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2味中药的制备方法及用途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57249发布日期:2019-03-20 00:09阅读:19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由12味中药制备而成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由于人们不良生活习惯(饮食、吸烟、运动量少等),年龄上的增长,机体的老化尤其重要脏器(比如肝脏等)的老化衰退,疾病等诸多因素,缺乏对身心健康的保养,引起高脂血症肝功能异常的亚健康人群逐年增多,尤其是中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凸显。目前公认的血脂代谢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基础。近年来,高脂血症患病率随着饮食结构改变而不断升高,并向年轻化趋势发展,成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诱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全国18岁以上的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据此推算全国18岁以上年龄血脂异常者多达1.6亿。因此,对高脂血症的积极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上常用的西药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会引起肝肾功能异常、肌肉损害的副作用,尤其是患者既存在高脂血症又有肝功能异常时临床治疗更是难点。最新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血脂代谢异常,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以及斑块形成是反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现代中医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以整体为指导采用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的治疗方式,能更好的发挥降低血脂、保护受损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近年来,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应用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助于斑块缩小,有利于延缓病程进展,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医疗市场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单一品种的中药制剂比较多,而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肝功能异常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症中药胶囊文献报道稀少。

中国专利20151050484.x公开了一种9味处方:柴胡113克、茵陈76克、金钱草76克、大黄45克、延胡索76克、郁金113克、当归152克、枳壳30克、甘草38克,具有降低甘油三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降低由脂肪肝引起的血糖升高等药理作用。9味配方主要用于治疗高脂血症、脂肪肝以及肝功能异常的人群。

本发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当归、郁金、毛冬青、刺五加、泽泻、柴胡、茵陈、延胡索、决明子、大黄、枳壳、甘草12味配方制备成的纯中药“脉斑灵”胶囊。是在9味药的基础上,去掉一味中草药金钱草增加毛冬青、刺五加、泽泻、决明子4味中草药,并适当调整配方剂量研制成功的。不仅对治疗高脂血症、脂肪肝、肝功能异常人群疗效显著,对预防和治疗气虚血瘀及气滞血瘀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人群同样疗效显著。

本发明在制备过程中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和微波萃取技术联合的制备方法,优化和改进传统的中药制备工艺,为中药制剂的制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斑块的纯中药制剂“脉斑灵”胶囊的制备方法及用途。中药“脉斑灵”胶囊由以下12味中药原料药制备而成:当归、郁金、毛冬青、刺五加、泽泻、柴胡、茵陈、延胡索、决明子、大黄、枳壳、甘草。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和微波萃取技术联合应用,首先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应用wzj-16b1振动式超微粉碎机(济南倍利粉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将12味中草药粉碎成粉末;在容器中将组方中当归、郁金、柴胡、茵陈、延胡索、决明子6味中草药粉未按一定组份混合,加入盛有50%乙醇的溶器中浸泡,粉液体积比为1:5~10,搅拌1~2小时;然后采用微波萃取技术,将容器放置于neos微波萃取仪中(意大利迈尔斯通公司)进行萃取,微波功率为400~500w,温度60~80℃,时间为10~20min;将萃取液浓缩为密度1.20的清膏,与超微粉碎后的毛冬青、刺五加、泽泻、大黄、枳壳、甘草按一定组份混合过800目筛的6味中草药粉末充分搅拌,混合成软材,用20目筛网制成细小颗粒,在50~60℃温度下进行减压干燥,整粒,灌装胶囊,0.3g/粒,150粒/瓶。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它在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前提下,结合中药物料的特点,采用现代粉体技术,将中药材、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制剂微粉化。目前比较公认的中药超微粉的粒径范围是0.1~75μm,粒度分布中心d50为10~15μm。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用物理的方法来克服物料内部的结合力,使其达到一定粒度。一般包括对物料的冲击、碰撞、摩擦、剪切、研磨和同步断裂等。选择粉碎方法时,需根据物料的性质和要求的粉碎程度而定。粒度较大或中等的坚硬物料采用压碎、冲击方式;粒度较小的坚硬物料采用压碎、冲击、碾磨方式;粉状或泥状物料采用剪切、压碎、碾磨方式;韧性物料采用剪切或快速打击的方式。

