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69514发布日期:2019-04-20 05:43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胶粘带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经常由于各种突发情况,导致身体局部出现出血现象,现有止血的方法,通常采用医用纱布或者棉花按压住出血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凝血作用后,再移除纱布或者棉花;另外,部分局部微型创伤手术的术后一段时间内,需要病人家属长时间按压手术伤口,以防伤口出血现象的发生,在此过程中,往往由于按压点的偏离,容易造成伤口出现二次伤害。

采用胶粘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止伤口发生二次出血的伤害,而目前用于创面止血治疗的胶粘产品中,最常见的就是创可贴。它实际上是一种含有背衬的胶黏剂,但是出血和创伤是伴随在一起的,因此,临床上需要一种既具有止血功效,又具有促进伤口愈合功效的胶粘剂,通过将其复合在无纺布上,使其方便快捷的进行止血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将脂肪族聚碳酸酯与二甲基硅氧烷在引发剂的作用下进行共聚反应,得到的共聚物作为基础胶粘剂,外贴于皮肤的伤口处;通过二甲基硅氧烷的表面生物化处理,使得胶粘剂不仅可以促进伤口愈合,改善皮肤疤痕的外观,同时保持皮肤的润湿性;通过脂肪族聚碳酸酯聚季铵盐改性,不仅使制备得到的医用胶粘带具有杀菌作用,同时起到止血作用。本发明的医用胶粘带通过共聚反应后,单体几乎无残留,从而不会造成使用过程中,由于残留的单体物质溶于血液中,造成机体组织的二次伤害,并且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二甲基硅氧烷表面生物化处理:将0.2~3.6份生物处理剂添加至由1~10份聚甲基酸羟乙酯和23~68份二甲基硅氧烷组成的混合溶液中,高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得到表面生物化处理的二甲基硅氧烷;

s2脂肪族聚碳酸酯改性处理:将1.2~2.7份聚季铵盐和0.5~4份分散剂添加至30~50份脂肪族聚碳酸酯中,加热至熔融状态后,进行高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再加入0.8~5份明胶,继续搅拌1h后,得到聚季铵盐改性脂肪族聚碳酸酯;

s3胶粘剂的制备:将1.2~3.5份引发剂、0.5~1.2份增韧剂、10~35份生物化处理的二甲基硅氧烷和18~55份聚季铵盐改性脂肪族聚碳酸酯加入反应釜中进行共聚反应,得到复合胶粘剂,通过挤出式涂布机将所述复合胶粘剂涂覆在无纺布基材上;

s4制备医用胶粘带:设置烘道温度70℃,辊压温度为90℃,辊压压力为15mpa,车速为8m/min,进行离型膜的覆膜加工操作,利用收卷装置进行收卷后,得到所述医用胶粘带。

聚季铵盐改性后的脂肪族聚碳酸酯,通过阳离子季铵盐与呈电性的蛋白质的作用,及静电力、氢键力的协同作用,吸附血液中带负电的蛋白质及皮肤伤口处的细菌,使伤口起到止血的作用,同时由于细胞壁上产生的室阻效应,导致细菌生长受抑而死亡,也可以起到杀菌作用。

另外,通过高分子水溶胶聚甲基酸羟乙酯在皮下发生的钙化现象,及人体出血点的凝血及蛋白质吸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伤口的愈合作用;通过二甲基硅氧烷的表面生物化处理,使得胶粘剂不仅可以促进伤口愈合,改善皮肤疤痕的外观,同时保持皮肤的润湿性。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的生物处理剂溶于ph=3的稀盐酸中,经121℃15分钟高压灭菌后得到。经过高压灭菌后的生物处理剂更好的保持活性,促进伤口愈合。

优选的,所述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分子量为5000~8000。通过聚碳酸酯的分子量调控,不仅可以使脂肪族聚碳酸酯保持良好的胶粘性能,同时能够与二甲基硅氧烷进行进一步的嵌段共聚反应,从而使其具有微相分离的作用,使其更佳均匀的分布在伤口处。

