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59240发布日期:2018-11-24 12:00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动态化辨证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智能系统贴膏,还涉及上述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治疗小儿咳嗽,目前有输液、打针、口服中西药物及中药外用贴敷等治疗技术手段。1.输液、打针、口服西药治疗小儿咳嗽,其不足之处在于:仅针对病原体,或对症治疗,没有外贴穴位治疗所具有的综合治疗效应,比如:生物全息与泛作用,放大性与多样性,经络效应等;。2.口服中药治疗小儿咳嗽,其不足之处在于:医者先四诊合参,,辨证病人为哪一证型,然后按证型不同,加减配伍开处方,煎药口服治疗。病家需取药煎煮,直到汤药喝下发挥药效,需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变化。针对小儿发病传变迅速,寒热虚实转化错杂的病机,难以准确、同步、及时地截断、扭转病势,控制传变,难以进行动态连续性一整体辨证施治,所以咳嗽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反复,久治不愈,所谓“名医最怕治咳”3.市售及各类文献所载的现有治疗小儿咳嗽的贴膏,其不足之处在于:①无中医专业知识的人应用时,难以正确地辩证分型治疗,出现错治、误治、过治的情况。因为给患儿贴敷治疗时,需要按小儿咳嗽的寒、热、燥、湿等病性病机,进行辨证分型治疗;②治疗时不能根据疾病动态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治疗的法则和方案,难以进行及时、同步、准确地辩证施治;③只局限于单一穴位或一组穴位的局部贴敷治疗,而没有进行全面系统性整体治疗;④单一穴位或一组穴位的局部贴敷治疗,难以做到先证而治: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寒热虚实的变化较成人为快,故应见微知著,药先于证,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防止传变。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阴阳。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包括阴阳之间相互交感、相互对立、互根互用、制约消长及相互转化的关系。中医学将人体与大自然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必须保持阴阳的平衡。阴阳平衡和谐,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运行有序,形神相得,则人体保持健康状态。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的发生,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阳偏衰所形成的病证是虚证。阴偏衰导致虚热证,阳偏衰导致虚寒证。因而调整阴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五脏的生理功能。如:肝属木,故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功能;心属火,故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脾属土,故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肺属金,故肺性清肃、有肃降功能;肾属水,故肾性蛰藏,有藏精、主水功能。运用类比的方法,演绎推理将人体的形体(五脏、六腑、五体、五脉等)、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五脏联系起来,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相应的五脏一体系统,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相互收受通应。一.运用五行相生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相互资生和促进的生理关系,以维持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木生火,即肝生心,肝藏血,调节血量,可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与心主神明关系密切。火生土,即心生脾,心阳能温煦脾气,加强脾的运化功能。土生金,即脾生肺,脾主运化,化生精微以充养肺气;金生水,即肺生肾,肺气布津,滋养肾阴;肺气肃降,助肾纳气。水生木,即肾生肝,肾精化血养肝;肾阴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二、运用五行相克的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和抑制的生理关系,以维持体内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和有序状态。如木克土,即肝克脾,肝气疏泄,以防脾气的壅滞,有利于脾的正常运化;土克水,即脾克肾,脾能运化水湿,脾气调节肾水;水克火,即肾克心,肾水上可制约心火;火克金,即心克肺,心火可制约肺气;金克木,即肺气克肝,肺气清肃,可抑制肝阳之上亢。三、依据五行学说,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我生、生我和我克、克我的生理关系。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而不至于过亢。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四、五脏之间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因而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五脏传变规律分为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和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方面)。如肝有病,病传至心,为母病及子;病传至肾,为子病及母;病传至脾,为相乘;病传至肺,为相侮。其他四脏,以此类推。因此临床治疗时,应该注意:a、“实则泻其子”,指五脏病变之实证,除泻其本脏外,还可以泻其子脏。b、控制疾病的传变:1.先安未受邪之地: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对尚未受邪而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经络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液,事先予以调养充实以安扶之,则可以阻止病变传至该处,达到防止其传变,终断其发展的目的。2.截断病传途径:内伤杂病的传变多遵循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规律,表里和经络传变等;外感病的传变遵循伤寒的六经传变(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与温病的卫气营血传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及三焦传变(上焦手太阴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截断其传变途径,阻断和防止病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利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的疗效。