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的便携式医疗折叠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5202发布日期:2019-02-22 20:38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的便携式医疗折叠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的便携式医疗折叠床。



背景技术:

医疗床,是指使用于人体的器具或者其他物品,其用于人体体表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现有技术中的医疗床结构复杂且体积较重,不便于携带,且使用方式单一,因此不便于对出外工作的工作人员及时得到医疗救助;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医疗床缺少对伤病员受伤部位进行固定和缓冲的装置,进入易造成伤病元的病情加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的便携式医疗折叠床,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的医疗床结构复杂且体积较重,不便于携带,且使用方式单一,因此不便于对出外工作的工作人员及时得到医疗救助;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医疗床缺少对伤病员受伤部位进行固定和缓冲的装置,进入易造成伤病元的病情加重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的便携式医疗折叠床,包括床体、第一气囊、第二气囊、连接部和折叠组件,所述床体设置为长方形,长方形所述的床体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床体一体成型,所述连接部内设置有折叠组件,所述折叠组件由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构成,所述床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床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设置为“u”型,所述床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所述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均设置为“u”型,“u”型所述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的两侧均通过连接块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连接,所述第二扶手由支撑杆和伸缩杆构成,所述第二扶手的伸缩杆上设置有微型置物部,所述微型置物部由第一置物部和第二置物部构成,所述床体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气囊,所述床体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气囊,所述床体的上端一端设置有紧固带。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设置为中空的筒状结构,筒状所述的连接部的上端与床体的下端相切设置,且连接部以床体的宽度方向横向设置,且连接部的内壁设置有缓冲垫圈。

进一步的,“u”型所述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呈“x”型交叉设置在床体的两侧,且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接杆和的第二连接杆连接处设置有连接螺丝,进而便于通过连接螺丝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连接。

进一步的,“u”型所述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分别由横杆和竖杆构成,所述横杆设置为一个,所述竖杆设置为两个,所述横杆贯穿连接部的内腔,且贯穿连接部内腔的横杆的两端分别与竖杆固定连接,所述竖杆与横杆相连接处均做圆弧处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横杆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杆上的横杆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设置在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上的每侧上的连接块均设置为两个,且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连接的连接块通过紧固螺钉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连接,所述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的之间均设置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u”型所述的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的垂直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设置为开口朝上的筒状结构,筒状所述的支撑杆的上端套接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与支撑杆相连接处设置有调节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置物部设置为半圆形,半圆形所述的置物部的内腔设置为中空结构,且半圆形所述的第一置物部的圆弧面与伸缩杆固定设置,半圆形所述的第一置物部的开口处固定设置有第二置物部,所述第二置物部外径略大于第一置物部的外径,且第二置物部设置为中空的筒状结构,且中空筒状所述的第二置物部的内壁设置为光滑的圆弧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囊设置为内嵌式,且内嵌式所述的第一气囊与床体的上端面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一气囊至少设置为三个,且相邻气囊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所述的第一气囊的一端设置有气管,所述气管设置在床体内,所述气管的一端贯穿床体的一侧,且贯穿床体一侧的气管末端设置有第一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气囊设置为内嵌式,内嵌式所述的第二气囊与设置在床体上端的第一气囊交叉设置,且与第一气囊交叉设置的第二气囊的外径大于第一气囊的外径,所述第二气囊的一端通过气管与设置在床体一侧的第二阀门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带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的紧固带通过紧固螺丝与床体的上端固定连接,且两个所述的紧固带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且每个所述的紧固带均设置为弹性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设计合理且操作简单的特点,本发明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的便携式医疗折叠床在保证对病伤员进行及时的医疗救助的同时且便于病伤员的受伤部位进行固定和缓冲,有效的降低了病伤员的痛楚,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灵活性和保证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

(1)本发明通过设置床体、第一气囊、第二气囊、连接部和折叠组件,床体设置为长方形,长方形的床体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与床体一体成型,连接部设置为中空的筒状结构,筒状的连接部的上端与床体的下端相切设置,且连接部以床体的宽度方向横向设置,进而便于通过连接部与折叠组件相连接,且连接部的内壁设置有缓冲垫圈,进而便于通过缓冲垫圈有效的降低了折叠组件对连接部内壁的摩擦力,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寿命,另外便于通过缓冲垫圈有效提高了连接部与折叠组件之间连接的紧密性,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稳固性。

(2)本发明的连接部内设置有折叠组件,折叠组件由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构成,床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床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设置为“u”型,“u”型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呈“x”型交叉设置在床体的两侧,且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接杆和的第二连接杆连接处设置有连接螺丝,进而便于通过连接螺丝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连接,“u”型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分别有横杆和竖杆构成,横杆设置为一个,竖杆设置为两个,横杆贯穿连接部的内腔,且贯穿连接部内腔的横杆的两端分别与竖杆固定连接,竖杆与横杆相连接处均做圆弧处理,第一连接杆上横杆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杆上的横杆的长度,进而便于通过第一连接杆上横杆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杆上的横杆的长度的长度差,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呈“x”型交叉设置在床体的两侧,且设置在连接部内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横杆的外径均小于连接部的内径,便于折叠,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

