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9076发布日期:2019-03-02 01:37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康复器具,是关于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的发明。



背景技术:

运动是人类保持健康状态的一种基本保证,而运动的最基本动作是行走。行走时足尖和足跟部的受力其相关肌肉先后受到体重的张力,行走时腿部肌肉的张驰控制腿部曲伸并承受人体重力,行走的同时进行臀部摆动涉及背胸部多块肌肉的运动。人一但失能或因病卧床,则腿部的动作减少,血液循环变慢,较长时间的卧床则导致肌肉、骨骼和关节萎缩,人体则迅速进入代谢和免疫力衰退的状态,人体的平衡能力变差,免疫力下降,变得不愿意或难以下床活动,并易于并发肺炎和其他内脏器官的病变,臂部和下肢受压时产生褥疮。这种人体抗病机能的衰退其后果是延长疾病治疗和康复的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另一个方向则是不能康复,走向病情恶化或衰退的加速、并发症的严重或增加,其后果可想而知。有设于床外的辅助卧床的人体腿部和臀部运动的机械,也有需要将卧床者移位到其上面产生行走动作,但对失能者卧床使用很不方便。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长期卧床病患和失能老人已经没有力量在卧床时将脚抬起来行走,而实现不抬脚只弯曲腿的行走需要一个新的机械结构实现。显然,我们需要一个在病床上或在被窝里就能实现的模拟人健康时行走动作的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在病床上直接使用的让失能卧床者产生行走运动的行走助力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其特征在于两横断面为u形的基座并列或连为一体;基座左右内侧立面或其上面设有向上翘曲的弧形轨道,在所述向上翘曲的弧形轨道下、基座两内侧立面设与基座下面平行的平直轨道;在所述基座左右侧立面内嵌入贴近基座底面的腿足部运动件;在基座内或外设由基座支承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腿足部运动件足部运动件的后部直接或间接活动连接。

所述腿足部运动件其上面为“l”形弧形凹面;其靠近基座后部的“l”形后段的弧形凹面高度约为半足掌长度;腿足部运动件上设扎紧带。

所述腿足部运动件两边至少设有两对对称的滚轮,其前部两滚轮支承于基座两侧的翘曲的弧形轨道上,其后部两滚轮支承于基座两侧的平直轨道上。

所述驱动件与腿足部运动件通过由基座支承的曲轴连杆机构间接连接。

所述驱动件与腿足部运动件通过由基座支承的滑动网状交叉片间接连接,网状交叉片为一中间活动连接的一片至数片交叉活动连接,其末端交叉片中的一支端头固定在基座上,另一支端头位于滑轨中,并与电动驱动件活动连接,网状交叉片与腿足部运动相连接的一支端头与腿足部运动件活动连接,另一支端头与固定于腿足部运动件下的滑轨相连接。

所述基座上面可以设有拱门,拱门高于在腿足部运动件位于基座后端时足部运动件的高度。

所述底座上面近人体膝盖部位内侧或外侧可以设有曲面挡板。

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两横断面为u形的基座并列或连为一体,基座左右内侧立面或其上面设有向上翘曲的弧形轨道;u形的基座底面未必一定为弧形,基座两内侧立面可以与基座底面垂直相交。在向上翘曲的弧形轨道下、基座两内侧立面设与基座下面平行的平直轨道,平直轨道延水平方向伸展;在基座左右侧立面内嵌入贴近基座底面的腿足部运动件,腿足部运动件其上面为角度大于直角的“l”形弧形凹面,其靠近基座后部的“l”形后段的弧形凹面高度约为半足掌长度;腿足部运动件上设扎紧带;在腿足部运动件两边至少设有两对对称的滚轮,其前部两滚轮支承于基座两侧的翘曲的弧形轨道上,其后部两滚轮支承于基座两侧的平直轨道上。在基座内或外设由基座支承的驱动件,驱动件与腿足部运动件的后位直接或间接活动连接;驱动件与腿足部运动件通过由基座支承的曲轴连杆间接结构连接。驱动件也可与腿足部运动件通过由基座支承的滑动网状交叉片间接连接,网状交叉片以一片至数片中间活动连接;其交叉片末端中的一支端头固定在基座上,另一支端头位于滑轨中,并与驱动件活动连接,网状交叉片前端与腿足部运动件相连接。

