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头内置的口腔局部麻醉辅助给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99644发布日期:2020-06-05 22:32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头内置的口腔局部麻醉辅助给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口腔科手术辅助器材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针头内置的口腔局部麻醉辅助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口腔局部麻醉(orallocalanesthesia)简称局麻,是指用局部麻醉药物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疼痛消失。不需特殊设备,不需麻醉医师参与,术者可独立操作,术后无需特殊护理,安全性相对较大,局部麻药中加入适量血管收缩剂,可使术区出血减少,便于手术操作。从而广泛应用于牙科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

现有的口腔局部麻醉的方式多为采用普通的针管注射器对口腔内部的肌肉或组织进行直接穿刺注射,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随着医疗器材技术的发展,虽然此类注射器的针头也越来越细,最低能达到0.2mm,并且在实际穿刺及注射过程中都不会有太强的痛感,但是由于穿刺部位是非常敏感的口腔而不是臀部或其他肌肉注射部位,所以仍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继而产生恐惧。导致部分患者在患病后也不愿意及时到诊所就诊。对于病情一忍再忍,一拖再拖,最终因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而上述由针头刺入口腔产生的恐惧感对于不具备自制力的儿童患者表现的尤其明显。在麻醉前,医生和监护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劝说、教育甚至哄骗儿童。但是其起到的作用却微乎其微,最终往往以按住四肢、扶稳头部、掰开嘴巴等方式强行穿刺注射。不仅给儿童幼小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需要较长时间的安抚,而且在注射过程中容隐因儿童头部的剧烈扭动或上下颌的开合而导致穿刺点与针头产生偏移导致的穿刺点扩大或划伤口腔内其他部位,不利于手术的进行,也不利于术后的恢复。

另一方面,在麻醉后,患者口部不能自主保持长时间的张开状态,需要医护人员配合掰开患者口部以供医疗器材作用于手术部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在通过钳状开口器开口时,由于其开口后位置固定,患者舒适度较低,且很容易引起患者面部肌肉骨骼的疲劳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针头内置的口腔局部麻醉辅助给药装置,一方面减轻甚至消除患者麻醉时对于针头穿刺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可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口部张开状态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针头内置的口腔局部麻醉辅助给药装置,包括用于用于将患者口部撑开的开口器、设置在开口器中并对应患者上颚位置的针头、用于控制针头从开口器中伸出以刺入患者上颚的控制机构以及通过导管与针头连通的注射机构;针头为l形并容纳在开设于开口器中的容纳腔内,针头的针尖端滑动穿设在开设于开口器上并位于容纳腔顶部的滑孔中,针头的基部与导管连接,在开口器上设有供导管从容纳腔内穿出以与注射机构连接的穿孔;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容纳腔内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操纵杆,第一连杆的一端与针头的拐点相铰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相铰接,第二连杆远离第一连杆的端部与容纳腔底部相铰接,操纵杆的一端通过穿孔穿设在容纳腔内并铰接连接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铰接点位置,另一端位于容纳腔外部,并可通过推拉操纵杆位于容纳腔外部的一端以控制针头的针尖端伸出或缩入滑孔中,在操纵杆上沿其长度方向还设有供读取针头的针尖端从滑孔内伸出长度的刻度线。

优选的,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在针头的拐点位置设有供第一转轴转动配合的第一轴套,在第二连杆和操纵杆上分别设有供第二转轴转动配合的第二轴套和第三轴套。

优选的,第二转轴的两端均为圆弧形,在容纳腔两侧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供第二转轴的端部滑动配合的行程槽。

优选的,行程槽为圆弧形,并以第二连杆和容纳腔底部的铰接点为圆心,以第二连杆的长度为半径。

优选的,开口器为可拆卸的分体式,且开口器的分体边界贯穿容纳腔、滑孔以及穿孔分布。

优选的,开口器包括可开合的牙套、用于通过复位伸长产生的弹力将牙套撑开的压缩弹簧以及用于通过调整压缩弹簧的伸长量以调整牙套开度的调整机构;牙套包括呈弧形且对应端部分别铰连的上牙箍和下牙箍,容纳腔开设在上牙箍中,滑孔开设在上牙箍的上沿,穿孔开设在上牙箍相背于患者口腔一侧的位置;调整机构包括一端滑动设置在上牙箍下沿的调整杆和一端滑动设置在下牙箍上沿的支撑杆,压缩弹簧设置在调整杆和支撑杆之间并靠近牙套的位置,支撑杆的中部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调整杆的中部铰接连接,在调整杆远离牙套一端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中配合安装有调整螺钉,调整螺钉的小端穿过螺纹孔后可滑动设置在支撑杆上。

