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耳部硬性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5412发布日期:2019-02-19 18:19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耳部硬性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耳部检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耳部硬性内窥镜。



背景技术:

目前,在耳科临床上,普遍使用额镜、电耳镜以及硬性内窥镜来做检查。

额镜和电耳镜存在以下不足:

1、观察角度受限;

2、耳部结构精细,无法将病变部位视觉放大诊疗;

3、不能将观察到的情况以数字化图像的形式进行成像拍摄。

现有技术中的硬性内窥镜,包括内镜管、外镜管、成像系统和照明系统。内镜管设于外镜管内。外镜管连接成像系统和照明系统,是插入耳道内的部分。利用镜头捕捉图像。具体地,诸如ccd的成像元件装入内窥镜插入体腔中的插入单元的顶端中,捕获体腔内部的图像,然后由处理器装置对图像执行信号处理,并在监视器上显示该信号处理。将耳部病变处的结构按比例放大成像,医生观察图像,并且使用该图像进行诊断。但硬性内窥镜有以下不足:

1、起雾:由于硬性内窥镜属金属质地,经酶液、消毒液浸泡过后表面温度降低,而人体存在体温,当硬性内窥镜进入耳道后,耳道内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凝结在镜头表面,在光的折射作用下看起来像白色的雾,而影响诊疗,传统的解决方法有:①将内镜取出,用碘伏或酒精棉球擦拭后,再次进入耳道使用,但再次进入时,短暂的使用过后,仍会形成雾层;②使用前将内镜浸泡在三十度左右的生理盐水(浸泡液不能重复使用)数分钟后,使其表面温度与体温达到相当,再进入人体进行观察,但需及时加热、更换生理盐水,使得诊疗繁琐;③使用防雾剂,但价格昂贵,使用成本高。

2、不同患者耳道的情况不同(尤其术后患者),造成光的折射成像效果不同,直接影响到成像质量的好坏,亮度太低,图像颜色暗沉、不清晰;亮度太高,造成图像过度曝光。所以,针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耳内情况,在进行检查时,需要根据检查需求进行亮度的调节,以捕捉到最佳图像。但现有的硬性内窥镜光源的调节键在主机,操作者无法在操作过程中随时调整,需停止操作,根据经验调整后,再次开始诊疗,有时无法一次性调整至所需亮度,为诊疗带来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耳部硬性内窥镜,能够迅速解除内窥镜头部的雾气,并能方便地自由调节照明亮度,使得摄取图像清晰,使用方便,节省检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耳部硬性内窥镜,包括物镜部、目镜部、成像适配接头、照明调节连接部、负压除雾部和负压吸附针体,所述的物镜部包括物镜、无间隙套设在物镜外的内镜管和间隙套设在内镜管外的外镜管,外镜管的前端为拍摄头,内镜管和外镜管之间的间隙形成线腔,线腔内设有导光纤维;所述的目镜部包括外壳体和设于外壳体内的目镜,外镜管的后端部伸入外壳体的前端部并与目镜相对接,外壳体与目镜的下端面之间设有通线槽,通线槽的下端固定有照明调节连接部;所述的成像适配接头与摄像机连接线接头对接;所述的照明调节连接部包括外筒体、光线调节片和旋钮,外筒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开槽,光线调节片水平放置,且光线调节片部分设于外筒体内,部分通过开槽位于外筒体外,光线调节片和旋钮啮合连接,外筒体的下端用于连接照明机构;所述的负压除雾部包括负压除雾管和第一橡胶软管,设负压除雾管的前端为除雾头,负压除雾管的后端为连接头,负压除雾管设于外镜管的外壁上,且负压除雾管的除雾头设于外镜管前端旁侧,负压除雾管的后端和第一橡胶软管连接;所述的负压吸附针体通过卡接部卡设在外壳体上。

所述的线腔位于外镜管内的下部,且线腔的右端与通线槽的上端连通。

所述的外壳体的前端设有插口,外壳体的内部设有内镜管卡槽和目镜固定腔,物镜和目镜的中心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所述的外筒体包括由上向下依次成型的上连接筒、椭圆形中筒、侧筒和下连接筒,上连接筒、椭圆形中筒、侧筒和下连接筒的中心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上连接筒的上端与通线槽的下端固定,椭圆形中筒的右侧开设开槽,对应开槽的位置设有连通的侧筒,开槽的上下边框上分别对称设有上限位槽和下限位槽,且在上限位槽和下限位槽之间设有竖轴,竖轴穿设光线调节片中心;所述的光线调节片上设有多个透光区域,透光区域依次首尾连接形成由细变粗的蛇形,且透光区域的透光性依次增强,光线调节片的部分位于椭圆形中筒内,部分位于侧筒内;所述的侧筒内设有旋钮,侧筒的右侧设有开窗,旋钮的部分突出开窗,旋钮通过固定轴与侧筒的上下壁固定。