基座上面设拱门,拱门高于在腿足部运动件位于基座后端时足部运动件后端的高度。当不设拱门时,腿足部运动件的高度不限于半足掌长度。

在底座近人体膝盖部位内侧或外侧设两片挡板。

当失能者需要卧床行走时,将足部和小腿部嵌入腿足部运动件上面的“l”形弧形凹面内,并用扎紧带扎好,启动已设定的与行程、时间和速度相关的程序,实现腿部向上弯曲和放平,产生如同直立行走的效果,实现卧床行走。本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采用双层导轨和l形腿足部运动件的结合的腿足部行走助力器,有效的转换腿的运动角度,实现l形腿足部运动件运动时前段向前向上运动,带动膝盖抬起,其后段平直运动,足跟保持水平方向运动,这样的运动效果让l形腿足部运动件在往复运动过程上下摆动,有效的实现运动时腿的抬起和落下,产生行走效果,又不产生运动中的疲劳;拱门的作用在于运动中当腿伸平时,l形腿足部运动件后段带动足跟部越过拱门,此时拱门阻挡足前部后移,该动作模拟了人行走时足前部受力拉伸肌肉的动作,实现了行走的全部肌肉运动和效果。当然也可以不设拱门,这样的行走效果仅仅是腿部的运动,而非对行走全过程的模拟。任何不设拱门的本技术方案也应该在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当不设拱门时,腿足部运动件的高度不限于半足掌长度。

当l形足部运动件从人体最远位置向最近位置移动时,人体的膝盖逐渐升高,在升高的过程中受到外侧面的内倾挡板的作用,或内侧面的外倾挡板的作用,使膝盖带动包括臀部的扭动,这种扭动的效果,不仅是带动臀部、腰部的肌肉运动,更重要的是交替释放臀部肌肉的压力,有效预防褥疮的产生。任何不设内倾挡板的本技术方案也应该在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的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实现腿部向上弯曲和放平,不抬脚只向上弯曲腿的行走,同时足的前部被向前适当推动,张紧足部和小腿的多块肌肉,达到一个在床上腿足部运动的目的;在升高的过程中受到外侧面的内倾挡板的作用,使膝盖带动包括臀部的扭动,这种扭动的效果,不仅是带动臀部、腰部的肌肉运动,更重要的是交替释放臀部肌肉的压力,有效预防褥疮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设内倾挡板的网状交叉片的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设外倾挡板的网状交叉片的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设内倾挡板的曲轴连杆的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设外倾挡板的曲轴连杆的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2,是本发明的是实施例之一,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两横断面为u形的基座4并列或连为一体,基座4左右内侧立面3或其上面8设有向上翘曲的弧形轨道1;u形的基座4底面未必一定为弧形,基座4两内侧立面3可以与基座4底面垂直相交。在向上翘曲的弧形轨道1下、基座4两内侧立面3设与基座4下面平行的平直轨道5,平直轨道5延水平方向伸展;在基座4左右侧立面3内嵌入贴近基座4底面的腿足部运动件6,腿足部运动件6其上面为角度大于直角的“l”形弧形凹面,其靠近基座4后部的足部运动件6后端的弧形凹面高度约为半足掌长度;腿足部运动件6上设扎紧带7;在腿足部运动件6两边至少设有两对对称的滚轮11,其前部两滚轮11支承于基座4两侧的翘曲的弧形轨道1上,其后部两滚轮11支承于基座4两侧的平直轨道5上。在基座4内或外设由基座4支承的驱动件9,驱动件9与腿足部运动件6的后位直接或间接活动连接;驱动件9也可与腿足部运动件6通过由基座4支承的滑动网状交叉片12间接连接,网状交叉片12以一片至数片中间活动连接;其交叉片末端中的一支端头固定在基座4上,另一支端头位于滑轨13中,并与驱动件9活动连接,网状交叉片12前端与腿足部运动件6相连接。

