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形轮及其工作方法、轮椅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95635发布日期:2018-12-25 19:47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形轮及其工作方法、轮椅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轮子,尤其涉及一种变形轮及其工作方法、轮椅。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一种轮履复合变形轮,申请号:201611113617.x,提供了一种轮履复合变形轮,包括主轮装置和履带装置;主轮装置包括轮盘组件和伸展臂,伸展臂共设置有两个,两个伸展臂分别设置在轮盘组件两侧;轮盘组件包括外轮盘、内轮盘、主轴、主轴轴套、固定板、外齿轮、外传动齿轮、内齿轮、内传动齿轮和齿轮传动轴;伸展臂包括展开臂、展开臂辅轮、电动推杆基座固定轴、展开臂固定轴、展开臂主轮和电动推杆;履带装置包括tv型橡胶履带、弹簧和履带支撑轴,tv型橡胶履带由节tv履带单元构成,tv履带单元包括t型结构单元、v型结构单元和弹簧固定板。

但是此种轮履复合变形轮,结构复杂,维修困难繁琐,成本高,尤其是采用节tv履带,要完成变形工作,tv履带就必须带有弹簧,以适应伸展臂带带动tv履带的变形。

上述履带,在工作中由于反复被拉伸和收缩,造成履带失去弹力,从而无法正常工作,需要较高频率的维修或者更换,造成维护成本高,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形轮及其工作方法、轮椅。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形轮,包括轮本体、行走带以及内设于轮本体内部的变形机构,其中

所述变形机构和轮本体形成行走带的内圈支撑;

所述变形机构适于带动行走带跟随变形。

作为优选,所述变形机构包括:位于行走带内圈的动力机构以及转臂机构;以及

用于带动动力机构向圆心方向往复运动的驱动装置;

所述转臂机构包括两支臂,两支臂的一端销接,另一端分别设有支撑轮;

所述动力机构两端分别通过力臂与所述的两支臂连接,以适于带动两支臂向下且向轮本体外侧运动,使得支撑轮贴合行走带的内圈;

所述动力机构和支臂之间适于对力臂两端均采用销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轮本体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并且

所述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的底部相对设置有一段弧形支撑。

作为优选,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第一动力板和盖设在第一动力板上方的第二动力板,其中

所述第一动力板安装在第一轮盘上,所述第一动力板贴合第二动力板的一面内凹设置有第一安装槽,以及

所述第一安装槽内设置有传动轮和2个从动轮,所述2个从动轮分别设置在传动轮两侧上方;

所述传动轮和2个从动轮外侧套设有传动带贴合行走带设置,以适于驱动行走带转动;

所述第二动力板贴合第一动力板的一面设置有与第一安装槽对应的第二安装槽,以适于将传动带嵌入第二安装槽内,保证第一动力板和第二动力板表面贴合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的外沿分别设置有贴合传动带内圈的弧形支撑件;

所述弧形支撑件、第一动力板、第二动力板和弧形支撑外圆周均贴合行走带内圈,以适于对行走带进行内圈支撑。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伸缩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伸缩驱动装置通过连接件穿过第二轮盘后与第二动力板连接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此种变形轮,首先,变形机构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向轮本体圆心往复运动,从而通过力臂带动转臂向下且向轮本体外侧运动过程中,转臂上的支撑轮2向外撑开将一部分套设在轮本体外圆的行走带过度到由支撑轮支撑,从而带动行走带变形;其次,行走带的变形是利用变形机构本身结构的变形完成,而行走带无需具备弹性,进而降低了行走带的使用要求,提高行走带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为了提供一种针对于本变形轮的一种轮椅,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轮椅安装有本变形轮,便于爬楼或者,适用各种复杂地形,拓宽了轮椅的使用场所。

为了提供一种针对于本变形轮的工作方法,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变形轮的工作方法,包括:

轮本体、行走带以及内设于轮本体内部的变形机构;

所述变形机构和轮本体形成行走带的内圈支撑;其中

所述变形机构适于带动行走带跟随变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变形轮跟随变形机构变形,行走带无需伸缩,变形简单,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变形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变形轮变形后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轮盘和变形机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轮盘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轮盘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动力板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动力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7并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的变形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变形轮变形后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轮盘和变形机构组装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轮子,包括:

轮本体10、行走带2以及内设于轮本体10内部的变形机构30,其中

所述变形机构30和轮本体10形成行走带2的内圈支撑,变形机构30适于带动行走带2跟随变形,变形机构30通过本身结构的变形带动行走带变形,使得行走带2不需要弹性变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变形轮中行走带带有弹性的缺点。

