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棉签生产卷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36526发布日期:2018-12-19 06:35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棉签生产卷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高效棉签生产卷棉装置。

背景技术

医用棉签是由医用脱脂棉和精制竹竿加工而成,棉头吸水性强,吸饱消毒液后,能使消毒液均匀的擦拭皮肤,达到消毒效果,适用于注射时对皮肤消毒。医院日常使用棉签量巨大,使用传统手工卷制效率低、棉签头大小不一、卫生条件差,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为此亟需发明一种高效棉签生产卷棉装置解决现有装置卷棉效率低,棉签卷棉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高效棉签生产卷棉装置,解决现有装置卷棉效率低,棉签卷棉不稳定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一个箱体,箱体内有一个前后方向水平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一转轴上套装有一个可随第一转轴转动并可沿第一转轴左右移动的摩擦轮,第一转轴上方有一个水平放置的第一平板,第一平板下端面上安装有可与摩擦轮相互配合的第一摩擦片,摩擦轮向右移动到其位移的最右端可与第一摩擦片接触,此时摩擦轮转动经与第一摩擦片的配合带动第一平板向右移动,第一平板向右移动到其位移的最右端后,第一平板的位置被固定且第一摩擦轮向后移动;

所述的箱体的腔体内有一个位于第一转轴下方且可在箱体内左右移动的第二平板,第二平板的上端面上安装有水平的第二摩擦片,第一摩擦轮向后移动后,第一摩擦轮与第二摩擦片接触,第一摩擦轮转动带动第二平板向左移动,第二平板上安装有一个位于第一平板上方的置于箱体腔体内的前后方向水平放置的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可随第二平板左右移动,第二转轴上固定有一个与第二转轴同轴的滚轮,当第一平板向右移动后,第一平板与滚轮接触;当第二平板带动第二转轴向左移动时,滚轮带动第二转轴转动,第一转轴带动第二平板移动到第二平板位移的最左端时,第二平板的位置被固定,之后,第一平板被松开并向左复位,而后,第一摩擦轮向前移动复位,第二平板被松开并带动第二转轴向左移动复位。

本发明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实用性强,可实现高效的将棉条缠到棉签棒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摩擦轮带动第一平板主动时的主视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工作状态左视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俯视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平板被固定的主视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摩擦轮与第一转轴配合的主视剖面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滑块与第二转轴连接的俯视剖面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转轴与第一平板装配的三维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固定块与滑轮连接的俯视剖面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8给出,本发明包括一个箱体1,箱体1内有一个前后方向水平的第一转轴2,第一转轴2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一转轴2上套装有一个可随第一转轴2转动并可沿第一转轴2左右移动的摩擦轮3,第一转轴2上方有一个水平放置的第一平板4,第一平板4下端面上安装有可与摩擦轮3相互配合的第一摩擦片5,摩擦轮3向右移动到其位移的最右端可与第一摩擦片5接触,此时摩擦轮3转动经与第一摩擦片5的配合带动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到其位移的最右端后,第一平板4的位置被固定且第一摩擦轮3向后移动;

所述的箱体1的腔体内有一个位于第一转轴2下方且可在箱体1内左右移动的第二平板6,第二平板6的上端面上安装有水平的第二摩擦片7,第一摩擦轮3向后移动后,第一摩擦轮3与第二摩擦片7接触,第一摩擦轮3转动带动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第二平板6上安装有一个位于第一平板4上方的置于箱体1腔体内的前后方向水平放置的第二转轴8,第二转轴8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可随第二平板6左右移动,第二转轴8上固定有一个与第二转轴8同轴的滚轮9,当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后,第一平板4与滚轮9接触;当第二平板6带动第二转轴8向左移动时,滚轮9带动第二转轴8转动,第一转轴2带动第二平板6移动到第二平板6位移的最左端时,第二平板6的位置被固定,之后,第一平板4被松开并向左复位,而后,第一摩擦轮3向前移动复位,第二平板6被松开并带动第二转轴8向左移动复位。

