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用静脉按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0361发布日期:2018-08-28 22:21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输液科室用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输液用静脉按压装置。



背景技术:

输液又名打点滴或者挂水。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输液治疗虽然有很多争议,但是在现今的环境下依然是一种较为普及的治疗手段。

病人在输液完成之后,需要拔出输液针头,输液拔针后需要进行按压止血,现有的手段是用棉签进行按压止血,但是这种止血方式具有一些缺点,在输液拔针后由于一些病人按压不当,常常会导致止皮下瘀斑、疼痛和静脉损伤肿胀,这将会影响再次穿刺,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将增大病人的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液用静脉按压装置,其具有良好的调节按压强度的效果,具有操作简单、结构稳定的特点;除此之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其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且制备过程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输液用静脉按压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部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将筒体分割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部转动有转盘,所述转盘上偏心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铰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上铰接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在筒体内部,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供第三连杆竖直滑移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三连杆的端部连接有按压部;

所述按压部包括:推块、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压板,所述推块固定在第三连杆的端部,所述推块滑移连接在筒体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一固定杆固定在推块远离第三连杆的一面,所述第一固定杆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二固定杆,所述压板固定在第二固定杆远离第一固定杆的一端,所述压板上开设有供放置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的凹槽;

所述凹槽的槽底还嵌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筒体的端部嵌设有显示器,所述筒体内还嵌设有电源和plc控制器,所述电源、显示器、plc控制器和压力传感器之间相互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利用输液用静脉按压装置对拔出针头的患者进行按压止血时,操作者转动转盘的转动轴带动转盘转动,当转盘转动时将带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摆动,从而带动第三连杆沿竖直方向滑移,固定板上的通孔能够给第三连杆的竖直滑移进行导向;当第三连杆下压时将带动第三连杆下方的按压部下压,第三连杆首先带动按压部中的推块在第二腔室内滑移,继而带动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压板下压,压板上凹槽内部的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能够对患者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只需要调整转盘的转到角度就能灵活的调节按压的强度大小;通过利用压力传感器、电源、plc控制器和显示器,能将按压时的按压力在显示器上显示,能方便操作者控制按压的力度;因此,输液用静脉按压装置,其具有良好的调节按压强度大小的效果,具有操作简单、结构稳定的特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杆上固定有轴环,所述轴环和第一固定杆的外部共同螺纹连接有螺纹环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利用轴环和螺纹环套可以使得拆卸连接的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之间连接的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所述推块在远离第一固定杆的一面上固定有两根导向杆,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两个供导向杆穿过的导向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导向杆和导向孔能够给推块的竖直滑移进行良好的导向,使得推板的下压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的转动轴上设置有操控部,所述操控部包括:转动板、固定块、把手杆、第一磁性块、第二磁性块、第三磁性块以及第四磁性块,所述转动板的一端固定在转盘的转动轴上,所述转动板上铰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分别固定有第一磁性块和第二磁性块,所述转动板上固定有第三磁性块和第四磁性块,所述固定块上拆卸连接有把手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了操控部方便了转盘的转动,方便操作者控制压板下压进行止血,当需要下压压板时,只需要转动铰接的固定块,使得第二磁性块和第四磁性块相互吸附,将固定块固定,之后摇动固定块上的把手杆就能方便的带动转盘转动;当使用结束后,转动铰接的固定块,使得固定块和转动板贴合,使得第一磁性块和第三磁性块吸附在一起,就能将固定块和把手杆收拢,不占据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把手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连接的把手杆方便了把手杆的拆卸与安装,使得操控部结构较为灵活。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环套上固定有若干防滑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环套上的防滑凸起能增大操作者拧动螺纹环套进行拆卸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时的手部摩擦力,能防止操作者手部发生打滑。

进一步地,所述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由如下方法制备:

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胶原蛋白80-100份、壳聚糖50-60份、琼脂10-20份、甘油1份、交联剂6-10份、0.01-0.1%质量浓度的乙酸溶液适量、去离子水适量;

s1、制备胶原蛋白溶液:将胶原蛋白溶于0.01-0.1%乙酸溶液中,制成1-3%胶原蛋白溶液;

s2、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于0.01-0.1%乙酸溶液中,制成1-3%壳聚糖溶液;

s3、混合并冷冻:将s1和s2得到的胶原蛋白溶液、壳聚糖溶液以及琼脂混合均匀,在-30℃-50℃下冷冻3-6天,冻干后得到海绵状材料;

s4、交联固定:将s3得到的海绵状材料置于气体发生器中,在52-60℃下用交联剂固定2-3h;

s5、制造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用甘油水溶液清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

s6、裁切:将s5得到的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切割为和压板上凹槽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s4中交联剂包括: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苯甲酰、二亚乙基三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s5中的甘油水溶液中甘油的质量浓度为0.2-1%。

