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的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10098发布日期:2018-12-19 05:1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基于云计算的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院外心搏骤停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一旦发生心搏骤停,心脏造血功能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此时如不及时予以救治,将导致大脑严重损害,甚至生命终止。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及欧洲复苏委员会的最新指南均强调,对于院外心搏骤停,关键措施是及早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及早心肺复苏,及早除颤。目前上海市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是12分钟,如果仅依靠救护车上的专业急救员开展心搏骤停患者的现场急救,往往会丧失最佳抢救时间。因为心搏骤停,每延迟1分钟心肺复苏(cardiac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抢救成功率就下降10%,而心脏停止跳动4-6分钟,脑细胞就开始发生不可逆损害。

美国急救培训普及率达到25%,其提倡由现场目击者开展第一道心肺复苏。但在美国不同地区,心肺复苏培训率、目击者心肺复苏开展率差异较大,在西雅图的一些社区,有近60%的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接受目击者心肺复苏,而在一些黑人、西班牙籍以及中低收入家庭较多的社区,心肺复苏培训率、目击者心肺复苏开展率以及院外心搏骤停存活率均较低。

瑞典已有300多万人接受了心肺复苏培训,瑞典一项研究回顾分析了30381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发现其中有51.1%的患者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接受了目击者的现场心肺复苏(部分室颤患者亦接受了现场除颤),而接受目击者心肺复苏或除颤的心搏骤停患者其30天存活率要高于未接受目击者心肺复苏的患者。

日本一项纳入547153例院外心搏骤停的观察性研究显示,无论是目击者仅给予胸外按压,还是给予传统心肺复苏,或是给予除颤,均有助于提高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有良好神经功能的1月生存率。

我国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国家心血管疾病中心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人数超过54万。在我国,无论在急救知识普及率方面,还是目击者心肺复苏开展率方面,都属于起步阶段。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卫生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相关领域的规划。2016年6月23日,aha与中国科学技术部正式签署了知晓备忘录,致力于在中国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推进心肺复苏技术培训。2016年,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该条例鼓励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对急危重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而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伤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另外,鉴于早期除颤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政府开始在一些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or,aed),如2006年,北京首都机场开始配置aed;2015年上海亦开始陆续在公共场所配置aed,迄今,上海公共场所已有aed1000余台。而目前已开展cpr相关技术培训的机构有医学院校、红十字会、急救医疗中心以及一些社会民营机构,这些机构均已培训了大量具有急救资质的急救员,其中包括医护人员以及非医护人员。

然而,大力在民众中开展急救培训,在公共场所配置aed仅仅是院前急救工作的第一步。如何真正让众多已接受过培训且具有资质的医护或非医护人员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对心搏骤停患者迅速开展现场cpr及除颤,缩短患者的无治疗时间还没有有效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系统,其特点在于,其包括用于心脏骤停目击者携带的用户终端、用于供急救员随身携带的急救终端、以及急救中心平台,该急救中心平台中存储有所有注册登记的急救员所配备的急救终端的识别信息;

所述用户终端用于接收心脏骤停目击者输入的呼救指令,并将呼救指令发送至急救中心平台;

所述急救中心平台用于通过存储的急救终端的识别信息定位所有急救员的当前位置,并判断急救员的当前位置距离该用户终端所在的位置是否在设定范围内,发送呼救信号给距离该用户终端所在的位置在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

所述急救中心平台还用于在收到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发来的应答信号后将应答的急救员的当前位置和定位出的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两者之间的路径显示在电子地图上以对应答的急救员提供导航。

较佳地,所述急救中心平台还用于给在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发送呼救信号。

较佳地,所述急救终端用于在收到呼救信号后发出振动或铃声提醒;

所述急救中心平台还用于利用智能导航系统获取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传至云中心服务器,云中心服务器同时向在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发送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急救中心平台利用智能导航系统获取应答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的当前位置并提供应答的急救员的当前位置和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之间的最优路径。

较佳地,应答的急救员为多个时,应答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急救中心平台还用于将路径上或附近的所有的aed的位置显示在电子地图上。

较佳地,所述急救中心平台还用于利用最短传输路径和缓存技术,发布现场急救微视频,包括aed的应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视频;

所述急救中心平台还用于汇集当地各机构急救培训信息,利用均衡负载技术,提供在线培训报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方法,其特点在于,其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实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心脏骤停目击者发现心脏骤停患者时通过用户终端输入呼救指令,用户终端将呼救指令发送至急救中心平台,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s2、所述急救中心平台通过存储的急救终端的识别信息定位所有急救员的当前位置,并判断急救员的当前位置距离该用户终端所在的位置是否在设定范围内,发送呼救信号给距离该用户终端所在的位置在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

s3、所述急救中心平台在收到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发来的应答信号后将应答的急救员的当前位置和定位出的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两者之间的路径显示在电子地图上以对应答的急救员提供导航。

较佳地,在步骤s2中,所述急救中心平台给在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发送呼救信号。

较佳地,在步骤s2中,所述急救终端在收到呼救信号后发出振动或铃声提醒;

在步骤s3中,所述急救中心平台利用智能导航系统获取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传至云中心服务器,云中心服务器同时向在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发送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急救中心平台利用智能导航系统获取应答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的当前位置并提供应答的急救员的当前位置和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之间的最优路径。

较佳地,在步骤s3中,应答的急救员为多个时,应答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急救中心平台将路径上或附近的所有的aed的位置显示在电子地图上。

较佳地,所述急救中心平台利用最短传输路径和缓存技术,发布现场急救微视频,包括aed的应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视频;