脏象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五脏与气的关系:凡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并相互之间密切关系。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动,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系统的相对平衡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气有不调之处即为病变本所在之处,因此,一起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1.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呼浊吸清,一方面实现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主呼吸之气;另一方面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进而维持全身气机的协调。即“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2.肝主疏泄,指肝能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血行津布,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调畅情志活动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官窍等的功能活动协调一致。3.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人的呼吸由肺所主,但肺吸入之清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加以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深度,以利于气体交换。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二、五脏与水液代谢的的关系: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依靠肺、脾、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1.肺主通调水道,即肺通过宣发和肃降作用对于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肺气的宣发,一方面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到全身,以濡润脏腑组织器官;另一方面使一部分被机体代谢利用后的废水或多余的水液,通过呼气以水汽的形式,通过皮肤汗孔以蒸发和排汗的形式而排出体外,即肺同时主司腠理开合。肺气的肃降,一方面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稠厚部分,向下向内输布以濡润体内脏腑组织器官;另一方面使大部分被机体代谢利用后的废水或多余的水液不断的下输于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即“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2.由于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通过对水液的吸收运化和转输作用,与肺、肾、三焦、膀胱等,共同调节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脾失健运,水液(湿)的吸收和输布障碍,水液停聚,可出现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即“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3.肾主水,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在以下三方面来实现:一是促进和调节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使其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从而促进全身的水液代谢;二是升清降浊,肾能将被组织利用后下达膀胱的水液,经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吸收,由脾气的传输作用通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化为尿液,在膀胱气化作用下排出体外;三是司膀胱开闔。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4.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气机,促进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三焦气治,气行则水行,保持了水道的畅通,促进津液输布的畅通,无聚湿生痰之患。5.三焦决渎,利水道,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水道通利,津液畅行无阻。三、五脏与水谷饮食运化的关系:饮食的消磨转输,气血精微的化生,虽以脾胃升降运化为主,但脾胃的升降与肝之疏泄、肺的宣发肃降息息相关:a、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土得木而达。肝的疏泄功能可使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既可以助脾之运化,使清阳之气升发,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促进浊阴之气下降,使食糜下达于小肠。胆汁的分泌,贮藏和排泄均有赖于肝主疏泄、调达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有序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的消化吸收功能。b、脾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之清肃与胃同主于降;肺之宣发与脾的升清同主于升;肺的宣肃有协调脾胃升降之功。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又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五脏相关学说认为:生理上,每一脏对其他四脏都有促进作用。如肾之元阴元阳是各脏的阴阳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对每一脏都有资生的作用;再如心血对各脏的滋养、肺气对各脏之气的补益、肝之疏泄对各脏气机的调节,皆为促进作用。反之,每一脏对其他四脏都有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各脏之间的阴阳平衡和气机的调畅上,如肾阴与各脏之阳的平衡,肝阳与与各脏之阴的平衡。在病理上,每一脏的病变都会影响其他四脏。脏腑相合理论认为: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生理上,表里相合的脏腑相互为用、相互协同,共同完成其生理活动。