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57991发布日期:2019-03-20 00:15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输液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



背景技术:

滴斗是输液器的关键部件之一,通过滴斗可以观察药液输出的快慢情况,还可以判断是否堵塞,药液是否输完等重要信息,对保证输液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即使有滴斗,也不免出现由于疏忽大意而没能及时注意到滴斗中的药液情况,当药液输完时,如果没有及时拔针,就会进入空气,如果空气沿着输液管进入血管可能造成栓塞,严重时还可能造成死亡,因此,设置能止液的滴斗对于预防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研究,产生了如公开号为cn102813984b、cn102813983b、cn103800963b等专利。

在现有的技术中,多是采用浮体结构带动平面膜对出液口进行密封从而实现自动止液,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因为具体的浮体结构和装配工艺的影响,平面膜可能出现局部间隙,影响最终的密封性,因此,如何加强平面膜的固定,保证其密封性是安全滴斗需要克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平面膜在装配、灭菌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移位,影响滴斗的止液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包括壳体和浮体,所述壳体上端设置进液口,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出液口,所述浮体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浮体包括上浮体和与所述上浮体可拆卸连接的下浮体,所述下浮体的底部设置底膜,所述下浮体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包括插接板和垂直设置在所述插接板中部的立柱,所述立柱沿轴向贯穿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包括中心孔和侧孔,所述上浮体包括中心轴,所述中心轴插接于所述中心孔中实现上浮体和下浮体的连接。

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为:在下浮体的立柱轴向设置通孔,所述上浮体设置与所述通孔匹配的中心轴,所述中心轴插接于中心孔,实现上浮体和下浮体的连接并且由底膜、插接板和中心轴形成一个密封腔,在立柱的轴向上还设置侧孔,所述侧孔连通密封腔和浮体外部,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可以防止在装配过程中中心轴向所述通孔插接过程中因为密封腔的空间减小而产生压力,压力对底膜产生膨胀,严重时会造成底膜脱落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负压灭菌的过程中,可以避免密封腔的压力大于浮体外负压而对底膜产生向外的压力而变形脱落的问题。而该侧孔是从密封腔向立柱的顶部贯穿,且侧孔位于所述上浮体的顶部下方,与所述上浮体的顶部内侧具有一定的间隙,即处于被遮挡但不封堵的状态,在输液时,药液下落滴在所述上浮体的顶部,不会进入侧孔,另外,在输液时,药液产生的浮力使得浮体漂浮,侧孔始终位于液位以上,不会有药液沿着侧孔进入到密封腔内。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所述下浮体还包括环形底座,所述环形底座的底部设置水平方向的凸缘,所述底膜放置在所述凸缘上,所述插接板卡入所述环形底座将所述底膜固紧。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板的底部设置凸环,所述插接板卡入环形底座后,所述凸环将底膜顶在所述凸缘上对底膜形成紧密的固定,而凸环,底膜和中心轴之间形成腔体。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所述侧孔与所述中心孔的两侧贯通,这样在装配过程中,将中心轴插接于所述通孔中时,气压首先是在插接部产生,由于侧孔与通孔连通,这样中心轴沿通孔插入产生的气压可以立即通过侧孔排出,防止密封腔内气压高而使得底膜膨胀变形移位等,另外,侧孔与通孔连通,在加工开孔时,可以一次成孔,工艺简单。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所述侧孔的尺寸从中心孔向外侧的方向逐渐减小直至封闭,这样形成的结构能很好地排气,而在出现药液到达侧孔上时,在水的表面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尖端结构使得药液滴进入侧孔时的有效球面半径减小,需要克服的附加压强会增大,使得药液难以进入侧孔,起到防水排气的作用。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所述上浮体的下端设置为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上浮体的内侧与所述立柱之间设置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直径大于所述上浮体的底部到所述立柱外侧之间的距离,这样密封环可以下落到上浮体与下浮体之间将其间隙封堵。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所述立柱的侧壁上设置有细凹槽,在药液快输完,滴斗中的药液逐渐减小,当浮体外的药液低于所述上浮体腔中的液位时,上浮体腔中的药液可以沿着细凹槽缓缓流下,通过细凹槽的尺寸和个数可以调控上浮体腔中药液流出的速度。

