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定位活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34780发布日期:2018-12-19 06:2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血管内定位活检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检器,尤其是一种血管内定位活检器,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心血管科诊断疾病时,完全依靠临床症状,血管显影,心电图等数据,不能在病变部位取检,不能对病变部位作病理学分析。因此,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等措施都是间接检测,缺乏直接有效的病理学证据。

在其他学科,伴随病理学发展,医学发展突飞猛进,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对外科学治疗作用十分显著。可以想象,如果在心内科如果能够实现对病变部位取检,其诊断必然更加精细,对治疗疗效的判断也必然更加准确,对心内科学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

临床缺乏一种能微创经小血管,如,桡动脉、股动脉等置入大血管或心脏冠状动脉内对病变部位取检的临床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血管内定位活检器,其结构紧凑,能有效对血管内的组织进行取检,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血管内定位活检器,包括内管体以及套设于所述内管体上的外管体,所述外管体与内管体间能相对移动;在外管体的头部设置贯通所述外管体的外管取检口,在内管体的头部设置若干内管取检槽;外管体与内管体间相对运动时,外管体上的外管取检口能与内管体内相应位置的内管取检槽对准,所述外管取检口能与所对准的内管取检槽相互连通;

还包括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外管体、内管体置于血管内后且使得外管体与内管体间做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时,能通过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将外管体推动靠近血管内待取检的血管内壁组织,且通过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使得外管体、内管体保持当前与待取检的血管内壁组织之间的位置状态,以使得血管内壁组织进入外管体的外管取检口内;

外管体与内管体间做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时,能将进入外管取检口内的血管内壁组织切断并留置在与外管取检口所对准的内管取检槽内,在切断血管内壁组织的过程中,能使得弹性推动取检机构复位,以使得外管体逐渐远离靠近切断后的血管内壁组织,外管体、内管体之间的第一方向相对运动的方向与外管体、内管体之间的第二方向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所述内管体的长度大于外管体的长度,外管体的长度方向与内管体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外管体与内管体呈同轴分布;多个内管取检槽在内管体的头部沿内管体的长度方向分布,外管体、内管体间沿内管体的长度方向相对运动时,外管取检口能与相应的内管取检槽对准。

在所述内管体内设置用于引导进入血管内的引导丝,所述引导丝贯穿内管体,且引导丝能在内管体内沿内管体的长度方向运动。

所述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包括至少一根弹性丝,所述弹性丝的头端与外管体连接,弹性丝的尾端与内管体的外壁连接,弹性丝处于伸长状态时,弹性丝的长度方向与内管体、外管体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为内管体的头端向靠近外管体的尾端方向运动,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为内管体的尾端向靠近外管体的头端方向运动;

外管体与内管体间做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时,弹性丝逐渐弯曲呈弧形,所述呈弧形的弹性丝、外管取检口分别位于内管体相对应的两侧;

外管体与内管体间做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时,弹性丝逐渐平直呈线性且能进入外管体内。

所述外管体的尾端设置外套管手柄;在所述内管体的尾端设置内管操作柄。

在所述外管体和内管体尾部设置临时锁定机构,通过临时锁定机构能将外管体、内管体锁定在当前的位置状态。

在所述外管体上设置显影体。

在外管体上设置与弹性丝对应的缺口,外管体与内管体间做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时,弹性丝逐渐弯曲能从缺口内穿出,利用弯曲的弹性丝形成弧形弯曲支撑体;外管体与内管体间做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时,弹性丝逐渐平直呈线性且进入外管体内。

在所述内管体尾部的侧壁上设置长度刻度,通过所述长度刻度能指示外管体与内管体之间相对运动的距离,并能根据所述指示的距离确定弹性丝弯曲呈弧形的弧度。

所述弹性丝呈片条状。

本发明的优点:外管体套在内管体上,外管体、内管体之间能进行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外管体上设置外管取检口,内管体上设置若干内管取检槽,外管体、内管体进行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时,外管取检口能与内管取检槽对准,且能通过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将外管体的外管取检口推向靠近血管内壁组织,外管体、内管体进行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时,能对进入外管取检口内的血管内壁组织进行剪切,得到的取检组织留置在相应的内管取检槽内;借助显影体与ct或核磁共振设备配合,能对在血管内的放置等进行定位,利用引导丝能对外管体、内管体放置血管内的过程进行导引,结构紧凑,能有效对血管内的组织进行取检,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外管体头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内管体头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内管体在外管体内的一种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内管体在外管体内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外管体、内管体进入血管内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外管体靠近血管内壁组织后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对血管内壁组织取检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外管体、2-内管体、3-内管操作柄、4-引导丝、5-外套管手柄、6-外管取检口、7-内管取检槽、8-显影体、9-弹性丝、10-缺口、11-血管、12-血管内壁组织以及13-取检组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6、图7和图8所示:为了能有效对血管11内的组织进行取检,本发明包括内管体2及套设于所述内管体2上的外管体1,所述外管体1与内管体2间能相对移动;在外管体1的头部设置贯通所述外管体1的外管取检口6,在内管体2的头部设置若干内管取检槽7,外管体1与内管体2间相对运动时,外管体1上的外管取检口6能与内管体2内相应的内管取检槽7对准,所述外管取检口6能与所对准的内管取检槽7相互连通;