病理上,相合脏腑的病变又可相互影响。经络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津液以濡润滋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津液之所以能通达于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则必须依赖于经络系统的传注方能实现。经络系统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网,能够循经感传,双向传导,接受和输出各种信息。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它连属部分组成。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表里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协调共济的有机整体,通过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使人体复杂的生理机能相互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当发生疾病时,人体自身经络中的经气能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自动动态化感应传导信息(包括疾病病位,寒热、燥湿等病性病机,脏腑相兼病变、并病、合病情况及疾病传变等各种病变信息),聚合转输,反馈整合给天人相应的五脏一体系统。重要穴位的功效主治:1.大椎穴:“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坚实饱满的阳气)而非虚也。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督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为“诸阳之会”,是全身阳脉的交汇点。统摄全身阳气,而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里,故本穴可清阳明之里,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以驱邪外出,它即可治督脉之疾,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病及外感之邪。当阴阳相争的时候,刺激大椎穴,即可使阴阳平衡:①若阳气被风寒所闭,从此处疏通开泄最“合算”,以通阳解表;②若体内阳热过盛,从此处泻热最“合算”;以退热祛邪;③若身体虚弱,从此处温补也是最为“合算”,以益气壮阳。因为此处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用一穴就能调动全身阳气的效果。2.肺俞穴:与肺脏有直接内外相应的关系,是肺脏之气转输、输注之处,能调节肺脏经气,改善肺脏功能,消除肺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证候,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3.膻中穴:“气会膻中(为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可调节人体全身气机,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变,诸如肺气不降之上逆、心之气血郁滞以及肝气郁结等症。其居两肺之间,既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具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募集心包经气血的功效,能调理上焦、宽胸理气、宣肺降逆、止咳平喘、清肺化痰、生津增液、活血通络、舒畅心胸。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膻中穴位于人体胸腺的部位,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活动。而点按该穴后可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还可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经功能。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胸膜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呃逆、呕吐、食道炎等)等病证的治疗。4.神阙穴,属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为“阴脉之海”,调节全身阴经气血),与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为“阳脉之海”,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相通,又为冲脉(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之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和“五脏六腑之海”)循行之域,“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共理人体诸经百脉,调节五脏六腑生理活动。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胎儿在母体时期,依赖神阙,输送营养,灌注全身,发挥胎息能。5.涌泉穴乃肾之井穴,为阴阳交接之处,能调节阴阳。肾为先天之本,肾为水火之宅,即肾为人体水火潜藏之脏,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之元阴元阳是各脏的阴阳之本,能滋养濡润和温煦推动各脏腑阴阳,使各脏腑得以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通过敷贴刺激涌泉穴,可达到对肾、肾经及全身起到由下到上的整体性调节和整体性治疗的目的。井穴乃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源头受控,则远端得治。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功能不够稳定完善,表现为“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抵御疾病的能力未成熟完善,与成人比较,腠理疏松,卫外功能不固,对病邪的抵抗力较差,故在同样的致病条件下较成人易被六淫、时邪疠气侵袭而发病;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能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易被病邪所伤,因此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较成人突出,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患病,病之初常见邪气呈盛气的实证,但由于其正气易伤而虚,可迅速出现正气被损的虚证或虚实相兼之证。由于小儿“稚阴未长”,故易见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小儿“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小儿的易寒易热常常与易实易虚交错出现,形成寒证、热证迅速转化或兼夹。