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熬制中药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75664发布日期:2019-01-18 23:55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熬制中药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熬制中药器具。



背景技术: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精华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中药进行疾病的治疗,但是中药的熬制是一个十分专业的工作,中药熬制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药的质量以及药效的发挥,中药熬制可称为煎药。煎中药,是指把抓回的中药放入砂锅里的一种煮食方式,可加入凉的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物,将药砂锅放在炉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若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有时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药材在熬制过程中会产生非常难闻的味道,会对他人造成很大的影响,现有设备熬制中药时往往含有药渣,医护人员在熬制中药时,器皿内的液体很容易溅出来,溅到医护人员的身上。

目前,申请号为cn201320645468.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中药熬制装置包括壶体、与壶体活动连接的壶盖、位于壶盖内部的电机、由电机带动做圆周运动的转盘、两个个及以上沿转盘中心对称设置的中药贮存装置、位于壶体内底部的处理器和控制系统。所述中药贮存装置通过固定轴与转盘固定连接,在转盘的带动下在壶体内做圆周运动。所述壶盖内表面和转盘靠近壶体的表面上均设有若干用于冷却的半球形凸起,该发明虽然可以使中药和水充分接触,但是中药的熬制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药罐内的药水因不断蒸发而减少,因此需要不断地向药罐中补水,这使中药的熬制过程非常的繁琐,同时,补水若不及时,很容易降低中药的质量。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多功能熬制中药器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熬制中药器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药材在熬制过程中会产生非常难闻的味道,会对他人造成很大的影响,现有设备熬制中药时往往含有药渣,医护人员在熬制中药时,器皿内的液体很容易溅出来,溅到医护人员的身上,需要不断地向药罐中补水,使中药的熬制过程非常的繁琐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熬制中药器具,包括药壶,所述药壶顶部固定连接有密封口,所述密封口外侧壁开设有螺纹,所述密封口螺纹连接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开设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底部固定连接有水管,所述储水腔与水管内部相连通,所述水管底部固定连接有滤盒,所述滤盒顶部螺纹连接有滤盖,所述水管内部设有止水球,所述止水球顶部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穿过密封盖顶部,所述推杆与密封盖螺纹连接,所述密封盖顶部开设有进水孔,所述药壶底部固定安装有加热盘,所述药壶外壁固定连接有出药嘴,所述出药嘴内部固定连接有滤网,所述出药嘴外壁套有吸味滤芯。

优选的,所述药壶外壁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药壶底部固定设有电源接口。

优选的,所述水管上端为斗型,所述止水球在斗型水管内腔。

优选的,所述推杆侧壁固定设有三段不同颜色,从下至上依次为黄色、蓝色、红色,所述推杆顶部固定连接有旋钮。

优选的,所述进水孔内部塞有孔塞。

优选的,所述储水腔底部为斗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旋转拧开密封盖,将水加入到药壶内腔,将药材放入到滤盒当中并旋转拧上滤盖,加热盘发热使药壶内水沸腾完成熬药,通过滤盒装药材,避免了药材触及药壶底部产生糊底的现象,也避免了较轻的药材浮于水面的问题,且滤盒使得药材不弥散在药壶内,减少药渣产生。需要加水时,正向旋转旋钮,旋钮带动与密封盖螺纹连接的推杆旋转上升,推杆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止水球向上移动,止水球在斗型水管内上升打开水管的进水口,密封盖的储水腔内的水通过止水球与水管之间的缝隙进入到药壶内腔,通过旋转推杆的高度可以控制加水的量和速度,满足不同步骤的熬制需要,熬制过程加水随时加水且不用打开盖子,避免烫伤。熬制过程其他的气体通过出药嘴向外部散发,气体经过出药嘴外壁套有的吸味滤芯中的活性炭和除臭剂等,除去药材熬制产生的异味,保持环境整洁,减少对他人的影响。中药熬制完毕,通过手拿起把手,将药壶内的药液从出药嘴倒出,经出药嘴内的滤网过滤掉药渣,经滤盒和滤网的双重过滤掉药渣,便于患者饮用。装置熬药过程中为不外露状态,避免了药液沸腾四处喷溅。本发明通过出药嘴处的吸味滤芯除去熬制中药过程中的异味,通过滤盒和滤网的双重作用,将药渣过滤掉,在熬制过程中通过旋转推杆向药壶内加水,方便快捷,避免开盖加水烫伤,并能控制下水的量和速度,熬制过程不开放,避免了药液沸腾四处喷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主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后视角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俯视角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药壶,2-密封口,3-螺纹,4-密封盖,5-储水腔,6-水管,7-滤盒,8-滤盖,9-止水球,10-推杆,11-进水孔,12-加热盘,13-出药嘴,14-吸味滤芯,15-把手,16-电源接口,17-旋钮,18-孔塞,19-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熬制中药器具,包括药壶1,药壶1顶部固定连接有密封口2,密封口2外侧壁开设有螺纹3,密封口2螺纹连接有密封盖4,密封盖4开设有储水腔5,储水腔5底部固定连接有水管6,储水腔5与水管6内部相连通,水管6底部固定连接有滤盒7,滤盒7顶部螺纹连接有滤盖8,水管6内部设有止水球9,止水球9顶部固定连接有推杆10,推杆10穿过密封盖4顶部,推杆10与密封盖4螺纹连接,密封盖4顶部开设有进水孔11,药壶1底部固定安装有加热盘12,药壶1外壁固定连接有出药嘴13,出药嘴13内部固定连接有滤网19,出药嘴13外壁套有吸味滤芯14。