基座4上面8设拱门2,拱门2高于在腿足部运动件6位于基座4后端时腿足部运动件6后段的高度。

在底座16近人体膝盖部位内侧或外侧设两片挡板15。

当失能者需要卧床行走时,将足部和小腿部嵌入腿足部运动件6上面的“l”形弧形凹面内,并用扎紧带7扎好,启动已设定的与行程、时间和速度相关的程序,实现腿部向上弯曲和放平,产生如同直立行走的效果,实现卧床行走。本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采用双层导轨和l形腿足部运动件6的结合的腿足部行走助力器,有效的转换腿的运动角度,实现l形腿足部运动件6运动时前段向前向上运动,带动膝盖抬起,其后段平直运动,足跟保持水平方向运动,这样的运动效果让l形腿足部运动件6在往复运动过程上下摆动,有效的实现运动时腿的抬起和落下,产生行走效果,又不产生运动中的疲劳;拱门的作用在于运动中当腿伸平时,l形腿足部运动件6后段带动足跟部越过拱门,此时拱门阻挡足前部后移,该动作模拟了人行走时足前部受力拉伸肌肉的动作,实现了行走的全部肌肉运动和效果。当然也可以不设拱门,这样的行走效果仅仅是腿部的运动,而非对行走全过程的模拟。任何不设拱门的本技术方案也应该在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当不设拱门时,腿足部运动件6的高度不限于半足掌长度。

当l形足部运动件6从人体最远位置向最近位置移动时,人体的膝盖逐渐升高,在升高的过程中受到外侧面的内倾挡板16的作用,或内侧面的外倾挡板16的作用,使膝盖带动包括臀部的扭动,这种扭动的效果,不仅是带动臀部、腰部的肌肉运动,更重要的是交替释放臀部肌肉的压力,有效预防褥疮的产生。任何不设挡板16的本技术方案也应该在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附图3、4,是本发明的是实施例之二,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两横断面为u形的基座4并列或连为一体,基座4左右内侧立面3或其上面8设有向上翘曲的弧形轨道1;u形的基座4底面未必一定为弧形,基座4两内侧立面3可以与基座4底面垂直相交。在向上翘曲的弧形轨道1下、基座4两内侧立面3设与基座4下面平行的平直轨道5,平直轨道5延水平方向伸展;在基座4左右侧立面3内嵌入贴近基座4底面的腿足部运动件6,腿足部运动件6其上面为角度大于直角的“l”形弧形凹面,其靠近基座4后部的足部运动件6后端的弧形凹面高度约为半足掌长度;腿足部运动件6上设扎紧带7;在腿足部运动件6两边至少设有两对对称的滚轮11,其前部两滚轮11支承于基座4两侧的翘曲的弧形轨道1上,其后部两滚轮11支承于基座4两侧的平直轨道5上。在基座4内或外设由基座4支承的驱动件9,驱动件9与腿足部运动件6的后位直接或间接活动连接;驱动件9与腿足部运动件6通过由基座4支承的曲轴连杆10间接结构连接。

基座4上面8设拱门2,拱门2高于在腿足部运动件6位于基座4后端时腿足部运动件6后段的高度。

在底座近人体膝盖部位内侧或外侧设两片挡板15。

当失能者需要卧床行走时,将足部和小腿部嵌入腿足部运动件6上面的“l”形弧形凹面内,并用扎紧带7扎好,启动已设定的与行程、时间和速度相关的程序,实现腿部向上弯曲和放平,产生如同直立行走的效果,实现卧床行走。本失能者卧床行走助力器,采用双层导轨和l形腿足部运动件6的结合的腿足部行走助力器,有效的转换腿的运动角度,实现l形腿足部运动件6运动时前段向前向上运动,带动膝盖抬起,其后段平直运动,足跟保持水平方向运动,这样的运动效果让l形腿足部运动件6在往复运动过程上下摆动,有效的实现运动时腿的抬起和落下,产生行走效果,又不产生运动中的疲劳;拱门的作用在于运动中当腿伸平时,l形腿足部运动件6后段带动足跟部越过拱门,此时拱门阻挡足前部后移,该动作模拟了人行走时足前部受力拉伸肌肉的动作,实现了行走的全部肌肉运动和效果。当然也可以不设拱门,这样的行走效果仅仅是腿部的运动,而非对行走全过程的模拟。任何不设拱门的本技术方案也应该在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l形足部运动件6从人体最远位置向最近位置移动时,人体的膝盖逐渐升高,在升高的过程中受到外侧面的内倾挡板16的作用,或内侧面的外倾挡板16的作用,使膝盖带动包括臀部的扭动,这种扭动的效果,不仅是带动臀部、腰部的肌肉运动,更重要的是交替释放臀部肌肉的压力,有效预防褥疮的产生。任何不设内倾挡板16的本技术方案也应该在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