优选的,所述生物处理剂为乳酸链球菌素、橡胶素、纳他霉素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的,所述生物处理剂为乳酸链球菌素。

优选的,所述引发剂为二丁基氧化锡、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二氯二丁基锡、三丁基乙酸锡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增韧剂为聚碳酸酯接枝马来酸酐和/或聚碳酸酯接枝羧酸。

优选的,所述分散剂为聚乙烯醇及其共聚物,所述聚乙烯醇共聚物为聚碳酸酯-聚乙烯醇共聚物、聚乙烯-聚乙烯醇共聚物、聚苯乙烯-聚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涂布后得到的胶粘层厚度为5~25um。

优选的,所述聚季铵盐为聚季铵盐31、聚季铵盐32、聚季铵盐33、聚季铵盐37、聚季铵盐46、聚季铵盐47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医用胶粘带,能有效止血、吸收渗液、促进伤口愈合、防止伤口感染、粘着性能较好,外贴于出血伤口处,对皮肤无损伤,具有效果好、起效快、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

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方法操作简便、易推广,能确保所得胶粘带中的活性成分不受影响。

本发明所制备得到的医用胶粘带与皮肤的生物相容性好,增加吸湿性、透气性,解决拉皮、疼痛、不能反复粘贴、内聚力不足导致残胶、溢胶、背衬渗胶等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二甲基硅氧烷表面生物化处理:将0.2份乳酸链球菌素添加至由1~10份聚甲基酸羟乙酯和23份二甲基硅氧烷组成的混合溶液中,高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得到表面生物化处理的二甲基硅氧烷;

s2脂肪族聚碳酸酯改性处理:将1.2份聚季铵盐31和0.5份聚碳酸酯-聚乙烯醇共聚物添加至30份脂肪族聚碳酸酯中,所述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分子量为5000,加热至熔融状态后,进行高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再加入0.8份明胶,继续搅拌1h后,得到聚季铵盐改性脂肪族聚碳酸酯;

s3胶粘剂的制备:将1.2份二丁基氧化锡、0.5份聚碳酸酯接枝马来酸酐、10份生物化处理的二甲基硅氧烷和18份聚季铵盐改性脂肪族聚碳酸酯加入反应釜中进行共聚反应,得到复合胶粘剂,通过挤出式涂布机将所述复合胶粘剂涂覆在无纺布基材上,涂布后得到的胶粘层厚度为5um;

s4制备医用胶粘带:设置烘道温度70℃,辊压温度为90℃,辊压压力为15mpa,车速为8m/min,进行离型膜的覆膜加工操作,利用收卷装置进行收卷后,得到所述医用胶粘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二甲基硅氧烷表面生物化处理:将2.1份橡胶素溶于ph=3的稀盐酸中,经121℃15分钟高压灭菌后,再添加至由4.5份聚甲基酸羟乙酯和46份二甲基硅氧烷组成的混合溶液中,高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得到表面生物化处理的二甲基硅氧烷;

s2脂肪族聚碳酸酯改性处理:将1.9份聚季铵盐33和2.5份聚乙烯醇添加至40份脂肪族聚碳酸酯中,所述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分子量为6000,加热至熔融状态后,进行高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再加入2.5份明胶,继续搅拌1h后,得到聚季铵盐改性脂肪族聚碳酸酯;

s3胶粘剂的制备:将2.0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8份聚碳酸酯接枝羧酸、24份生物化处理的二甲基硅氧烷和36份聚季铵盐改性脂肪族聚碳酸酯加入反应釜中进行共聚反应,得到复合胶粘剂,通过挤出式涂布机将所述复合胶粘剂涂覆在无纺布基材上,涂布后得到的胶粘层厚度为15um;