优选的,在调整杆和支撑杆上靠近牙套的端部分别固定设有滑球,在上牙箍的下沿和下牙箍的上沿分别设有供对应滑球配合安装并滑动配合的滑槽,滑槽对于滑球的包角大于180°。

优选的,调整杆和支撑杆均为可折叠的两段式,调整杆和支撑杆的折叠位置分别位于压缩弹簧和对应的滑球之间。

优选的,牙套、压缩弹簧以及调整机构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在上牙箍的上沿和下牙箍的下沿分别设有采用硅胶材料制作的咬合条,在咬合条上分别开设有供牙齿咬合的咬合槽;在上牙箍对应的咬合条上开设有与滑孔连通以供针头的针尖端从咬合条中伸出的连通孔。

优选的,上牙箍和下牙箍均为分体式,且上牙箍和下牙箍的分体端面之间通过定位销定位孔结构可拆卸连接。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包括开口器和内置于开口器中的隐藏针头,可在手术前的口腔检查过程中使患者佩戴开口器并通过开口器将患者口部张开,然后即可通过针头从开口器中伸出并刺入口腔中完成麻醉剂注射。由于患者全程看不到针头,因此其心理恐惧作用大大降低,尤其能够避免儿童在注射过程中剧烈摇头产生的穿刺点扩大或划伤其他口腔组织的问题。即使在注射过程中患者因疼痛而产生摇头动作,由于本发明中的针头是设置在开口器上,而开口又将患者口腔撑开且相对位置固定,所以仍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医护人员手持注射器注射过程中因针头与患者产生相对运动而误伤患者口腔的情况。

本发明在应用中,对于有自我行为能力的成年患者来说,可告知其在检查过程中会随时注射麻醉剂;对于无紫雾行为能力的儿童或其他患者来说,可明确告知其监护人针头隐藏在开口器中,并会在口腔检查过程中完成注射。可在得到患者或其监护人的确认后再进行操作,避免产生欺骗患者有碍社会公德之嫌。

本发明的开孔器通过压缩弹簧复位伸长所产生的弹力支撑牙套张开,继而使牙套带动患者口腔张开,并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使口腔的张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口腔撑开状态下,患者仍可通过克服压缩弹簧弹力而稍稍闭口以得到间歇性的休息,使得颌部骨骼和肌肉可得到放松,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在开口器上还设有用于调整压缩弹簧伸长量的调整机构,从而可根据不同患者的口腔状况而在开口大小适度和减小患者痛苦之间达到平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分体端面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在针头从开口器中伸出状态下的容纳腔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在针头缩入开口器状态下的容纳腔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开口器在调整机构折叠状态下的示意线条图;

图中标记:1、牙套,101、咬合槽,102、咬合条,103、上牙箍,104、滑槽,105、下牙箍,2、压缩弹簧,3、支撑杆,301、第二支撑子杆,302、第四转轴,303、第四轴套,304、第一支撑子杆,305、连接杆,306、圆弧形凹槽,4、调整螺钉,5、调整杆,501、螺纹孔,502、第一调整子杆,503、第五轴套,504、第五转轴,505、第二调整子杆,6、滑球,7、导管,8、容纳腔,9、控制机构,901、滑孔,902、第一转轴,903、第一连杆,904、第二转轴,905、第二连杆,906、行程槽,907、操纵杆,908、穿孔,10、针头,11、连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针头内置的口腔局部麻醉辅助给药装置,包括用于用于将患者口部撑开的开口器、设置在开口器中并对应患者上颚位置的针头10、用于控制针头10从开口器中伸出以刺入患者上颚的控制机构9以及通过导管7与针头10连通的注射机构。在进行口腔常规检查时即可将开口器置入患者口腔内部,通过与患者上下牙齿的配合将患者口部撑开,并使得开口器和患者的口腔相对固定,不易产生相对运动。在口部撑口后即可随时通过控制机构9控制针头10从开口器中伸出并刺入患者口腔,通过注射机构和导管7进行注射。注射机构可选用隐蔽的注射筒或精密注射的泵式注射器,但应注意在注射前要将针头10和导管7中的空气排出。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的针头10为l形并容纳在开设于开口器中的容纳腔8内。针头10包括竖直分布的针尖端和水平分布的基部,且针尖端和基部内部相互连通。针尖端滑动穿设在开设于开口器上并位于容纳腔8顶部的滑孔901中,向上滑动以伸出开口器,向下滑动以缩入开口器的容纳腔8内。针头10的基部通过导管7与注射机构连接,在开口器上设有供导管7从容纳腔8内穿出以与注射机构连接的穿孔908,穿孔908分布在开口器上相背于患者口腔的一侧。