为了实现第一转轴2可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的第一转轴2与箱体1的前后内壁之间个安装有一个转动轴承,第一转轴2的一端安装有电机,电机转动带动第一转轴2转动。

为了实现摩擦轮3可随第一转轴2转动并可在第一转轴2上前后移动,从而实现摩擦轮3分别与第一摩擦条和第二摩擦条相接触,所述的第一转轴2上有与第一转轴2轴线重合的花键10,摩擦轮3上有与花键10相互配合的花键10槽;摩擦轮3经花键10槽与花键10的配合作用,可沿第一转轴2左右移动并可随第一转轴2转动;第一转轴2上套装有两个分别位于摩擦轮3前后两侧且关于摩擦轮3前后对称的滑轮12,滑轮12与第一转轴2之间间隙配合且第一转轴2不可带动滑轮12前后移动,位于后侧的滑轮12与箱体1后侧内壁之间的第一转轴2上套装有第一拉簧13,第一拉簧13的后端固定在箱体1后侧内壁上,第一拉簧13的前端固定在位于后侧的滑轮12上,每个滑轮12与摩擦轮3之间均均布有多个与第一转轴2平行的第一连杆14,摩擦轮3的前后端面上各有一个环形凹槽15,第一连杆14的一端固定在对应的滑轮12上,第一连杆14的另一端均连接有一个t型块,t型块置于环形凹槽15内且可在环形凹槽15内滑动,每个滑轮12的上端均开设有一个竖直的第一定位盲孔16,第一定位盲孔16的下端位于第一转轴2上方,每个第一定位盲孔16内均有一个竖置的第一定位销钉17,第一平板4下端面上有两个分别为与第一定位销钉17上方的左右方向的第一定位凹槽18,第一定位销钉17的上端置于对应得第一定位凹槽18内,且第一定位销钉17的上端面为前低后高的斜面,位于第一定位盲孔16内的第一定位销钉17上套装有一个第二拉簧19,第二拉簧19的上端固定在滑轮12上,第二拉簧19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定位销钉17的下端面上,当第一定位销钉17位于第一定位凹槽18内时,第一拉簧13被拉伸,当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到其位移的最右端时,第一定位销钉17移出第一定位凹槽18,在第一拉簧13拉力的作用下,滑轮12与摩擦轮3向左移动。

为了实现第一平板4可左右移动,所述的第一平板4上端面上均布有多个竖直的竖杆20,竖杆20的下端与第一平板4之间螺纹连接,每个竖杆20的上端均安装有一个t型块,箱体1顶板的内壁上开设有水平方向的t型凹槽,t型块至于对应的t型凹槽内并可沿t型凹槽左右移动,每个t型块与对应的t型凹槽的左端均连接有一个第四拉簧21,第四拉簧21的左端固定在t型凹槽的左端面上,第四拉簧21的右端固定在t型块上,第一平板4向带动t型块沿t型凹槽向右移动,第四拉簧21被拉伸,第一平板4被松开后,在第四拉簧21拉力的作用下,第一平板4向左复位。

为了实现第二平板6可在箱体1内左右移动,所述的箱体1前后侧壁上有水平方向的t型凹槽,第二平板6的侧面上有置于t型凹槽内且可在t型凹槽内左右移动的t型块,t型块与t型凹槽的右端面之间安装有第三拉簧22,第三拉簧22的一端固定在t型凹槽的右端面上,第三拉簧22的另一端固定在对应的t型块上,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时,第三拉簧22被拉伸,当松开第二平板6后,在第三拉簧22的作用下第二平板6向右复位。