所述的负压除雾管包括水平向吸管和竖向吸管,水平向吸管的外壁与外镜管的外壁紧密贴合固定,水平向吸管的前端设于外镜管前端旁侧,水平向吸管的后端与竖向吸管的下端连通,竖向吸管的上端外壁上设有环形卡槽,第一橡胶软管的端部内壁设有相匹配的环形卡圈。

所述的负压吸附针体包括依次一体成型设计的针头主体、针头管和连接座,针头主体的后三分之二呈水平状、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呈倾斜状,夹角为150°-160°。

所述的卡接部呈块状,卡接部的下端面与外壳体上端面固定,卡接部的上端面上设有水平设置、两端通透的卡针槽,针头主体设于卡针槽内。

本发明利用物镜部、目镜部和摄像机构进行摄像,并进行拍摄,在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利用负压除雾部,负压除雾部的水平向吸管的前端设于外镜管前端旁侧,能够将人体内的水蒸气吸附进负压除雾管,再通过负压除雾管的后端的第一橡胶软管排放到收集瓶中,从而达到除雾的目的。在进行图像拍摄的时候,角度不同,拍摄头部需要的亮度也不同,此时,通过旋钮对光线调节片进行调节,光线调节片和旋钮啮合连接,转动旋钮的同时,对光线调节片进行小幅度的转动。在光线调节片进行小幅度的转动时,光线调节片上设有多个透光区域,透光区域依次首尾连接形成由细变粗的蛇形,且透光区域的透光性依次增强,如此,可以进行多档位的亮度调节,满足不同情况的拍摄亮度要求。利用负压吸附针体对耳内的污秽物进行吸附清理,由于耳道的结构原因,所以,前端部倾斜的目的是方便医护人员将负压吸附针体伸入耳内操作。当操作完成后,医护人员通过的卡接部,将针头主体设于卡针槽内,防止误伤他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物镜部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照明调节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椭圆形中筒、侧筒、光线调节片和旋钮啮合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负压吸附针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与摄像机连接线接头对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外壳体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物镜部、目镜部、成像适配接头8、照明调节连接部、负压除雾部和负压吸附针体,所述的物镜部包括物镜1、无间隙套设在物镜1外的内镜管2和间隙套设在内镜管2外的外镜管3,外镜管3的前端为拍摄头,内镜管2和外镜管3之间的间隙形成线腔,线腔内设有导光纤维4;所述的线腔位于外镜管3内的下部,且线腔的右端与通线槽7的上端连通。

所述的目镜部包括外壳体5和设于外壳体5内的目镜6,外镜管3的后端部伸入外壳体5的前端部并与目镜6相对接,外壳体5与目镜6的下端面之间设有通线槽7,通线槽7的下端固定有照明调节连接部;如图7所示,所述的外壳体5的前端设有插口51,外壳体5的内部设有内镜管卡槽52和目镜固定腔53,物镜1和目镜6的中心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所述的成像适配接头8与摄像机连接线接头19对接。

如图3-4所示,所述的照明调节连接部包括外筒体9、光线调节片10和旋钮11,外筒体9的侧壁上开设有开槽,光线调节片10水平放置,且光线调节片10部分设于外筒体9内,部分通过开槽位于外筒体9外,光线调节片10和旋钮11啮合连接,外筒体9的下端用于连接照明机构;所述的外筒体9包括由上向下依次成型的上连接筒91、椭圆形中筒92、侧筒93和下连接筒94,上连接筒91、椭圆形中筒92、侧筒93和下连接筒94的中心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下连接筒94与照明接头20连接,上连接筒91的上端与通线槽7的下端固定,椭圆形中筒92的右侧开设开槽,对应开槽的位置设有连通的侧筒93,开槽的上下边框上分别对称设有上限位槽95和下限位槽96,且在上限位槽95和下限位槽96之间设有竖轴97,竖轴97穿设光线调节片10中心;所述的光线调节片10上设有多个透光区域a,透光区域a依次首尾连接形成由细变粗的蛇形,且透光区域a的透光性依次增强,光线调节片10的部分位于椭圆形中筒92内,部分位于侧筒93内;所述的侧筒93内设有旋钮11,侧筒93的右侧设有开窗98,旋钮11的部分突出开窗98,旋钮11通过固定轴99与侧筒93的上下壁固定。

所述的负压除雾部包括负压除雾管和第一橡胶软管12,设负压除雾管的前端为除雾头,负压除雾管的后端为连接头,负压除雾管设于外镜管3的外壁上,且负压除雾管的除雾头设于外镜管3前端旁侧,负压除雾管的后端和第一橡胶软管12连接;所述的负压除雾管包括水平向吸管13和竖向吸管14,水平向吸管13的外壁与外镜管3的外壁紧密贴合固定,水平向吸管13的前端设于外镜管3前端旁侧,水平向吸管13的后端与竖向吸管14的下端连通,竖向吸管14的上端外壁上设有环形卡槽141,第一橡胶软管12的端部内壁设有相匹配的环形卡圈121。

