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内科介入治疗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3204发布日期:2019-04-05 22:1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内科介入治疗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心内科介入治疗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简单的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目前,在进行心内科介入治疗时,需要准确置入介入治疗管道,用穿刺针直接刺入血管或者用普通的注射器刺入血管,然后再除去针管保留针头,观察血液颜色进行判断,再自针头内插入介入治疗管道,不仅在进行的过程中介入治疗管道不容易置入,给医务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而且置入介入治疗管道通常都是手动介入,需要相当有经验的医务人员,且全程全神贯注才能将介入治疗管道准确的置入正确的位置,如果医务人员在置入介入治疗管道过程中,手不经意的抖动,可能会造成置入错误,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工作效率,并且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疲劳度。。

目前,申请号为cn201320153223.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心内科介入治疗用穿刺针,包括针头、针柄和设置在针柄尾端的套管,针柄的后端设置有与针头内管相连通的引流管,针柄的后端、套管之前还设置有弹性膜。该实用新型虽然有效解决进行介入治疗时容易观察血液颜色且方便快捷的置入导丝的问题。

但是该实用新型医务人员不借助辅助装置,手动将介入治疗管道准确置入正确位置,不仅需要有相当经验的医务人员操作,增加的工作难度和医务人员的疲劳度,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心内科介入治疗辅助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内科介入治疗辅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医务人员不借助辅助装置,手动将介入治疗管道准确置入正确位置,不仅需要有相当经验的医务人员操作,增加的工作难度和医务人员的疲劳度,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心内科介入治疗辅助装置,包括移动装置和固定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有底端固定块,所述底端固定块上端外壁滑动有荆齿条,所述荆齿条上端安装有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荆块,所述第一支撑架侧壁安装有第一轴杆,所述荆齿条内腔套设有介入治疗管道,所述底端固定块侧壁安装有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侧壁活动设置有活动支架,所述活动支架支架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荆块,所述活动支架侧壁安装有第二轴杆,所述第二轴杆外壁固定设置有偏心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有固定套管,所述固定套管外壁开设有齿口,所述固定套管内壁固定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外壁对称开设有两组弧形槽,两组所述弧形槽槽内均活动设置有第三轴杆,所述第三轴杆杆端固定设置有第四轴杆,所述第四轴杆一端外壁套设有限定齿轮,所述第四轴杆另一端固定设置有弧形块。

优选的,所述底端固定块上端外壁开设有弧形滑槽,所述荆齿条与底端固定块接触面固定设置有滑块。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架与活动支架交汇处设置有扭力弹簧。

优选的,所述活动支架顶端设置有挡块。

优选的,所述底端固定块、第一支撑架、第一轴杆、第二支撑架和第二轴杆外壁均设置有外部支撑架。

优选的,所述固定套管外壁固定设置有螺纹,所述固定套管螺纹连接于荆齿条。

优选的,两组所述弧形槽槽壁均固定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轴杆。

优选的,所述固定套管内壁固定设置有两组固定连接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第一荆块、第二荆块与荆齿条的相互配合,实现每转动第二轴杆一圈,荆齿条向前移动一毫米,医务人员借助该装置将介入治疗管道准确置入正确位置,并且适用于经验缺乏的医务人员操作,就可准确将介入治疗管道置入正确位置,降低的工作难度和医务人员的疲劳度,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通过第三轴杆滑动于弧形槽,并且通过限定齿轮与齿口的相会配合,便于操作和固定介入治疗管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可准确将介入治疗管道置入患者体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主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固定装置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固定装置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端固定块,2-荆齿条,3-第一支撑架,4-第一荆块,5-第一轴杆,6-介入治疗管道,7-第二支撑架,8-活动支架,9-第二荆块,10-第二轴杆,11-偏心轮,12-固定套管,13-齿口,14-挡板,15-弧形槽,16-第三轴杆,17-第四轴杆,18-限定齿轮,19-弧形块,20-弧形滑槽,21-滑块,22-挡块,23-螺纹,24-固定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心内科介入治疗辅助装置,包括移动装置和固定装置,移动装置包括有底端固定块1,底端固定块1上端外壁滑动有荆齿条2,荆齿条2上端安装有第一支撑架3,第一支撑架3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荆块4,第一支撑架3侧壁安装有第一轴杆5,荆齿条2内腔套设有介入治疗管道6,底端固定块1侧壁安装有第二支撑架7,第二支撑架7侧壁活动设置有活动支架8,活动支架8支架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荆块9,活动支架8侧壁安装有第二轴杆10,第二轴杆10外壁固定设置有偏心轮11,固定装置包括有固定套管12,固定套管12外壁开设有齿口13,固定套管12内壁固定设置有挡板14,挡板14外壁对称开设有两组弧形槽15,两组弧形槽15槽内均活动设置有第三轴杆16,第三轴杆16杆端固定设置有第四轴杆17,第四轴杆17一端外壁套设有限定齿轮18,第四轴杆17另一端固定设置有弧形块19。

其中,底端固定块1上端外壁开设有弧形滑槽20,荆齿条2与底端固定块1接触面固定设置有滑块21,实现荆齿条2滑动于底端固定块1;第二支撑架3与活动支架8交汇处设置有扭力弹簧,当偏心轮11不作用于活动支架8,实现活动支架8自动复位;活动支架8顶端设置有挡块22,通过挡块22与第二荆块9的相会配合,实现荆齿条2的移动;底端固定块1、第一支撑架3、第一轴杆5、第二支撑架7和第二轴杆10外壁均设置有外部支撑架,不仅实现整个装置的正常使用,而且提高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固定套管12外壁固定设置有螺纹23,固定套管12螺纹连接于荆齿条2,便于将固定套管12固定于荆齿条2;两组弧形槽15槽壁均固定设置有弹簧,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轴杆16,当需要将固定套管12松开介入治疗管道6,只需拔出限定齿轮18,在弹簧的回复作用下,第三轴杆16自动回复到初始位置,弧形块19即可松开介入治疗管道6;固定套管12内壁固定设置有两组固定连接块24,提高固定套管12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本发明通过第一荆块4、第二荆块9与荆齿条2的相互配合,当手动或者外部电机转动第二轴杆10,使得偏心轮11作用于活动支架8,从而实现第二荆块9推动荆齿条2向前移动,并且每转动第二轴杆10一圈,荆齿条2向前移动一毫米,当介入治疗管道6固定于荆齿条2时,不仅实现医务人员将介入治疗管道6准确置入正确位置,而且不需要有相当经验的医务人员就可准确将介入治疗管道6置入正确位置,降低的工作难度和医务人员的疲劳度,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第三轴杆16滑动于弧形槽15,当将介入治疗管道6插入于荆齿条2后,将固定套管12套接于介入治疗管道6并螺旋固定于荆齿条2,围绕介入治疗管道6旋转第四轴杆17,使得第三轴杆16在弧形槽15内滑动,当两组弧形块19紧紧地将介入治疗管道6固定后,再将限定齿轮18插入齿口13,实现对第四轴杆17的固定,从而实现将介入治疗管道6固定于固定套管12,当需要将固定套管12松开介入治疗管道6,只需拔出限定齿轮18,在弹簧的回复作用下,第三轴杆16自动回复到初始位置,弧形块19即可松开介入治疗管道6,该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和固定介入治疗管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