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36515发布日期:2018-11-14 02:28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彝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寒热错杂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错杂有上下寒热错杂和表里寒热错杂的不同。阴阳不相顺接,即阴阳不相平衡,表里不相贯通,阳气不能外达四肢。发热则多系弛张热,呈寒热交作之状,当阴寒盛正气虚时则寒,正气来复,正邪相争而发热。常见症型有:1、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2、表里寒热错杂,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1)表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2)表热里寒,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药物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症状。因此,开发一种能解决上述症状的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第二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第三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原料重量份的法半夏10~30份、北沙参10~30份、黄连10~30份、黄芩(彝药名:赊卡齐)10~30份、柴胡(彝药名:阿日)10~30份、白芍(彝药名:本舒)10~30份、干姜10~30份、炒吴茱萸(彝药名:念拍贝锡)10~30份、陈皮10~30份、大枣10~30份、浙贝母10~30份和甘草10~30份。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是将配方配比的各原料药粉碎过筛混匀得到。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寒热互结,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胀满、呕吐、肠鸣、大便稀溏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认为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或肝脾不调而致痞证。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炒吴茱萸(念拍贝锡)辛苦而热,功擅祛寒止痛,配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赊卡齐)、黄连苦寒以泄热开痞,共为臣药;以上药物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效。然寒热互结,又因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北沙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病情日久,寒痰,寒湿互结,而致胃腕胀闷不思饮食,故配陈皮、浙贝母消胀行气止痛,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调和肝脾,甘草补脾和中而调和诸药。使寒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疼痛消除而病自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原料重量份的法半夏10~30份、北沙参10~30份、黄连10~30份、黄芩10~30份、柴胡10~30份、白芍10~30份、干姜10~30份、炒吴茱萸10~30份、陈皮10~30份、大枣10~30份、浙贝母10~30份和甘草10~30份。

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原料重量份的法半夏10~20份、北沙参10~20份、黄连10~20份、黄芩10~20份、柴胡10~20份、白芍10~20份、干姜10~20份、炒吴茱萸10~20份、陈皮10~20份、大枣10~20份、浙贝母10~20份和甘草10~20份。

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原料重量份的法半夏20~30份、北沙参20~30份、黄连20~30份、黄芩20~30份、柴胡20~30份、白芍20~30份、干姜20~30份、炒吴茱萸20~30份、陈皮20~30份、大枣20~30份、浙贝母20~30份和甘草20~30份。

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原料重量份的法半夏10份、北沙参10份、黄连20份、黄芩10份、柴胡10份、白芍15份、干姜15份、炒吴茱萸20份、陈皮10份、大枣10份、浙贝母10份和甘草20份。

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原料重量份的法半夏25份、北沙参25份、黄连30份、黄芩20份、柴胡20份、白芍30份、干姜25份、炒吴茱萸20份、陈皮30份、大枣25份、浙贝母20份和甘草30份。

本发明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是将配方配比的各原料药粉碎过筛混匀得到。

所述的粉碎过筛是粉碎过150目筛。

本发明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的应用为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寒热互结,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胀满、呕吐、肠鸣、大便稀溏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慢性胃炎和慢性肠炎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的使用量为每次5g,每天3次。

用法用量:每次5g,日服三次,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忌食酸冷辛辣之品。

储藏:瓶装密闭、防潮、防蛀。

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可制备成汤剂、粉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膏剂。

实施例1

称取法半夏10g、北沙参10g、黄连10g、黄芩10g、柴胡10g、白芍10g、干姜10g、炒吴茱萸10g、陈皮10g、大枣30g、浙贝母30g和甘草30g,分别粉碎过150目筛混合均匀得到目标物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2

称取法半夏30g、北沙参10g、黄连10g、黄芩30g、柴胡30g、白芍30g、干姜10g、炒吴茱萸10g、陈皮30g、大枣30g、浙贝母30g和甘草10g,分别粉碎过150目筛混合均匀得到目标物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3

称取法半夏20g、北沙参30g、黄连10g、黄芩30g、柴胡30g、白芍20g、干姜20g、炒吴茱萸20g、陈皮25g、大枣25g、浙贝母20g和甘草25g,分别粉碎过150目筛混合均匀得到目标物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4

称取法半夏30g、北沙参30g、黄连30g、黄芩10g、柴胡10g、白芍15g、干姜18g、炒吴茱萸17g、陈皮16g、大枣25g、浙贝母22g和甘草22g,分别粉碎过150目筛混合均匀得到目标物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5

称取法半夏20g、北沙参22g、黄连22g、黄芩25g、柴胡25g、白芍10g、干姜30g、炒吴茱萸30g、陈皮10g、大枣30g、浙贝母30g和甘草20g,分别粉碎过150目筛混合均匀得到目标物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6

称取法半夏10g、北沙参10g、黄连20g、黄芩10g、柴胡10g、白芍15g、干姜15g、炒吴茱萸20g、陈皮10g、大枣10g、浙贝母10g和甘草20g,分别粉碎过150目筛混合均匀得到目标物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7

称取法半夏25g、北沙参25g、黄连30g、黄芩20g、柴胡20g、白芍30g、干姜25g、炒吴茱萸20g、陈皮30g、大枣25g、浙贝母20g和甘草30g,分别粉碎过150目筛混合均匀得到目标物寒热平调的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8

具体治疗病例如下:

案例一

2017年6月21日,郑某某,男,32岁,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痞满不舒,心中嘈杂,肢末欠温,大便尚可。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弦。辨证为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予抑肝和胃、调和阴阳。方拟实施例2制备得到的药物组合物3包。