超微粉碎技术的优点:超微粉碎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具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色,而且有改善中药加工性能;提高中药制剂的均匀性,改善中药制剂的批间稳定性,从而确保中成药批间疗效的一致性;加快中药活性成分的溶出、提高溶出率,使吸收速度和程度增大,从而提高中药制剂的效应强度和起效速度,打破长期以来“中药起效慢、作用强度低”的思维定势;减少用药剂量,节约原料药材,有利于缓解中药材、尤其是濒危中药材资源紧张的局面,有利于中医药的持续发展等优势。

微波萃取技术的来源:1986年,匈牙利学者ganzler等首次报道利用微波能从土壤、种子、食品、饲料中分离各种类型的化合物。利用电磁场的作用使固体或半固体物质中的某些有机物成分与基体有效的分离,并能保持分析对象的原本化合物状态的一种分离方法。

微波萃取法的具体原理:微波是一种携带能量的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渗透和吸收的现象。而微波萃取中药的有效成分的技术方法主要利用微波来提高药材成分提取分离的效率,微波的穿透性作用于一定的基质,利用其强烈的热效应,对植物细胞的内部进行加热,使极性分子接受微波辐射能量后,分子偶极旋转碰撞而产生热效应,实现由内向外的热量传递,使细胞内的水分子吸收微波而升温,进而使细胞内压增大,当内部的压力严重超过细胞壁的空间,细胞壁破裂,细胞内有效成分自动流出扩散到萃取溶剂中而被溶解,使溶剂的使用率和回收率提高,所得的中药材提取物的质量能够被保证。

本发明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较具有的优点:微波能使物质产生很强的内热效应,内外同时加热,无热阻,加热速度快,且不需要使用蒸气作为热源,节能效果显著;提取温度60~70℃,提取时间短,使提取率和目标组分含量提高,药渣中有效成分残存量大大降低,药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微波是交变频电磁波,随电流而产生,其功率密度可调节控制,提取温度、时间、流量、压力等参数可通过传感器、变频器调节控制,利于实现自动化控制和连续化操作。

将超微粉碎技术和微波萃取技术联合应用优点:使中草药植物细胞的破壁率达到100%,粉体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加大有效成分的提出;减少50-80%萃取溶剂的用量,有效成分能一次提出,较一般萃取能节省90%时间;提高机体对药物成分的吸收;对环境不产生污染;彻底解决了传统中药的“粗、大、黑”问题;加入超微粉碎的细粉能提高该方剂的疗效,提高该胶囊的崩解时限,增加药物吸收率,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有利于提高药效;减少药物剂量,使本发明“斑脂灵”胶囊的剂量由原来的0.5g/粒降到0.3g/粒;节约原料药材,有利于缓解中药材、尤其是濒危中药材资源紧张的局面。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的中药“脉斑灵”胶囊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药制备而成:

当归140-160g、郁金110-130g、毛冬青90-110g、刺五加80-100g、泽泻110-130g、柴胡70-90g、茵陈70-90g、延胡索70-90g、决明子80-100g、大黄40-50g、枳壳35-45g、甘草35-45g。

最优选的,本发明所述的中药“脉斑灵”胶囊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药制备而成:

当归150g、郁金120g、毛冬青100g、刺五加90g、泽泻120g、柴胡80g、茵陈80g、延胡索80g、决明子90g、大黄45g、枳壳40g、甘草40g。

本发明“脉斑灵”胶囊组方中各味中草药的功效:

当归: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显著抑制血栓的形成;对红、白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降血脂、减少肝脏合成胆固醇;利胆、保肝;增强机体免疫、抗炎、抑制炎症后肉芽增生。

郁金:有利胆、保肝的作用、可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又可抗心律失常。

刺五加:辛苦温,益气健脾,养心补肾,壮筋骨祛风湿。现代研究:能增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可改善心脑的缺血性损伤,显著抑制血小板积聚而抗血栓形成,促进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而促进损伤组织的再生。本方用其健脾益气,脾健则可化湿,气充则可利于活血药发挥化瘀祛瘀作用,因为气为血之帅。

毛冬青:辛苦寒,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本药可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抗炎。