综上所述,本发明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输液用静脉按压装置,其具有良好的调节按压强度的效果,具有操作简单、结构稳定的特点;此外,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其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且制备过程简单、制备流程短,且止血效果好,较为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图4中e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1、筒体;11、固定板;12、第一腔室;13、第二腔室;120、转盘;121、第一连杆;122、第二连杆;123、第三连杆;110、通孔;2、按压部;21、推块;22、第一固定杆;23、第二固定杆;24、压板;221、第一螺纹孔;240、凹槽;230、轴环;231、螺纹环套;210、导向杆;211、导向孔;3、操控部;31、转动板;32、固定块;33、把手杆;321、第一磁性块;322、第二磁性块;311、第三磁性块;312、第四磁性块;323、第二螺纹孔;2310、防滑凸起;14、压力传感器;15、显示器;16、plc控制器;17、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输液用静脉按压装置,包括筒体1,其中在筒体1内部固定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将筒体1分割为第一腔室12和第二腔室13,在第一腔室12内部转动有转盘120,转盘120作为曲柄可以整圈转动,在转盘120上偏心铰接有第一连杆121,在第一连杆121上铰接有第二连杆122,在第二连杆122上铰接有第三连杆123,其中第三连杆123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在筒体1内部,为了给第三连杆123的滑移进行导向,在固定板11上开设有供第三连杆123竖直滑移穿过的通孔110;为了对患者进行止血按压,在第三连杆123的端部连接有按压部2,其中按压部2包括:推块21、第一固定杆22、第二固定杆23和压板24,其中推块21固定在第三连杆123的端部,推块21可以在筒体1的第二腔室13内竖直滑移,其中第一固定杆22固定在推块21远离第三连杆123的一面,为了实现第一固定杆22和第二固定杆23之间的拆卸,在第一固定杆22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21,并在第一螺纹孔221内螺纹连接有第二固定杆23,并且将压板24固定在第二固定杆23远离第一固定杆22的一端,在压板24上开设有供放置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的凹槽240,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能对患者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当利用输液用静脉按压装置对拔出针头的患者进行按压止血时,操作者转动转盘120的转动轴带动转盘120转动,当转盘120转动时将带动第一连杆121、第二连杆122摆动,从而带动第三连杆123沿竖直方向滑移,固定板11上的通孔110能够给第三连杆123的竖直滑移进行导向;当第三连杆123下压时将带动第三连杆123下方的按压部2下压,第三连杆123首先带动按压部2中的推块21在第二腔室13内滑移,继而带动第一固定杆22、第二固定杆23和压板24下压,压板24上凹槽240内部的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能够对患者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只需要调整转盘120的转到角度就能灵活的调节按压的强度大小;为了确切的反映出按压止血时的压力数值,在凹槽240的槽底还嵌设有压力传感器14,同时在筒体1的端部嵌设有显示器15,并在筒体1内还嵌设有电源17和plc控制器16,其中利用电源17为电路供电,将压力传感器14与plc控制器16的控制输入端电性连接,将plc控制器16的控制输出端与显示器15电性连接,其中plc传感器16采用西门子s5-90u,压力传感器14采用扩散硅压力变送器data-52系列,作为较优秀的选择,最好保证按压时的按压力大小在50n到500n之间,在这个范围内的压力,止血效果较好,且病人也不会感觉到疼痛;因此,输液用静脉按压装置,其具有良好的调节按压强度大小的效果,具有操作简单、结构稳定的特点。

如图1至图6所示,为了使得第一固定杆22和第二固定杆23之间连接的稳定,在第二固定杆23上固定有轴环230,在轴环230和第一固定杆22的外部共同螺纹连接有螺纹环套231,通过利用轴环230和螺纹环套231可以使得拆卸连接的第一固定杆22和第二固定杆23之间连接的更加稳固;为了使得推板的上行和下压结构更加稳定,在推块21远离第一固定杆22的一面上固定有两根导向杆210,并在固定板11上开设有两个供导向杆210穿过的导向孔211,利用导向杆210和导向孔211能够给推块21的竖直滑移进行良好的导向,使得推板的下压结构更加稳定。