为了实现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到其位移的最右端后位置可被固定,所述的箱体1侧板内壁上安装有位于箱体1侧板内壁的t型槽下方的竖直的第二定位销钉23,第二定位销钉23的上端位于t型槽内且第二定位销钉23的上端面为左高右低的斜面,t型槽的下端位于箱体1内,第二定位销钉23与箱体1之间安装有第一压簧24,第一压簧24的上端固定在第二定位销钉23的下端面上,第一压簧24的下端固定在箱体1上,第一平板4上开设有一个竖直的第二定位孔25,初始状态时,第二定位销钉23的上端面与第一平板4的下端面接触,第一压簧24被压缩,当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到其位移的最下方时,第二定位孔25位于第二定位销钉23的最上方,第二定位销钉23在第一压簧24压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置于第二定位孔25内,第一平板4的位置被固定。

为了实现第二转轴8可随第二平板6左右移动,所述的第二平板6上安装有一个支撑杆26,支撑杆26的上端位于第一平板4的上方,支撑杆26上安装有一个第一固定块27,第二转轴8安装在第一固定块27上,第二转轴8的后端位于第一固定块27的后侧,第二转轴8与第一固定块27之间安装有一个转动轴承,第二转轴8可绕转动轴承转动。

为了实现滚轮9与第一平板4接触可使得滚轮9更好的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轴8转动,所述的滚轮9的外圆面上设置有齿,第一平板4的上端面上安装有位于滚轮9下方且与滚轮9的齿相啮合的齿条,当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时,第二平板6带动第二转轴8向左移动,滚轮9与齿条相啮合,从而使得滚轮9转动,滚轮9转动带动第二转轴8转动。

为了实现在使用过程中棉签棒被夹紧,所述的第二转轴8上固定有一个固定盘28,固定盘28位于第一固定块27的后侧,固定盘28的后侧的第二转轴8上有一个可沿第二转轴8前后移动的第三滑块29,第三滑块29靠近固定盘28的端面上固定均布有多个前后方向放置的导杆30,固定盘28上有与导杆30一一对应的且前后方向贯通的导向孔31,导杆30置于对应的导向孔31内且与导向孔31间隙配合,固定盘28与第三滑块29之间的导杆30上套装有第二压簧32,第二转轴8的后端铰接有两个前后方向放置且可在水平面内转动的第二连杆33,每个第二连杆33的末端均固定有一个卡紧块34,卡紧块34靠近第二转轴8轴线的侧壁上开设有先后方向贯通的后大前小半锥形凹槽,两个锥形凹槽组成一个前后贯通的锥形腔体35;初始状态第三滑块29与两个第二连杆33接触且使得两个第二连杆33相互靠近,且使得两个卡紧块34相互靠近,并夹紧棉签棒。

为了实现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后,第二平板6的位置被固定,所述的每个滑轮12下端面上均有一个竖直方向的导向盲孔36,每个导向盲孔36内均有一个下端位于第二平板6上方的第三定位销钉37,第三定位销钉37的上端与导向盲孔36底部之间安装有第三压簧38,第二平板6的上端面上开设有竖直且与第三定位销钉37一一对应的第三定位孔39,第三定位孔39靠近第二平板6的右侧且当滑轮12移动到其位移的最后端时,第三定位孔39与第三定位销钉37的轴线重合;初始状态,第三定位销钉37与第二平板6接触,并且沿导向盲孔36向上移动,第三压簧38被压缩,当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到第三定位孔39位于第三定位销钉37下方时,第三定位销钉37在第三压簧38压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至第三定位孔39内,第二平板6停止向左移动,第二平板6的位置被固定。

为了实现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后,第一平板4的位置可被松开,所述的第二平板6上有位于第二定位销钉23下方的水平的第三凹槽40,第三凹槽40的右端为一个左高右低的斜面,第二平板6下方的箱体1侧壁上有一个竖直且位于第二定位销钉23正下方的第四定位销钉41,第四定位销钉41与箱体1之间间隙配合,第四定位销钉41的上端位于第三凹槽40内且为左高右低的斜面,第四定位销钉41的下端与箱体1之间安装有第四压簧42,第四压簧42的上端固定在第四定位销钉41的下端面上,第四压簧42的下端固定在第四销钉下方的箱体1上,第二销钉与第四销钉之间连接有一个第一绳索43,第一绳索43处于拉伸状态,当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时,第四定位销钉41与第三凹槽40右侧的斜面接触,压缩第四定位销钉41向下移动,第四定位销钉41向下移动经第一绳索43带动第二定位销钉23向下移动移出第二定位孔25,第一平板4的位置被松开。

