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穴位贴敷中药配方及制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52515发布日期:2019-02-12 22:51阅读:19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穴位贴敷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医外用医药制剂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穴位贴敷是通过刺激穴位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通过中药(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者将药末撒于膏药上)对皮肤腧穴的刺激来发挥经络系统整体调节作用而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由于皮肤最上层是角质层(由死亡细胞构成),角质层紧实紧密,能有效地纺织细菌、有害化学物质和病原体的入侵,在角质层的表面,还有一层由脂质及其它物质构成的薄膜,所以皮肤具有不透水性,由此可见、一般组方的药物渗透性较差,只能达到刺激穴位的效果,药物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导致一些化学辅助透皮剂极有可能改变药物的药性最终失去了药物本身的效用,对此、需要一种能打开皮肤通道、同时能维持药性稳定的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穴位贴敷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使用方便,便于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穴位贴敷中药配方及制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的体积份数比例:鱼腥草20-30g、冰片3-6g、水牛角10-20g、板蓝根10-30g、黄岑10-15g、黄连6-10g、薄荷2-6g、牛蒡子8-15g、僵蚕4-8g、玄参10-15g、甘草6-10g、桔梗10-15g、柴胡10-18g、连翘8-14g、升麻4-8g、陈皮10-15g、马脖8-12g、蒲公英15-30g。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穴位贴敷中药配方及制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处方中的药物按量抓取后打粉,过100目筛子,在四十八度以下真空烘干,再分成10g一包真空包装备用。

(2)使用时将步骤1得到的药粉使用辅助材料白醋调配成糊状,贴敷天突穴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冰片通过干燥、粗碎、分选、蒸馏冷凝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玄参通过双子叶植物干燥根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桔梗经清洗、干燥、粉碎、加热回流提取三次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柴胡通过除根、须根及泥沙,晒干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穴位贴敷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传统中药方组方原则的基础上添加了部分可以打开皮肤通道的药物(薄荷、冰片),以及辅助材料白醋,它能帮助软化皮肤角质层,帮助药物透过皮肤通道使药物能够顺利通过皮肤吸收,再采用中医针灸原理选选取穴位,通过药物的刺激,调节经气,调动身体自身免疫,再加上药物透皮吸收后本身的效用而使疾病最快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穴位贴敷中药配方,鱼腥草20-30g、冰片3-6g、水牛角10-20g、板蓝根10-30g、黄岑10-15g、黄连6-10g、薄荷2-6g、牛蒡子8-15g、僵蚕4-8g、玄参10-15g、甘草6-10g、桔梗10-15g、柴胡10-18g、连翘8-14g、升麻4-8g、陈皮10-15g、马脖8-12g、蒲公英15-30g。

一种穴位贴敷中药配方及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处方中的药物按量抓取后打粉,过100目筛子,在四十八度以下真空烘干,再分成10g一包真空包装备用。

(2)使用时将步骤1得到的药粉使用辅助材料白醋调配成糊状,贴敷天突穴即可。

冰片通过干燥、粗碎、分选、蒸馏冷凝,所述玄参通过双子叶植物干燥根而成,桔梗经清洗、干燥、粉碎、加热回流提取三次而成,柴胡通过除根、须根及泥沙,晒干而成发明的一种穴位贴敷中药配方及制备方法在于将传统的的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中的渗透力不够采用化学物质辅助的不足进行改进,通过中药的自身作用打开皮肤通道,使药物能通过皮肤自然吸收以此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维持药性的稳定的目的。

将处方中的药物按量抓取后打粉,过100目筛子,在四十八度以下真空烘干,再分成10g一包真空包装备用。使用时将步骤1得到的药粉使用辅助材料白醋调配成糊状,贴敷天突穴即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说明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穴位贴敷中药配方及制配方法,其中鱼腥草20‑30g、冰片3‑6g、水牛角10‑20g、板蓝根10‑30g、黄岑10‑15g、黄连6‑10g、薄荷2‑6g、牛蒡子8‑15g、僵蚕4‑8g、玄参10‑15g、甘草6‑10g、桔梗10‑15g、柴胡10‑18g、连翘8‑14g、升麻4‑8g、陈皮10‑15g、马脖8‑12g、蒲公英15‑30g,本发明的一种穴位贴敷中药配方及制配方法在于将传统的的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中的渗透力不够采用化学物质辅助的不足进行改进,通过中药的自身作用打开皮肤通道,使药物能通过皮肤自然吸收以此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维持药性的稳定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侯伟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侯伟林
技术研发日:2018.12.05
技术公布日:2019.02.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