决明子:甘苦咸,微寒。清肝明目,兼益肾阴。决明子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有保肝作用,对疗效有促进作用。泽泻:甘淡寒,利水渗湿泻热,泽泻明显降血脂,其降血脂作用强于山楂,本药具有抗脂肪肝,并有抗炎作用。

延胡索: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柴胡:抗炎、提高免疫功能,可使免疫抑制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有保肝和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利胆);可降血清胆固醇;有解热、镇静作用。

大黄:有利胆、保肝和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清热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本发明的“脉斑灵”胶囊,其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采用超微技术将当归、郁金、毛冬青、刺五加、泽泻、柴胡、茵陈、延胡索、决明子、大黄、枳壳、甘草12味中草药进行粉碎,制成中草药粉末;

2.将超微粉碎后的当归、郁金、柴胡、茵陈、延胡索、决明子6味中草药粉未按一定组份混合,加入盛有50%乙醇的溶器中浸泡,粉液体积比为1:5~10,搅拌1~2小时;

3.将容器放置于微波萃取仪中进行萃取,微波功率为400~500w,温度60~80℃,时间为10~20min,将萃取液浓缩为密度1.20的清膏;

4.将超微粉碎后的毛冬青、刺五加、泽泻、大黄、枳壳、甘草6味中草药粉末,按一定组份混合,过800目筛;

5.将清膏倒入药粉中,混合成软材,用20目筛网制成细小颗粒;

6.将颗粒进行干燥,温度控制在50~60℃;

7.将干燥好的颗粒进行整粒;

8.将整完的颗粒进行胶囊灌装,0.3g/粒,150粒/瓶。

本发明的“脉斑灵”胶囊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利湿。用于预防和治疗气虚血瘀及气滞血瘀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高脂血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当归150g、郁金120g、毛冬青100g、刺五加90g、泽泻120g、柴胡80g、茵陈80g、延胡索80g、决明子90g、大黄45g、枳壳40g、甘草40g。

制备方法:

1.12味中草药,应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机进行粉碎,过200目筛,制备成颗径为75um以下粉末。

2.将超微粉碎后的12味中草药粉未按一定组份混合,加入盛有50%乙醇的溶器中浸泡1~2小时,粉液体积比为1:5~10,不断搅拌。

3.将容器放置于微波萃取仪中进行萃取,微波功率为400~500w,温度60~80℃,时间为15min。

4.将萃取液,在60℃温度下进行减压干燥成粉未,灌装胶囊,0.3g(以中药材重量计)/粒,150粒/瓶。

实施例2

当归160g、郁金130g、毛冬青110g、刺五加100g、泽泻130g、柴胡90g、茵陈90g、延胡索90g、决明子100g、大黄50g、枳壳45g、甘草45g

制备方法:

1.12味中草药,应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机进行粉碎,过200目筛,制备成颗径为75um以下粉末。

2.将超微粉碎后的12味中草药粉未按一定组份混合,加入盛有50%乙醇的溶器中浸泡1小时,粉液体积比为1:5~10,并不断搅拌。

3.将容器放置于微波萃取仪中进行萃取,微波功率为500w,温度65℃,时间为20min。

4.将萃取液浓缩后,放入喷雾干燥设备中干燥,进风温度控制在150℃以下,出风温度控制在120℃以下。

5.将干燥好的膏粉过200目筛制得颗径为75um以下的粉未,灌装胶囊,0.3g/粒,150粒/瓶。

实施例3

1.采用超微技术将当归140g、郁金110g、毛冬青90g、刺五加80g、泽泻110g、柴胡70g、茵陈70g、延胡索70g、决明子80g、大黄40g、枳壳35g、甘草35g12味中草药进行粉碎,制成中草药粉末;

2.将超微粉碎后的当归、郁金、柴胡、茵陈、延胡索、决明子6味中草药粉未按一定组份混合,加入盛有50%乙醇的溶器中浸泡,粉液体积比为1:5~10,搅拌1~2小时;

3.将容器放置于微波萃取仪中进行萃取,微波功率为400~500w,温度60~80℃,时间为10~20min,将萃取液浓缩为密度1.20的清膏;