小儿脏腑娇嫩,又易被燥邪、暑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等病证。肺为娇脏,小儿稚阴稚阳故肺脏尤娇;且脾肺为母子之脏,小儿时期脾常不足,故肺脏尤娇。因此在病理上肺系最常受累,易于传变,易伤难调、难治,致缠绵难愈。肺外合皮毛,因此外邪侵袭,或从皮毛内侵,或从口鼻而入,均易先犯肺系,出现咳嗽等证,故小儿肺系病证最为多见。同时由于小儿体属纯阳、稚阴稚阳,故小儿肺系病证表现为热证多、兼证多、变证多、易伤阴液,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脾(胃)的形质和功能均未臻完善成熟,而小儿不断地生长发育对营养需求量逐渐增多,故小儿脾胃的形质和功能与日益增多的营养需求相比较,其不成熟不完善更为突出。即脾常不足的生理意义。但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胃小且脆,容物不多”,加上小儿乳食不能自节,若调护稍不适宜,就很容易损伤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容易发生紊乱,而出现腹泻、呕吐、积滞、腹胀、腹痛等脾胃病证,为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互为因果。进而影响全身气血津液的化生和气机升降,导致全身诸多病证的产生;同时,其他脏腑的疾患,也常常影响脾胃。由于脾肺为母子之脏,母病传子或子病及母,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往往肺脾同病。小儿“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小儿生理上心神怯弱,肝气未盛,病理上易感外邪,各种外邪均易从火化,因此易见火热伤心生惊、伤肝引动肝风的证候。小儿咳嗽病因病机小儿咳嗽病因病机:诸病易治,咳嗽难医。之所以难治,缘咳嗽根由甚多,不单是肺,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关系。a.与肺的关系:外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肺卫受邪,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嗽;肺宣发肃降失常,致水湿留滞,而成痰浊,痰浊阻肺或壅塞气道,肺气上逆,则使咳嗽加重;b.与脾的关系: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生冷、积热所伤,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酿湿成痰,上渍于肺,肺失宣降而为咳嗽。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c.与肾的关系:肾脏主水,为水火之脏。肺主气,肾纳气,气生于肺而依赖于肾。肺为水之上源,肾支配人身津液,痰虽可由脾湿凝聚而成,也可由肾的津液所化。若肾阳虚衰,一则不能暖土,致脾虚湿聚而生痰,二则不能制水,致水寒上犯而为饮。即所谓“痰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d.与肝的关系:若肝火亢盛,木火伐金,伤及于肺而发为咳嗽;e.与心的关系:心火太旺,热邪迫肺,津伤肺燥,肺失清肃润降,气逆而咳;小儿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肺气受伤,或小儿体质平素薄弱,脾虚致肺气生化不足,更易复感外邪致使咳嗽频发,出现气虚咳嗽证;小儿由于久病不愈,或热病之后,耗伤肺阴,肺阴虚则肺失清润,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导致咳嗽。因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小儿咳嗽有以下特点:一、易挟痰:小儿肺脏尤娇,外邪犯肺,易致肺失宣肃,水津失于敷布,留滞于肺,聚而成痰,故小儿咳嗽,易兼挟痰证而出现咳嗽加剧,喉间痰鸣等;二、易挟滞: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之后,常导致脾胃纳运升降失调,水谷反滞,出现脘腹胀满,食少纳呆,甚至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发生呕吐、泄泻等。积滞郁久化热,则蕴湿成痰,痰热上壅于肺,阻遏气道,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三、易病热,易病寒:小儿在发病过程中,由于体属“纯阳”、“稚阴”,既易表现出热的证候,又属“稚阳”,故又易表现出寒的证候。四、易病燥:小儿为稚阴之体,津液易伤,由于久病不愈,或热病之后,耗伤肺阴或嗜食香燥火烤、肥甘厚味诸物,津伤液耗,导致肺失清润,肃降无权,气逆而见干咳无痰等证。五、易病湿:由于小儿脾胃特点决定小儿最易病“湿”。a.由于小儿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酿湿生热,湿热内蕴,久而成痰浊;b.小儿由于贪凉冷饮,或过食生冷瓜果,或误用,过用寒凉药物,易损伤脾胃阳气,阳虚阴盛,使寒湿内生;当用抗菌素静脉滴注治疗小儿咳嗽时,由于抗菌素性属苦寒,加上液体从静脉点滴,也容易增加寒湿,抑制脾阳。到目前为止,市场上没有见到治疗小儿咳嗽的的智能系统贴膏,以实现自动动态化整体辩证治疗各型咳嗽。各类文献也没有报道记载,而临床上小儿咳嗽的发病率高,治疗比较困难。因此非常需要自动动态化辨证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智能系统贴膏生产上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充分发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更好地解决小儿咳嗽难治的现状。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自动动态化辨证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智能系统贴膏,治疗时,不用医生辨证分型一加减配伍。采取如下技术方案:分别用五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大椎穴)、中部(双肺俞穴、膻中穴、神阙穴)、下部(双涌泉穴)的相关穴位,通过上、中、下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施治贴膏系统,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在引经药(包括十二经各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能载药上行的桔梗和能引药下行的牛膝等)的引导下,接引众药,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直入本经,到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即可因势利导,祛邪外出,及时截断病势,控制传变,又可以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使机体从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进行自动动态化连续性辩证施治,从而实现辩证施治的智能化。在药物(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能)与经络(穴位刺激、沟通联系、运行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效应,神经与体液调节,生物全息与泛作用,放大性与多样性等综合治疗效应作用下,多位点、多通路,多环节,多效应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系统的整体调控机制,全面地生克乘侮、制约调控,标本同治而治愈各型咳嗽。