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用急救携带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36579发布日期:2018-12-19 06:36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极地用急救携带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极地用急救携带物。

背景技术

急救包是装有急救药品及消过毒的纱布、绷带等的包,是在人们出现意外情况下应急使用的救援物品。目前市面上的急救包大多是适用于常温环境。可是在极地科考中,周围的温度大都降至零下20~30摄氏度,急救包中的液体药品会冻结成冰,无法继续使用。即使急救箱中的药品全部为固体,由于某些固体药品考虑到剂量,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而稀释液同样也会冻结成冰。

因而,对于极地科考人员来说,特别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一款可以保证液体试剂随时处于融化状态的急救箱就成为了迫切的需求。而且,考虑到极地地广人稀,当极地科考人员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向其他人及时求救也是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地用急救携带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极地用急救携带物,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急救箱包本体,由牛津布或者帆布制作而成,具有侧面物品袋;盖体,一边与急救箱包本体固定连接,其余三边通过开合魔术贴与急救箱包本体可拆卸地连接;以及求救单元,设置在侧面物品袋内,包含信号弹以及用于发射信号弹的发射组件,其中,急救箱包本体具有隔板,该隔板将急救箱包本体内部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区,功能模块区为保温加热模块区、急救模块区、生命维持模块区中的任意一种,保温加热模块区用于对放置在该保温加热模块区内的药品进行保温加热,急救模块区用于容纳急救模块,生命维持模块区用于容纳生命维持模块,发射组件具有:弹壳,具有容纳信号弹的空腔;发射药,设置在空腔内且位于信号弹的下方,用于点燃信号弹并将其抛射出弹壳;手拉开关,用于引燃发射药;以及保险开关,用于防止携带者误触碰手拉开关。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保温加热模块区具有贴合在保温加热模块区的内壁上的保温单元、加热单元以及对加热单元进行供电的电源,加热单元为化学加热包和电热丝中任意一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保温单元具有保温层和容纳保温层的保温袋,保温袋与保温加热模块区的内壁贴合,保温层为聚氨酯保温层、玻璃纤维棉保温层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电加热丝为铁铬铝电热丝和镍铬电热丝中任意一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急救模块包括创伤单元、注射单元以及急救药品单元,创伤单元包括旋压式止血带、急救止血绷带、卷式夹板、弹性绷带以及橡胶止血带中的至少一种,注射单元包括5ml的一次性注射器、10ml的一次性注射器、20ml的一次性注射器、50ml的一次性注射器、100ml的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液接头、输液导管、插管导管中的至少一种,急救药品单元包含止血粉、抗休克血管活性药丸以及降血压药丸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急救模块区的底面设置有固定魔术贴,急救模块的外壁上至少设置有一条环形魔术贴,该环形魔术贴与固定魔术贴可拆卸连接。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生命维持模块包括急救食品和氧气罐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急救携带物为急救携带包或者急救携带箱。

发明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因为急救箱包本体具有隔板,该隔板将急救箱包本体内部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区,功能模块区为保温加热模块区、急救模块区、生命维持模块区中的任意一种,保温加热模块区用于对放置在该保温加热模块区内的药品进行保温加热,所以,本发明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一直对保温加热模块区中的药品进行保温,保证使用者在任意时刻都可以拿到处于融化状态的试剂,避免发生需要试剂时,试剂无法使用的情况。

而且,本发明所涉及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还具有设置在侧面物品袋的求救单元,携带者可以根据需要及时发送求救弹。当携带者需要发送求救信号时不需要在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翻找,仅需要拉开物品袋,就可以快速发射信号弹,缩短等待救援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极地用急救携带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极地用急救携带物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极地用急救携带物的剖视图;以及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求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作具体阐述。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极地用急救携带物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急救携带物为急救携带包或者急救携带箱。本实施例的急救携带物100为急救携带包,具有急救箱包本体10、盖体20以及求救单元30。盖体20的一边与急救箱包本体10固定连接,其余三边通过开合魔术贴与急救箱包本体10可拆卸地连接。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极地用急救携带物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急救箱包本体10具有壳体11以及隔板12。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由牛津布或者帆布制作而成。壳体11的厚度为0.5cm,与盖体20接触的两侧边上设置有开合魔术贴,壳体11的前壁与盖体20接触的部分也设置有开合魔术贴。壳体11在两侧面对称设置有侧面物品袋111。侧面物品袋111上设置有用于密封物品袋的拉链。