4.将超微粉碎后的毛冬青、刺五加、泽泻、大黄、枳壳、甘草6味中草药粉末,按一定组份混合,过800目筛;

5.将清膏倒入药粉中,混合成软材,用20目筛网制成细小颗粒;

6.将颗粒进行干燥,温度控制在50~60℃;

7.将干燥好的颗粒进行整粒;

8.将整完的颗粒进行胶囊灌装,0.3g/粒,150粒/瓶。

实施例4

1.用万能粉碎机将当归、郁金、柴胡、茵陈、延胡索、决明子6味中草药按一定组份混合,粉碎成粗颗粒,加入盛有50%乙醇的溶器中浸泡,颗粒液体积比为1:5~10,搅拌1~2小时;

2.将容器放置于微波萃取仪中进行萃取,微波功率为400~500w,温度60~80℃,时间为10~20min,将萃取液浓缩为密度1.20的清膏;

3.采用超微粉碎技术成果将毛冬青、刺五加、泽泻、大黄、枳壳、甘草6味中草药按一定组份混合,粉碎成粉末,过800目筛;

4.将清膏倒入药粉中,混合成软材,用20目筛网制成细小颗粒;

5.将颗粒进行干燥,温度控制在50~60℃;

6.将干燥好的颗粒进行整粒;

7.将整完的颗粒进行胶囊灌装,0.3g/粒,150粒/瓶。

以下通过实验数据,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动物实验研究:

本发明胶囊具有降低甘油三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促进机体生成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降低由脂肪肝引起的血糖升高等药理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动物:wistar雄性大鼠,购于佳木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重190~250g,中药复方:柴胡、茵陈、金钱草、大黄、延胡索、郁金、当归由具有资深经验的中医技师配置提供。动物用药辛伐他汀、凯西莱、丙基硫氧嘧啶购于佳木斯医学院药店批号:080122。胆固醇(cholester01):购自北京奥博星生物有限公司。猪油:自备。免疫试剂盒分别购于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

1.2实验动物分组及方法饲料配方:77%基础饲料+10%猪油+5%蛋黄粉+2%胆固醇+5%蔗糖+0.5%胆酸钠+0.5%丙基硫氧嘧啶。50只wistar大鼠高脂饮食喂养6周后,随机抽取6只处死。游离肝脏镜下观察可见脂肪滴形成,证实造模成功。将剩余44只大鼠编号,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组、辛伐他汀组、凯西莱组。分别以蒸馏水、复方中药、辛伐他汀、凯西莱灌胃治疗。动物给药量的标准参照陈奇主编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计算,人的体重按60kg计算,公式:db=da×0.018×5,da、db分别为人、大鼠的每公斤体重剂量(mg/kg),中药浓度10.8g/100ml,辛伐他汀浓度18mg/100ml、凯西莱1.08g/100ml。容量:1ml/100g。

1.3标本的采集和检测灌胃满4w.禁食12h后,断头取血。静置10min,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上层血清,tg、tc、hdl-c、alt、ast、glu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ins、tnf、leptin采用放免方法测定;肝组织中sod、mda由tba法测定。

1.4肝脏病理学观察肝脏固定72h后,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切片厚度为4um,做he染色观察药物对于肝组织脂肪变性的改变。无脂肪变性为-;脂肪变性在肝小叶<1/3为+;脂肪变性在肝小叶l/3~1/2为++;脂肪变性在肝小叶l/2~2/3为+++;脂肪变性在肝小叶>2/3为++++;脂肪变性以大泡性为主。

2结果

2.1各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的比较治疗组大鼠体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药组与辛伐他汀、凯西莱组比较有降低趋势;治疗组大鼠肝湿重及肝指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中药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凯西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tc、tg、hdl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p>0.05).与凯西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大鼠血清alt、ast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凯西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大鼠血清glu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辛伐他汀组、凯西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各组大鼠血清lns、ir、tnf、leptin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ins、ir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辛伐他汀组、觊西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大鼠血清tnf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凯西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大鼠血清leptin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凯西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各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比较模型对照组(n=10)中度脂肪变性3只,重度脂肪变性7只;中药组(n=10),无脂肪变性6只,轻度脂肪变性3只,中度脂肪变性1只;辛伐他汀组(n=9),无脂肪变性5只,轻度脂肪变性2只,中度脂肪变性2只;凯西莱组(n=10),无脂肪变性4只,轻度脂肪变性3只,中度脂肪变性2只,重度脂肪变性1只。