由于能准确、同步、及时地截断,扭转病势,所以能明显地提高辩证治疗的的准确率,实时性,治愈率。目的之二在于还提供一种制备所述智能系统贴膏的可工业化的制备方法。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本发明是一种自动动态化辩证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智能系统贴膏,其上、中、下三部各有不同的配方,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配比分别是:a.上部大椎穴贴膏:桔梗0.5-2、薄荷0.5-1、荆芥0.5-1、白芷0.5-1、葛根0.1-0.5、升麻0.1-0.5、竹叶0.1-0.5。方中桔梗,属肺经引经药,归肺经。辛散苦泄,功用:一、能开宣肺气而利胸膈咽喉,并有较好的祛痰作用;咳嗽无论属寒、属热,有痰、无痰,均可应用;二、宣通肺气,疏风解表;三、为舟楫,用以载药上行,引药入肺经,既升提肺气,复其通调水道之功能;又宣肺利气能通利大小便。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得宣,则肠中之气顺,里急得缓,便意得除,泻利自止;薄荷,归肺、肝经。功用:1.辛凉发汗,清轻凉散,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喉及宣毒透疹,祛风止痒;2.入肝经,能疏肝行气;3.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健胃消食;3.其挥发油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荆芥,归肺、肝经。功用:一、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二、祛风解表,透邪外达,宣通壅结而消疮;三、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四、以风胜湿,风药的辛温发散之性可引水湿自毛窍而出;风药能祛除淡渗利湿药(茯苓)下行伤阳之弊;五、祛风药可助阳气升腾,祛除湿邪,助脾气干旋,清升浊降;白芷,属胃、大肠经引经药,归肺、胃、大肠经。功用为:一、辛散温通,能祛风、散寒、燥湿而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而止疼痛,善入足阳明胃经;二、能祛风止痒;三、性温可监制诸寒凉药之寒凉太过而凝滞腠理、玄府之弊;葛根,属胃经引经药,归脾、胃、肺经。功用:一、甘辛性凉,轻扬升散,能发汗解表,解肌退热,透疹,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使用;二、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三、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痢之功;四、味辛能行,通经活络;升麻,属肺、脾经引经药,归肺、脾、胃大肠经。功用为:一、辛甘微寒,性能发散,可发表退热;二、辛散发表,透发麻疹;三、甘寒而能清热解毒;四、入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竹叶,属小肠经引经药,归心、胃、小肠经。功用:一、甘寒入心经,善于清心除烦,生津止渴;二、上能清心火,下能利小便,使火热下行从下而解。桔梗、薄荷、荆芥、白芷、葛根、升麻诸风药还有以下作用:1.风药轻扬升散,同气相召,脾气上升,运化乃健;2.湿见风则干,风药具有燥湿之性。湿邪已祛,脾运得复,清气上升;3.风药能促进肝之阳气升发的作用,肝气升发条达,畅通三焦气机;4.风药尚有抗过敏作用,能治疗与过敏有关的咳嗽。诸药相伍,温清合法以平调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疏风解表,散寒清热,宣发肃降,升清降浊,使寒去热清,邪祛毒解,升降复常,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得以消除,气机畅通,脏腑功能复其正常而诸症自愈。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基质,如:蜂蜜,蜂蜡等,透皮促进剂,如:氮酮等。在制备过程中还包括贴膏药载药体,如:医用涂胶无纺布,防渗膜和防渗圈贴片,防粘纸等。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煎煮桔梗、薄荷、荆芥、白芷、葛根、升麻、竹叶7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桔梗、薄荷、荆芥、白芷、葛根、升麻、竹叶7味各药的一半量,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最好为1-1.5小时,合并药液,浓缩为清膏,所述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最好为1.21-1.30(50-60℃);(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具体步骤为: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6%以下,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加载于贴膏载药体上即可。所述制膏过程是通常过程,最佳方法为:取占细粉b重量30-80%的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10%以下,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占细粉b重量10-30%的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占细粉b重量1-2%的氮酮,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b.中部:i肺俞穴贴膏:桔梗0.5-2、紫苑0.5-1、款冬花0.5-1、白前0.5-1、百合0.5-1、当归0.1-0.5、黄芪0.1-0.5。桔梗功效同a中;紫苑,归肺经,辛散苦降,温润不燥,长于润肺下气,辛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治咳嗽,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病程长短,皆可应用;款冬花,归肺经,辛散而润,温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止咳,治咳嗽,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病程长短,皆可应用;白前,归肺经,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以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百合,归心、肺经,功用为:一、甘、微寒,能补肺阴,兼清肺热,有养阴清肺,润燥止咳之效。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哑等;二、既能养心肺之阴,又能清心肺之热,还有一定安神作用;三、用以佐制诸辛温药,防其温燥太过,截断化热病势;当归,归肝、心、脾经,功用为:一、味甘而辛,既善补血,又能活血,乃“血中之气药”,能主咳逆上气。①治疗外感咳嗽:“用血药当归养营血,则营和而与卫调矣。”营卫调和则咳逆可止;②治疗内伤咳嗽:有阴虚阳无所附者。用血药当归补阴,则阴阳平衡而气降矣,咳逆自止;二、补血以润肠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当归能改善肺循环,恢复弹力,缓解咳喘症状。