控制机构9包括设置在容纳腔8内的第一连杆903、第二连杆905以及操纵杆907。第一连杆903的上端设有第一转轴902,下端设有第二转轴904。第一转轴902与设置在针头10拐点位置的第一轴套转动配合。第二转轴904与设置在第二连杆905上端的第二轴套转动配合,第二转轴904远离第二转套的端部可转动设置在容纳腔8的底部。操纵杆907的右端通过穿孔908穿设在容纳腔8内并设有与第二转轴904配合的第三轴套,左端位于容纳腔8外部。如图3所示,第一连杆903和第二连杆905处于折叠状态,此时推动操纵杆907的左端向右运动即可带动第一连杆903和第二连杆905张开至图2所示的状态,继而带动针尖端从开口器中伸出刺入患者口腔已进行药物注射。注射完毕后,拉动操纵杆907左端向右运动即可带动第一连杆903和第二连杆905折叠至如图3所示的状态,继而带动针尖端缩入开口器中。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口腔内部肌肉组织厚度不易的情况,本发明在操纵杆907上沿其长度方向还设有供读取针头10的针尖端从滑孔901内伸出长度的刻度线,以供医护人员在注射过程中进行参考。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轴904的两端均为圆弧形,在容纳腔8两侧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供第二转轴904的端部滑动配合的行程槽906。行程槽906为圆弧形,并以第二连杆905和容纳腔8底部的铰接点为圆心,以第二连杆905的长度为半径。上述结构可使得在推拉操纵杆907过程中第二转轴904精确沿行程槽906行进,避免各个铰连部位产生卡死现象,也可使得刻度线所反映的竖直更加精确。同时,行程槽906的两端为封闭式,通过对第二转轴904位移的限定达到了限定针尖端运动的极限位置的效果,从而避免第二转轴904过于左移导致针头10从滑孔901中彻底滑出,或避免第二转轴904过于右移导致针尖端在刺入患者口腔且未开始注射的情况下又部分拔出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的开口器为可拆卸的分体式,且开口器的分体边界贯穿容纳腔8、滑孔901以及穿孔908分布。在一次手术完成后将开口器拆开即可方便的将针头10和固定在针头10拐点上的第一轴套取下。在下一次手术前再将新的针头10配合安装在第一转轴902上,然后将开口器重新组装即可。从而做到了降低成本,重复利用。为了适应患者口腔部位不同的麻醉位置,可配备多个本发明,多个本发明中容纳腔8的位置各不相同。更加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在开口器中设置多个容纳腔8,容纳腔8中分别设置控制机构9,在确认患者口腔的注射位置后再在对应的容纳腔8中配合安装针头10。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开口器主要包括牙套1、压缩弹簧2以及调整机构。牙套1包括上牙箍103和下牙箍105,可分别对应支撑在上排牙齿和下排牙齿上。容纳腔8即开设在上牙箍103上,滑孔901设在上牙箍103的上沿,穿孔908开设在上牙箍103位于图1中左侧即相背于患者口腔一侧的位置。调整机构连接在牙套1上,压缩弹簧2设置在调整机构上,通过压缩弹簧2复位伸长趋势产生的弹性势能将上牙箍103和下牙箍105撑开,进而将患者口腔撑开并使开口器与患者口腔相对位置固定,已进行麻醉注射及注射后的手术。调整机构用于调整压缩弹簧2的最大伸长量,助于将患者口腔撑开至合适大小,并使患者可通过稍微闭合口腔克服压缩弹簧2的弹力来获得休息。

上牙箍103和下牙箍105均为适应牙齿排布规律的圆弧形,上牙箍103和下牙箍105位于同向的端部分别通过可转动的铰链铰接连接,以使得上牙箍103和下牙箍105之间可以铰链为中心产生相对的转动,继而达到牙套1可开合的目的。牙套1采用不锈钢或钛合金材料制作,便于清洗消毒。为了提高患者牙齿部位的舒适度,在上牙箍103的上沿和下牙箍105的下沿分别设有采用硅胶材料制作的咬合条102,在咬合条102上分别开设有供牙齿咬合的咬合槽101,从而避免了牙套1张开过程中对牙齿产生的硬性损伤。针对患者上颚部位的穿刺注射,在上牙箍103对应的咬合条102上开设有与滑孔901连通以供针头10的针尖端从咬合条102中伸出的连通孔11,且该连通孔11开设在咬合条102上位于对应的咬合槽101朝向患者口腔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的开口器为了符合上述可拆卸分体式的要求,上牙箍103和下牙箍105均为分体式,且上牙箍103和下牙箍105的分体端面之间通过定位销定位孔结构可拆卸连接。图1中即示出了上牙箍103和下牙箍105的分体端面以及分布在端面上的定位孔,在图1中未示出的另一部分开口器上的端面上对应分布有定位销。由于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开口器的两部分之间在横向上不受力,故定位销和定位孔之间不用过度固定连接,只需在定位孔中设置硅胶并与定位销产生微量过盈配合以避免其松脱即可。