2.5各组大鼠肝组织sod、mda含量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sod、mda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辛伐他汀组、凯西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结论

动物实验研究显示,高脂食料复制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中,模型组大鼠血清tnf2α、leptin、ins、mda及血脂水平显著升高,sod含量显著下降,肝组织明显损伤。与模型组相比,经药物干预后,复方中药组大鼠血清glu、ins、ir值明显降低;血清sod含量显著升高,mda含量则明显下降,上述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凯西莱、辛伐他汀。同时血脂、肝功能、tnf2α、leptin和肝组织病变也获一定程度的改善。提示复方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与降低tnf2α、leptin和血脂含量,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ir和肝组织坏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密切相关。推测中药复方直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干预作用,达到降低tnf2α表达、降脂、减轻ir、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肝功能和恢复肝脏病理损伤的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研究:

本发明的中药“脉斑灵”胶囊治疗cas7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因素,国内外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是由于cas引起;现代医学认为,cas是由于血液成份、血管壁异常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理过程复杂。最新研究显示,cas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血脂代谢异常,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以及斑块形成是反应cas的早期征象[3]。现代中医药对cas的治疗以整体为指导采用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的治疗方式,能更好的发挥降低血脂、保护受损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近年来,针对cas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应用中医药治疗cas有助于斑块缩小,有利于延缓病程进展,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15年6月—2017年9月,在佳木斯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共计70例。其中男30例(42.9%),女40例(57.1%);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为62.45±9.88岁。检出颈动脉斑块总数为173枚,其中硬斑块73枚,软斑块100枚;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侧位总数109处,其中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54处,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55处。

1.2检查方法应用g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11mhz,调节仪器选择血管及浅表检查条件。受检者取平卧位头部向检查对侧轻度外展,充分暴露颈部。探头自颈动脉起始处作纵向和横向探查,分别显示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eca)。观察管壁回声,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并记录。受检者治疗前后检查所有数据,先由一名不清楚受检者信息的主治医师进行分析诊断,发现imt或颈动脉斑块,由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高级职称医师讨论后做出诊断。内中膜增厚判定标准[5]:内中膜增厚定义为左、右或双侧颈总动脉,在纵断面进行测量:内中膜厚度(imt)≥1.0mm。颈动脉斑块的判定标准为[6]:内膜中层有局限性增厚并向管腔突出,厚度≥1.2mm为斑块。根据内部回声的特征和表面形态,判定斑块的类型:①硬斑块,完全的高强回声并伴有声影为硬斑块;②软斑块,内部有强弱不等回声或均匀的低回声为软斑块。

1.3治疗方法中药鹤童草脉斑灵胶囊,由黑龙江省佳木斯吉宏中医药研究所研制,规格0.3g/粒。口服:5粒/次,3次/日,饭后即服,1个疗程为150天(约5个月)。

1.4疗效判定斑块大小:①治愈,颈动脉彩超检查原位斑块消失或内中膜厚<1.2㎜;②有效,斑块大小较原来缩小;③无效,与原来斑块大小比无变化或增大。内中膜厚度:①治愈,内中膜厚度≤0.9㎜;②有效,内中膜厚度较原来减少;③无效,内中膜厚度较原来无变化或增厚。

2.结果

2.1治疗前斑块分布

70例受检者检出颈动脉斑块总数为173枚。其中硬斑块73枚,左侧34枚,右侧39枚;软斑块100枚,左侧47枚,右侧53枚;70例受检者伴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09处,其中左侧54处,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55处。

2.2治疗后斑块分布治疗1个疗程后检出斑块总数为99枚,其中硬斑块36枚,软斑块63枚,消失74枚,治愈率为42.77%(74/173);治疗有效为150枚,有效率为86.71%(150/173);治疗无效斑块23枚,其中硬斑块10枚,软斑块13枚。治疗1个疗程后,70例受检者109处内中膜增厚≤0.9mm为56处,有效22处。治愈率为51.38%(56/109),总有效率为71.56%(78/109)。