还包括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外管体1、内管体2置于血管11内后且使得外管体1与内管体2间做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时,能通过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将外管体1推动靠近血管11内待取检的血管内壁组织12,且通过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使得外管体1、内管体2保持当前与待取检的血管内壁组织12之间的位置状态,以使得血管内壁组织12进入外管体1的外管取检口6内;

外管体1与内管体2间做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时,能将进入外管取检口6内的血管内壁组织12切断并留置在与外管取检口6所对准的内管取检槽7内,在切断血管内壁组织12的过程中,能使得弹性推动取检机构复位,以使得外管体1逐渐远离靠近切断后的血管内壁组织12,外管体1、内管体2之间的第一方向相对运动的方向与外管体1、内管体2之间的第二方向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具体地,外管体1、内管体2以及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均需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材料制成,所述内管体2的长度大于外管体1的长度,外管体1的长度方向与内管体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外管体1与内管体2呈同轴分布;多个内管取检槽7在内管体2的头部沿内管体2的长度方向分布,外管体1、内管体2间沿内管体2的长度方向相对运动时,外管取检口6能与相应的内管取检槽7对准。

本发明实施例中,外管体1的头端与内管体2的头端对应,外管体1的尾端与内管体2的尾端对应,由于内管体2的长度大于外管体1的长度,因此,内管体2的头端位于外管体1头端的外侧,内管体2的尾端位于外管体1的外侧。外管取检口6贯通外管体1的管壁,内管体2的头部设置若干内管取检槽7,一般情况下,外管取检口6与内管体2上的任一内管取检槽7均不对应,只有当内管体2相对外管体1运动时,外管取检口6才有可能与一内管取检槽7对准,与外管取检口6对准的内管取检槽7由内管体2与外管体1相对运动的状态确定,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当外管取检口6与内管取检槽7对准后,外管取检口6能与所对准的内管取检槽7连通。

当需要对血管11内的血管内壁组织12进行活检时,需要将外管体1、内管体2置入血管11内。一般地,血管内壁组织12凸出于血管11的管壁,血管内壁组织12为硬化后的病变组织或有炎症引起的病变组织。当外管体1、内管体2置于血管11内后,外管体1的外管取检口6相对远离血管内壁组织12,为了便于通过外管取检口6、内管取检槽7对血管内壁组织12进行取检,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能将外管体1推向靠近血管内壁组织12内,且通过弹性推动取检机构能锁定外管体1与血管内壁组织12之间的位置状态,以使得血管内壁组织12能伸入外管取检口6内。当外管体1与内管体2置于血管11内且外管体1与内管体2之间做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时,能通过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推动外管体1靠近血管内壁组织12,并使得外管取检口6与内管体2上相应的内管取检槽7对准连通。

当外管体1与内管体2之间做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时,由于部分的血管内壁组织12伸入外管取检口6内,利用外管体1与内管体2之间的相对运动,能实现对伸入外管取检口6内的血管内壁组织12进行剪切,以得到取检组织13,所述取检组织13落入并留置在内管取检槽7内。此外,当外管体1与内管体2之间进行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时,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复位,即外管体1、内管体2再次远离剪切后的血管内壁组织12,同时,外管取检口6不再与内管体2上任一的内管取检槽7对准,从而能提高取检组织13在内管体2内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具体工作时,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复位后,能方便将外管体1、内管体2从血管11内退出。

进一步地,在所述内管体2内设置用于引导进入血管11内的引导丝4,所述引导丝4贯穿内管体2,且引导丝4能在内管体2内沿内管体2的长度方向运动。

本发明实施例中,引导丝4的长度大于内管体2的长度,在内管体2内设置引导丝放置孔,引导丝通过引导丝放置孔能放置在内管体2内,利用引导丝4能将整个内管体2、外管体1引导后放入血管11内。具体实施时,在所述外管体1的尾端设置外套管手柄5。在所述内管体2的尾端设置内管操作柄3。利用内管操作柄3能方便对内管体2的握持与操作,利用外套管手柄5能方便对外管体1的握持与操作。内管操作柄3位于外套管手柄5的外侧,在内管操作柄3上设置便于引导丝3置入内管体2内的导引口,导引口的呈喇叭状,导引口的口径可以大于大于引导丝放置孔的孔径。

