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02442发布日期:2018-12-08 06:44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骨骼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有多种功能: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制造红血球和白血球;储藏矿物质。

骨骼由各种不同的形状组成,有复杂的内在和外在结构,使骨骼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够保持坚硬,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矿物质化的骨骼组织,其内部是坚硬的蜂巢状立体结构;其他组织还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经、血管和软骨。人体的骨骼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一部分。成人有206块骨,骨与骨之间一般用关节和韧带连接起来。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导致人体骨骼受伤。在骨骼受伤恢复期间需要对受伤的骨骼部位进行固定支撑的工作。在现有技术中,对骨骼恢复时进行固定支撑的装置有以下几种:

中国专利申请02150720.1公开了一种形状记忆骨骼固定夹板,如图1所示,其由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和电热材料制成与骨折或矫形部位相仿但口径较小的形状。当加热到转变温度时或以上时骨骼固定夹板即软化并收缩包紧在骨折或矫形部位。当冷却到转变温度以下时骨骼固定夹板即变硬起固定作用。经摄片发现骨折或矫形位置不满意时,或患者出现患部肿胀消退或肌肉萎缩致使骨骼固定夹板松动时,只需再加热使骨骼固定夹板软化,对骨折或矫形部位处理后使骨骼固定夹板再冷却硬化即可。

中国专利申请201510002866.0公开了一种骨骼固定装置,如图2所示,其包括固定杆、至少一第一骨钉及至少一第二骨钉。第一骨钉具有相对的第一固定端及第一锁附端,其中第一固定端固定于固定杆,且第一锁附端锁附于第一骨骼。第二骨钉具有相对的第二固定端及第二锁附端,其中第二固定端固定于固定杆,且第二锁附端锁附于第二骨骼。固定杆的材料包括形状记忆合金且固定杆通过温度变化产生变形,而带动第二锁附端相对于第一锁附端产生位移。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骨骼恢复时的固定支撑装置,第一种技术方案由于具有一定的柔性,在使用时很容易导致骨骼在恢复期产生变形,在骨骼恢复后很可能产生后遗症,影响骨骼的正常功能;第二种技术方案采用骨钉的形式,需要对人体进行手术,患者需要承受巨大的身体疼痛,而且以后去还要再进行手术将骨钉取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可实现对不同粗度的骨骼进行恢复固定支撑的目的,其具有较强的刚性,能够对恢复期的骨骼进行很好的固定支撑,而且不需要对受伤部位进行手术处理,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身体疼痛,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所述第一半圆的一端两侧均设有第一凸台,且所述第一半圆的内部开设有内腔,所述内腔的一侧为镂空设计,所述第一半圆的内壁为镂空设计,且所述第一半圆镂空设计的部位与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半圆的外壁开设有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半圆的外壁通过合页与上盖铰接在一起,所述上盖的一侧设有柱体,所述柱体的一端贯穿上盖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的一端贯穿出第一通孔的一侧,所述第一半圆的外壁位于上盖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柱体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置于内腔的内部,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与内腔连通,所述第二半圆的一端两侧均安装有卡扣。

优选的,所述第二半圆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上下两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安装有滑动块。

优选的,两组所述滑动块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另一端固定与第一半圆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两端均设有限位块,所述滑动块位于两组所述限位块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台与卡扣相匹配,且所述第一凸台与卡扣卡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第二凸台的直径d与第一通孔的直径相同。

优选的,且所述第二凸台贯穿出第一通孔的长度l为0.3-0.5cm。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深度与连接块的长度一致,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高度与连接块的厚度一致。

优选的,所述柱体的直径d与第二通孔的内径相同。

优选的,为了保证在骨骼恢复期间对骨骼固定支撑的稳定性,防止骨骼出现错位、扭曲、变形等问题,所述的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洛氏硬度y为60-82,抗拉强度k为380-790mpa;进一步的,所述的洛氏硬度y和抗拉强度k满足y·k大于等于小于等于23500小于等于61200。

优选的,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材质为不锈钢。为了减轻患者在使用该固定支撑装置时由于质量太重而引起的不适,并保证其强度,所述的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材质钛合金、镁铝合金。

优选的,由第一半圆、第二半圆等组成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的刚度x为(0.5-1.4)×105n/m。进一步的,所述的刚度x与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洛氏硬度y、抗拉强度k满足以下关系:

x=γ·k/y;