为了实现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后,夹紧装置被松开,所述的第一平板4上端面上有一个第三固定块44,第三固定块44的右端面为后宽前窄的斜面,第三滑块29的外端面为与第三固定块44相互配合的斜面,当第二平板6带动第二转轴8移动到与第三固定块44的斜面接触时,第三固定块44会推动第三滑块29向外移动,使得第三滑块29与连杆相互脱离,从而使得夹紧装置被松开。

为了实现第一平板4向左复位后,摩擦轮3可向前复位,所述的第一平板4下端面上固定有一个位于第一平板4右端且靠近箱体1后壁的第四固定块45,第四固定块45前端面为左窄右宽的斜面,当第一平板4向左移动过程中,第四固定块45的斜面与靠近箱体1后壁的滑轮12相接触并推动滑轮12与摩擦轮3向前移动,当第一定位销钉17随滑轮12移动到第一定位销钉17位于第一定位凹槽18正下方时,第一定位销钉17置于第一定位凹槽18内,摩擦轮3向前回复到原位。

本发明在使用之前,摩擦轮3位于其位移的最前方,第一定位销钉17位于第一定位凹槽18内,第一拉簧13被拉伸,第一平板4位于其位置的最左侧,摩擦轮3与第一摩擦条相互接触,第二平板6位于其位置的最右侧,第三滑块29与连杆接触,两个连杆位于相互靠近的位置,两个卡紧块34相互接触,棉签棒被卡紧在两个卡紧块34之间。

本发明在使用时,被剪切一定长度的棉条被传送至第一平板4上,此时第一转轴2位于其位移的最左侧,启动电机,电机带动第一转轴2转动,第一转轴2转动经花键10与花键10槽的连接作用带动摩擦轮3转动,摩擦轮3转动与第一摩擦条相互接触配合带动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使得第四拉簧21被拉伸,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与第二定位销钉23上端的斜面相接触,并压动第二定位销钉23向下移动,第二定位销钉23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压簧24被压缩,当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到其位移的最右端时,第二定位孔25随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到第二定位销钉23上方,第二定位销钉23在第一压簧24压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置于第二定位孔25内,第一平板4的位置被固定,同时第一定位销钉17位于第一平板4的右侧,移出第一定位凹槽18,在第一拉簧13拉力的作用下,滑轮12经第一连杆14带动摩擦轮3向后移动,摩擦轮3向后移动到第二摩擦条正上方时,滑轮12与摩擦轮3位于其位移的最后端,此时摩擦轮3转动带动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第三拉簧22被拉伸,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后,可使得滚轮9与第一平板4相接触,且棉签棒与棉条相接触,当第二平板6经连杆带动第二转轴8向左移动时,滚轮9上的齿与位于第一平板4上滚轮9正下方的齿条相啮合,第二转轴8向左移动,带动滚轮9滚动,并使得滚轮9带动第二转轴8转动,第二转轴8转动时,会带动第二转轴8上的滑块与连杆和夹紧块共同转动,当夹紧块转动时,会带动棉签棒转动,棉签棒转动并相对于棉条移动,从而实现卷棉过程。

当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到其位移的最左端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当棉签棒卷棉动作完成后,第二平板6未移动到其位移的最左端,在卷棉完成之后,第二平板6继续向左移动的过程中,第三固定块44首先与第三滑块29的斜面接触配合并推动第三滑块29向外移动,第三滑块29向外移动,使得第二压簧32被压缩,第三滑块29向外移动,使得两个连杆相互分离,棉签棒可被松开,可取出被卷棉完成的棉签棒;