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为:将上浮体设置为下端向外凸的圆弧形结构,在圆弧形结构中放置密封环,当滴斗中有药液时,浮体会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当上浮到挡环处时,挡圈会受到挡环的限位而不能继续上升,此时,药液会进入到上浮体腔中将密封环抬起,密封环与所述上浮体的内侧和下浮体的立柱外侧之间存在间隙,药液可以持续进入,直至达到与浮体外的液位相同,而当药液逐渐减少时,浮体外部的药液面逐渐下降,浮体随着液面的下降而下降,当液面下降到所述密封环所受浮力小于其重力和上部液体重力之和时,所述密封环会迅速下降,当密封环下降到与所述上浮体的内侧和下浮体的立柱的外侧接触时,密封环将上浮体腔中的药液锁定,由于药液的存在增加了整个浮体的重力,所述浮体下降更快,会在药液流尽之前,让底膜到达出液口将其封闭,所述下浮体的立柱上设置的细槽成为上浮体腔中的药液的流出通道,药液会沿着细槽缓缓下流,即使在底膜密封不全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流出药液缓解空气的进入。

而且在后续需要继续输液时,新液进入到滴斗中,在液面到达密封环时,当密封环的重力大于药液的浮力时,密封环仍然处于相对密封的状态,液体不能进入或者只能少量进入,此时,上浮体空腔内以空气为主,浮体受到的浮力相对于敞开的腔体结构更大,利于底膜从出液口脱离。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所述立柱位于与所述上浮体的内侧距离最大处的上方设置挡片,这样将密封环在药液浮力作用下能达到的最大高度被限位在浮体腔的尺寸最大处,利于药液进入。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所述环形底座的外侧壁上设置凸筋,所述凸筋至少为3个且间隔分布,凸筋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小,使得浮体既能活动又能保持始终沿壳体上下运动不会偏移,保证底膜更好地进行密封止液。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挡环,所述上浮体的底部设置挡圈,这样可以防止浮体上浮至进液口而阻挡滴液。

进一步地,所述底膜为硅胶。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在下浮体的立柱中设置侧孔,用于装配时和负压灭菌时排气,有效防止了底膜膨胀变形脱落等问题。

2.本发明的侧孔与中心孔连通并且从中心孔向外侧的方向逐渐减小直至封闭,这样既能保留足够的空间排气,而且即使有药液到达所述侧孔处时,也会因为尖端结构使得药液滴要进入侧孔需要克服的附加压强大而增加了药液进入的难度,更好防止药液进入。

3.本发明将上浮体的下端设置为外凸的弧形结构,且设置密封环实现药液在上浮体腔中的缓存,增大了浮体的重力使得浮体能更早堵塞出液口,同时沿细凹槽流出的药液对防止空气进入起到缓解作用,另外,在重新加入新药液时,所述密封环能防止药液过早进入所述上浮体腔中而保留更久的空气,利于药液加入增大浮体的浮力从而更好地使得底膜从出液口脱离重新输液。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插接部的仰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插接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壳体,2-上浮体,20-中心轴,3-下浮体,30-插接板,300-凸环,31-立柱,310-中心孔,311-侧孔,32-环形底座,320-凸缘,4-底膜,5-密封环,6-挡片,7-挡环,8-挡圈,9-凸筋,10-细凹槽,11-进液口,12-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双重止液自排气安全滴斗,包括壳体1和浮体,所述壳体1上端设置进液口11,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置出液口12,所述浮体位于所述壳体1中,所述浮体包括上浮体2和与所述上浮体2可拆卸连接的下浮体3,所述下浮体3的底部设置底膜4,所述下浮体3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包括插接板30和垂直设置在所述插接板30中部的立柱31,所述立柱31沿轴向贯穿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包括中心孔310和侧孔311,所述上浮体2包括中心轴20,所述中心轴20插接于所述中心孔310中实现上浮体2和下浮体3的连接。

所述中心孔310沿所述立柱31的中轴线设置,这样浮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能保持平衡。

所述上浮体2的顶部设置为圆弧形头,可以缓解药液在从进液管11滴下时的飞溅情况。

在下浮体3的立柱31轴向设置通孔,所述上浮体2设置与所述通孔匹配的中心轴20,所述中心轴20插接于中心孔310,实现上浮体2和下浮体3的连接并且由底膜4、插接板30和中心轴20形成一个密封腔,在立柱31的轴向上还设置侧孔311,所述侧孔311连通密封腔和浮体外部,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可以防止在装配过程中中心轴20向所述通孔插接过程中因为密封腔的空间减小而产生压力,压力对底膜4产生膨胀,严重时会造成底膜4脱落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负压灭菌的过程中,可以避免密封腔的压力大于浮体外负压而对底膜4产生向外的压力而变形脱落的问题。而该侧孔311是从密封腔向立柱31的顶部贯穿,且侧孔311位于所述上浮体2的顶部下方,与所述上浮体2的顶部内侧具有一定的间隙,即处于被遮挡但不封堵的状态,在输液时,药液下落滴在所述上浮体2的顶部,不会进入侧孔311,另外,在输液时,药液产生的浮力使得浮体漂浮,侧孔311始终位于液位以上,不会有药液沿着侧孔311进入到密封腔内。