其中,药壶1外壁固定连接有把手15,药壶1底部固定设有电源接口16,把手15方便倒出药液和拿起药壶1。水管6上端为斗型,止水球9在斗型水管内腔,止水球9的上下移动可以打开或闭合水管6。推杆10侧壁固定设有三段不同颜色,从下至上依次为黄色、蓝色、红色,推杆10顶部固定连接有旋钮17,方便控制下水量。进水孔11内部塞有孔塞18。储水腔5底部为斗型结构,斗型底部的储水腔5方便熬煮产生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并滴下。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本发明通过旋转拧开密封盖4,将水加入到药壶1内腔,然后拧开滤盒7顶部的滤盖8,将药材放入到滤盒7当中并旋转拧上滤盖8,然后将水管6插入药壶1内腔并拧上密封盖4,然后通过电源接口16接通电源使加热盘12通电发热,加热盘12发热使药壶1内水沸腾完成熬药,通过滤盒7装药材,避免了药材触及药壶1底部产生糊底的现象,也避免了较轻的药材浮于水面的问题,且滤盒7使得药材不弥散在药壶1内,减少药渣产生。药材熬制过程中,随着水蒸气的溢出,药壶1内水量减少,需要在熬制过程中加水,事先打开孔塞18通过进水孔11向密封盖4内的储水腔5内加水,加完后塞上孔塞18,需要加水时,正向旋转旋钮17,旋钮17带动与密封盖4螺纹连接的推杆10旋转上升,推杆10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止水球9向上移动,止水球9在斗型水管内上升打开水管6的进水口,密封盖4的储水腔5内的水通过止水球9与水管6之间的缝隙进入到药壶1内腔,推杆10的侧壁固定设有三段不同颜色,从下至上依次为黄色、蓝色、红色,当旋转旋钮17带动推杆10上升到红色区间,止水球9与水管6之间的间隙较小,下水量较小,当推杆10上升到蓝色区间,止水球9与水管6之间的间隙适中,下水量一般,当推杆10上升到黄色区间,止水球9与水管6完全打开,下水量最大,通过旋转推杆10的高度可以控制加水的量和速度,满足不同步骤的熬制需要,熬制过程加水随时加水且不用打开盖子,避免烫伤。中药熬制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向上飘,通过密封盖4的储水腔5内的水可以将其冷却凝结成水珠,储水腔5底部为斗型结构利于水珠低落至药壶1内腔,使得部分蒸汽重新回流,减少蒸汽外露,减少有益成分的流失。熬制过程其他的气体通过出药嘴13向外部散发,气体经过出药嘴13外壁套有的吸味滤芯14中的活性炭和除臭剂等,除去药材熬制产生的异味,保持环境整洁,减少对他人的影响。中药熬制完毕,通过手拿起把手15,把吸味滤芯14拿下,将药壶1内的药液从出药嘴13倒出,经出药嘴13内的滤网19过滤掉药渣,经滤盒7和滤网19的双重过滤掉大部分药渣,便于患者饮用。装置熬药过程中为不外露状态,避免了药液沸腾四处喷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