如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包括至少一根弹性丝9,所述弹性丝9的头端与外管体1的内壁连接,弹性丝9的尾端与内管体2的外部连接,弹性丝9处于伸长状态时,弹性丝9的长度方向与内管体2、外管体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为内管体2的头端向靠近外管体1的尾端方向运动,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为内管体2的尾端向靠近外管体1的头端方向运动;

外管体1与内管体2间做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时,弹性丝9呈弧形且所述呈弧形的弹性丝9能穿出外管体1,所述呈弧形的弹性丝9外管取检口6分别位于内管体2相对应的两侧;

外管体1与内管体2间做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时,弹性丝9收缩进入外管体1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图2~图8中示出了弹性推动取检锁定机构包括两根弹性丝9的情况,两根弹性丝9在伸长状态时相互平行,弹性丝9为非伸长状态时,两根弹性丝9呈弧形。弹性丝9的头端与外管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弹性丝9的尾端与内管体2的外壁连接。具体地,当内管体2的头端向靠近外管体1的尾端方向运动时,则为外管体1、内管体2之间的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当内管体2的尾端相靠近外管体1的头端方向运动时,则为外管体1、内管体2之间的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

在外管体1上设置与弹性丝9对应的缺口10,外管体1与内管体2间做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时,弹性丝9逐渐弯曲能从缺口10内穿出,利用弯曲的弹性丝9形成弧形弯曲支撑体;外管体1与内管体2间做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时,弹性丝9逐渐平直呈线性且进入外管体1内。

当外管体1与内管体2之间进行第一方向的相对运动时,能使得弹性丝9呈弧形,且弹性丝9的弧形部分通过缺口缺口10穿出外管体1外。当外管体1、内管体2位于血管11内,且弹性丝9的弧形部分穿出外管体1外时,弹性丝9与血管1的管壁接触,随着弹性丝9的弧形部分逐渐变化,能使得外管体1的外管取检口6靠近血管内壁组织12,直至血管内壁组织12部分进入外管取检口6内;即利用完全支撑体与血管11内壁的接触,形成对外管体1、内管体2的支撑。外管体1与内管体2间做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时,弹性丝9收缩进入外管体1内。弹性丝9收缩进入外管体1内后,不会影响将外管体1、内管体2从血管11内退出,从而方便将取检组织13跟随内管体2、外管体2退出血管11外,便于后续的检验操作。

具体实施时,外管取检口6可以呈矩形,当然,外管取检口6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内管取检槽7也可以采用矩形或其他形状,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外管取检口6、内管取检槽7之间的形状、尺寸等以不影响对血管内壁组织12的取检为准,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在所述外管体1上设置显影体8,所述显影体8与弹性丝9的头端对应。本发明实施例中,显影体8可以呈环形,显影体8可以采用现有常用的显影材料制成,外管取检口6在外管体1上靠近弹性丝9的头端,即外管取检口6邻近显影体8。外管取检口6的长度小于弹性丝9的长度。在获取取检组织13过程中,需要借助ct或核磁共振设备进行。将外管体1、内管体2置入血管11内后,在ct或核磁共振对显影体8显影后,能使得外管取检口6邻近血管内壁组织12,即利用显影体8进行定位,提高外管取检口6与血管内壁组织12配合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为后续对血管内壁组织12的剪切做准备。

进一步地,在所述外管体1和内管体2尾部设置临时锁定机构,通过临时锁定机构能将外管体1、内管体2锁定在当前的位置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临时锁定机构可以采用现有常用的结构形式,如采用螺纹连接或其他形式,通过临时锁定机构能锁定外管体1、内管体2当前的位置状态,以不会影响外管体1、内管体2在调整到位置后的正常使用。当然,当需要再次调整外管体1、内管体2的位置时,解除临时锁定机构的位置状态即可,具体解除锁定方式与临时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等相关,此处处在赘述。

此外,在所述内管体2尾部的侧壁上设置长度刻度,通过所述长度刻度能指示外管体1与内管体2之间相对运动的距离,并能根据所述指示的距离确定弹性丝9弯曲呈弧形的弧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丝9呈片条状。长度刻度设置于内管体2的尾部,外管体1与内管体2之间相对运动时,外管体1与内管体2之间的运动距离与弹性丝9的弯曲状态,通过长度刻度能对弹性丝9的弯曲状态进行有效确定,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