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外感风寒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33101发布日期:2018-12-01 00:33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组合物,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外感风寒治疗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感冒是一种多发性疾病,市场对感冒药物的需求量极大。据业内人士估计,以我国10亿人口有一半人每年会得一次以上的感冒,每次花费在10至50元计算,我国感冒药的市场份额约为50亿元以上;乐观的估计是年销售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但是,中国的感冒药市场几乎都被来自国外的国际知名品牌所占据,国内产品的市场份额极其微小。然ppa事件和2003年的非典使人们看到了西药留给中药的市场空间,使许多中药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机会,诱人的市场空间吸引众多医药企业开始重视中药感冒药,而中药传统剂型治疗疾病逐渐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和人们对服药简便、效显的追求,因此研制开发一种生物利用度高、剂型先进、疗效肯定、受患者喜好的新型制剂就受到药品企业和研发单位的极大关注。

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许多家庭都备有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的人患感冒后吃了不少药,但病症并没减轻。关键在于没有辨证用药。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这两种感冒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风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目前,市面上的用药比较单一,使用时往往不能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外感风寒的中药制剂,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外感风寒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上述疾病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小、费用低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外感风寒的现状,以解决外感风寒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具有见效快、疗效显著等特点,并可有效治疗上述外感风寒一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制成该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配比为:麻黄6g,桂枝4g,杏仁9g(去皮尖),炙甘草3g。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先将麻黄加水九升,用武火(即大火)熬开,沸腾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煮至减少二升,撇去浮沫,再加入其余三味药,继续煎煮,最后煮取二升半,将药过滤,分早晚服用,温服。

发明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的中药制剂,选择天然药物,针对外感风寒病因病机,各味药材各具其效,互相协调,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是方中君药;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外感风寒的中药制剂,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中药成分:麻黄6g,桂枝4g,杏仁9g(去皮尖),炙甘草3g。

实施例2:如果患者湿家身烦疼,在上述组分中加白术9g。

实施例3:如果患者风湿一身尽疼,发热,且越来越痛,在上述组分中加麻黄3g,杏仁3g,薏苡仁3g。

实施例4:如果患者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在上述组分中加麻黄3g,石膏12g(碎),生姜9g,大枣3枚(擘)。

实施例5:如果患者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呷有声,脉浮数,在上述组分中加桑白皮3g(蜜炙),紫苏子3g,赤茯苓3g(去皮),陈皮3g。

先将麻黄加水九升,用武火(即大火)熬开,沸腾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煮至减少二升,撇去浮沫,再加入其余三味药,继续煎煮,最后煮取二升半,将药过滤,分早晚服用,温服。

以下通过实用例来阐明本发明所述用于外感风寒护理的中药配方的临床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医院门诊患者,共180例,其中男100例,女80例;年龄为18-54岁(平均39岁);病程1-6(平均3天),治疗方案予本发明组方水煎服,每日一剂,发汗,治疗期间忌食辛辣腥发之物,观察指标症状:发烧,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后脑袋疼,脖子转动不灵活。观测治疗前后之变化。服药期间临床症状及体征每日记录1次,不良反应随时记录。

2、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体温正常,浑身无酸疼感,无鼻塞流,咳嗽消失,无痰,颈项无疼痛感;

显效:体温正常,浑身无酸疼感,无鼻塞流,轻微咳嗽,少痰,颈项无疼痛感;

有效:体温正常,浑身稍有酸疼感,无鼻塞流,咳嗽减轻,少痰,颈项稍有疼痛感;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治疗结果

治疗效果: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2-3个疗程,痊愈104例,随访未见复发,显效55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2%,中药品不良反应(adr)评价,未发生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典型案例:

陈×,男,29岁。因畏寒、发热伴呕吐、腹泻一天就诊。患者一天前因“受凉”后,自觉全身不适,畏寒、腹部闷胀,不思饮食。呕吐两次,均为胃内容物,腹泻四次,大便量多、清稀、有泡沫、无粘液脓血便、无里急后重,腹痛不明显。查:一般体温38.5℃,咽红、腹软、无明显压痛、肠鸣音活跃。大便常规:稀、黄有食物残渣。中医脉案:腹痛、肠鸣音活跃。大便常规:稀、黄有食物残渣。血常规无异常。诊断:胃肠型感冒。中医脉案:腹痛、肠鸣、泄泻、大便为感受寒湿之证。给服本发明的药物,每日三次,连服三天,患者服用一天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无呕吐、腹泻两次、可少许进食、三天后症状消失,饮食可、大便成形。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外感风寒的中药制剂,按重量份数是包括以下中药成分:麻黄6g,桂枝4g,杏仁9g(去皮尖),炙甘草3g。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先将麻黄加水九升,用武火(即大火)熬开,沸腾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煮至减少二升,撇去浮沫,再加入其余三味药,继续煎煮,最后煮取二升半,将药过滤,分早晚服用,温服。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小军
技术研发日:2018.09.20
技术公布日:2018.11.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