如图2所示,隔板12将急救箱包本体内部划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区。隔板12与壳体11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分体制造。在本实施例中,隔板12与壳体11一体形成。这三个功能模块区分别为保温加热模块区13、急救模块区14、生命维持模块区15。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极地用急救携带物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保温加热模块区13用于对放置在该保温加热模块区内的药品进行保温加热。保温加热模块区具有贴合在保温加热模块区内壁上的保温单元131、加热单元132以及电源。

保温单元131具有保温层1311和容纳保温层的保温袋1312。

保温层1311为聚氨酯保温层、玻璃纤维棉保温层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实施例中,保温层为聚氨酯保温层。

保温袋1312与保温加热模块区的内壁贴合,保温袋1312为耐火材料制备而成,防止电热丝对保温袋进行损毁。

加热单元132为电加热丝。当需要保温时,使用者可将启动加热单元的开关。电加热丝为铁铬铝电热丝和镍铬电热丝中任意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电加热丝为铁铬铝电热丝。

电源通过铜导线与加热单元132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电源为蓄电池。该蓄电池可以在零下环境中使用,最好是采用凝固点低、可在极端低温条件下导电的乙酸乙酯作为电解液,并使用两种有机化合物作为电极,分别为ptpan阴极(ptpan三聚苯胺)和pntcda阳极(pntcda是1,4,5,8-萘四甲酸二酐制备聚酰亚胺得到的衍生的聚酰亚胺)。该蓄电池也可以是锂离子电池。

电源还可以由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构成,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板可以设置在盖体20上。

放置在保温加热模块区13中的药品除了液体试剂(多巴胺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等)外,还可以是某些有特殊保持需求的固体试剂。

如图2所示,急救模块区14用于容纳急救模块。

急救模块区14的底面设置有固定魔术贴,

急救模块的外壁上至少设置有一条环形魔术贴,该环形魔术贴与固定魔术贴可拆卸连接

急救模块包括创伤单元、注射单元以及急救药品单元,

创伤单元包括旋压式止血带、急救止血绷带、卷式夹板、弹性绷带以及橡胶止血带中的至少一种,

注射单元包括5ml的一次性注射器、10ml的一次性注射器、20ml的一次性注射器、50ml的一次性注射器、100ml的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液接头、输液导管、插管导管中的至少一种,

急救药品单元包含止血粉、抗休克血管活性药丸以及降血压药丸中的至少一种。

生命维持模块区15用于容纳生命维持模块。

生命维持模块包括急救食品和氧气罐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1所示,求救单元30设置在侧面物品袋111内。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求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求救单元30包含信号弹31以及用于发射信号弹的发射组件32。

发射组件32具有弹壳321、发射药322、手拉开关323以及保险开关324。

弹壳321呈圆柱状,具有容纳信号弹的空腔。弹壳321为硬质壳体,在本实施例中,弹壳321为硬质塑料壳。

发射药322设置在空腔内且位于信号弹31的下方,用于点燃信号弹31并将其抛射出弹壳321。发射药为一般火药。

手拉开关323用于引燃发射药322。

保险开关324用于防止携带者误触碰手拉开关323。只有在保险开关324从求救单元上拆下的情况下,手拉开关323才能引燃发射药322。保险开关324可以被设计成和弹壳321螺合连接,能够旋转脱离弹壳321。

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因为急救箱包本体具有隔板,该隔板将急救箱包本体内部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区,功能模块区为保温加热模块区、急救模块区、生命维持模块区中的任意一种,保温加热模块区用于对放置在该保温加热模块区内的药品进行保温加热,所以,本实施例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一直对保温加热模块区中的药品进行保温,保证使用者在任意时刻都可以拿到处于融化状态的试剂,避免发生需要试剂时,试剂无法使用的情况。

而且,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极地用急救携带物还具有设置在侧面物品袋的求救单元,携带者可以根据需要及时发送求救弹。当携带者需要发送求救信号时不需要在极地用急救携带物中翻找,仅需要拉开物品袋,就可以快速发射信号弹,缩短等待救援的时间。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