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式上肢护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6535发布日期:2019-01-22 22:18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式上肢护理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移动式上肢护理架,用于上肢骨折或者上肢手术患者的早期治疗和术后功能锻炼,涉及医疗康复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上肢骨折或者上肢手术患者,对早期治疗和术后功能锻炼期间,当患者下床活动时,需要将患肢固定,对于骨折部位防止错位、术后下床活动康复运动,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常使用前臂吊带或简易绷带等抬高患肢,但是前臂吊带无法将患者的肢体达到功能位并保持,患者常感不舒服,不敢活动,简易绷带使患者不舒适,也容易使局部皮肤血运不良导致皮肤破溃度,另外也无法达到术前患者的肢体制动、术后不同康复期不同患肢功能角度等问题,且患者下床活动时,无法保证患肢的安全,容易出现被其他人员刮碰的安全隐患。因此,一种兼具保持上肢功能位、支持患者床下活动,可方便调节关节角度,使患者保证术前肢体制动,术后早期床下功能锻炼,加速康复,减轻患者痛苦,适应目前医疗康复的理念及方向,有很大市场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式上肢护理架,兼具保持上肢功能位、支持患者床下活动,可方便调节关节角度,使患者保证术前肢体制动,术后早期床下功能锻炼,加速康复的可移动式上肢护理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上肢护理架,其技术方案为:由手臂支撑机构和支架移动机构两部分组成;

所述的手臂支撑机构,包括:把手、上臂托、下臂托、支架及肢体固定带;

上臂托、下臂托通过折页铰接,可调节上臂托、下臂托的张开角度;在上臂托的前端设有把手;在上臂托和下臂托的中部分别设有横向的肢体固定带;上臂托的底部设有可伸缩的支架,调节上臂托的张开高度;下臂托的尾部通过铰链与支架移动机构的托盘铰接,调节下臂托的支撑角度;

所述的支架移动机构,包括:托盘、升降杆、底座和万向轮;

托盘通过升降杆与底座连接;底座的底部装置有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上肢护理架,其特征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把手底部还设有位置卡镶嵌在上臂托的导槽内,可前后移动调整把手距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上肢护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上臂托和下臂托分别为可伸缩的托板结构,适用于不同长短的手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上肢护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肢体固定带的表面放有由尼龙布表层和内部海绵填充构成的内衬。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

由采用手臂支撑机构和支架移动机构组成骨科可移动式上肢护理架,为立地式、有滑轮可以移动、可升降,可调整长短,可调整角度,高度可调,满足上肢骨折病人下床活动与康复活动的需要,方便易行,与前臂吊带相比,上臂活动度范围更大,适合术后康复下床活动,加速康复,减轻肿胀,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形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把手及位置卡结构示意图;

其中:1、把手;1.1、位置卡;2、上臂托;3、下臂托;4、折页;5、绑带;6、铰链;7、托盘;8、支架;9、升降杆;10、底座;11、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骨科可移动式上肢护理架由手臂支撑机构和支架移动机构两部分组成;其中,

手臂支撑机构包括:把手1、上臂托3、下臂托3、支架8及肢体固定带5;所述的上臂托2、下臂托3通过折页3铰接,可调节上臂托3、下臂托3的张开角度;上臂托2和下臂托3还分别为可伸缩的托板结构,适用于不同长短的手臂;在上臂托2的前端设有把手1;把手1底部还设有位置卡1.1镶嵌在上臂托2的导槽内,可前后移动调整把手1距离;在上臂托2和下臂托3的中部分别设有横向的肢体固定带5,肢体固定带5的表面放有由尼龙布表层和内部海绵填充构成的内衬;上臂托2的底部设有可伸缩的支架8,调节上臂托2的张开高度;下臂托3的尾部通过铰链6与支架移动机构的托盘7铰接,调节下臂托3的支撑角度;

所述的支架移动机构,包括:托盘7、升降杆9、底座10和万向轮11;托盘7通过升降杆9与底座10连接;底座10的底部装置有万向轮11。

本实用新型适合患者术前保持患肢稳定、减轻疼痛;术后康复期的不同功能锻炼的阶段,保证肢体功能位,并适合患者的不同上肢的长度、不同身高。使上肢与水平线达到康复角度,适合患者术后康复期的不同功能锻炼的阶段。患肢远端的抬高,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达到预防肢体肿胀的效果。适合不同身高的患者。方便患者床下走动,恢复体能,预防长期卧床引起的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伤口愈合,达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加速肢体康复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转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