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栓塞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7615发布日期:2019-01-16 07:1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下腔静脉栓塞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下腔静脉栓塞过滤器。



背景技术:

为防止下腔静脉血液中的栓塞物质在血管中任意移动而进入肺动脉,进而引发肺动脉栓塞,通常会在血管中置入栓塞过滤器以对活动的栓塞物质进行过滤,避免其进入肺动脉系统中,肺栓塞风险解除后,再对栓塞过滤器进行回收。现有的栓塞过滤器大多为伞状结构,为保证栓塞过滤器植入和在体期间其在血管中的平稳性,通常栓塞过滤器的结构设计为增加其与血管内壁的接触面积,同时装置有倒刺结构以防移位,但这样设计后,栓塞过滤器与血管内壁接触的部分容易和血管内壁抱接在一起,即栓塞过滤器与血管内壁紧密贴合,从而给栓塞过滤器的回收造成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腔静脉栓塞过滤器,该栓塞过滤器植入和在体期间平稳性较好,并且回收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下腔静脉栓塞过滤器,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具有直线部和从所述直线部的一侧逐渐靠近中心轴线延伸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末端形成有能够与外部引导丝相连的连接结构,所述直线部的另一侧从边缘逐渐靠近中心内凹以形成围绕所述中心轴线布设的边缘凸起部,所述边缘凸起部的中心设置有回收件,所述支撑架具有植入状态和回收状态,在所述植入状态,所述回收件沿轴向位于所述边缘凸起部内,并且所述直线部与血管壁贴合,在所述回收状态,所述回收件沿轴向位于所述边缘凸起部外,并且所述直线部与所述血管壁脱离。

可选地,所述边缘凸起部的中心沿轴向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内部设置有可沿所述套筒内壁滑动的拉杆,所述拉杆的顶端与所述回收件相连,所述拉杆的底端连接有从所述套筒伸出并可活动连接在所述直线部上的过滤丝线,在所述植入状态,所述过滤丝线插入所述血管壁,在所述回收状态,所述过滤丝线从所述血管壁拔出。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围绕所述中心轴线均匀布置的多个支撑柱,所述直线部和所述弯折部由所述支撑柱形成,所述过滤丝线穿过所述支撑柱。

可选地,所述过滤丝线为多组,每组所述过滤丝线分别包括朝上或朝下地延伸至所述血管壁的第一过滤丝线和第二过滤丝线。

可选地,每组中的所述第一过滤丝线和所述第二过滤丝线分别穿过相邻的所述支撑柱。

可选地,所述过滤丝线的一端从相邻的所述支撑柱之间的周向中心延伸出所述套筒,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支撑柱。

可选地,所述支撑柱由弹性材料制成。

可选地,所述套筒和所述支撑柱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过滤丝线位于所述支撑柱和所述套筒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卡止件。

可选地,所述过滤丝线可移动地穿过所述直线部,并且所述过滤丝线的末端形成有位于所述直线部外的止挡结构,所述过滤丝线的末端位于所述止挡结构外。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下腔静脉栓塞过滤器在植入状态时,直线部与血管壁贴合,其与血管壁的接触面积增加,能够增加栓塞过滤器的平稳性,而在回收状态时,直线部能够脱离血管壁,避免与血管壁抱接在一起,进而减小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便于回收。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下腔静脉栓塞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示出的下腔静脉栓塞过滤器中套筒和拉杆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套筒12拉杆

13回收件14过滤丝线

15支撑柱16卡止件

20外部引导丝141第一过滤丝线

142第二过滤丝线143止挡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进行定义的,具体地可参考图1所示的图面方向,而“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参照图1,本公开提供一种下腔静脉栓塞过滤器,包括支撑架,支撑架具有直线部和从直线部的一侧逐渐靠近中心轴线延伸的弯折部,其中,直线部用于抵顶在血管壁上,以支撑血管壁进而提高栓塞过滤器在体期间的平稳性,弯折部的末端形成有能够与外部引导丝20相连的连接结构,以通过该连接结构对弯折部进行相应的可释放操作。连接结构例如可以为形成在弯折部末端的穿孔,外部引导丝20穿过穿孔将弯折部末端收紧或松开以实现对弯折部的可释放操作。为进一步防止栓塞过滤器植入和在体期间产生倾倒,直线部的另一侧从边缘逐渐靠近中心内凹以形成围绕中心轴线布设的边缘凸起部,即该边缘凸起部为环形凸起结构,边缘凸起部的内凹中心设置有回收件13,以使通过回收件13作用在过滤器上的力处于均衡状态,另外还可以防止回收件13与血管壁发生粘连而难以进行回收操作。