3.结论

中药脉斑灵胶囊,是一种纯中药提取的胶囊制剂,由当归、郁金、毛冬青、刺五加、泽泻、柴胡、茵陈、延胡索、决明子、大黄、枳壳、甘草中药组成,诸药配伍具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利湿之功效,是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高脂血症的有效方剂。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抗氧化、抗凝、调脂的作用。通过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利湿提高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延缓机体细胞重要代谢功能的衰退。

中药脉斑灵胶囊能够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代谢、清除血管壁附着物,改善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疗效显著,稳定斑块,通过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利湿提高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从而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能更好的发挥降低血脂、保护受损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助于软化硬化斑块、使增厚的血管内膜变薄,延缓病程进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引起的致残率,有利于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脉斑灵胶囊治疗cas患者,内中膜增厚疗效优于软斑块和硬斑块,软斑块与硬斑块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有助于血黏度降低,改善微循环,缩小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国内学者临床应用研究相一致。

作为中国专利20151050484.x的发明人,本专利发明人曾经使用该专利中的9味中草药配方治疗高脂血症肝功能异常人群,具有降脂功效。9味处方:柴胡113克、茵陈76克、金钱草76克、大黄45克、延胡索76克、郁金113克、当归152克、枳壳30克、甘草38克。用于治疗高脂血症、脂肪肝。用于治疗高脂血症、脂肪肝,治疗一个疗程资料完整的高脂血症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30例,治疗后主动检测tc、tg、hdl-c、ldl-c。显效20例,66.7%;有效5例,16.7%;无效5例,16.7%;总有效率83.3%。治疗一个疗程后检测肝功能指标。临床治愈15例,50%;有效4例,13.33%;无效11例,36.67%;总有效率63.33%。治疗后alt、ast、γ-gt、tbil较治疗前降低。

本发明12味配方在原处方9味中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中减少了一味,又增加了4味,并对处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活血化瘀(从而降脂保肝)的效果,疗效较以前又有所提高,本发明配方,除具有活血化瘀外,还有益气健脾以化痰湿的作用。其功能主治为: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利湿。用于气虚血瘀及气滞血瘀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高脂血症。

本发明药物在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31例高脂血症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主动检测tc、tg,29例主动检测hdl-c、ldl-c;显效22例,70.97%;有效7例,23%;无效2例,6.03%;总有效率93.97%。治疗后tc、tg的变化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hdl-c、ldl-c变化不明显,无显著性差异(表1)。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31例高脂血症中肝功能异常患者23例,治疗一个疗程后检测肝功能指标。临床治愈12例,52.17%;有效5例,21.74%;无效6例,26.09%;总有效率73.91%。治疗后alt、ast、γ-gt、tbi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dbil、ibil变化不明显,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2)。

表1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单位:mmol/l)

表2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血清酶单位u/l,胆红素单位umol/l)

对70例受检者检出颈动脉斑块总数为173枚。其中硬斑块73枚,左侧34枚,右侧39枚;软斑块100枚,左侧47枚,右侧53枚;70例受检者伴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09处,其中左侧54处,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55处。治疗1个疗程后检出斑块总数为99枚,其中硬斑块36枚,软斑块63枚,消失74枚,治愈率为42.77%(74/173);治疗有效为150枚,有效率为86.71%(150/173);治疗无效斑块23枚,其中硬斑块10枚,软斑块13枚。治疗1个疗程后,70例受检者109处内中膜增厚≤0.9mm为56处,有效22处。治愈率为51.38%(56/109),总有效率为71.56%(78/109)。

在临床应用研究中本发明12味配方和9味配方的比较治疗疗效中发现,9味配方治疗高脂血症肝功能异常人群有疗效;而本发明12味配方不仅对治疗高脂血症,肝功能异常人群疗效显著,而且在总有效率上明显优于9味配方,本发明为93.97%和73.91%,9味配方为83.3%和63.33%。同时本发明对预防和治疗气虚血瘀及气滞血瘀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疗效十分显著,而9味配方无此作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