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止痛膏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47738发布日期:2018-12-11 23:44阅读:16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外用药物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膏药,具体涉及一种不用油脂和氧化铅作基质制成的新型止痛膏药。

背景技术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内病外治法是中医的主要法则之一。中医外治(“经皮给药”)法源远流长,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医学典籍《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祖国医学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内病外治的应用,并不断得以总结提高、深化、发展、飞跃。历年来,内病外治已成为临床治疗的常态法则。

膏药是我国中医药制剂中的一种传统剂型,也是内病外治的典型代表之一,早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已有油、丹熬炼而成的“膏”的记载。刘宋《刘涓子鬼遗方》中亦有多种“薄贴”的记载。“薄”指软膏,“帖”指膏药。唐、宋以来对膏药的应用更加广泛,清代昊师机所著《理瀹骈文》为膏药在应用方面的专著,目前中医临床及民间仍然广泛使用膏药。

膏药常应用于消肿、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通过外贴,还能起到内治作用,如驱风寒、和气血、消痰痞、通经活络、祛风湿、治跌打损伤等。《理瀹骈文》上论及膏药的作用时,有“截”“拔”之说,谓“凡病所集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外,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

民间因风寒、经络不畅引起的寒湿痿痹,筋骨拘挛,关节疼痛等症的病还很多,由于大多都是慢性疾病,常给治疗带来很多麻烦和痛苦,外用贴敷膏是人们乐意选择的治疗方法。

目前市场医疗机构常用的膏药大多为黑膏药,黑膏药是外用中医药传统制备方法制得的,则是以油脂类和氧化铅等在一定条件下结合而成的一种铅硬膏,软化后,虽然具有一定弹性和粘性,但弹性不足,粘性过高。因此,增加弹性,适当降低粘性,是膏药中应寻求的方向。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原有较好功效的黑膏药进行改进,制备一种无铅的新型膏药是本发明的目的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用油脂和氧化铅作基质制成的膏药。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止痛膏药。

为了实现本发明,具体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止痛膏药,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聚氯乙烯40g,苯二甲酸二丁酯200g,松香粉360g,氧化锌360g,中药浸膏40g,冰片12g,薄荷脑12g樟脑25g,颠茄浸膏2.2g,按以下方法制得:称取原料聚氯乙烯粉,置于铜锅内,加入苯二甲酸二丁酯,搅拌均匀,在直火上加热,并不断搅拌,待加热至102-105℃时,呈白色糊状体,再继续加热使温度升至138-142℃,并不断搅拌翻动物料,至逐渐呈透明粘稠体时,分次加入松香细粉(45目),边加边搅拌,使之成为黄色均一透明粘稠体后,适当降温,保持温度在115-118℃,分次加入氧化锌粉,充分搅拌,然后再加入中药浸膏细粉,充分搅拌,然后将冰片、薄荷脑与樟脑置于乳钵内充分研磨使之共熔后加入,再加入颠茄浸膏,并充分搅拌使均匀,趁热定量摊涂于裱褙材料上,即得;所述的中药浸膏由以下方法制得:将生川乌112.5g,生草乌112.5g,生南星112.5g,曼陀罗(果实)112.5g,细辛37.5g分别打碎,称取各药,混匀,用中药材重量8倍含量浓度为86%v/v的乙醇浸泡12天后,滤取浸泡液,回收乙醇得浓缩液,备用,将乙醇浸泡后的药渣加中药材重量10倍的纯净水,煎煮2.5小时,滤取煎煮液,然后再将药渣加入中药材重量5倍的纯净水,煎煮1.5小时,滤取煎煮液,将二次煎煮液合并,并入上述浓缩液,经过滤、浓缩,干燥至含水量小于3%,经粉碎过100目筛,即得中药浸膏。

本发明中药浸膏涉及的中药:

川乌、草乌,为野生的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或北乌头a·kusnezoffiireichb.等的块根(母根)。四川栽培的乌头称川乌,野生的和其他地区产的均称草乌。性味与归经:辛,温。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生南星,性味功能:苦、辛、温。有毒。祛风定惊,化痰散结,散结消肿。