作为变形机构30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结合图2,变形机构30包括位于行走带2内圈的动力机构40以及转臂机构50;以及

用于带动动力机构40向圆心方向往复运动的驱动装置60,驱动装置60选用电动推杆或者油压缸,优选电动推杆,成为动力机构40的动力源。

所述转臂机构50包括两支臂51,两支臂51的一端销接,另一端分别设有支撑轮52,动力机构40和支臂51之间适于对力臂3两端均采用销连接后固定在第一轮盘11内侧,便于转动

所述动力机构40两端分别通过力臂3与所述的两支臂51连接,以适于带动两支臂51向下且向轮本体10外侧运动,使得支撑轮52贴合行走带2的内圈,动力机构40向圆心方向移动,通过力臂3下压对应的支臂51,两支臂51绕所销向轮本体10外侧和下方转动,当支撑轮52的外圆周贴合到行走带内圈的时候,行走带2内圈部分脱离轮本体10,由变形机构30全部支撑行走带2转动。

图4是第一轮盘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轮盘结构示意图。

如图4和图5所述,轮本体1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轮盘11和第二轮盘12,并且第一轮盘11和第二轮盘12的底部相对设置有一段弧形支撑13,弧形支撑13和变形机构30组成了未变形前行走带2的内圈支撑,而弧形支撑13的设计,即满足了内支撑的要求,又能够保证变形机构30内置于第一轮盘11和第二轮盘12内侧。

图6是第一动力板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动力板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2、图6及图7所示,动力机构40包括第一动力板41和盖设在第一动力板41上方的第二动力板42,其中

第一动力板41安装在第一轮盘11上,第一动力板41贴合第二动力板42的一面内凹设置有第一安装槽411,以及

第一安装槽411内设置有传动轮4和2个从动轮5,所述2个从动轮5分别设置在传动轮4两侧上方,传动轮4连接有位于第一安装槽41内的双头电机,双头电机的另外一端延伸至第一轮盘外侧。

从附图4中能够看出,第一轮盘11上设置有3个导向孔,其中,双头电机的一端穿过其中一个导向孔,而另外两个导向孔内嵌入有位于第一动力板41上的导向块,当动力机构40向圆心往复移动时,通过导向孔的导向,保证了动力机构40的往复运动过程中的垂直性,防止动力机构50偏斜导致支撑轮52受力不均引起对行走轮2内圈支撑的不平衡。

所述传动轮4和2个从动轮5外侧套设有传动带6贴合行走带2设置,以适于驱动行走带2转动,成为驱动行走带2转动的动力源。

图7中,第二动力板42贴合第一动力板41的一面设置有与第一安装槽411对应的第二安装槽421,以适于将传动带6嵌入第二安装槽421内,保证第一动力板41和第二动力板42表面贴合安装,减小安装空间,保证整个变形轮结构紧凑,布局合理。

从图5和图6中能够看出,第一安装槽411和第二安装槽421的外沿分别设置有贴合传动带4内圈的弧形支撑件7;

所述弧形支撑件7、第一动力板41、第二动力板42和弧形支撑13外圆周均贴合行走带2内圈,以适于对行走带进行内圈支撑,并且为未变形前的行走带2的内圈支撑。

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60包括伸缩驱动装置;其中伸缩驱动装置60通过连接件8穿过第二轮盘12后与第二动力板42连接固定,第二动力板4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件8穿过条形道向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此种变形轮,首先,变形机构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向轮本体圆心往复运动,从而通过力臂带动转臂向下且向轮本体外侧运动过程中,转臂上的支撑轮2向外撑开将一部分套设在轮本体外圆的行走带过度到由支撑轮支撑,从而带动行走带变形;其次,行走带的变形是利用变形机构本身结构的变形完成,而行走带无需具备弹性,进而降低了行走带的使用要求,提高行走带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实施例2

参见图1至图7,在实施例1基础上,本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轮椅,

所述轮椅安装有本变形轮,便于爬楼或者,适用各种复杂地形,拓宽了轮椅的使用场所。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基础上,本实施例3还提供了一种变形轮的工作方法:

具体的,变形轮包括轮本体10、行走带2以及内设于轮本体10内部的变形机构30;变形机构30和轮本体10形成行走带2的内圈支撑;其中变形机构30适于带动行走带2跟随变形,使得行走带3从圆形变成三角形结构,增加行走带2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