物形状特异的向后倾斜变化,产生匹配的各向异性杠杆力和各向同性的约束力,对应性均匀的分布夹板体的压强。

如图1和图6所示,第四夹板2包括夹板本体201和设置于夹板体上且用于置入人体腋窝中的弹性支撑件,第四夹板2通过可向上置入腋窝中的弹性支撑件与腋窝接触,进而可经腋窝对肩关节,主要是对肱骨头、盂肱关节形成有效和足够的支撑,并以支撑形成向外的挤压力。作为优选的,弹性支撑件包括底壁202、第一侧壁204、与第一侧壁204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205和与对比相对设置的顶壁203,第一侧壁204和第二侧壁205位于底壁202和顶壁203之间且与底壁202和顶壁203连接。夹板本体201为长条形结构,底壁202位于顶壁203的下方,底壁202与夹板本体201的一端固定连接,夹板本体201朝向底壁202的下方延伸。顶壁203位于第一侧壁204和第二顶壁203之间且顶壁20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204和第二侧壁205的一端固定连接,底壁202位于第一侧壁204和第二顶壁203之间且底壁20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204和第二侧壁20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侧壁204和第二顶壁203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顶壁203和顶壁203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距离。

如图1和图6所示,弹性支撑件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结构,弹性支撑件与人体腋窝相吻合,佩戴人体腋窝后呈冠状位前后通透,并与上段夹板301的位置相对应,透气性好。第四夹板2是通过束带4与包肩板3的主体部连接,该束带4穿过主体部的上延伸板302上设置的一个固定环5和弹性支撑件,束带4从由第一侧壁204、第二侧壁205、顶壁203和底板包围形成的空腔中穿过,以实现第四夹板2与包肩板3的连接,并实现包肩板3和第四夹板2的有效外固定捆扎。作为优选的,第一侧壁204具有透气孔206,透气孔206为在第一侧壁204上沿第一侧壁204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透气孔206并设置多个,以提高透气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

包肩板3可通过束带固紧到人体肩关节上,如图1和图5所示,固定环5为三角形结构,固定环5具有让束带穿过的通孔,固定环5设置在包肩板3的主体部上,固定环5设置多个且所有固定环5为沿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固定环5可以设置在主体部的上段夹板301和上延伸板302上,固定环5在上段夹板301上至少设置一个,各个位置处的固定环5上分别穿入一根束带,穿入束带后可对包肩板3、第一夹板1、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进行环形捆扎外固定。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