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痤疮肺热证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36101发布日期:2018-11-14 02:25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特别是一种治疗痤疮肺热证的中药。

背景技术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高,好发于青春期的男女。青春期过后往往可自行痊愈或减轻。但是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的饮食习惯、工作节奏、社会环境的改变,座疮的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且部分患者病情可迁延至30岁以上。本病的病因十分复杂,系多因素疾病,与雄激素和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皮脂腺口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和炎症反应的产生关系密切;另外饮食不节、睡眠不佳、情绪紧张、压力过大、工作环境因素及一些化学因子均可导致本病发生及加重。本病临床多表现为面部及胸背部皮脂腺分泌旺盛部位的毛囊性丘疹,有时会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皮损初起多为粉刺、丘疹和脓疱,严重时则可伴有结节、囊肿、疤痕、色素沉着等。本病反复发作,不仅影响美观,且在增加经济负担的同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西医主要使用雄激素拮抗剂、抗生素、维甲酸类等药物,虽在短期内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长期使用毒副作用明显,如肝肾功能受损、骨生成迟缓、内分泌紊乱、影响性功能、致畸等。中医认为痤疮属“肺风粉刺”范畴,初发者多由肺经风热、湿热内蕴、肺胃热邪上熏头面而致,久病者痰瘀互结则可致结节、囊肿、瘢痕。中医药治疗痤疮有其独特优势,以辨证论治、整体调理为原则,根据肺热证、湿热证、血瘀证等的不同相应给予疏风清肺凉血、清热除湿解毒、活血化瘀散结等辩证治疗。痤疮肺热证的皮损以黑色或白头粉刺或红色丘疹为主,偶有脓疱,可伴有轻度痒痛感;或见颜面肤色潮红,口干而渴,唇燥咽痛,汗出,小便黄,大便偏干或大便秘结;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滑。中医药治疗痤疮肺热证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控制病情、减少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的瘢痕、毁容性继发皮损,减少复发。因此,本发明的研制成功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痤疮肺热证的中药,可有效改善痤疮患者的相应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减少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毁容性继发皮损等,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解决西医治疗毒副作用大,效果不确定,易复发等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由重量计的:枇杷叶15-25g,桑白皮20-30g,桑叶15-25g,荆芥20-30g,防风20-30g,桔梗10-20g,黄芩20-30g,连翘20-30g,紫花地丁20-30g,白花蛇舌草20-30g,地黄15-30g,牡丹皮15-30g,赤芍15-30g,知母15-25g,石膏20-30g,蝉蜕3-9g,牛蒡子15-30g,大黄6-12g和葛根12-30g制成,其中,将上述中药,除大黄外,混合在一起,加中药重量6-8倍的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沸,改用文火煎煮10分钟,然后加入大黄煎煮5-10分钟,过滤,得第一次滤液,药渣加中药重量6-8倍的水再煎煮一次,过滤,得第二次滤液,将两次滤液混合浓缩至200-300ml,即得。

本发明纯中药配制,具有疏风祛邪、清肺凉血之功效,能够有效改善痤疮肺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加速皮损痊愈或减轻,减少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毁容性继发皮损等,同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发明用药安全,是痤疮肺热证治疗药物上的创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可由以下实施例给出。

实施例1

本发明一种治疗痤疮肺热证的中药,该中药由重量计的:枇杷叶18-22g,桑白皮23-27g,桑叶18-22g,荆芥23-27g,防风23-27g,桔梗13-17g,黄芩23-27g,连翘23-27g,紫花地丁23-27g,白花蛇舌草23-27g,地黄20-25g,牡丹皮20-25g,赤芍20-25g,知母18-22g,石膏23-27g,蝉蜕3-9g,牛蒡子20-25g,大黄8-10g和葛根18-25g制成,其中,将上述中药,除大黄外,混合在一起,加中药重量6-8倍的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沸,改用文火煎煮10分钟,然后加入大黄煎煮5-10分钟,过滤,得第一次滤液,药渣加中药重量6-8倍的水再煎煮一次,过滤,得第二次滤液,将两次滤液混合浓缩至200-300ml,即得。

实施例2

本发明一种治疗痤疮肺热证的中药,该中药由重量计的:该中药由重量计的:枇杷叶20g,桑白皮25g,桑叶20g,荆芥25g,防风25g,桔梗15g,黄芩25g,连翘25g,紫花地丁25g,白花蛇舌草25g,地黄23g,牡丹皮23g,赤芍23g,知母20g,石膏25g,蝉蜕6g,牛蒡子23g,大黄9g和葛根21g制成,其中,将上述中药,除大黄外,混合在一起,加中药重量7倍的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沸,改用文火煎煮10分钟,然后加入大黄煎煮10分钟,过滤,得第一次滤液,药渣加中药重量7倍的水再煎煮一次,过滤,得第二次滤液,将两次滤液混合浓缩至250ml,即得。

实施例3

本发明一种治疗痤疮肺热证的中药,该中药由重量计的:该中药由重量计的:枇杷叶15g,桑白皮20g,桑叶15g,荆芥20g,防风20g,桔梗10g,黄芩20g,连翘20g,紫花地丁20g,白花蛇舌草20g,地黄15g,牡丹皮15g,赤芍15g,知母15g,石膏20g,蝉蜕3g,牛蒡子15g,大黄6g和葛根12g制成,其中,将上述中药,除大黄外,混合在一起,加中药重量8倍的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沸,改用文火煎煮10分钟,然后加入大黄煎煮5-10分钟,过滤,得第一次滤液,药渣加中药重量6倍的水再煎煮一次,过滤,得第二次滤液,将两次滤液混合浓缩至200ml,即得。

