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速效止咳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1792发布日期:2019-04-23 20:39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速效止咳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反复咳嗽是目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它是由环境污染和多种疾病长期作用形成。咳嗽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虽然有其有利一面,但长期频繁的咳嗽也会影响工作及休息,甚至引起喉痛、音哑等症状。流感等感冒容易引起咳嗽长时间不愈,咳嗽期间易引起其他疾病的产生。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治疗咳嗽的药物也比较多,西医治疗咳嗽多采用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药物等抗生素及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极大,难以彻底根治,且有相当病例对抗生素不敏感,部分患者往往会出现抗生素依赖或者抗生素耐药,预后较差,复发率较高,存在一定的不足,并非是十分理想的药物。而中医药治疗咳嗽有着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市场上虽有小青龙汤颗粒出售,但是用于治咳嗽的应用却很少。根据多年的临床显示,单纯用小青龙汤原方治疗咳嗽的机会并不多。且对于那种寒热错杂症,小青龙汤在临床运用中需要生附子和石膏同用才能保证临床的疗效,才能更好地起作用,但大多数医家却不知其加味治疗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地用小青龙汤原方治疗,导致临床效果一般或甚至没有效果,而且还有不少医家拘泥于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及的“细辛不过钱,过钱必毙命”及“十八反”中的半夏反乌头(附子属于乌头类)的古训,常常当用而不敢用,顾忌颇多,导致临床应用小青龙汤的疗效非常糟糕。

因此,本发明人通过反复试验研究,意外发现:可以通过打破历代医家基于“十八反”、“细辛不过钱”而不敢用药的顾虑,对《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进行改良,提出了一种“有毒”、“反药”、“过量”的速效止咳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临床疗效非常显著、治愈率高、无副作用、治疗时间短,具有效敛肺止咳、润肺平喘等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给出一种疗效确切、无副作用、治愈率高、治疗时间短的速效止咳中药制剂,大大提高其止咳平喘、益气和中、散寒去饮的功效,同时提高临床疗效,该中药制剂能够对人体咳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本发明所述的速效止咳中药制剂,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药组成:生麻黄;桂枝;五味子;生半夏;细辛;干姜;炙甘草;白芍;石膏;生附子。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药组成:生麻黄7-9份;桂枝6-8份;五味子6-8份;生半夏9-11份;细辛3-5份;干姜3-5份;炙甘草3-5份;白芍6-8份;石膏34-36份;生附子9-11份。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式,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药组成:生麻黄8份;桂枝7份;五味子7份;生半夏10份;细辛4份;干姜4份;炙甘草4份;白芍7份;石膏35份;生附子10份。

作为另外一种更优选方式,按重量份计,由如下原料药制成:生麻黄9份;桂枝6份;五味子8份;生半夏9份;细辛5份;干姜3份;炙甘草5份;白芍6份;石膏36份;生附子9份。

作为另外一种更优选方式,按重量份计,由如下原料药制成:生麻黄7份;桂枝8份;五味子6份;生半夏11份;细辛3份;干姜5份;炙甘草3份;白芍8份;石膏34份;生附子11份。

作为另外一种更优选方式,按重量份计,由如下原料药制成:生麻黄8份;桂枝7份;五味子7份;生半夏10份;细辛3份;干姜3份;炙甘草3份;白芍7份;石膏35份;生附子10份。

上述中药制剂各原料药的作用机理如下:

生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经、心经、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经、心经、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效。

生半夏:味辛、性温;归脾经、胃经、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

细辛:味辛、性温;归心经、肺经、肾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之功效。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经、胃经、肾经、心经、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效。

炙甘草:味甜、甘、性平;归肺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

白芍:味酸、性微寒;归肝经、脾经。具有养阴敛血、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生石膏:味辛、甘、性微寒;归肺经、胃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之功效。

生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归心经、肾经、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

本发明的速效止咳中药制剂的组方机理为:

通过对传统《伤寒论》经方中的小青龙汤进行改良,同时添加特定重量份的生附子和石膏,生附子和石膏两味药可以使得本发明的中药制剂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十味药材互补配合,能够有效治愈外寒内饮证的咳嗽,且大大缩短了治愈周期,见效快、疗效好,避免长期咳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减轻了病人的不适,具有发汗兼温化里饮、表里两解、行水、温肺、下气的特点,所治病患愈后安康。

上述中药制剂煎药法机理为:

按照传统煎制中药的方法,《伤寒论》记载小青龙汤的煮法是: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麻黄采用先煎及去上沫的方法,临床上具有起解表发汗、祛散散寒、升津舒经的治疗作用。即按照中医的阴阳学说理论,麻黄上沫属于浊物,故麻黄的煎煮必须要先煎及去上沫。先煎麻黄,利于药性外散作用的发挥;且其阻碍阳气的生发,故去上沫,发挥药物轻清之性,达清阳发膝理之用。其煎煮法本着阴升阳降,阴阳平衡的原理,旨在发挥药物疗效,治疗临床证候。

上述中药制剂的治病机理为:

小青龙汤源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治病机理来源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妇人吐涏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涏沫,小青龙汤主之。”由此综合分析可知,小青龙汤在《伤寒论》中应用于太阳病合寒饮的治疗,其病因病机是外寒内饮。它的基本功能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本发明的速效止咳中药制剂的治病机理源于小青龙汤的治病机理。

“反药”和“有毒”:《神农本草经》论述了“半夏反乌头”是中药“十八反”其中的一对反药。生附子为乌头的子根,所以生附子属于乌头类。半夏和生附子味均味辛,气均为温热,主治均为寒证,治疗症状均有咳逆等。又根据其所含的主要成分均是生物碱,药理作用均有抗炎、镇痛、麻醉、免疫调节、保护心肌及心血管、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但未发现二者化学成分属于配伍禁忌,也未检测到二者化学成分之间能产生新的毒性。再则,生半夏、生附子其本身就有毒性,但是本发明生半夏配生附子根据病症表现而权衡调配用量,不仅没有产生明显的毒性,反而还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生附子与生半夏配伍的药效和毒性受用量调配、配伍比例、煎煮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最关键的原因是用量调配。生半夏配生附子之所以会取得预期治疗效果且无毒性反应,除了辩证准确外,更重要的是重视生半夏与生附子之间的用量比例是1:1,同比例配伍有助于提高药效,这样能够互相抑制毒性,起到“减毒”的作用,本发明创新处之一是利用了“反药”“毒性”来加速治病疗效。并且生附子不仅具有恢复机能沉衰的作用,还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可以加强心脏的活力,可扩张外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古人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五脏之病,穷必及肾。”故用附子温肾以利水,也是痰饮治本之法,属于针对病机用药。《伤寒论》中对姜和附子的搭配很有讲究,即干姜跟生附子搭配,因为干姜能减缓生附子之毒,有温散的作用,干姜也是振奋药,可去水饮,温中去寒,还有止呕作用。

“过量”:本发明原料药的比例跟《伤寒论》经方中小青龙汤的比例用药不一样,原因是打破了“细辛不过钱”的用量。为保证临床疗效,上述中药制剂细辛用量如果不超过3g基本没效果,细辛用量一般至少要6g以上,那是不是跟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及的“细辛不过钱,过钱必毙命”相违背呢,实际上不是,“细辛不过钱,过钱必毙命”指的是粉末状的细辛吞下去不能超过一钱的量,因为细辛性温麻辣,粉末状的细辛吞下去容易粘在食道上,造成呼吸的麻痹困难,但细辛用煎汤的方式溶解在水中需要量稍大的量细辛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细辛用量一般在6-9g之间(本发明所述的份指的是质量份数,表示各原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各原料实际用量可换算成g表示。例如所述细辛3-5份的比例用量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可换算成6-9g)。而且细辛还具有温通十二经,加速药理渗透的作用。为了更有效用药,细辛在煎汤时,水开后至少要熬半小时以上,嘱咐患者最后汤药熬成一碗即可。从多年的临床看,“细辛过钱使用”从未见有人中毒毙命,反见临床疗效非常显著。