调整机构和压缩弹簧2同样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调整机构包括分布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的调整杆5和支撑杆3,且调整杆5和支撑杆3上下间隔分布。如图1所示,调整杆5的右端和支撑杆3的右端分别固定设有滑球6,在上牙箍103的下沿和下牙箍105的上沿分别沿上牙箍103或下牙箍105的弧形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104。两个滑球6分别可滑动并可转向设置在对应的滑槽104中,使得由调整杆5和支撑杆3组成的整体调整机构可沿牙套1的弧形长度方向滑动并可相对牙套1进行转动。利于根据不同患者的口腔状况确定调整机构的初始位置,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医疗器材和调整机构间的干涉。上述滑槽104对于滑球6的包角大于°180,优选为210-260°,既可避免调整机构从牙套1上脱落,又保证了调整机构转动不受阻碍。

压缩弹簧2设置在调整杆5和支撑杆3之间并靠近牙套1的位置(即图1中调整机构右端的位置),通过压缩的弹性势能将调整杆5和支撑杆3的右端撑开以使牙套1张开。在调整杆5和支撑杆3上分别垂直固定设有弹簧座杆,压缩弹簧2的两端分别套设在对应的弹簧座杆中并与对应弹簧座杆固定,以避免压缩弹簧2崩出。支撑杆3的中部偏左的位置与连接杆305的下端垂直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为一体成型或焊接。连接杆305的上端与调整杆5的中部偏左位置铰接连接,使得调整杆5可以连接杆305的上端为中心进行转动,继而可通过改变调整杆5和支撑杆3左端的间距来调整压缩弹簧2的伸长量。在调整杆5远离牙套1一端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501,螺纹孔501中配合安装有大端向上的调整螺钉4,调整螺钉4的小端为圆弧形,在穿过螺纹孔501后可滑动设置在分布与支撑杆3左端位置上的圆弧形凹槽306中。通过以上结构,向上拧动调整螺钉4,调整杆5和支撑杆3左端之间间距变小,则压缩弹簧2的极限伸长量增大,牙套1的开度同步增大;向下拧动调整螺钉4,调整杆5和支撑杆3左端之间间距变大,则压缩弹簧2的极限伸长量减小,牙套1的开度也同步减小。从而便于医护人员根据不同患者口腔状况的具体情况自行调节。

通过上述滑球6和滑槽104的配合,即可实现调整杆5支撑杆3相对于牙套1的转动,降低了手术或矫正过程中调整机构对于医疗器材的干涉。为了进一步降低调整机构对于医疗器材干涉的可能性,本发明中的调整机构为两段式并可折叠,可直接将调整机构位于图中1的左段朝向手术或矫正部位相反的方向折叠并贴合在患者的脸部,具体结构如下:

支撑杆3包括设有连接杆305的第一支撑子杆304和连接有滑球6的第二支撑子杆301,第二支撑子杆301呈曲棍形,右端略向上翘起并连接滑球6,左端垂直设有第四转轴302,在第一支撑子杆304上设有供第四转轴302转动配合的第四轴套303,第一支撑子杆304可以第四转轴302为中心进行水平转动。调整杆5包括开设有螺纹孔501的第一调整子杆502和连接有滑球6的第二调整子杆505,第二调整子杆505呈曲棍形,右端略向下翘起并连接滑球6,左端垂直设有第五转轴504,在第一调整子杆502上设有供第五转轴504转动配合的第五轴套503,第二调整子杆505可以第五转轴504为中心进行水平转动。

如图4所示,当手术或矫正部位位于口腔左侧时,调整机构整体位于牙套1的右侧。在将压缩弹簧2调整至合适的伸长量后,扳动调整机构使得由第一支撑子杆304和第二调整子杆505等组成的调整机构整体朝向右侧转动别贴合于患者脸颊部位。当手术或矫正位置位于口腔右侧时,反向采取上述避让措施。本实施例中在滑槽104中设有用于增大滑球6滑动阻力的硅胶,在第四轴套303内设有用于增大第四转轴302转动阻力的硅胶,在第五轴套503内设有用于增大第五转轴504转动阻力的硅胶。第一支撑子杆304和第二调整子杆505上硅胶较厚,可在外力作用下使硅胶产生形变从而顺利转动,同时也可避免滑球6滑动以及调整机构转动过于灵活,使得本发明在定位后,整体结构处于更加稳定的状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