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功用为:一、入肺经,能补益肺气,治肺气虚弱,咳嗽无力,气短喘促,咳痰清稀,声低懒言;二、健脾益气,生津止渴,三、补气以生血养血行血。诸药相伍,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攻补兼施以顾其虚实,宣布发散,清肃下降,补益气阴,生津润肺,使肺主治节功能恢复,气顺痰消咳止,诸症自愈。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同上a中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煎煮桔梗、紫苑、款冬花、白前、百合、当归、黄芪7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桔梗、紫苑、款冬花、白前、百合、当归、黄芪7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3)同上a中(3);(4)同上a中(4)。ii膻中穴贴膏:桔梗0.5-2、旋覆花0.5-2、甘草0.5-1、白芍0.5-1、百部0.5-1、南沙参0.5-1、芦根0.1-0.5、全瓜蒌0.1-0.5。桔梗功效同a中;旋覆花,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用为:一、味苦能肃降肺气,味辛能散能行,宣发肺气,一降一宣,便可恢复肺主制节之权,治节出而逆气自降;二、善降胃气而止呕噫;三、味咸入肾,纳气下行以归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便可恢复肺的清虚功能态。综上可见,能使肺胃肾三脏戴泽,上中下三焦通利;甘草,归心、肺、脾、胃经,功用为:一、甘润平和,归肺经,能祛痰止咳,还平喘。用于寒热虚实多种咳喘,有痰无痰均宜;二、甘能补虚,归脾胃经,能补脾胃不足而益中气;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能滋养肺津,舒缓肺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百部,归肺经,甘润苦降,微温不燥,善于润肺下气止咳,治疗咳嗽,无论新久、寒热,均可配伍使用,尤以小儿顿咳、阴虚痨嗽为宜;南沙参,归肺、胃经,功用为:一、甘润微寒,能补肺阴、润肺燥,亦能清肺热,用于阴虚痨嗽,肺热燥咳,干咳少痰、咽干音哑等,且有化痰之功,可用于肺燥痰粘,咯痰不利者;二、甘寒养阴,能养胃阴、清胃热,用于胃阴虚有热之口燥咽干、大便秘结、食少呕吐等,兼能补益脾气,对于胃阴脾气俱虚之证,有气阴双补之功;芦根,归肺、胃经。甘能生津、育阴,寒能清热,上可清泻肺热,祛痰排脓,润燥缓咳,生津止渴、除烦;中能清胃热止呕逆,下能利尿,引热从小便出;全瓜蒌,甘寒而润,清肺热,润肺燥能化痰,又利气散结以宽胸,且润肠通便,使肺热从大肠泻下。诸药相伍,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攻补兼施以顾其虚实,宣发肃降,清肺润肺,补脾益肺(“土旺生金”),正盛邪却,使肺主治节功能恢复,气顺痰消咳止,诸症自愈。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同上a中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煎煮桔梗、旋覆花、甘草、白芍、百部、南沙参、芦根、全瓜蒌8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桔梗、旋覆花、甘草、白芍、百部、南沙参、芦根、全瓜蒌8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3)同上a中(3);(4)同上a中(4)。iii神阙穴贴膏:柴胡0.5-2、桔梗0.5-1、陈皮0.5-1、木香0.5-1、茯苓0.5-1、苍术0.1-0.3。方中柴胡,属肝,胆,三焦,心包络诸经引经药,归肝、胆、肺经。苦,辛,微寒,功用为:一、辛行苦泄,在经主气以达阳气,在脏主血以达阴气,宣畅气血,旋转枢机,畅郁阳而化滞阴乃能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和畅;二、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三、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四、制约诸辛温药,防其温燥太过,截断化热病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解热,镇静,镇痛(2)镇咳(3)抑制细菌、病毒(4)增强肠蠕动,利胆作用(5)抗炎(6)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7)抗过敏;桔梗功效同a中;陈皮,归脾、肺经,功用为:一、为脾肺二经之气分药,辛,苦,温,而气香,能行能降,可理气运脾,调中快膈,燥湿化痰而治痰之本;二、辛香走窜,温通苦燥,入脾胃经,行气、除胀、燥湿,能治脾胃气滞、湿阻之脘腹胀满、食少吐泻;三、有苦降之性,治呕吐、呃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镇咳祛痰(2)平喘,松弛支气管平滑肌(3)抑菌(4)抗炎(5)兴奋或抑制,双向调节胃肠运动(6)促进消化液分泌;木香,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功用为:一、辛香能行,味苦能泄,走三焦和胆经,能疏理肝胆和三焦气机;二、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能通理三焦,尤善行脾胃气滞,能行气调中止痛,又能健脾消食,尤宜食积气滞;三、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治泻痢后重;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兴奋和抑制,双向调节胃肠运动;茯苓,归心、肺、脾、肾经。功用为:一、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即可祛邪,又可扶正,利而不伤正气,可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二、善于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治痰之本;三、味甘入脾经,能健脾补中,渗湿而止泻,使中焦清升浊降;四、补益心脾而宁心安神;苍术,属脾经引经药,归脾、胃、肝经。辛、苦、温,功用为:一、芳香悦胃,醒脾助运,开郁宽中,宣化湿浊,正合脾之习性,升清降浊而健脾运脾;二、发汗散寒胜湿;柴胡、桔梗属风药还有以下作用:1.风药轻扬升散,同气相召,脾气上升,运化乃健;2.湿见风则干,风药具有燥湿之性。湿邪已祛,脾运得复,清气上升;3.风药能促进肝之阳气升发的作用,肝气升发条达,畅通三焦气机;4.风药尚有抗过敏作用,能治疗与过敏有关的咳嗽。诸药相伍,辛开苦降,上下并进以调其升降,疏肝理气,开胃运脾,健脾利湿,使水谷饮食得以运化,气血精微得以化生,清升浊降,三焦气机畅通而诸证自愈。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同上a中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煎煮柴胡、桔梗、陈皮、木香、茯苓、苍术6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柴胡、桔梗、陈皮、木香、茯苓、苍术6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2)取第(1)步中6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3)同上a中(3);(4)同上a中(4)。