(3)本发明通过在床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均设置为“u”型,“u”型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的两侧均通过连接块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连接,且设置在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上每侧上的连接块均设置为两个,且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连接的连接块通过紧固螺钉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连接,进而便于通过“x”型设置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将床体与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相连接,且便于向外侧伸展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将床体进行打开,进而便于使得本发明作为临时的一个医疗床,便于医护人员对病伤员进行临时的医疗救助;另外便于通过向内侧折叠床体,进而使得“x”型设置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带动床体与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相连接,进而使得本发明成为一个担架形式的床体,进而便于将本发明作为临时的一个担架对病伤员进行及时的救助,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灵活性,另外折叠后的本发明只有一个床体的大小,进而便于携带,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另外为了增加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的稳固性,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的之间均设置有加强杆,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u”型的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的垂直端固定连接,进而便于通过加强杆有效的增加了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的稳定性模切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的稳固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

(4)本发明的第二扶手由支撑杆和伸缩杆构成,支撑杆设置为开口朝上的筒状结构,筒状的支撑杆的上端套接设置有伸缩杆,伸缩杆与支撑杆相连接处设置有调节螺母,进而便于通过调节螺母调节伸缩杆相对于支撑杆的高度,进而便于调节第二扶手的整体的高度,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且便于通过第二扶手和第一扶手的高度差,便于区分床体的前后两端,避免了细菌的交叉感染,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实用性新型的使用精度,第二扶手的伸缩杆上设置有微型置物部,微型置物部由第一置物部和第二置物部构成,第一置物部设置为半圆形,半圆形的置物部的内腔设置为中空结构,且半圆形的第一置物部的圆弧面与伸缩杆固定设置,半圆形的第一置物部的开口处固定设置有第二置物部,第二置物部外径略大于第一置物部的外径,且第二置物部设置为中空的筒状结构,且中空筒状的第二置物部的内壁设置为光滑的圆弧面,进而便于通过第二置物部挂置输液瓶,便于通过第一置物部将输液线进行收纳,且便于通过微型置物部对紧急输氧管进行固定,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灵活性。

(5)本发明通过在床体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气囊,第一气囊设置为内嵌式,且内嵌式的第一气囊与床体的上端面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一气囊至少设置为三个,且相邻气囊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的第一气囊的一端设置有气管,气管设置在床体内,气管的一端贯穿床体的一侧,且贯穿床体一侧的气管末端设置有第一阀门,床体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气囊,第二气囊设置为内嵌式,且内嵌式的第二气囊与设置在床体上端的第一气囊交叉设置,且与第一气囊交叉设置的第二气囊的外径大于第一气囊的外径,第二气囊的一端通过气管与设置在床体一侧的第二阀门相连接,进而便于通过第一阀门对相对应的第一气囊进行充气,便于通过第二阀门对对应的第二气囊进行充气,进而便于通过第二气囊对床体作为担架时进行床体与地面的隔离,进而有效的避免了作为担架的床体与地面直接接触,进而造成地面的湿气侵染病伤员的病体,进而便于通过第二气囊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床体上端的第一气囊用于对病伤员的受伤部位的缓冲与支撑,进而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

(6)本发明通过在床体的上端一端设置有紧固带,紧固带设置为两个,两个的紧固带通过紧固螺丝与床体的上端固定连接,且两个的紧固带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且每个的紧固带均设置为弹性材质,进而便于通过弹性材质的紧固带对病伤员进行固定在床体上,进而有效的避免了病伤员由于身体病痛翻滚而从床体上掉落,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微型置物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后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前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作为担架使用式的仰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床体、11-第一气囊、111-第一阀门、12-紧固带、13-第二气囊、131-第二阀门、2-连接部、31-第一连接杆、32-第二连接杆、33-连接螺丝、4-第一扶手、5-第二扶手、51-支撑杆、52-伸缩杆、6-加强杆、7-连接块、8-微型置物部、81-第一置物部、82-第二置物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的便携式医疗折叠床,包括床体1、第一气囊11、第二气囊13、连接部2和折叠组件,床体1设置为长方形,长方形的床体1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部2,连接部2与床体1一体成型,连接部2设置为中空的筒状结构,筒状的连接部2的上端与床体1的下端相切设置,且连接部2以床体1的宽度方向横向设置,进而便于通过连接部2与折叠组件相连接,且连接部2的内壁设置有缓冲垫圈,进而便于通过缓冲垫圈有效的降低了折叠组件对连接部2内壁的摩擦力,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寿命,另外便于通过缓冲垫圈有效提高了连接部2与折叠组件之间连接的紧密性,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稳固性;

具体请参阅图1和图3,连接部2内设置有折叠组件,折叠组件由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构成,床体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31,床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32,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均设置为“u”型,“u”型的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呈“x”型交叉设置在床体1的两侧,且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接杆31和的第二连接杆32连接处设置有连接螺丝33,进而便于通过连接螺丝33将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相连接,“u”型的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分别有横杆和竖杆构成,横杆设置为一个,竖杆设置为两个,横杆贯穿连接部2的内腔,且贯穿连接部2内腔的横杆的两端分别与竖杆固定连接,竖杆与横杆相连接处均做圆弧处理,第一连接杆31上横杆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杆32上的横杆的长度,进而便于通过第一连接杆31上横杆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杆32上的横杆的长度的长度差,将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呈“x”型交叉设置在床体1的两侧,且设置在连接部2内的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的横杆的外径均小于连接部2的内径,便于折叠,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