其中γ为刚度调节系数,取值范围为(0.42-2.3)×105

优选的,为了更好地对患者的骨骼进行固定支撑,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半圆,而是具有一定的弧度。二者所围成内腔面符合人体工程学,能够完全合乎患者需要固定支撑部位的外形轮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通过连接块的一端与第一半圆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块的另一端置于第一凹槽的内部与第二凹槽内部的滑动块固定连接,通过拉动第二半圆可调节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之间的内径大小,将第一凸台和卡扣卡接在一起,进而可实现对不同粗度的骨骼进行恢复固定支撑的目的。

2、本发明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如感觉骨骼恢复部位会出现流汗的情况时,用手向内腔的内部按压第二凸台,同时旋转柱体,可将上盖打开,将柱体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置于内腔的内部,达到对上盖进行固定工作,打开上盖后,自然风会进入内腔的内部,达到对骨骼恢复部位通风的目的。

3、本发明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洛氏硬度、抗拉强度的范围和关系,以保证在骨骼恢复期间对骨骼固定支撑的稳定性,防止骨骼出现错位、扭曲、变形等问题。

4、本发明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通过选择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材质,减轻患者在使用该固定支撑装置时由于质量太重而引起的不适,并保证其强度。

5、本发明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通过设置由第一半圆、第二半圆等组成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的刚度和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洛氏硬度、抗拉强度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保证骨骼恢复固定装置的使用效果,防止骨骼在恢复的过程中出现错位、扭曲、变形等。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形状记忆骨骼固定夹板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骨骼固定装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第二半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内腔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上盖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7中:1第一半圆、2第二半圆、3第一凸台、4内腔、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合页、8上盖、9柱体、10连接杆、11第二凸台、12卡扣、13第一凹槽、14第二凹槽、15滑动块、16连接块、17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3-7,一种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半圆1和第二半圆2,所述第一半圆1的一端两侧均设有第一凸台3,且所述第一半圆1的内部开设有内腔4,所述内腔4的一侧为镂空设计,所述第一半圆1的内壁为镂空设计,且所述第一半圆1镂空设计的部位与内腔4连通,所述第一半圆1的外壁开设有第一通孔5,且所述第一半圆1的外壁通过合页7与上盖8铰接在一起,所述上盖8的一侧设有柱体9,如感觉骨骼恢复部位会出现流汗的情况时,用手向内腔4的内部按压第二凸台11,同时旋转柱体9,可将上盖8打开,将柱体9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6置于内腔4的内部,达到对上盖8进行固定工作,打开上盖8后,自然风会进入内腔4的内部,达到对骨骼恢复部位通风的目的;所述柱体9的一端贯穿上盖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0,所述连接杆10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二凸台11,所述第二凸台11的一端贯穿出第一通孔5的一侧,所述第一半圆1的外壁位于上盖8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6,所述柱体9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6置于内腔4的内部,所述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6均与内腔4连通,所述第二半圆2的一端两侧均安装有卡扣12,且所述第二半圆2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13,所述第一凹槽13的内部上下两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凹槽14,所述第二凹槽14的内部安装有滑动块15,两组所述滑动块15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6,所述连接块16的另一端固定与第一半圆1的一端连接,通过连接块16的一端与第一半圆1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块16的另一端置于第一凹槽13的内部与第二凹槽14内部的滑动块15固定连接,通过拉动第二半圆2可调节第一半圆1和第二半圆2之间的内径大小,将第一凸台3和卡扣12卡接在一起,进而可实现对不同粗度的骨骼进行恢复固定支撑的目的。

所述第二凹槽14的内部两端均设有限位块17,所述滑动块15位于两组所述限位块17之间,通过滑动块15位于两组所述限位块17之间,可有效地避免了连接块16会出现完全脱离第一凹槽13内部的情况。

所述第一凸台3与卡扣12相匹配,且所述第一凸台3与卡扣12卡接在一起,通过第一凸台3与卡扣12卡接在一起,可将第一半圆1和第二半圆2合并固定在一起,可更好的达到对骨骼恢复固定的目的。

所述第二凸台11的直径与第一通孔5的直径一致,且所述第二凸台11贯穿出第一通孔5的长度为0.3-0.5cm,通过第二凸台11的直径与第一通孔5的直径一致,且所述第二凸台11贯穿出第一通孔5的长度为0.3-0.5cm,可加便于对上盖8进行固定目的。