洋金花果:辛苦温。有大毒。具有麻醉,镇痛,平喘,止咳功能,用于风湿痛,损伤疼痛,手术麻醉,支气管哮喘,胃痛。

细辛:辛,温。归心、肺、胃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功能。用于风湿痹痛,痰饮喘咳,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寒流涕等。

本发明中采用的所有中药原料均为市售符合标准的商品。

本发明中采用的冰片、薄荷脑、樟脑和颠茄浸膏均为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的市售产品;其中颠茄浸膏应附合每1g含生物碱以硫酸阿托品【(c17h23no3)2·h2so4】计,不得少于9.7mg的规定。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是一种不采用油脂和氧化铅制备膏药的方法,节约了食用油,本发明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掌握,可省略制备传统黑膏药基质时的“熬油”、“下丹”、“去火毒”等繁琐工艺,也避免了容易引起燃烧和铅中毒等的危险。本发明利用中药的提取工艺提取其醇溶性和水溶性生物成分,使制备的膏药用量小,很容易经过贴敷达到吸收发挥治疗功效,使之达到驱风散寒,通经止痛的效果。本发明膏药中添加冰片、薄荷脑、樟脑和颠茄浸膏,能增强其祛风止痛效果。

本发明的膏药与传统的黑膏药相比,具有贴前不需要软化、不污染衣物、贴后不滑动、可重复使用的良好效果,且产品较稳定,不易老化变脆,其保质期较长。

本发明制备膏药用量小、使用方便,每帖贴敷于关节疼痛处,每周换药一次。经数十例患者比较使用,结果与本中药配方制备的黑膏药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患者普遍乐意接受,本发明制备的新型膏药,能够显示出本发明膏药比常规黑膏药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的表述,不代表本发明的全部,本实施例不影响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膏药的制备:

称取原料聚氯乙烯40g,置于铜锅内,加入苯二甲酸二丁酯200g,搅拌均匀,在直火上加热,并不断搅拌,待加热至102℃时,呈白色糊状体,再继续加热时温度升至140℃,并不断搅拌翻动物料,至逐渐呈透明粘稠体时,分次加入松香细粉(45目)360g,边加边搅拌,使之成为黄色均以透明粘稠体后,适当降温,保持温度在115℃,分次加入氧化锌粉360g,充分搅拌,然后再加入中药浸膏细粉40g,充分搅拌,然后将冰片12g、薄荷脑12g与樟脑25g共置于干燥的乳钵中充分研磨使之共熔后加入,再加入颠茄浸膏2.2g,并充分搅拌使均匀,趁热取量6g摊涂于裱褙材料上,即得;

其中中药浸膏细粉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生川乌112.5g,生草乌112.5g,生南星112.5g,曼陀罗(果实)112.5g,细辛37.5g分别打碎,称取各药,混匀,用3900g含量浓度为86%v/v的乙醇浸泡12天后,灌取浸泡液,回收乙醇得浓缩液,备用,将乙醇浸泡后的药渣加4875g的纯净水,煎煮2.5小时,滤取煎煮液,然后再将药渣加入2437.5g的纯净水,煎煮1.5小时,滤取煎煮液,将二次煎煮液合并,并入上述浓缩液,经过滤、浓缩,干燥至含水量小于3%,经粉碎过100目筛,即得中药浸膏。

临床疗效:

病例1:吴某,女,42岁,左膝关节疼痛三个多月,经口服止痛、抗风湿西药10余天,未见好转。随后贴本发明膏药贴患处,每周换药一次,共贴6帖后,治愈,未见有任何不良反应。

病例2:项某某,女,34岁,腰部疼痛三个月以上,影响正常工作,患者经多处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随贴敷本发明膏药,贴敷患处,每周换药一次,共贴10帖,治愈,两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病例3:姜某,女,50岁,左膝关节关节炎疼痛一年以上,经常性服药控制疼痛,未经任何常规性治疗。随贴敷本发明膏药,贴患处,每周换药一次,共贴4帖后,疼痛减轻,明显好转,随坚持贴敷,共12贴,疼痛消失,基本治愈,未见有不良反应。

病例4:夏某某,男,60岁,腰部疼痛一年以上,影响正常工作,经服用抗风湿止痛药三个月,未见疼痛减轻,随贴敷本发明膏药,贴敷患处,每周换药一次,共贴15帖,疼痛基本消失,基本治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