具体请参阅图1和图3,床体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扶手4和第二扶手5,第一扶手4和第二扶手5均设置为“u”型,“u”型第一扶手4和第二扶手5的两侧均通过连接块7与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相连接,且设置在第一扶手4和第二扶手5上每侧上的连接块7均设置为两个,且与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相连接的连接块7通过紧固螺钉与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相连接,进而便于通过“x”型设置的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将床体1与第一扶手4和第二扶手5相连接,且便于向外侧伸展第一扶手4和第二扶手5将床体1进行打开,进而便于使得本发明作为临时的一个医疗床,便于医护人员对病伤员进行临时的医疗救助;另外便于通过向内侧折叠床体1,进而使得“x”型设置的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带动床体1与第一扶手4和第二扶手5相连接,进而使得本发明成为一个担架形式的床体1,进而便于将本发明作为临时的一个担架对病伤员进行及时的救助,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灵活性,另外折叠后的本发明只有一个床体1的大小,进而便于携带,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另外为了增加第一扶手4和第二扶手5的稳固性,第一扶手4和第二扶手5的之间均设置有加强杆6,加强杆6的两端分别与“u”型的第一扶手4和第二扶手5的垂直端固定连接,进而便于通过加强杆6有效的增加了第一扶手4和第二扶手5的稳定性模切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的稳固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

具体请参阅图1、图2和图3,第二扶手5由支撑杆51和伸缩杆52构成,支撑杆51设置为开口朝上的筒状结构,筒状的支撑杆51的上端套接设置有伸缩杆52,伸缩杆52与支撑杆51相连接处设置有调节螺母,进而便于通过调节螺母调节伸缩杆52相对于支撑杆51的高度,进而便于调节第二扶手5的整体的高度,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且便于通过第二扶手5和第一扶手4的高度差,便于区分床体1的前后两端,避免了细菌的交叉感染,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实用性新型的使用精度,第二扶手5的伸缩杆52上设置有微型置物部8,微型置物部8由第一置物部81和第二置物部82构成,第一置物部81设置为半圆形,半圆形的置物部的内腔设置为中空结构,且半圆形的第一置物部81的圆弧面与伸缩杆52固定设置,半圆形的第一置物部81的开口处固定设置有第二置物部82,第二置物部82外径略大于第一置物部81的外径,且第二置物部82设置为中空的筒状结构,且中空筒状的第二置物部82的内壁设置为光滑的圆弧面,进而便于通过第二置物部82挂置输液瓶,便于通过第一置物部81将输液线进行收纳,且便于通过微型置物部8对紧急输氧管进行固定,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灵活性;

具体请参阅图1、图3和图8,床体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气囊11,第一气囊11设置为内嵌式,,且内嵌式的第一气囊11与床体1的上端面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一气囊11至少设置为三个,且相邻气囊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的第一气囊11的一端设置有气管,气管设置在床体1内,气管的一端贯穿床体1的一侧,且贯穿床体1一侧的气管末端设置有第一阀门111,床体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气囊13,第二气囊13设置为内嵌式,且内嵌式的第二气囊13与设置在床体1上端的第一气囊11交叉设置,且与第一气囊11交叉设置的第二气囊13的外径大于第一气囊11的外径,第二气囊13的一端通过气管与设置在床体1一侧的第二阀门131相连接,进而便于通过第一阀门111对相对应的第一气囊11进行充气,便于通过第二阀门131对对应的第二气囊13进行充气,进而便于通过第二气囊13对床体1作为担架时进行床体1与地面的隔离,进而有效的避免了作为担架的床体1与地面直接接触,进而造成地面的湿气侵染病伤员的病体,进而便于通过第二气囊13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床体1上端的第一气囊11用于对病伤员的受伤部位的缓冲与支撑,进而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

具体强参阅图1和图3,床体1的上端一端设置有紧固带12,紧固带12设置为两个,两个的紧固带12通过紧固螺丝与床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且两个的紧固带12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且每个的紧固带12均设置为弹性材质,进而便于通过弹性材质的紧固带12对病伤员进行固定在床体1上,进而有效的避免了病伤员由于身体病痛翻滚而从床体1上掉落,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

进而便于通过本发明在保证对病伤员进行及时的医疗救助的同时且便于病伤员的受伤部位进行固定和缓冲,有效的降低了病伤员的痛楚,进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灵活性和保证了本发明的使用精度。

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装置已基本能满足改善现有技术中的医疗床结构复杂且体积较重,不便于携带,且使用方式单一,因此不便于对出外工作的工作人员及时得到医疗救助;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医疗床缺少对伤病员受伤部位进行固定和缓冲的装置,进入易造成伤病元的病情加重的问题的使用,但本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设计者对该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