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吴茱萸0.5-1、牛膝0.5-1、黄芩0.5-1、羌活0.1-0.5、细辛0.05-0.1。方中吴茱萸,属肝经引经药,归肝、脾、胃、肾经。功用为:一、贴两足心,能引热(火)下行;二、辛散苦泄,主入肝经,能疏肝解郁,下气而降逆止呕;三、性热祛寒,善于散寒止痛;四、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牛膝,归肝、肾经。功用为:一、酸苦降泄,能导热(火)下泄,引血下行,治气火上逆、火热上攻之证;二、性善下行,既能利尿通淋,又能活血祛瘀,治下焦水湿潴留;黄芩,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用有:1、主入肺经,长于清肺热;2、苦寒,能清肺胃、肝胆、大肠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3、用以佐制诸辛温药,截断化热病势;羌活,属膀胱经引经药,归膀胱、肾经。功用:一、善引药入膀胱经;二、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有较强的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功;细辛,属心、肾经引经药,归心、肺、肾经。功用为:一、辛温发散,芳香透达,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二、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而宣通鼻窍;三、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四、温肺化饮而止咳喘。羌活、细辛属风药,还有以下作用:1.风药轻扬升散,同气相召,脾气上升,运化乃健;2.湿见风则干,风药具有燥湿之性。湿邪已祛,脾运得复,清气上升;3.风药能促进肝之阳气升发的作用,肝气升发条达,畅通三焦气机;4.风药尚有抗过敏作用,能治疗与过敏有关的咳嗽。诸药相伍,寒热(温)平调节以和其阴阳,复常原样,引经报使,上病下取,敷贴井穴,制控源头,治疗远端。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同上a中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煎煮吴茱萸、牛膝、黄芩、羌活、细辛5味各药的一半量,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吴茱萸、牛膝、黄芩、羌活、细辛5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2)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3)同上a中(3);(4)同上a中(4)。用以上方法制备的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智能系统贴膏,规格为:每贴药量为1.5-3克,最佳为2克。用以上方法制备的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智能系统贴膏,性状:本品为棕褐色圆形软膏,气味芳香。本发明的治疗小儿各种咳嗽的智能系统贴膏,其功能为:宣发肃降,升清降浊,益正却邪,化痰止咳。主治:小儿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燥、火)或内伤痰浊、气、阴等引起的咳嗽,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多喉鸣,见舌淡或红,少苔或腻苔或白苔或黄苔;伴咽痒或咽干或咽痛,或伴发热口渴,或伴胸闷纳呆,或伴气短懒言或伴潮热盗汗等证。用法用量:治疗时,分别用上述五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大椎穴)、中部(双肺属穴、膻中穴、神阙穴)、下部(双涌泉穴)的相关穴位。每个穴位,一次一贴,每24小时一次,3天为一疗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实施例本发明智能系统贴膏a.上部大椎穴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桔梗150克、薄荷80克、荆芥78克、白芷90克、葛根30克、升麻22克、竹叶41克。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桔梗、薄荷、荆芥、白芷、葛根、升麻、竹叶7味各药的一半量,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5小时,合并药液,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25(50-60℃);(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170克;(4)取66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39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3.4克氮酮,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取2克为一份,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b.i中部肺俞穴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桔梗150克、紫苑80克、款冬花78克、白前90克、百合80克、当归41克、黄芪41克。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桔梗、紫苑、款冬花、白前、百合、当归、黄芪7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194克;(4)取74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44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3.8克氮酮,余同上a中(4)。ii中部膻中穴贴膏的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桔梗150克、旋覆花150克、甘草80克、白芍78克、百部90克、南沙参80克、芦根41克、全瓜蒌41克。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桔梗、旋覆花、甘草、白芍、百部、南沙参、芦根、全瓜蒌8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246克;(4)取94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56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4.9克氮酮,余同上a中(4)。iii中部神阙穴贴膏的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柴胡150克、桔梗90克、陈皮90克、木香78克、茯苓80克、苍术28克。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柴胡、桔梗、陈皮、木香、茯苓、苍术6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2)取第(1)步中6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179克;(4)取68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41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3.5克氮酮,余同上a中(4)。