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祛除湿气的外用贴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40046发布日期:2018-12-19 06:56阅读:5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祛湿药品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祛除湿气的外用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医有一句古话: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没有人能随便祛湿成功,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他们常年被湿气折磨。湿气在内首先会侵犯脾胃,然后停留在肾,继而湿气会侵犯心肺,同时,湿气下侵肝,胆,膀胱,五脏六腑,无一能幸免。湿气会伤害人体的五脏六腑,最常见的有:肝有湿,脾有湿,肺有湿,肾有湿,胃有湿。五脏六腑被湿气侵害,外在就会表现出种种不适。

申请号201810529701.2,名称为一种除湿瘦身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除湿瘦身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陈皮3-20份,茯苓6-20份,车前子6-20份,人参6-20份,炒白术10-60份,炒山药6-30份,党参6-20份,生黄芪6-50份,猪苓3-15份,半夏3-15份,甘草3-15份,炒薏米6-25份,芡实6-30份,炙黄芪6-50份,焦山楂6-30份,焦神曲6-30份,焦麦芽6-30份,生姜3-15份。本发明的除湿瘦身口服液适用于脾虚湿盛、痰湿、气虚体质等肥胖患者,通过中药补中益气,利水渗湿,燥湿化痰,来增强机体肠胃代谢功能,达到瘦身效果;本发明的特点是无需节食,无需剧烈运动,不用泻下药物,瘦身效果好。

申请号201711062419.x,名称为一种祛风除湿的中药药膏,该中药药膏为由中药原料制备成的膏剂,所述中药原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独活10-14份;羌活8-12份;鸡血藤8-16份;蝉蜕10-15份;桑枝5-10份;寻骨风15-20份;防风10-25份;凡士林20-30份。该中药药膏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将其涂抹于患处,能够快速消除皮炎湿疹的症状,有效消除患者痛苦。

上述祛湿药膏虽然都能达到祛湿效果,但组分多,另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其功效。不适合湿气重的人群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祛除湿气的外用贴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外用贴剂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无副作用,更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一种祛除湿气的外用贴剂,包括以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马齿苋5-10份、红豆5-10份、薏仁10-20份、芡实5-10份、山药5-10份、茵陈5-10份、蒺藜5-10份、柴胡5-10份、黄芪5-10份、白术10-20份、党参10-20份、淀粉10-20份。

作为改进的是,上述祛除湿气的外用贴剂,包括以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马齿苋8份、红豆6份、薏仁16份、芡实8份、山药6份、茵陈8份、蒺藜9份、柴胡8份、黄芪8份、白术16份、党参16份、淀粉16份。

作为改进的是,还包括陈皮5-25份。

上述一种祛除湿气的外用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称取马齿苋、红豆、薏仁、芡实、山药、茵陈、蒺藜、柴胡、黄芪、白术、党参、淀粉;

将上述原料混合后,粉碎过筛,用质量分数为10%的淀粉糊调匀后,均匀涂布于纱布上,即得贴剂。

作为改进的是,步骤2中原料混合后粉碎至100目。

作为改进的是,步骤2中涂布的厚度为0.2cm,涂布的范围为5×5cm。

马齿苋(学名:portulacaoleraceal.)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平卧,伏地铺散,枝淡绿色或带暗红色。叶互生,叶片扁平,肥厚,似马齿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或带暗红色;叶柄粗短。花无梗,午时盛开;苞片叶状;萼片绿色,盔形;花瓣黄色,倒卵形;雄蕊花药黄色;子房无毛。蒴果卵球形;种子细小,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泽。花期5-8月,果期6-9月。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相思子(学名:abrusprecatoriusl.):藤本。茎细弱,多分枝。羽状复叶;小叶8-13对,膜质,对生,近长圆形。总状花序腋生,长3-8厘米;花序轴粗短;花小,密集成头状;花萼钟状,萼齿4浅裂,被白色糙毛;花冠紫色,旗瓣柄三角形,翼瓣与龙骨瓣较窄狭。荚果长圆形,果瓣革质,成熟时开裂,有种子2-6粒;种子椭圆形,平滑具光泽,上部约三分之二为鲜红色,下部三分之一为黑色。花期3-6月,果期9-10月。养颜美容、益气养血、利水消肿。