目前,临床上单独使用小青龙汤原方治疗咳嗽的机会并不多,而且疗效一般甚至没效,本发明中药制剂基于上述小青龙汤机理的作用下,在小青龙汤原方为底方的基础上进行药物的加减配方,通常要加味治疗才能确保疗效,因此,临床应用小青龙汤一般很少使用原方治疗,经常要加石膏和生附子,即生石膏和生附子一般在应用小青龙汤方剂时要同用,具体要看对应的适应症来进行加味。例如:有一些患者出现39度以上高热且心烦,咳起来有烦躁时需加石膏,故用石膏清热除烦,这是太阳阳明合病兼水饮证,是典型的小青龙汤加石膏证;还有一些患者出现外有寒内有饮的咳嗽,而且还出现四肢逆冷的症状,主要原因是人体身体机能沉衰,胃虚,像这类的患者需要加附子来振奋人体沉衰的机能,还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可以加强心脏的活力,可扩张外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而且有助于提高药物吸收。

因为外寒内饮的咳嗽患者一般还具有发热、心烦、四肢逆冷、胃虚等兼症,为使小青龙汤发挥最佳疗效,因此,临床上一般都要加味治疗,即加生附子和石膏同用,因为生附子用于振奋人体沉衰的机能,提高人体脏器快速吸收药物的能力,但是生附子这味药性还具有大辛大热的特性,所以需要加石膏来制约细辛的燥热,震慑细辛大辛大热的偏性,使生附子充分发挥温通肺胃的效果。石膏的加入,增强了小青龙汤清热除烦的作用。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得知,小青龙汤合用石膏及生附子对外寒内饮的热证咳嗽,临床疗效非常显著。而且在临床中很多案例显示,不加生附子的小青龙汤治疗咳嗽疗效不佳。上述中药制剂中的半夏、细辛、干姜作用是去里饮;麻黄、桂枝作用是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芍药、甘草也有点解表作用;芍药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配以五味子之收敛,散中有收,可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具有止咳、去水和收敛的作用;半夏作用、细辛、干姜作用是温中去饮,配合麻黄、桂枝起到解表去饮的作用。

所述中药制剂治疗的适应症是:

本发明的应用必须是外有寒内有饮,既有麻黄汤证的发热无汗等表证,又有里饮的症状。如果单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的话邪气会激动里饮,导致变症百出,所以要用小青龙汤进行表里双解,并且本方能够对炎性递质释放产生抑制作用,缓解黏膜水肿情况,并阻断气管重塑,最终减轻患者炎症。辩证应为外有寒内有饮,舌苔通常表现为有牙齿痕、胖大苔、水润苔、甚至有滴水的症状和吐白色泡沫痰;水饮往上波及到肺会导致咳、干呕的症状,气足的患者容易出现咳,气不足的患者容易出现又咳又喘;水饮往上冲和水蒸气结合被冷却堵在胸膈之间就出现了哕的症状,水饮往下波及会影响到肠胃和泌尿系统,水饮往肠胃气化容易导致水液分布不均匀产生口渴的感觉,甚至会水走肠间,引起下利,小便蓄于膀胱随着膀胱的收缩导致腹满、小便不利等膀胱蓄水的症状。目前,大部分人得咳嗽感冒等外感时,很多会先选择自己买药吃或去医院打针,如果病情还是未见好转,则这种“不得法”的治疗很有可能把病邪入身体里边,导致变症百出。主要辩证要点是:至少咳嗽7天以上,日轻夜重,有热化的趋势,吃过西药或打针治疗,发热无汗,脉浮,舌苔胖大、水润、甚至有水滴的情况,吐泡沫状痰等外寒内饮症。

上述中药制剂的剂型可以为胶囊,或者口服液、或者冲剂,或者膏剂。

优选地,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胶囊,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生麻黄8份;桂枝7份;五味子7份;生半夏10份;细辛4份;干姜4份;炙甘草4份;白芍7份;石膏35份;生附子10份。

优选地,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口服液,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生麻黄9份;桂枝6份;五味子8份;生半夏9份;细辛5份;干姜3份;炙甘草5份;白芍6份;石膏36份;生附子9份。