进一步地,支撑架具有植入状态和回收状态,在植入状态,回收件13沿轴向位于边缘凸起部内,即沿轴向不凸出于边缘凸起部,以进一步防止回收件13与血管壁接触,一方面避免对血管壁造成划伤,另一方面也能够防止与血管壁发生粘连。另外,由于直线部与血管壁贴合,以使过滤器与血管壁的接触面积增加,保证栓塞过滤器在体期间的平稳性。在回收状态,回收件13沿轴向位于边缘凸起部外,即回收件13受力沿轴向凸出于边缘凸起部,此时还可以在回收件13的作用下,同时使得直线部与血管壁脱离,避免过滤器与血管壁继续抱接在一起,进而减小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便于回收。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1,轴向为纸面的高度方向,此时回收件13沿轴向位于边缘凸起部内是指回收件13的顶端不高于边缘凸起部的最高凸起点,回收件13沿轴向位于边缘凸起部外是指回收件13的顶端高于边缘凸起部的最高凸起点。

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边缘凸起部的中心可以沿轴向设置有套筒11,套筒11内部设置有可沿其内壁滑动的拉杆12,拉杆12的顶端与回收件13相连,拉杆12的底端连接有从套筒11伸出并可活动连接在直线部上的过滤丝线14,过滤丝线14具有滤网的功能,能够对血液中的栓塞物质进行拦截,防止其进入肺动脉系统。这样,在植入状态,过滤丝线14插入血管壁,以起到稳定锚固栓塞过滤器的作用,并同时过滤血液中的栓塞物质;在回收状态,回收件13带动拉杆12进而带动过滤丝线14从血管壁拔出,即解除过滤丝线14和血管壁之间的锚固,使得直线部能够在回收件13的作用下脱离血管壁,另外,由于过滤丝线14与直线部还具有连接作用,进而能够通过过滤丝线14辅助带动直线部与血管壁脱离,减小回收阻力。

进一步地,参照图1,过滤丝线14可移动地穿过直线部,并且过滤丝线14的靠近末端处形成有位于直线部外的止挡结构143,过滤丝线14的末端位于止挡结构143外。这样,止挡结构143可以具有双重止挡作用。一方面,能够对过滤丝线14的末端进行止挡,防止其过深地插入血管壁内而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另一方面,由于止挡结构143位于直线部外,这样,当回收件13沿轴向向外被拉起时,过滤丝线14能够沿径向向内缩回,此时止挡结构143能够止挡在直线部上,从而对直线部进行向内的施力,继而辅助直线部脱离血管壁。其中,止挡结构143可以为由过滤丝线14靠近末端处的部分丝线弯折而成的波浪形结构,也可以为如图1所示的由过滤丝线14靠近末端处的部分丝线弯折而成的环形结构,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根据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支撑架可以包括围绕中心轴线均匀布置的多个支撑柱15,直线部和弯折部均可以由支撑柱15形成,相应地,过滤丝线14穿过支撑柱15以进行固定。支撑柱15构成的支撑架能够在保证足够的支撑强度前提下进一步减小过滤器与血管壁的接触面积,并且支撑柱15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过滤丝线14可以为多组,每组过滤丝线14分别包括朝上或朝下地延伸至血管壁的第一过滤丝线141和第二过滤丝线142。其中,多组过滤丝线14可以与多个支撑柱15相对应,以通过构造上下两层滤网结构而对栓塞物质进行充分过滤,并且朝上和朝下设置的过滤丝线14还可以起到对栓塞过滤器在轴向两个方向上的锚固。。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1,每组中的第一过滤丝线141和第二过滤丝线142可以分别穿过相邻的支撑柱15,以使上下延伸的第一过滤丝线141和第二过滤丝线142具有间隔均匀的滤网结构。

此外,参照图2,为使第一过滤丝线141和第二过滤丝线142构成的滤网结构能够充分布置在各个支撑柱15之间的空隙内,形成如花瓣形状的滤网结构,以最大程度地拦截栓塞物质,过滤丝线14的一端从相邻的支撑柱15之间的周向中心延伸出套筒11,另一端延伸至支撑柱15。这样,本公开提供的下腔静脉栓塞过滤器通过与支撑柱15同步伸展或缩回的过滤丝线14来对血液中流动的栓塞物质进行拦截过滤,支撑架上不需要再额外增设滤网,从而避免伞状滤网结构带来的一些隐患,并且操作简单、回收方便。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柱15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可以由硅胶、钛合金或者其他记忆性材料制成,以在过滤器回收时能够产生变形以便于回收。