2017年7月1日,复诊,经治疗后胃脘痞满明显减轻,但时有呕吐发作。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夹少许食物,无酸味。心中嘈杂已除。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而润。实施例2制备得到的药物组合物3包。用法:每次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017年7月10日,陪妻子来医馆看病,告知医生胃脘不舒等症状已基本消除,其余症状均已好转。要求再开3包巩固疗效。

案例二

2016年7月3日,段某,女,58岁。因胃脘疼痛,甚则影响睡眠,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镇痛安眠药才能勉强睡着。经友人介绍前来医馆就诊。患者身体状态尚可,精神稍差,大便数日未行。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无力。辨证为肝气不舒、胃失和降。方拟实施例6制备得到的药物组合物3包。用法:每次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016年7月17日复诊:患者自述服药当天晚上胃脘疼痛明显缓解,睡眠也相应好转,第二日起床后心情满闷烦躁基本消除。两周来每天坚持按时服药,基本上感到胃脘疼痛消失。方药对症,效不更方,守上方再进3剂而愈。

案例三

2018年4月2日,江某某,男,45岁,患者为出租车驾驶员,长期饮食不规律,饥饱无常。近半月来胃脘胀闷不舒、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2018年3月21日于某州级三甲医院胃镜检查为“糜烂性胃炎”,近2个月服西药胃舒平、酵母片等治疗,并未好转。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舌苔白润微黄,脉弦紧。辨证为胃气不舒、寒热失调。治予补益脾胃,辛开苦降。方拟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药物组合物4包。用法:每次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018年4月22日复诊,服上药后患者胃痛、纳差、痞满不舒等现象明显好转,大便通畅,要求继续服药治疗。方药对症、效不更方,守上方再进4包。

2018年5月21日,电话随访得知患者胃脘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胃口好转。

案例四

2016年11月4日,段某某,男,33岁。近10日来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经西医输液治疗效不佳。患者体型偏胖,平素喜饮酒、饮食滋腻,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弦滑。辨证为痰湿内蕴、胃失和降。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方拟实施例5制备得到的药物组合物3包。用法:每次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016年11月20日复诊,患者告知服药后近两周以来胃脘已不再疼痛,大便已恢复正常,饥饿时胃脘仍有隐痛。方药对症、效不更方。守原方4包而愈。

案例五

2017年3月7日,郑某,女,43岁。2017年初以来,胃脘经常胀痛,伴有饥饿感,喜热食,进食痛减,饭后半小时胃痛加重,平日食量很小,常嗳气,夜晚胃痛影响睡眠。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弦。当地医院胃镜检查为胃窦炎。辨证为寒热错杂,胃失和降。治以舒调气机、健脾和胃。方拟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药物组合物4包。

2017年4月2日,复诊,患者服完上方后,胃脘痛减轻,但仍感心下痞闷,诊舌质脉象同前,再予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药物组合物3包巩固疗效。

2017年4月17日,复诊,患者食欲增,胃脘胀满痞闷已愈。2017年4月16日胃镜检查:胃炎已好转。

案例六

2018年2月24日,男,65岁,自述患有有慢性泄泻病史十余年,长年便溏,每日1~2次,每于饮食不慎加重,腹泻越严重时,服药效果越差,禁食后可减轻,长期服用鞣酸蛋白、谷维素、维生素b6,间断服用抗菌素。本次因食油腻后呈水样便1周,西药治疗效果不好,遂前来医馆求治于中医。患者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胃脘痞满嘈杂,口干渴,不欲饮,水谷入则欲呕吐,舌淡苔薄黄,脉细缓。结肠镜检查为溃疡性结肠炎。辨证为泄泻、寒热错杂型,治以辛开苦降,固肠止泻。方拟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药物组合物4包,参苓白术散加减4剂。用法:参苓白术散兑服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药物组合物,每次4g,每日3次。

2018年3月7日,复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胃脘疼痛、腹泻明显缓解,大便正常,为防止复发要求继续治疗,再予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药物组合物3包。

2018年3月17日,复诊,患者服药后,胃痛、腹泻再未发作,十分欣喜,要求医生再开数包回家继续巩固疗效。遂予原方3包。

案例七

2016年9月21日,男,29岁,患者自述饮酒后,出现脘腹胀痛。纳食不佳,右胁部疼痛,口苦,四肢困倦,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弦数。2016年9月3日于当地县医院b超检查示:慢性胆囊炎。辨证为肝胆蕴热,横逆犯胃,方拟实施例6制备得到的药物组合物3包。用法:每次5g,每日3次,用佛手、生姜适量,煎水送服。

2016年9月30日,复诊,自述上述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原方继服3包而愈。

案例八

2017年8月16日,张某,女,38岁,自诉眩晕症5年,病情发作时天旋地转,目不能开,开则呕吐,喜卧静睡。西医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多次用西药治疗,能暂时控制病情,但容易反复。近日因冒雨劳动而发病,刻下眩晕喜卧,动则加剧,目不能开,伴有呕吐,倦怠懒言,少气乏力,自汗,纳减便溏,头晕及四肢倦怠沉重,贪睡,不思饮食,舌红苔薄黄腻,脉弦。辨证为湿热痞阻中焦,治宜辛开苦降,祛湿通络止眩。方拟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药物组合物3包。用法:每次5g,每日3次,用天麻、生姜适量,煎水送服。

2017年8月23日,复诊,患者告知服药1包后眩晕消失,3包后饮食恢复。予原方6包继服1月,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