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支气管炎的中药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13948发布日期:2019-03-27 11:05阅读:6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支气管炎的中药丸,属中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支气管炎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多数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主要为鼻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风疹病毒等。较常见的细菌为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杆菌、沙门氏菌和白喉杆菌等。此外,气候突变、粉尘、烟雾和刺激性气体也能引起支气管炎。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特征,支气管炎又分慢性支气管炎和急性支气管炎两种,急性支气管炎以流鼻涕、发热、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并有声音嘶哑、喉痛、轻微胸骨后摩擦痛,初期痰少,呈粘性,以后变为脓性;烟尘和冷空气等刺激都能使咳嗽加重。慢性支气管炎主要变形为长期咳嗽,特别是早晚咳嗽加重,如果继发感染则发热、怕冷,咳脓痰,冬季是此病的高发季节。

目前对支气管炎的治疗多以西药为主,西药对人体具有较大的副作用,而在中药领域内,没有较好的药物能有效的治疗支气管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见效快、服用方便、标本兼治,且治愈率高,愈后不易复发的治疗支气管炎的中药丸。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支气管炎的中药丸,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桂枝4—8党参13—17黄芪20—28

白茯苓10—15炙前胡4—8炙白前4—8

黄芩8—15蔓荆子4—10浮海石7—1

旋覆花5—10半夏5—13陈皮5—10

炙甘草4—10桔梗5—9瓜蒌根5—10

瓜蒌皮5—10炒杏仁5—10苍术5—14

白术8—15麻黄5—10大贝母8—15

炙款冬花10—16紫苏子5—10

将上述各原料药称量好之后,按常规方式微波加热消毒4分钟,再用粉碎机粉碎过100目筛并干燥,按质量比1:1加入炼蜜,制成蜜丸,每丸重5—6克。

所述的治疗支气管炎的中药丸,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桂枝5—7党参14—16黄芪22—26

白茯苓10—14炙前胡4—7炙白前4—7

黄芩8—12蔓荆子5—10浮海石7—13

旋覆花5—8半夏8—13陈皮5—7

炙甘草4—7桔梗5—7瓜蒌根5—7

瓜蒌皮5—7炒杏仁5—7苍术7—12

白术8—12麻黄5—7大贝母8—12

炙款冬花10—12紫苏子5—7

所述的治疗支气管炎的中药丸,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桂枝6党参15黄芪25

白茯苓12炙前胡5炙白前5

黄芩10蔓荆子6浮海石10

旋覆花5半夏9陈皮6

炙甘草5桔梗6瓜蒌根6

瓜蒌皮6炒杏仁6苍术9

白术10麻黄6大贝母10

炙款冬花12紫苏子6

本发明的各原料药的功效与作用机理如下: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炒后健脾和中功效增强。《医学启源》记载:“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主要有:调整胃肠运动功能和抗溃疡。

白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白茯苓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功能侧重渗湿健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炙甘草:甘、温。归心、肺、胃、脾经。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动,脉结代。炙甘草偏于润肺和中,补脾益气。

桂枝: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桂枝有降温、解热作用;煎剂及醇浸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所含挥发油能刺激汗腺、扩张血管,还能利尿、强心、止咳、祛痰等;所含桂皮醛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

党参:甘,平。补中益气,和胃生津,祛痰止咳。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四肢无力,心悸,气短,口干,自汗,脱肛,阴挺。党参具有益气补中,生津养血的作用,是经常使用的补气中药。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黄芪:性温,味甘。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炙前胡:味苦、辛,性微寒,具有散风清热、降气化痰的功效。多用于风热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咯痰黄稠等。

炙白前:辛,苦,微温。归肺经。用于祛痰降气止咳:主治肺气壅实,痰多而咳嗽不爽,气逆喘促,无论偏寒,偏热,随证配伍均可使用。

黄芩:味苦,平,入心、肺、胆、大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归肺、膀胱、肝经。其主要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处关节。常用于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

浮海石:咸,寒。归肺;肾;肝;大肠经,其主要功效是清肺火,化老痰,软坚,通淋。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于肺热咳嗽,痰稠色黄,咯血,支气管炎,淋巴结结核。

旋覆花:味苦、辛、咸,性温。入肺、肝、胃经。功能: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软坚。主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大腹水肿。

半夏:辛,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

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用于胸腹胀满等症。橘皮辛散通温,气味芳香,长于理气,能入脾肺,故既能行散肺气壅遏,又能行气宽中,用于肺气拥滞、胸膈痞满及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等症。常与木香、枳壳等配伍应用。

桔梗:平,辛;苦,归肺、胃经。具有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之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瓜蒌根:味甘、性寒。有润肺祛痰、利气宽胸作用。润肺,化痰,散结,润肠。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

瓜蒌皮:甘,寒。归归肺、胃经。清化热痰,利气宽胸。用于痰热咳嗽,胸闷胁痛。

炒杏仁:苦,微温;有小毒。有镇咳平喘、防癌消炎、镇痛、美容抗衰老的功效,能促进皮肤微循环,使皮肤红润光泽。可治疗咳嗽、喉痹咽痛、喘促胸满、肠燥便秘、虫毒疮疡等疾病。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辟秽。用于脘腹胀痛,泄泻,水肿,风湿痹痛,脚气痿躄,风寒感冒,雀目。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大贝母:苦,微寒。归肺、脾经。能够解毒,散结,消肿。用于乳痈,瘰疬,痰核。

炙款冬花:味辛;微甘;性温;入肺经。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劳嗽咳血。润肺下气,化痰止嗽。治咳逆喘息,喉痹。《本经》《本经》: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

紫苏子:味辛,性温。归肺经。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克服现有一些治疗支气管炎药物的不足,本发明方剂中,君药炙前胡、大贝母、炙款冬花、紫苏子、炒杏仁、麻黄、瓜蒌皮散风清热、降气化痰,润肺下气,化痰止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臣药桂枝、炙白前、旋覆花、桔梗、黄芩、半夏、瓜蒌根、陈皮共奏降温、解热,降气止咳,消痰、行水之效,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具有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之功效;佐药苍术、白术、黄芪燥湿健脾,补气固表、祛风散寒、健脾益气,使药浮海石、炙甘草、党参、白茯苓、蔓荆子清肺火,化老痰、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全方治则清晰、配伍合理,具有益气温中、祛风散寒、化痰除满等功效,且疗效好、见效快、服用方便、安全可靠、原料天然易得,对支气管炎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

本发明为内服药物,用温开水送服,每天早、中、晚餐前1小时各服2丸,15天为1个疗程。

多年来,本发明治慢性胃炎及胃溃疡300例疗效显著,有效率100%,治愈率96.7%,治愈后不复发。报告如下:

临床病例:300例,男160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最短的三个月,最长的2年。女,140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最短的两个月,最长的3年。

30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为75人,分为对照组、实施例1组、实施例2组、实施例3组,对照组采用西药阿莫西林治疗,按照说明书服用。实施例1组、实施例2组、实施例3组采用本发明各实施例药物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时间为3个疗程。

疗效判定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将临床疗效分为四个等级:

治愈:症状消失;

显效:症状明显减退;

有效:症状减轻,

无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复发率=复发病例人数/总病例人数

治疗结果如下表:

由上述临床数据可见,本发明对治疗支气管炎具有很好的疗效。

具体实施方式

该治疗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中药丸,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将上述各原料药称量好之后,按常规方式微波加热消毒4分钟,再用粉碎机粉碎过100目筛并干燥,按质量比1:1加入炼蜜,制成蜜丸,每丸重5—6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