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随身灸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2429发布日期:2019-02-15 20:45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微型随身灸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艾灸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型随身灸具。



背景技术:

艾灸是利用艾绒柱点燃后产生的热量作用于皮肤穴位,其可激发经气的活动,产生温阳补气、消瘀散结、健身防病等生理作用,而灸具则是用于固定艾绒柱以便于放置并作用于人体。目前,现有的灸具一般内部形成容置并燃烧艾绒柱的燃烧腔,且其一端通过与燃烧腔连通的灸孔将热量辐射至人体,另一端则通过与燃烧腔连通的排烟孔将艾绒柱燃烧产生的烟气直接排出,由于施灸产生的烟气中含有苯并芘、醛类、酚类等有害物质,而现有灸具直接烟气排出易导致上述有害物质扩散至空气中,其易导致空气质量降低,不利于环境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微型随身灸具,解决现有技术中灸具将烟气直接排出易导致施灸产生的有害物质扩散至空气中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微型随身灸具,包括:

外壳体,其包括一外筒体及设于所述外筒体下开口端的底盖,所述底盖上布置有多个灸孔;

聚灰网,其内置于所述外筒体且其外缘连接于所述外筒体内壁;

内壳体,其包括内筒体、灸柱及顶盖,所述内筒体内置于所述外筒体且其下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聚灰网,所述内筒体外壁与所述外筒体内壁之间形成有一呈环形的进气夹道,且所述内筒体侧壁靠近其下端开设有与所述进气夹道连通的进气孔;所述顶盖设置于所述内筒体的上开口端,且所述顶盖上设置排气孔;所述灸柱一端连接于所述内筒体内壁;及

导烟机构,其包括内置于所述内筒体且靠近顶盖设置的过滤层及设于过滤层与顶盖之间的导烟腔内的导烟风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内筒体内设置导烟机构,其可通过导烟风扇驱动艾灸产生的烟气经过过滤层过滤后排出,以便于过滤层将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吸附、过滤,避免其排入空气中,且在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形成有进气夹道,其可降低艾灸产生热量向外辐射,以提高艾灸热量的利用率,且可避免外筒体发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微型随身灸具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型随身灸具,包括外壳体1、聚灰网2、内壳体3、导烟机构4及调节板5,外壳体1和内壳体3可配合扣合,且内壳体3与内置于外壳体1的聚灰网2可拆卸连接,其可便于艾绒柱的更换及其燃烧后的灰倒出,导烟机构4内置于内壳体3,其可调节烟气的排出方向以便于将烟气中有害物质去除,调节板5则可调节烟气的排出速率。

外壳体1包括外筒体11及底盖12,外筒体11可设置为任意筒状结构,例如圆筒状、椭圆筒状、方筒状及任意多边形筒状;底盖12可设置呈碗状,其包括底盖本体121及由底盖本体121外缘向上延伸形成的连接体122,连接体122可设置与外筒体11相契合的筒状,且其上端配合连接于所述外筒体11下端,而且连接体122上端也可与外筒体11下端可拆卸连接,底盖本体121可均匀布置多个灸孔121a,以便于热量向人体辐射;实际应用时,由于底盖本体121下表面贴附于人体皮肤,为了避免其温度过高而导致人体烫伤,本实施例底盖本体121和连接体122可一体成型,且采用不锈钢和陶瓷的复合材料,其可在保证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基础上增加其隔热效果,避免与人体接触的底盖本体121温度过高而烫伤人体。其中,在施灸过程中,可能需要手持外筒体11外壁以将灸具移位,故为了便于避免外筒体11发烫,外筒体11可由耐高温、绝热塑料制备。

聚灰网2内置于所述外筒体11且靠近所述底盖12设置,可将聚灰网2的外缘配合连接外筒体11内壁;为了便于固定内壳体3,本实施例聚灰网2包括聚灰部21、由聚灰部21外缘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的卡套部22及由卡套部22上端向外延伸形成的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外缘配合连接于所述外筒体11内壁,具体设置时,卡套部22和连接部23均可设置与外筒体11相契合的形状,且均为不锈钢材质,聚灰部21可设置为不锈钢网状结构,且其可与卡套部22配合形成向下凹陷的结构,其可便于收集艾绒柱燃烧产生的灰。