所述急救中心平台汇集当地各机构急救培训信息,利用均衡负载技术,提供在线培训报名。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发明中,目击者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后,立即通过手机发出心肺复苏呼救信号,急救中心平台通知满足间距条件的急救员,应答的急救员立即赶往患者位置处,为患者做心肺复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系统,其包括用于心脏骤停目击者携带的用户终端1、用于供急救员随身携带的急救终端2、以及急救中心平台3,该急救中心平台3中存储有所有注册登记的急救员所配备的急救终端的识别信息,所述用户终端1和急救终端2均可以为手机。急救员是指已接受过急救培训,且具有有效急救资质能对心搏骤停患者作出反应和开展急救的医护或非医护人员。

目击者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后,立即通过用户终端1发出心肺复苏的呼救指令,用户终端1用于接收心脏骤停目击者输入的呼救指令,并将呼救指令发送至急救中心平台3。

所述急救中心平台3用于通过存储的急救终端2的识别信息定位所有急救员的当前位置,并判断急救员的当前位置距离该用户终端1所在的位置是否在设定范围内,发送呼救信号给距离该用户终端1所在的位置在设定范围内(例如200米)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2,进一步地,给在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2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发送呼救信号。

所述急救终端2用于在收到呼救信号后发出振动或铃声提醒,所述急救中心平台3利用智能导航系统获取用户终端1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传至云中心服务器,云中心服务器同时向在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2发送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急救员根据当时自己的自身情况,自主决定应答或不应答。

一旦急救员应答,所述急救中心平台3会收到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2发来的应答信号,急救中心平台3利用智能导航系统获取应答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2的当前位置并提供应答的急救员的当前位置和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之间的最优路径,将最优路径显示在电子地图上以对应答的急救员提供导航。

应答的急救员为多个时,应答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交互,所述急救中心平台还用于将最优路径上或附近的所有的aed的位置显示在电子地图上。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该系统设计一个“云急救app”,当用户发现心搏骤停患者后,立即应用手机上安装的“云急救app”发出呼救,或用户拨打120急救电话后,由急救中心平台的调度员启动并在app上输入用户位置。在“云急救app”注册过的急救员,如距离患者200米之内,则会在手机上收到服务器推送的呼救信号,急救员可根据当时自身情况,自主决定应答或不应答,一旦应答,则急救员的位置就会出现在app地图上,智能导航系统会引导急救员到达现场开展急救(见图2)。

“云急救app”包括两个app,一是“云急救sosapp”,该app有三个内容,分别是急救课堂、急救培训、紧急呼救。另一是“云急救actapp”,该app供急救员(即接受过急救培训,具有有效资质的医护或非医护人员)使用。

“云急救sosapp”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急救课堂,利用最短传输路径和缓存技术,发布现场急救微视频,包括aed的应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方法。第二部分,急救培训,汇集当地各机构急救培训信息,利用均衡负载技术,提供在线培训报名,为普及全民急救提供便捷途径。第三部分,紧急呼救,一旦有目击者(用户)发现疑似心搏骤停患者或者其他危重患者,立即启动紧急呼救,或者目击者(用户)拨打120电话后,有急救中心调度员在app上输入地址信息,发出呼救。

“云急救actapp”,包括两部分,一是注册系统,二是急救员应答系统。一旦“云急救sosapp”发出呼救,则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自动匹配、选择在“云急救actapp”注册过的具有资质、距离事发现场200米内的急救员,按照由近向远的顺序及时向其发送推送,推动方式可以选择振动或铃声,并利用智能导航系统获取用户位置信息,上传至云中心服务器,云中心服务器同时向急救员发送用户位置信息。接收到推送后,急救员一旦选择应答,则智能导航系统获取急救员位置信息,并为其提供最便捷到达用户的导航途径。另外,应答的急救员之间可以应用p2p技术,彼此之间发送语音或文字信息。利用实时卫星定位技术,将当地所有aed的位置嵌入两个app地图。一旦急救员应答,用户端app(云急救sosapp)及急救员端app(actapp)均能显示双方地图位置。

而注册系统面向经过aha、红十字会、专业医学院校或目前在医疗机构工作并具有认证资质的急救员开放。注册时,所有急救员需要上传个人真实信息和有效资质证件,经后台审核后为云急救注册急救员。

基于云计算的心搏骤停院前急救系统,还包括一个数据管理系统,要求应答的急救员完成急救后完成在线信息报送,进一步完善我国心搏骤停发生率及预后信息统计制度。

为了保证信息安全,平台的注册过程、用户的基本信息、急救的通知推送均采用非对称正式加密,并且加密和解密所使用的不是同一个密钥,而是两个不同的密钥,以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方法,其利用上述的系统实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心脏骤停目击者发现心脏骤停患者时通过用户终端输入呼救指令,用户终端将呼救指令发送至急救中心平台,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s2、所述急救中心平台通过存储的急救终端的识别信息定位所有急救员的当前位置,并判断急救员的当前位置距离该用户终端所在的位置是否在设定范围内,发送呼救信号给距离该用户终端所在的位置在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

在步骤s2中,所述急救中心平台给在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发送呼救信号。

在步骤s2中,所述急救终端在收到呼救信号后发出振动或铃声提醒。

s3、所述急救中心平台在收到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发来的应答信号后将应答的急救员的当前位置和定位出的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两者之间的路径显示在电子地图上以对应答的急救员提供导航。

在步骤s3中,所述急救中心平台利用智能导航系统获取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传至云中心服务器,云中心服务器同时向在设定范围内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发送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急救中心平台利用智能导航系统获取应答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的当前位置并提供应答的急救员的当前位置和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之间的最优路径。

在步骤s3中,应答的急救员为多个时,应答的急救员的急救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急救中心平台将路径上或附近的所有的aed的位置显示在电子地图上。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