当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到其位移的最左端时,摩擦轮3与第二摩擦条的最右端接触完毕时,由于初始状态,第三定位销钉37与第二平板6接触,且第三压簧38被压缩,当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到第三定位孔39位于第三定位销钉37下方时,第三定位销钉37在第三压簧38压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至第三定位孔39内,第二平板6停止向左移动,第二平板6的位置被固定,同时,第四定位销钉41与第三凹槽40右侧的斜面接触,压缩第四定位销钉41向下移动,第四定位销钉41向下移动经绳索带动第二定位销钉23向下移动移出第二定位孔25,第一平板4的位置被松开。

第一平板4被松开后,在第四拉簧21拉力的作用下第一平板4向左复位,第一平板4向左移动过程中,第四固定块45的斜面与靠近箱体1后壁的滑轮12相接触并推动滑轮12与摩擦轮3向前移动,首先第一定位销钉17与第一平板4下端面相互接触,使得第一定位销钉17向下移动,第二拉簧19手拉伸,当第一定位销钉17随滑轮12移动到第一定位销钉17位于第一定位凹槽18正下方时,第一定位销钉17在第二拉簧19拉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置于第一定位凹槽18内,摩擦轮3向前回复到原位;同时摩擦轮3向前移动的过程中使得第三定位销钉37移出第三定位孔39,第二平板6的位置被松开,在第三拉簧22拉力的作用下,第二平板6向右移动复位;在第二转轴8随第二平板6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第三滑块29与第三固定块44脱离,在第二压簧32的作用下,第三滑块29向后移动复位,使得连杆相互靠近,夹紧块处于相互靠近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后,第一转轴2转动无法带动第一平板4继续向右移动,是因为第一平板4上的第一摩擦条与摩擦轮3接触完毕,第二定位销钉23移动到第二定位孔25内,第一平板4的位置被固定,摩擦轮3在第一拉簧13拉力的作用下向后移动与第一摩擦条脱离,并与第二摩擦条接触嗲懂第二摩擦轮3向左移动;为了实现更好的卷棉过程,第一平板4上方可安装有一个位于第一平板4上方的平板,平板的高度为当第一平板4向上移动之后,与第二转轴8的轴线的高度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本发明通过摩擦轮3、第一平板4、第二定位销钉23和第一摩擦条的配合作用,可实现第一转轴2的转动带动第一平板4向右移动,从而使得被剪切一定长度的棉条被送到右侧,通过第二销钉与第二定位孔25的配合,使得棉条被传送的位置一定,从而使得整个传送过程安全可靠。

本发明通过摩擦轮3的前后移动,可实现在摩擦轮3位于其位移的最前方时,第一转轴2转动可使得摩擦轮3与第一平板4下端面的第一摩擦条相互配合从而实现将待卷的棉条运输到第二转轴8下方,之后摩擦轮3向后移动,使得齿轮与第二平板6上的第二摩擦条相互接触,从而带动第二转轴8随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整个卷棉动作与送棉动作相互分离,从而使得整个卷棉动作更加稳定,防止棉签未卷棉或卷多层棉条。

本发明通过第二定位销钉23、第四定位销钉41、绳索的配合作用,可实现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过程中,通过绳索带动第二定位销钉23移出第二定位孔25,之后摩擦轮3向后移动带动第二平板6向左移动,通过绳索实现联动,使得整个操作更方便,快捷。

本发明通过第三滑块29、第三固定块44的配合作用,可实现在卷棉完成之后,第三固定块44推动第三滑块29向外移动,从而松开棉签棒。

本发明通过滑轮12和第四固定块45的配合作用,可实现在第一平板4向左复位的过程中,推动滑轮12向前复位,使得复位过程方便从操作。

本发明操作简单,加工效率高,安全可靠,可实现将定量的棉条卷到棉签棒上。

本发明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实用性强,可实现高效的将棉条缠到棉签棒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