实施例4

本发明一种治疗痤疮肺热证的中药,该中药由重量计的:该中药由重量计的:枇杷叶20g,桑白皮25g,桑叶20g,荆芥25g,防风25g,桔梗15g,黄芩25g,连翘25g,紫花地丁25g,白花蛇舌草25g,地黄25g,牡丹皮20g,赤芍20g,知母20g,石膏25g,蝉蜕6g,牛蒡子25g,大黄9g和葛根25g制成,其中,将上述中药,除大黄外,混合在一起,加中药重量7倍的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沸,改用文火煎煮10分钟,然后加入大黄煎煮5-10分钟,过滤,得第一次滤液,药渣加中药重量7倍的水再煎煮一次,过滤,得第二次滤液,将两次滤液混合浓缩至250ml,即得。

实施例5

本发明一种治疗痤疮肺热证的中药,该中药由重量计的:该中药由重量计的:枇杷叶25g,桑白皮30g,桑叶25g,荆芥30g,防风30g,桔梗20g,黄芩30g,连翘30g,紫花地丁30g,白花蛇舌草30g,地黄30g,牡丹皮30g,赤芍30g,知母25g,石膏30g,蝉蜕9g,牛蒡子30g,大黄12g和葛根30g制成,其中,将上述中药,除大黄外,混合在一起,加中药重量8倍的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沸,改用文火煎煮10分钟,然后加入大黄煎煮5-10分钟,过滤,得第一次滤液,药渣加中药重量8倍的水再煎煮一次,过滤,得第二次滤液,将两次滤液混合浓缩至300ml,即得。

在上述组分中,其中:

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化痰。用于肺热咳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口干消渴,肺风面疮,粉刺。

桑白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口渴,肺热燥咳,风痹,瘾疹。

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证。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咽痛音哑;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用于臃肿疮毒,瘰疬痰核;风热外感,温病初起;热淋涩痛。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乳痈,肠痈;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肠痈,毒蛇咬伤;热淋涩痛,小便不利。

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痈肿疮毒。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血滞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及热毒疮疡。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肺热喘咳,口渴咽干,胃火亢盛,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

蝉蜕: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喑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大黄:泻热通腑,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黄疸,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上述组份科学、合理配伍,互相支持,具有疏风祛邪、清肺凉血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痤疮肺热证,疗效好,用药安全,并经临床资料得到了充分证明,有关临床资料如下:

(一)、病例选择标准:

痤疮肺热证皮损以黑色或白色粉刺或红色丘疹为主,偶有脓疱,可伴有轻度痒痛感。或见颜面肤色潮红,口干而渴,唇燥咽痛,汗出,小便黄,大便偏干或大便秘结。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滑。凡具有上述症状者,均可作为选择病例的标准。

(二)、诊断及排除标准

a、具有痤疮皮损表现,且中医辨证为肺热证。

b、病例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肝功能异常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接受其他中药、糖皮质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者;近三月内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三)、疗效评定标准: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以百分数表示。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积分大于或等于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大于或等于75%;有效:症状体征有好转,积分大于或等于5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不足50%。

(四)、治疗方案:

对诊断为痤疮肺热证的患者,用本发明的中药进行治疗,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100-150ml,饭后两小时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五)、统计学处理:

入选患者共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为(18.2±10.6)岁。按上述(四)治疗方案,口服本发明给出的中药,4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痊愈9例、显效34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达90.32%,表明该发明中药治疗痤疮肺热证效果显著,达到了临床治疗目的,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六)、典型病例

为了更详细的说明治疗情况,以下给出典型病例及治疗的疗效情况:

病例1:李某,男,22岁,面部出现痤疮4月,现症见:面部散在白头粉刺及红色丘疹,痛痒感明显,可挤出白色脂栓,口渴明显,发热,小便黄,大便偏干,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滑。服用本中药1个疗程后,患者面部瘙痒感、口渴症状改善明显,面部散在白头粉刺、红色丘疹有所改善;2个疗程后,患者既往症状均改善明显;继服至4个疗程后,患者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未诉其余不适。

病例2:王某,女,26岁,面部出现痤疮1月余。现症见:面部散在红色丘疹,灼热、瘙痒,面色发红,咽喉干燥、发痒、疼痛,小便黄,大便干、3-4天/次,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服用本中药1个疗程后,患者上述症状逐渐减轻;继服至4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未诉其余不适。

病例3:刘某,男,14岁,面部出现痤疮20天。现症见:面部多发黑色兼白头粉刺,不易透发,痛痒感不明显,小便黄,大便尚可,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服用本中药1个疗程后,面部黑色兼白头粉刺减少,继服至4个疗程后,上述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未诉其余不适。

病例4:赵某某,男,29岁,面部出现痤疮两年。现症见:面部散在红色丘疹粉刺,红肿、疼痛,面色发红,口舌生疮,发热,多汗,头胀痛,小便黄,大便秘结、2-3天/次。舌边尖红,苔黄,脉浮数。服用本中药2个疗程后,患者面部红色丘疹粉刺明显减少,红肿、疼痛,口舌生疮,多汗,便秘减轻;3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均有好转;继服至4个疗程后,上述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未诉其余不适。

(七)、结论

由上述情况表明,本发明是用于治疗痤疮肺热证的有效药物,有效率达90%以上,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具有疏风祛邪、清肺凉血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痤疮肺热证,临床意义巨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