如图1至图6所示,在转盘120的转动轴上设置有操控部3,其中操控部3包括:转动板31、固定块32、把手杆33、第一磁性块321、第二磁性块322、第三磁性块311以及第四磁性块312,其中转动板31的一端固定在转盘120的转动轴上,并且在转动板31上铰接有固定块32,为了对固定块32相对转动板31的平行位置和垂直位置这两个位置固定,在固定块32上分别固定有第一磁性块321和第二磁性块322,并在转动板31上固定有第三磁性块311和第四磁性块312,同时在固定块32上拆卸连接有把手杆33以便于摇动,设置了操控部3方便了转盘120的转动,方便操作者控制压板24下压进行止血,当需要下压压板24时,只需要转动铰接的固定块32,使得第二磁性块322和第四磁性块312相互吸附,将固定块32固定,之后摇动固定块32上的把手杆33就能方便的带动转盘120转动;当使用结束后,转动铰接的固定块32,使得固定块32和转动板31贴合,使得第一磁性块321和第三磁性块311吸附在一起,就能将固定块32和把手杆33收拢,不占据空间。

如图1至图6所示,为了方便把手杆33的拆卸,在固定块32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323,并在第二螺纹孔323内螺纹连接有把手杆33,螺纹连接的把手杆33方便了把手杆33的拆卸与安装,使得操控部3结构较为灵活;并且在螺纹环套231上固定有若干防滑凸起2310,螺纹环套231上的防滑凸起2310能增大操作者拧动螺纹环套231进行拆卸第一固定杆22和第二固定杆23时的手部摩擦力,能防止操作者手部发生打滑。

除此之外,在筒体1上还固定有安装块,在安装块上开设有螺纹孔,安装块上的螺纹孔可以方便通过螺丝将安装块连同整个装置固定在输液架上。

同时,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由如下方法制备:

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胶原蛋白90份、壳聚糖55份、琼脂12份、甘油1份、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7份、0.05%质量浓度的乙酸溶液适量、去离子水适量;

s1、制备胶原蛋白溶液:将胶原蛋白溶于0.05%乙酸溶液中,制成1%胶原蛋白溶液;

s2、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于0.05%乙酸溶液中,制成1%壳聚糖溶液;

s3、混合并冷冻:将s1和s2得到的胶原蛋白溶液、壳聚糖溶液以及琼脂混合均匀,在-35℃下冷冻4天,冻干后得到海绵状材料;

s4、交联固定:将s3得到的海绵状材料置于气体发生器中,在54℃下用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固定2.5h;

s5、制造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用质量浓度为0.8%甘油水溶液清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

s6、裁切:将s5得到的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切割为和压板24上凹槽240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的制备方法不同,其制备方法如下:

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胶原蛋白95份、壳聚糖58份、琼脂16份、甘油1份、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8份、0.05%质量浓度的乙酸溶液适量、去离子水适量;

s1、制备胶原蛋白溶液:将胶原蛋白溶于0.05%乙酸溶液中,制成2%胶原蛋白溶液;

s2、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于0.05%乙酸溶液中,制成2%壳聚糖溶液;

s3、混合并冷冻:将s1和s2得到的胶原蛋白溶液、壳聚糖溶液以及琼脂混合均匀,在-35℃下冷冻4天,冻干后得到海绵状材料;

s4、交联固定:将s3得到的海绵状材料置于气体发生器中,在55℃下用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固定2.5h;

s5、制造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用质量浓度为0.8%甘油水溶液清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

s6、裁切:将s5得到的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切割为和压板24上凹槽240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的制备方法不同,其制备方法如下:

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胶原蛋白96份、壳聚糖52份、琼脂11份、甘油1份、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8份、0.05%质量浓度的乙酸溶液适量、去离子水适量;

s1、制备胶原蛋白溶液:将胶原蛋白溶于0.05%乙酸溶液中,制成2%胶原蛋白溶液;

s2、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于0.05%乙酸溶液中,制成2%壳聚糖溶液;

s3、混合并冷冻:将s1和s2得到的胶原蛋白溶液、壳聚糖溶液以及琼脂混合均匀,在-35℃下冷冻4天,冻干后得到海绵状材料;

s4、交联固定:将s3得到的海绵状材料置于气体发生器中,在55℃下用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固定2.5h;

s5、制造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用质量浓度为0.8%甘油水溶液清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

s6、裁切:将s5得到的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切割为和压板24上凹槽240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的制备方法不同,其制备方法如下:

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胶原蛋白83份、壳聚糖54份、琼脂10份、甘油1份、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8份、0.05%质量浓度的乙酸溶液适量、去离子水适量;

s1、制备胶原蛋白溶液:将胶原蛋白溶于0.05%乙酸溶液中,制成2%胶原蛋白溶液;

s2、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于0.05%乙酸溶液中,制成2%壳聚糖溶液;

s3、混合并冷冻:将s1和s2得到的胶原蛋白溶液、壳聚糖溶液以及琼脂混合均匀,在-35℃下冷冻4天,冻干后得到海绵状材料;

s4、交联固定:将s3得到的海绵状材料置于气体发生器中,在55℃下用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固定2.5h;

s5、制造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用质量浓度为0.8%甘油水溶液清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

s6、裁切:将s5得到的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切割为和压板24上凹槽240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的制备方法不同,其制备方法如下:

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胶原蛋白84份、壳聚糖51份、琼脂19份、甘油1份、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8份、0.06%质量浓度的乙酸溶液适量、去离子水适量;

s1、制备胶原蛋白溶液:将胶原蛋白溶于0.06%乙酸溶液中,制成2%胶原蛋白溶液;

s2、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于0.06%乙酸溶液中,制成2%壳聚糖溶液;

s3、混合并冷冻:将s1和s2得到的胶原蛋白溶液、壳聚糖溶液以及琼脂混合均匀,在-38℃下冷冻4天,冻干后得到海绵状材料;

s4、交联固定:将s3得到的海绵状材料置于气体发生器中,在55℃下用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固定2.5h;

s5、制造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用质量浓度为0.8%甘油水溶液清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

s6、裁切:将s5得到的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切割为和压板24上凹槽240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的制备方法不同,其制备方法如下:

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胶原蛋白87份、壳聚糖56份、琼脂14份、甘油1份、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8份、0.06%质量浓度的乙酸溶液适量、去离子水适量;

s1、制备胶原蛋白溶液:将胶原蛋白溶于0.06%乙酸溶液中,制成2%胶原蛋白溶液;

s2、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于0.06%乙酸溶液中,制成2%壳聚糖溶液;

s3、混合并冷冻:将s1和s2得到的胶原蛋白溶液、壳聚糖溶液以及琼脂混合均匀,在-38℃下冷冻4天,冻干后得到海绵状材料;

s4、交联固定:将s3得到的海绵状材料置于气体发生器中,在55℃下用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固定2.5h;

s5、制造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用质量浓度为0.8%甘油水溶液清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

s6、裁切:将s5得到的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切割为和压板24上凹槽240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的制备方法不同,其制备方法如下:

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胶原蛋白88份、壳聚糖58份、琼脂19份、甘油1份、交联剂(二亚乙基三胺)8份、0.06%质量浓度的乙酸溶液适量、去离子水适量;

s1、制备胶原蛋白溶液:将胶原蛋白溶于0.06%乙酸溶液中,制成2%胶原蛋白溶液;

s2、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于0.06%乙酸溶液中,制成2%壳聚糖溶液;

s3、混合并冷冻:将s1和s2得到的胶原蛋白溶液、壳聚糖溶液以及琼脂混合均匀,在-38℃下冷冻4天,冻干后得到海绵状材料;

s4、交联固定:将s3得到的海绵状材料置于气体发生器中,在55℃下用交联剂(二亚乙基三胺)固定2.5h;

s5、制造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用质量浓度为0.8%甘油水溶液清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

s6、裁切:将s5得到的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切割为和压板24上凹槽240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的制备方法不同,其制备方法如下:

取以下以重量计各组分原料备用:胶原蛋白90份、壳聚糖55份、琼脂12份、甘油1份、交联剂(二亚乙基三胺)8份、0.06%质量浓度的乙酸溶液适量、去离子水适量;

s1、制备胶原蛋白溶液:将胶原蛋白溶于0.06%乙酸溶液中,制成2%胶原蛋白溶液;

s2、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于0.06%乙酸溶液中,制成2%壳聚糖溶液;

s3、混合并冷冻:将s1和s2得到的胶原蛋白溶液、壳聚糖溶液以及琼脂混合均匀,在-38℃下冷冻4天,冻干后得到海绵状材料;

s4、交联固定:将s3得到的海绵状材料置于气体发生器中,在55℃下用交联剂(二亚乙基三胺)固定2.5h;

s5、制造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用质量浓度为0.8%甘油水溶液清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

s6、裁切:将s5得到的胶原蛋白基复合海绵切割为和压板24上凹槽240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