优选地,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冲剂,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生麻黄7份;桂枝8份;五味子6份;生半夏11份;细辛3份;干姜5份;炙甘草3份;白芍8份;石膏34份;生附子11份。

优选地,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膏剂,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生麻黄8份;桂枝7份;五味子7份;生半夏10份;细辛3份;干姜3份;炙甘草3份;白芍7份;石膏35份;生附子10份。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基于上述小青龙汤机理的作用下,在小青龙汤原方为底方的基础上进行药物的加减配方,同时通过添加特定重量份的生附子和石膏,生附子和石膏两味药可以使得本发明的中药制剂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十味药材互补配合,能够有效治愈外寒内饮症的咳嗽,临床疗效非常显著,且无毒副作用,疗程短,见效快,安全有效,利于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速效止咳中药制剂,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药组成:生麻黄8份;桂枝7份;五味子7份;生半夏10份;细辛4份;干姜4份;炙甘草4份;白芍7份;石膏35份;生附子10份。

实施例2

一种速效止咳中药制剂,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药组成:生麻黄9份;桂枝6份;五味子8份;生半夏9份;细辛5份;干姜3份;炙甘草5份;白芍6份;石膏36份;生附子9份。

实施例3

一种速效止咳中药制剂,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药组成:生麻黄7份;桂枝8份;五味子6份;生半夏11份;细辛3份;干姜5份;炙甘草3份;白芍8份;石膏34份;生附子11份。

实施例4

一种速效止咳中药制剂,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药组成:生麻黄8份;桂枝7份;五味子7份;生半夏10份;细辛3份;干姜3份;炙甘草3份;白芍7份;石膏35份;生附子10份。

实施例5

一种速效止咳中药制剂,配方同实施例1;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生麻黄8份;桂枝7份;五味子7份;生半夏10份;细辛4份;干姜4份;炙甘草4份;白芍7份;石膏35份;生附子10份。

制备方法:

1)原料:将中药组分分别进行除杂,烘干、粉碎,过60目筛,取筛下物,得中药粉;

2)萃取:采用超临界萃取设备装置,将中药粉分别放入超临界co2萃取设备的萃取釜中,加入超临界co2为萃取溶剂,萃取温度30℃~50℃,萃取压力15~30mpa,萃取时间为4~6h,然后采用升温、降压进行分离,收集分离釜内结块产品,在经粉碎过100目筛,得萃取粉;

3)混合:将各中药组分的萃取粉按比例装入v型高效不对称混合机内,搅拌转速12转/min,混合时间30~40min,即得混合粉;

4)填装:将混合粉加入胶囊填装机内制成每颗质量为0.5g胶囊;

5)灭菌包装:将胶囊置入紫外线下照射2~3min后及时包装,即制备得到速效止咳中药制剂的胶囊剂型。

实施例6

一种速效止咳中药制剂,配方同实施例2;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生麻黄9份;桂枝6份;五味子8份;生半夏9份;细辛5份;干姜3份;炙甘草5份;白芍6份;石膏36份;生附子9份。

制备方法:

1)将口服液瓶及瓶盖清洗、灭菌后,备用;

2)取处方量的生麻黄、桂枝、五味子、生半夏、细辛、干姜、炙甘草、白芍、石膏、生附子原料药混合,加原料药总重量5倍的纯化水,浸泡0.5小时后,煎煮100分钟,过滤分离煎液与药渣;

3)将药渣取出,以相同参数重复步骤1)两次后,合并煎液,浓缩煎液至煎液总重量的0.077倍,得到粗产物;

4)取步骤3)所得的粗产物,冷藏30小时,过滤收集滤液,得到蒸馏残渣;将此步骤重复两次,然后将最后一次滤液浓缩至滤液重量的20%,得到浓缩液;

5)向所述浓缩液中加入浓缩液总重量0.2倍的纯化水,混合均匀后,冷藏24小时,生物安全柜内混匀、过滤、灭菌、灌装、压盖,即制备得到速效止咳中药制剂的口服液剂型。

实施例7

一种速效止咳中药制剂,配方同实施例3;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生麻黄7份;桂枝8份;五味子6份;生半夏11份;细辛3份;干姜5份;炙甘草3份;白芍8份;石膏34份;生附子11份。