所述第一凹槽13的内部深度与连接块16的长度一致,且所述第一凹槽13的内部高度与连接块16的厚度一致,通过第一凹槽13的内部深度与连接块16的长度一致,且所述第一凹槽13的内部高度与连接块16的厚度一致,可更好的达到本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内径大小调节的工作。

所述柱体9的直径与第二通孔6的内径一致,通过柱体9的直径与第二通孔6的内径一致,当将柱体9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6置于内腔4的内部时,可更好的达到将打开的上盖8进行固定目的。

结构原理:本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通过连接块16的一端与第一半圆1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块16的另一端置于第一凹槽13的内部与第二凹槽14内部的滑动块15固定连接,通过拉动第二半圆2可调节第一半圆1和第二半圆2之间的内径大小,将第一凸台3和卡扣12卡接在一起,进而可实现对不同粗度的骨骼进行恢复固定支撑的目的,如感觉骨骼恢复部位会出现流汗的情况时,用手向内腔4的内部按压第二凸台11,同时旋转柱体9,可将上盖8打开,将柱体9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6置于内腔4的内部,达到对上盖8进行固定工作,打开上盖8后,自然风会进入内腔4的内部,达到对骨骼恢复部位通风的目的。

实施例2

一种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半圆1和第二半圆2,所述第一半圆1的一端两侧均设有第一凸台3,且所述第一半圆1的内部开设有内腔4,所述内腔4的一侧为镂空设计,所述第一半圆1的内壁为镂空设计,且所述第一半圆1镂空设计的部位与内腔4连通,所述第一半圆1的外壁开设有第一通孔5,且所述第一半圆1的外壁通过合页7与上盖8铰接在一起,所述上盖8的一侧设有柱体9,如感觉骨骼恢复部位会出现流汗的情况时,用手向内腔4的内部按压第二凸台11,同时旋转柱体9,可将上盖8打开,将柱体9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6置于内腔4的内部,达到对上盖8进行固定工作,打开上盖8后,自然风会进入内腔4的内部,达到对骨骼恢复部位通风的目的;所述柱体9的一端贯穿上盖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0,所述连接杆10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二凸台11,所述第二凸台11的一端贯穿出第一通孔5的一侧,所述第一半圆1的外壁位于上盖8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6,所述柱体9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6置于内腔4的内部,所述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6均与内腔4连通,所述第二半圆2的一端两侧均安装有卡扣12,且所述第二半圆2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13,所述第一凹槽13的内部上下两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凹槽14,所述第二凹槽14的内部安装有滑动块15,两组所述滑动块15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6,所述连接块16的另一端固定与第一半圆1的一端连接,通过连接块16的一端与第一半圆1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块16的另一端置于第一凹槽13的内部与第二凹槽14内部的滑动块15固定连接,通过拉动第二半圆2可调节第一半圆1和第二半圆2之间的内径大小,将第一凸台3和卡扣12卡接在一起,进而可实现对不同粗度的骨骼进行恢复固定支撑的目的。

所述第二凹槽14的内部两端均设有限位块17,所述滑动块15位于两组所述限位块17之间,通过滑动块15位于两组所述限位块17之间,可有效地避免了连接块16会出现完全脱离第一凹槽13内部的情况。

所述第一凸台3与卡扣12相匹配,且所述第一凸台3与卡扣12卡接在一起,通过第一凸台3与卡扣12卡接在一起,可将第一半圆1和第二半圆2合并固定在一起,可更好的达到对骨骼恢复固定的目的。

所述第二凸台11的直径与第一通孔5的直径一致,且所述第二凸台11贯穿出第一通孔5的长度为0.3-0.5cm,通过第二凸台11的直径与第一通孔5的直径一致,且所述第二凸台11贯穿出第一通孔5的长度为0.3-0.5cm,可加便于对上盖8进行固定目的。

所述第一凹槽13的内部深度与连接块16的长度一致,且所述第一凹槽13的内部高度与连接块16的厚度一致,通过第一凹槽13的内部深度与连接块16的长度一致,且所述第一凹槽13的内部高度与连接块16的厚度一致,可更好的达到本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内径大小调节的工作。

所述柱体9的直径与第二通孔6的内径一致,通过柱体9的直径与第二通孔6的内径一致,当将柱体9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6置于内腔4的内部时,可更好的达到将打开的上盖8进行固定目的。

为了保证在骨骼恢复期间对骨骼固定支撑的稳定性,防止骨骼出现错位、扭曲、变形等问题,所述的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洛氏硬度y为60-82,抗拉强度k为380-790mpa;进一步的,所述的洛氏硬度y和抗拉强度k满足y·k大于等于小于等于23500小于等于61200。