所述下浮体3还包括环形底座32,所述环形底座32的底部设置凸缘320,所述底膜4放置在所述凸缘320上,所述插接板30卡入所述环形底座32将所述底膜4固紧。

所述插接板30的底部设置凸环300,所述插接板30卡入环形底座32后,所述凸环300将底膜4顶在所述凸缘320上对底膜4形成紧密的固定,而凸环300,底膜4和中心轴20之间形成腔体。

所述侧孔311与所述中心孔310的两侧贯通,这样在装配过程中,将中心轴20插接于所述通孔中时,气压首先是在插接部产生,由于侧孔311与通孔连通,这样中心轴20沿通孔插入产生的气压可以立即通过侧孔311排出,防止密封腔内气压高而使得底膜4膨胀变形移位等,另外,侧孔311与通孔连通,在加工开孔时,可以一次成孔,工艺简单。

所述底膜4为硅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侧孔311的尺寸从中心孔310向外侧的方向逐渐减小直至封闭,这样形成的结构能很好地排气,而在出现药液到达侧孔311上时,在水的表面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尖端结构使得药液滴进入侧孔311时的有效球面半径减小,需要克服的附加压强会增大,使得药液难以进入侧孔311,起到防水排气的作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上浮体2的下端设置为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上浮体2的内侧与所述立柱31之间设置密封环5,所述密封环5的直径大于所述上浮体2的底部到所述立柱31外侧之间的距离,这样密封环5可以下落到上浮体2与下浮体3之间将其间隙封堵。

所述立柱31的侧壁上设置有细凹槽10,在药液快输完,滴斗中的药液逐渐减小,当浮体外的药液低于所述上浮体腔中的液位时,上浮体腔中的药液可以沿着细凹槽10缓缓流下,通过细凹槽10的尺寸和个数可以调控上浮体腔中药液流出的速度。

将上浮体2设置为下端向外凸的圆弧形结构,在圆弧形结构中放置密封环5,当滴斗中有药液时,浮体会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当上浮到挡环7处时,挡圈8会受到挡环7的限位而不能继续上升,此时,药液会进入到上浮体腔中将密封环5抬起,密封环5与所述上浮体2的内侧和下浮体3的立柱31外侧之间存在间隙,药液可以持续进入,直至达到与浮体外的液位相同,而当药液逐渐减少时,浮体外部的药液面逐渐下降,浮体随着液面的下降而下降,当液面下降到所述密封环5所受浮力小于其重力和上部药液重力时,所述密封环5会迅速下降,当密封环5下降到与所述上浮体2的内侧和下浮体3的立柱31的外侧接触时,密封环5将上浮体腔中的药液锁定,由于药液的存在增加了整个浮体的重力,所述浮体下降更快,会在药液流尽之前,让底膜4到达出液口12将其封闭,所述下浮体3的立柱31上设置的细槽成为上浮体腔中的药液的流出通道,药液会沿着细槽缓缓下流,即使在底膜4密封不全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流出药液缓解空气的进入。

而且在后续需要继续输液时,新液进入到壳体1中,在液面到达密封环5处,由于密封环5的重力大于药液的浮力,密封环5仍然处于相对密封的状态,液体不能进入或者只能少量进入,此时,上浮体2空腔内以空气为主,浮体受到的浮力相对于敞开的腔体结构大,利于底膜4从出液口12脱离。

所述立柱31位于与所述上浮体2的内侧距离最大处的上方设置挡片6,这样将密封环5在药液浮力作用下能达到的最大高度被限位在浮体腔的尺寸最大处,利于药液进入。

所述环形底座32的外侧壁上设置凸筋9,所述凸筋9为6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环形底座32的外侧,所述凸筋9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间隙小,使得浮体既能活动又能保持始终沿壳体1上下运动不会偏移,保证底膜4更好地进行密封止液。

所述壳体1的内侧设置挡环7,所述上浮体2的底部设置挡圈8,这样可以防止浮体上浮至进液口11而阻挡滴液。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