制备方法:

1)称取原料;

2)将生麻黄,桂枝,五味子,生半夏,细辛,干姜,炙甘草,白芍,石膏和生附子混合在一起粉碎至15~20目;

3)将粉碎的药粉进行加热翻炒后用热风烘干;

4)将烘干后的粉末再次研磨至5~10目后冷却至常温,即制备得到速效止咳中药制剂的冲剂剂型。

实施例8

一种速效止咳中药制剂,配方同实施例1;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生麻黄8份;桂枝7份;五味子7份;生半夏10份;细辛3份;干姜3份;炙甘草3份;白芍7份;石膏35份;生附子10份。

制备方法:

1)按重量份称取生麻黄,桂枝,五味子,生半夏,细辛,干姜,炙甘草,白芍,石膏和生附子,将上述原料药进行切片,以便最大程度地将药物中有效物质进入水中,然后加水煎煮;

2)向所述步骤1)中加水,加入水的量为原料药重量的12~18倍,在水中浸泡2~4小时之后,再进行煎煮,煎煮时间为30~60分钟,静置后,取上层清夜,浓缩,得到中药提取物;

3)将步骤2)得到的中药提取物与膏剂基质混合,搅拌均匀,即制备得到速效止咳中药制剂的膏剂剂型。

以下结合临床试验及典型病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一、临床试验

据调查统计,300人患了多日外寒内饮症的咳嗽,只服用本发明实施例5的速效止咳中药制剂胶囊剂型服用一天后,咳嗽明显缓解,服用三天后即可痊愈,治愈率100%,100人患半个月以上外寒内饮症的重度咳嗽,只服用本发明实施例5的速效止咳中药制剂胶囊剂型服用两天后,咳嗽明显缓解,四天后100人咳嗽症状减轻,五天后,98人治愈,治愈率高。

二、典型病例

病例1:齐某,女,23岁,因季节缘故该患者咳嗽不止,症状为低热盗汗,咳嗽少痰,略喘,口燥咽干,舌苔少,经多处治疗效果不佳,后经人介绍服用本发明实施例5的速效止咳中药制剂胶囊剂型服药1天后,症状明显减轻,服药3天后痊愈,后随访无复发。

病例2:吴某,男,63岁,患者患“阻塞性肺气肿”5年,遇冷天或受凉加重。患者因淋雨受凉后咳嗽,初期自行服用“感冒通(氯酚黄敏)”,“咳必清”等成药,咳嗽加重,至第3天时,见咳嗽、胸闷、痰多,也不能寐等症状至医院就诊,西医实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清开灵”等治疗,当天晚上稍微好转,第四天开始继续加重,求诊中医。见舌胖大、有牙齿痕,脉浮滑,痰白色有泡沫、短气、手脚冰凉。由于辩证为外寒内饮,采用本发明实施例6的速效止咳中药制剂口服液剂型疗。服药第1天立刻能平躺入睡,连续服用3天痊愈。

病例3:唐某,女,36岁,患者因着凉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咽喉微痒,吐黄黏痰,心烦,口干不欲饮。经中西药治疗一直无效。现见咳嗽频繁、也不能寐、舌淡苔薄白,心烦,略微口渴。患者自行服用小青龙汤颗粒,症状无任何改善。后改服小柴胡冲剂,症状反加重。第三天后服用本发明实施例7的速效止咳中药制剂冲剂剂型严格按照煎煮方法进行煎煮,服药2剂药后痊愈。

病例4:黄某,男,63岁,患者既往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史。7天前因气温突然变冷咳嗽加重,咳嗽时吐白色泡沫痰,胸闷、短气、手脚浮肿,膝盖以下按之凹陷。膝盖以下冰凉。患者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少,舌尖红,两边有牙齿痕。脉浮滑。采用本发明实施例8的速效止咳中药制剂膏剂剂型疗,服用第1剂药后,出微汗、咳嗽减少。服用3剂药后,咳嗽清、下肢浮肿改善。7剂药后基本痊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