s4制备医用胶粘带:设置烘道温度70℃,辊压温度为90℃,辊压压力为15mpa,车速为8m/min,进行离型膜的覆膜加工操作,利用收卷装置进行收卷后,得到所述医用胶粘带。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二甲基硅氧烷表面生物化处理:将3.6份纳他霉素添加至由10份聚甲基酸羟乙酯和68份二甲基硅氧烷组成的混合溶液中,高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得到表面生物化处理的二甲基硅氧烷;

s2脂肪族聚碳酸酯改性处理:将2.7份聚季铵盐46和4份聚乙烯-聚乙烯醇共聚物添加至50份脂肪族聚碳酸酯中,所述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分子量为8000,加热至熔融状态后,进行高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再加入5份明胶,继续搅拌1h后,得到聚季铵盐改性脂肪族聚碳酸酯;

s3胶粘剂的制备:将3.5份二氯二丁基锡、0.6份聚碳酸酯接枝马来酸酐、0.6份聚碳酸酯接枝羧酸、35份生物化处理的二甲基硅氧烷和55份聚季铵盐改性脂肪族聚碳酸酯加入反应釜中进行共聚反应,得到复合胶粘剂,通过挤出式涂布机将所述复合胶粘剂涂覆在无纺布基材上,涂布后得到的胶粘层厚度为25um;

s4制备医用胶粘带:设置烘道温度70℃,辊压温度为90℃,辊压压力为15mpa,车速为8m/min,进行离型膜的覆膜加工操作,利用收卷装置进行收卷后,得到所述医用胶粘带。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似,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s1二甲基硅氧烷表面生物化处理:将1.2份乳酸链球菌素和2.0份橡胶素添加至由8份聚甲基酸羟乙酯和42份二甲基硅氧烷组成的混合溶液中,高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得到表面生物化处理的二甲基硅氧烷。

所述步骤s3所制得的胶粘层厚度为8um。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似,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s2脂肪族聚碳酸酯改性处理:将1.2份聚季铵盐32、1.5份聚季铵盐47和3.1份聚苯乙烯-聚乙烯共聚物添加至46份脂肪族聚碳酸酯中,所述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分子量为7000,加热至熔融状态后,进行高速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再加入3.5份明胶,继续搅拌1h后,得到聚季铵盐改性脂肪族聚碳酸酯。

所制得的医用胶粘带,胶粘层厚度为22um。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似,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乳酸链球菌素先溶于ph=3的稀盐酸中,经121℃15分钟高压灭菌后得到。

所制得的医用胶粘带,胶粘层厚度为16um。

对比例1

本实施例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似,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二甲基硅氧烷未进行表面生物化处理。

对比例2

本实施例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似,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s2中的脂肪族聚碳酸酯未进行聚季铵盐改性处理。

对比例3

本实施例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似,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s2中的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分子量为1000。

对比例4

本实施例医用胶粘带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似,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s2中的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分子量为12000。

将实施例1~6和对比例1~2的医用胶粘带进行相关性能测试,其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1)180度剥离力的性能测试按照gb/t2792进行;

2)止血性能测试:将每个实施例或者对比例制备的样品随机针对血样采集的患者进行外贴,观察皮肤表面渗血情况,如1分钟内止血完成,皮肤表明无明显血迹,采用√标记,标明止血性能良好,如果1分钟无法进行有效止血,或者皮肤表面出现明显血迹,则采用×标记;

3)抗菌性测试:根据国家标准gb15979-1995《产品抑菌和杀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方法》中规定进行;

4)吸汗性测试:将每个样品固定在测试者的手臂上。受试者在40℃/95%r.h.条件下待1小时后,肉眼观测胶粘状态。将没有完全剥离的样品采用√标记,其余则采用×标记;

5)皮肤刺激性测试:当测试样品在测试者的手臂上粘贴12小时后,从测试者的手臂上剥离样品时的疼痛。当剥离时没有疼痛或有轻微感觉但不疼时,采用√标记,当有明显疼痛感时,采用×标记。

表1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