c.下部(双涌泉穴)贴膏的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吴茱萸60克、牛膝75克、黄芩75克、羌活35克、细辛8克。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吴茱萸、牛膝、黄芩、羌活、细辛5味各药的一半量,余同上a中(1);(2)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3)在第(1)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2)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88克;(4)取38克蜂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在5%,密度为1.40左右,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20克蜂蜡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加入1.7克氮酮,余同上a中(4)。本发明的优点:1.通过对治疗组2000例和对照组1000例给药临床观察(详见后面临床报道中),本方药治疗3天内,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对于有兼证、并病、合病的患儿及“阴阳不均衡体质(痰湿型体质、肺脾气虚型、脾肾不足型体质等)”的易患病患儿,近期与远期疗效均显著。进一步说明:本发明能充分发挥药物与经络效应,神经与体液调节,生物全息与泛作用,放大性与多样性等综合治疗效应,多位点、多通路,多环节,多效应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实现智能化地辩证施治。药先于证,先证而治,及时准确地截断、扭转病势,控制传变,有效地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变防传,瘥后防复”。2.临床应用中发现:对正在静滴或肌注治疗各型咳嗽的患儿,加用本系统贴膏治疗,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静滴或肌注次数,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本系统贴膏的运用,在减少使用抗生素和解决耐药菌株问题及避免滥用激素问题方面有一定意义。具体实施例临床报道于2008年8月至2018年6月,采用本发明智能系统贴膏治疗小儿各型咳嗽1000例,并设立对照组500例,进行疗效观察,取效良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1000例和对照组500例,一般临床资料详见下列表中:表1两组性别、年龄分布表2两组病程分布1.2临床表现:咳嗽,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多喉鸣,见舌淡或红,少苔或腻苔或白苔或黄苔等;伴咽痒或咽干或咽痛,或伴发热口渴,或伴胸闷纳呆,或伴气短懒言或伴潮热盗汗等证。详见系列表中:临床表现情况表1临床表现情况表2组别例数伴胸闷纳呆伴气短懒言伴潮热盗汗治疗组1000328109185对照组5001635293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单独用本发明智能系统贴膏外贴治疗,对于白细胞计数偏高,体温过高,肺部炎症及其他并发症状明显者加用抗感染等综合治疗,24小时换药一次。2.2对照组:单独用市售小儿止咳贴膏(如:湖北省普爱药业公司生产的远红外止咳贴)外贴治疗,按说明书用法用量。综合治疗同治疗组。两组均3天1疗程。3.疗效分析3.1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咳痰消失,其它体症均消失;有效:咳嗽明显减轻,咳痰减少,其它体症均减轻;无效:咳嗽及其它体症无减轻或加重。3.2疗效比较两组1疗程疗效比较表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1,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000例中均未发现毒副作用。4、典型病例:例一:孙××,女,9岁,患儿每年入冬以后,经常咳嗽,每易感冒后诱发并加重,每次都要经7天以上输液治疗后方可缓解。本次咳嗽于15天前感冒后引起,曾先后静滴双黄连粉针,磷霉素针等,超声雾化吸入地米针、a-糜蛋白酶等,外用市售小儿止咳贴,口服氨溴索、咳必清等中西药,仍然咳嗽不止。现症状:早晨和夜间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喉间痰鸣,胸闷脘痞,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溏薄,尿少,询问患儿经常爱生吃水果,喝冷饮,平素常有痰声漉漉。体检:腋温36.9℃,咽不红,舌苔白腻,脉濡滑,听诊双肺呼吸音粗。诊断:寒型咳嗽,痰湿证明显。考虑到患儿长期经多种抗生素,静脉输液治疗,由于抗生素性属苦寒,加上液体从静脉点滴,增加寒湿,而患儿平素脾虚,脾常不足,更是雪上加霜,寒湿困脾,湿性沾滞,是导致其咳嗽缠绵难愈的病机关键。单独用本发明智能系统贴膏治疗,当夜咳嗽次数减少,第二天复查,咳嗽,咳痰,喉间痰鸣明显减少,食欲有所增加,连用3次后,咳嗽,咳痰,喉间痰鸣消失,诸症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例二:黄××,男,10个月,反复发烧5天,伴有咳嗽憋气,经静滴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针,地米针等,超声雾化吸入地米针、a-糜蛋白酶等,肌注柴胡针,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治疗效果不佳。现症状:咳嗽痰多,色黄粘稠,痰鸣而喘,身热,哭闹不安,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体检:腋温39.5℃,咽部充血,听诊双肺散布中小湿罗音,白细胞14.3×109/l,中性粒细胞0.72,淋巴细胞0.27,x线胸透:双肺纹理增粗,以右下肺为著。诊断:中医,肺炎喘嗽,痰热证明显;西医,支气管肺炎。在静滴穿琥宁针等同时,加用本发明智能系统贴膏治疗。当夜体温降至38℃,憋气减轻。第二天复查,体温降至37.4℃,憋气咳嗽明显减轻。外敷3次后热退身安,听诊双肺罗音消失,化验血常规正常,诸证痊愈。随访半月无复发例三:左××,女,2岁3个月,因午后潮热伴干咳半月来就诊。患儿平素盗汗,手足心热,大便干,喜食冷饮,睡觉时盖不住被子,喜欢俯卧而睡,属阴虚火旺体质。本次发病于半月前高热后引起,曾先后静滴头孢曲松钠针、地米针、清开灵针等,肌注柴胡针,外用市售小儿止咳贴。现仍午后潮热伴干咳,治疗效果不佳。现症状:午后潮热伴干咳无痰,咳声嘶哑,口干咽燥,盗汗,手足心热,食少纳呆,大便干结。体检:腋温37.9℃,两颧发红,舌质红,花剥苔,脉细数,听诊两肺呼吸音粗。诊断:阴虚燥咳证。单用本发明智能系统贴膏治疗。第二天复查,腋温37.4℃,咳嗽次数减少。又连用2次后复查,腋温37.1℃,干咳消失,食欲增强,盗汗减轻。又续用2次后复查,腋温36.9℃,无盗汗,手足心热,诸证痊愈。嘱咐继续用2次以巩固疗效。三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具体实施方式可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技术实质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