薏苡仁,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lacryma-jobi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利湿健脾;舒筋除痹,增强免疫力。

芡实(学名:euryaleferoxsalisb.exkonigetsims)睡莲科芡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沉水叶箭形或椭圆肾形,浮水叶革质,椭圆肾形至圆形,叶柄及花梗粗壮,花内面紫色;萼片披针形,花瓣紫红色矩圆披针形或披针形,浆果球形,污紫红色,种子球形,黑色。7-8月开花,8-9月结果。分布中国南北各省,生于池塘、湖沼中。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薯蓣(学名:dioscoreaoppositathunb.)=山药,大致等于淮山药,大于怀山药。缠绕草质藤本。块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很少3叶轮生;叶片变异大,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心形。叶腋内常有珠芽。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有健脾、补肺、固肾、益脑、益精养颜、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抗有害物质刺激、调节代谢、增强免疫机能、促进生长、调节内分泌、调节心肺功能。

茵陈,别名牛至、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拉丁文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管状花目、菊科、牛至属植物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的低海拔地区的河岸、低山坡地区。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蒺藜(学名:tribulusterrestrisl.)又名白蒺藜、屈人等。茎平卧,无毛,被长柔毛或长硬毛。全国各地有分布。生于沙地、荒地、山坡、居民点附近等地。青鲜时可做饲料。果入药能平肝明目,散风行血。果刺易粘附家畜毛间,有损皮毛质量。为草场有害植物。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1.8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白术(学名: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结节状根状茎。茎直立,全部光滑无毛。叶互生,叶片羽状全裂,侧裂片倒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顶裂片比侧裂片大,全部叶质地薄,纸质,两面绿色,无毛,头状花序单生茎枝顶端,苞叶绿色,针刺状羽状全裂。总苞宽钟状,顶端紫红色。瘦果倒圆锥状,8-10月开花结果。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党参(学名: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乳汁。茎基具多数瘤状茎痕,根常肥大呈纺锤状或纺锤状圆柱形,茎缠绕,不育或先端着花,黄绿色或黄白色,叶在主茎及侧枝上的互生,叶柄有疏短刺毛,叶片卵形或狭卵形,边缘具波状钝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花单生于枝端,与叶柄互生或近于对生,花冠上位,阔钟状,裂片正三角形,花药长形,种子多数,卵形,7-10月开花结果。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祛除湿气的外用贴剂,使用方便,组分简单,配伍后副作用小,祛湿效果快,另外,使用后使用者的抵抗力得以增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实施例1

一种祛除湿气的外用贴剂,包括以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马齿苋5份、红豆5份、薏仁10份、芡实5份、山药5份、茵陈5份、蒺藜5份、柴胡5份、黄芪5份、白术10份、党参10份、淀粉10份。

上述祛除湿气的外用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称取马齿苋、红豆、薏仁、芡实、山药、茵陈、蒺藜、柴胡、黄芪、白术、党参、淀粉;

步骤2,将上述原料混合后,粉碎过100目筛,用质量分数为10%的淀粉糊调匀后,均匀涂布于纱布上,即得贴剂,涂布的厚度为0.2cm,涂布的范围为5×5cm。

实施例2

上述祛除湿气的外用贴剂,包括以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马齿苋8份、红豆6份、薏仁16份、芡实8份、山药6份、茵陈8份、蒺藜9份、柴胡8份、黄芪8份、白术16份、党参16份、淀粉16份。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祛除湿气的外用贴剂,包括以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马齿苋10份、红豆10份、薏仁20份、芡实10份、山药10份、茵陈10份、蒺藜10份、柴胡10份、黄芪10份、白术20份、党参20份、淀粉20份。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统计收治门诊患者100例,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25-35岁男20例,女20例,35-55岁男25例,女35例。

敷于相应穴位(足三里、肾俞穴、涌泉穴、关元穴、中脘穴),睡前敷上,一日一次,次日早晨揭去。每天可选择一到两个穴位即可。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好转:症状缓解;无效:达不到好转标准,症状无缓解。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疗效观察统计情况表

本发明的祛湿贴经100例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显效58例(25-35岁男15例,女20例;35-55岁男10例,女13例),好转40例(25-35岁男10例,女10例;35-55岁男12例,女8例),无效2例(35-55岁男2例);显效率58%,好转率40%,总有效率9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