如图5所示,所述的负压吸附针体通过卡接部18卡设在外壳体5上。所述的负压吸附针体包括依次一体成型设计的针头主体15、针头管16和连接座17,针头主体15的后三分之二152呈水平状、前三分之一151与后三分之二152呈倾斜状,夹角为150°-160°。所述的卡接部18呈块状,卡接部18的下端面与外壳体5上端面固定,卡接部18的上端面上设有水平设置、两端通透的卡针槽,针头主体15设于卡针槽内。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正常使用时,整个内窥镜需要提前消毒,才能使用。消毒时,需要将第一橡胶软管12拆卸,并将负压吸附针体拆卸下来,再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通过成像适配接头8与摄像机连接线接头对接,如图6所示,通过图6的分解图可以看出,成像适配接头8与摄像机连接线接头通过套接配合可拆卸连接,成像适配接头8嵌入摄像机连接线接头内部,拆卸安装方便,便于消毒。同时,再将第一橡胶软管12安装,安装完成后,便可进行检查操作。

当内窥镜的外镜管3伸入到外耳内时,由于人体内存在水蒸气,同时,由于人体的温度高于内窥镜的温度,温度差使得镜面表层容易凝结水气,形成雾层。由于本装置设置了负压除雾部,负压除雾管包括水平向吸管13和竖向吸管14,水平向吸管13的外壁与外镜管3的外壁紧密贴合固定,水平向吸管13的前端设于外镜管3前端旁侧,能够将人体内的水蒸气吸附进负压除雾管,再通过负压除雾管的后端的第一橡胶软管12排放到收集瓶中,从而达到除雾的目的。其中,水平向吸管13的后端与竖向吸管14的下端连通,与外镜管3一体成型设计,均采用不锈钢材质,竖向吸管14的上端外壁上设有环形卡槽141,第一橡胶软管12的端部内壁设有相匹配的环形卡圈121。环形卡槽141与环形卡圈121的配合,使得第一橡胶软管12与竖向吸管14能够方便的拆卸。

在进行图像拍摄的时候,角度不同,拍摄头部需要的亮度也不同,此时,通过旋钮11对光线调节片10进行调节,光线调节片10和旋钮11啮合连接,转动旋钮11的同时,对光线调节片10进行小幅度的转动。转动原理为:椭圆形中筒92的右侧开设开槽,开槽的上下边框上分别对称设有上限位槽95和下限位槽96,上限位槽95和下限位槽96位于开槽的最凸出的点位置,且在上限位槽95和下限位槽96之间设有竖轴97,竖轴97穿设光线调节片10中心,光线调节片10以竖轴97为支撑,进行转动。椭圆形中筒92的短轴的长度略大于光线调节片10的半径,同时,在对应开槽的位置设有连通的侧筒93,如此才能使得光线调节片10在椭圆形中筒92和侧筒93内转动。其次,在侧筒93的右侧设有开窗98,旋钮11的部分突出开窗98,旋钮11通过固定轴99与侧筒93的上下壁固定,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指与旋钮11接触,给予外界的动力。在光线调节片10进行小幅度的转动时,如图4所示,光线调节片10上设有5个透光区域a,透光区域a依次首尾连接形成由细变粗的蛇形(具体说为u型),且透光区域a的透光性依次增强,如图4所示,第一个透光区域a-1的透光眼较密,且第一个透光区域a-1较细,逐渐的,透光眼密度变小,且透光区域的面积也在增大,最后一个区域a-5,完全无遮挡,透光性最强,亮度最高,再进行旋转,达到照明关闭的状态,即初始状态。如此,可以进行多档位的亮度调节,满足不同情况的拍摄亮度要求。

同时,利用负压吸附针体对耳内的污秽物进行吸附清理,由于针头主体15的后三分之二呈水平状、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呈倾斜状,夹角范围可以选择在150°-160°,由于耳道的结构原因,所以,前端部倾斜的目的是方便医护人员将负压吸附针体伸入耳内操作。当操作完成后,医护人员通过的卡接部18,将针头主体15设于卡针槽内,防止误伤他人。卡接部18的下端面与外壳体5上端面固定,卡接部18的上端面上设有水平设置、两端通透的卡针槽,针头主体15设于卡针槽内。

其中,负压吸附针体和负压除雾部所引入的负压气体通过一个三通管连接,三通管的出气口与检测室的负压装置连接,三通管的另外两个口分别于负压吸附针体和负压除雾部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