具体地,参照图1至图3,过滤丝线14位于支撑柱15和套筒11之间的部位可以设置有卡止件16,卡止件16具体可以构造为一体成型在过滤丝线14上的球形结构,该球形结构的直径可以大于套筒底壁允许过滤丝线14伸出的通孔的直径。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为方便制造与安装,套筒11的顶部具有方便将拉杆12放置在其内的敞口,过滤器在回收时,拉杆12在回收件13的带动下沿轴向向上运动,位于套筒11底部和卡止件16之间的过滤丝线14逐渐收回至套筒11内,当每根过滤丝线14上的卡止件16在靠近套筒11底部的位置聚集并接触时,其不能随过滤丝线14一起进入到套筒11内部,只能够抵止在套筒11的底部,从而通过该抵止作用使得回收件13能够带动套筒11同步向上运动,进而带动支撑柱15的边缘凸起部产生伸直变形。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套筒11也可以设置有顶壁,并通过顶壁的限位作用带动套筒11向上运动。其中,拉杆12可以具有直径不同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的直径大于第二段的直径并与套筒11的内径相同,以能够沿套筒11内壁滑动。套筒11的顶壁开设有允许第二段穿过的第一通孔,套筒11的底壁开设有允许过滤丝线14伸出的第二通孔。这样,过滤器在植入状态时,拉杆12可以与套筒11的底壁接触并受底壁限位作用而使过滤丝线14充分伸展,过滤器在回收状态时,拉杆12在回收件13的作用力下沿套筒11内壁滑动至与套筒11顶壁接触,一方面将过滤丝线14回收在套筒11中,另一方面受到套筒11顶壁的限位作用而带动套筒11一起向上运动,进而带动支撑柱15的边缘凸起部产生伸直变形,以便于过滤器回收。其中,拉杆12可以具体构造为例如活塞杆的结构形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套筒11的靠近底部的侧壁上可以开设有沿周向均匀布设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位于相邻的支撑柱15之间的周向中心,每组过滤丝线14均可以从相应的第三通孔中伸出,以限制其沿周向产生位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实现该栓塞过滤器的相关功能,套筒11和支撑柱15可以一体成型,例如可以由热固性材料整体切割而成。

参照图1,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上述回收件13可以为回收钩。回收件13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在拉杆12的顶端,并且回收件13位于边缘凸起部的中心处,即位于过滤器的中心轴线位置,从而保证施加在拉杆12上的力均衡,防止支撑架在回收过程中倾斜。当对栓塞过滤器回收时,回收件13上可以连接有延伸至体外的引导线,以通过拽动引导线而将过滤器从血管中取出。

本公开以下仅对该下腔静脉栓塞过滤器的具体操作及使用过程作简要说明。

栓塞过滤器在植入体内之前,支撑架15和过滤丝线14均处于竖直伸展状态,类似于雨伞收回时的形态。当需要将栓塞过滤器植入时,外部引导丝20通过弯折部末端的连接结构将弯折部的末端固连在一起,例如推动装置等可以通过朝向远离体外的方向推动套筒11靠近回收件13的一端而使支撑架15逐渐沿径向展开,支撑架15通过固定在其上的止挡结构143同时带动过滤丝线14伸展开来。随着过滤器逐渐植入血管,连接弯折部末端的外部引导丝20也可以同时进行逐步释放,并在过滤器完全植入后将弯折部末端全部释放,此时,直线部与血管壁接触,过滤丝线14插入到血管壁中,外部引导丝20和相关的推动装置移出至体外。当需要将栓塞过滤器回收时,回收件13上连接引导线,引导线拽动回收件13朝向靠近体外的方向移动,回收件13带动拉杆12进而带动过滤丝线14缩回至靠近中心轴线位置,过滤丝线14上的止挡结构143能够同时带动支撑柱15向中心缩回以与血管壁脱离,并在拉杆12到达套筒11顶部时,通过带动套筒11进而带动支撑柱15的边缘凸起部伸直,最终将过滤器移出至体外,回收方便。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