内壳体3包括内筒体31、灸柱32及顶盖33,所述内筒体31内置于所述外筒体11且其下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聚灰网2,所述顶盖33设置于所述内筒体31的上开口端,灸柱32一端连接于所述内筒体31内壁;内筒体31可设置为与外筒体11相契合的筒状结构,具体为内筒体31下端配合插设于卡套部22内并抵接于聚灰部21,也可在卡套部22内壁设置内螺纹,并在内筒体31下端设置外螺纹,从而便于内筒体31旋紧固定于卡套部22上;灸柱32可采用一端垂直连接于内筒体31内壁的钢丝,其可便于将艾绒柱固定于灸柱32上,具体为钢丝的自由端插入艾绒柱内,且灸柱32靠近内筒体31下端设置,以便于将艾绒柱固定于灸柱32上;顶盖33设置于所述内筒体31的上开口端并与内筒体31一体成型,且内筒体31上表面可略低于外筒体11上端面,其可便于内壳体3与聚灰网2的拆卸分离,所述顶盖33上开设有排气孔33a,排气孔33a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多个,其可均匀布置于顶盖33上,以便于将艾绒柱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而且,本实施例内筒体31额横截面积小于外筒体11的横截面积,其可使得所述内筒体31外壁与所述外筒体11内壁之间形成有一呈环形的进气夹道,且所述内筒体31侧壁靠近其下端开设有与所述进气夹道连通的进气孔31a,进气孔31a可设置为多个并沿内筒体31周向均匀布置,当烟气由排气孔33a排出时,外界新鲜空气依次穿过进气夹道和进气孔31a进入内筒体31内,而进气夹道内的空气可形成一隔热层,即内筒体31向外辐射的热量均辐射至进气夹道内的空气中,而上述进气夹道内被加热后的空气会流入内筒体31并可通过灸孔121a向人体辐射,其降低了艾绒柱燃烧产生的热量向外辐射浪费,其可提高艾灸产生的热量的利用率,同时进气夹道内的空气呈流动状态,故外筒体11不会被加热至较高温度,即外筒体11的温度始终处于较低温度状态,其可便于手持外筒体11以对灸具进行移位。

导烟机构4包括过滤层41和导烟风扇42,过滤层41内置于所述内筒体31且靠近顶盖33设置,即过滤层41可位于灸柱32和顶盖33之间且靠近顶盖33布置,其可便于过滤层41与聚灰部21之间形成较大空间燃烧室,其利于产生的热量透过灸孔121a向人体辐射,导烟风扇42设置于过滤层41与顶盖33之间的导烟腔内,其驱动导烟腔内的气流由下向上运动,其可便于燃烧室内的烟气穿过过滤层41并由排气孔33a排出,进而保证排出的烟气均经过过滤层41过滤处理。其中,本实施例所述过滤层41包括上隔离网411、下隔离网412和活性炭层413,上隔离网411和下隔离网412平行设置,且均为网状结构,且外缘均连接于内筒体31内壁,活性炭层413设于上隔离网411和下隔离网412之间,活性炭层413可由填充于上隔离网411和下隔离网412之间的活性炭颗粒构成,其可将穿过活性炭颗粒之间间隙的有毒物质吸附,避免其排入空气中,其利于提高空气质量、保护环境。

调节板5可转动连接于所述顶盖33上表面,而且调节板5下表面贴附于顶盖33上表面,且所述调节板5上设置有与所述排气孔33a相对应的调节孔5a,所述调节孔5a可设置为多个,且与排气孔33a一一对应设置,当调节板5相对顶盖33转动至调节孔5a和排气孔33a相对齐时,其形成的排气口的总横截面积最大,其可最大化排出烟气,而当调节板5转动至调节孔5a和排气孔33a部分错开时,则可缩小形成的排气孔33a的横截面积,进而控制烟气排放的速率。为了便于调节,可设置一调节柱6固定连接于调节板5上表面,可通过驱动调节柱6转动控制调节板5相对顶盖33转动。

而为了便于本实施例所述微型随身灸具的携带,可设置一两端均连接于外筒体11外壁的松紧带7。

本实施例种微型随身灸具使用时,可将内壳体3与聚灰网2分离,然后将艾绒柱固定于灸柱32上并点燃,然后再内壳体3插扣于外壳体1内并与聚灰网2连接,将外壳体1的底盖12贴附于待艾灸穴位,等出现微热时开启导烟风扇42;其中,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体感温度控制调节板5转动,即当感觉底板较烫时,可控制调节孔5a与排气孔33a之间错开部分缩小,而当感觉底盖12温度较低时,可控制调节孔5a和排气孔33a错开部分增大;艾灸完成后,可将内壳体3与聚灰网2分离,并将灰倒出即可。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