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材质为不锈钢。为了减轻患者在使用该固定支撑装置时由于质量太重而引起的不适,并保证其强度,所述的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材质钛合金、镁铝合金。

实施例3

一种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半圆1和第二半圆2,所述第一半圆1的一端两侧均设有第一凸台3,且所述第一半圆1的内部开设有内腔4,所述内腔4的一侧为镂空设计,所述第一半圆1的内壁为镂空设计,且所述第一半圆1镂空设计的部位与内腔4连通,所述第一半圆1的外壁开设有第一通孔5,且所述第一半圆1的外壁通过合页7与上盖8铰接在一起,所述上盖8的一侧设有柱体9,如感觉骨骼恢复部位会出现流汗的情况时,用手向内腔4的内部按压第二凸台11,同时旋转柱体9,可将上盖8打开,将柱体9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6置于内腔4的内部,达到对上盖8进行固定工作,打开上盖8后,自然风会进入内腔4的内部,达到对骨骼恢复部位通风的目的;所述柱体9的一端贯穿上盖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0,所述连接杆10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二凸台11,所述第二凸台11的一端贯穿出第一通孔5的一侧,所述第一半圆1的外壁位于上盖8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6,所述柱体9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6置于内腔4的内部,所述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6均与内腔4连通,所述第二半圆2的一端两侧均安装有卡扣12,且所述第二半圆2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13,所述第一凹槽13的内部上下两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凹槽14,所述第二凹槽14的内部安装有滑动块15,两组所述滑动块15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6,所述连接块16的另一端固定与第一半圆1的一端连接,通过连接块16的一端与第一半圆1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块16的另一端置于第一凹槽13的内部与第二凹槽14内部的滑动块15固定连接,通过拉动第二半圆2可调节第一半圆1和第二半圆2之间的内径大小,将第一凸台3和卡扣12卡接在一起,进而可实现对不同粗度的骨骼进行恢复固定支撑的目的。

所述第二凹槽14的内部两端均设有限位块17,所述滑动块15位于两组所述限位块17之间,通过滑动块15位于两组所述限位块17之间,可有效地避免了连接块16会出现完全脱离第一凹槽13内部的情况。

所述第一凸台3与卡扣12相匹配,且所述第一凸台3与卡扣12卡接在一起,通过第一凸台3与卡扣12卡接在一起,可将第一半圆1和第二半圆2合并固定在一起,可更好的达到对骨骼恢复固定的目的。

所述第二凸台11的直径与第一通孔5的直径一致,且所述第二凸台11贯穿出第一通孔5的长度为0.3-0.5cm,通过第二凸台11的直径与第一通孔5的直径一致,且所述第二凸台11贯穿出第一通孔5的长度为0.3-0.5cm,可加便于对上盖8进行固定目的。

所述第一凹槽13的内部深度与连接块16的长度一致,且所述第一凹槽13的内部高度与连接块16的厚度一致,通过第一凹槽13的内部深度与连接块16的长度一致,且所述第一凹槽13的内部高度与连接块16的厚度一致,可更好的达到本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内径大小调节的工作。

所述柱体9的直径与第二通孔6的内径一致,通过柱体9的直径与第二通孔6的内径一致,当将柱体9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6置于内腔4的内部时,可更好的达到将打开的上盖8进行固定目的。

为了保证在骨骼恢复期间对骨骼固定支撑的稳定性,防止骨骼出现错位、扭曲、变形等问题,所述的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洛氏硬度y为60-82,抗拉强度k为380-790mpa;进一步的,所述的洛氏硬度y和抗拉强度k满足y·k大于等于小于等于23500小于等于61200。

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材质为不锈钢。为了减轻患者在使用该固定支撑装置时由于质量太重而引起的不适,并保证其强度,所述的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材质钛合金、镁铝合金。

由第一半圆、第二半圆等组成的骨骼恢复固定支撑装置的刚度x为(0.5-1.4)×105n/m。进一步的,所述的刚度x与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的洛氏硬度y、抗拉强度k满足以下关系:

x=γ·k/y;

其中γ为刚度调节系数,取值范围为(0.42-2.3)×105

为了更好地对患者的骨骼进行固定支撑,第一半圆和第二半圆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半圆,而是具有一定的弧度。二者所围成内腔面符合人体工程学,能够完全合乎患者需要固定支撑部位的外形轮廓。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