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血管内科用引流装置的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0235发布日期:2020-09-25 18:25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血管内科用引流装置的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心血管内科用引流装置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的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机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引流是心血管内科常用到的手术方式之一,是将患者腔内或皮下寄存的液体及血液引出体外,因而引流瓶成为医院内科必备的装置。目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现,当患者出现紧急情况下,存在更换不及时问题,如果将多个引流瓶并排设置同时引入流体,又会存在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等问题,且吸引时不能准确控制心音速度,常因吸引压力不稳定,导致患者的积气、积液抽取不彻底等,造成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并且容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

专利号为2016210152058的专利申请,公布了一种心血管内科用引流装置,其主要包括吸液罐、缓冲罐和真空泵,所述吸液罐通过管路连接缓冲罐,缓冲罐通过管路连接真空泵;所述的吸液罐底部设置有排放开关;所述的吸液罐侧壁设置有压力表;所述的吸液罐顶部通过管路连接吸液管;所述的吸液管为2-5支,吸液管后端侧壁上设置有聚光灯,吸液管前段设置有圆弧形凸起。该心血管内科用引流装置在需要引流量很大,可同时使用多个吸液管就能够保证吸引速度;并且通过在吸液管上设置圆弧形凸起,可以使得吸液管管口将人体内的一些柔软器官或者肉推向一侧,能够有效保证吸液效果,同时还能够避免伤害人体,避免了以往吸液管尖头戳伤人体内部的问题;但是,该吸液装置并未公布如何进行真空泵的调节,才能有效的控制洗液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的现有吸液装置真空泵调节电路复杂,无法动态调节引流过程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心血管内科用引流装置的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电源电路,驱动调节电路,ad转换模块,真空泵,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控制器、驱动调节电路电连接,用于提供控制器、驱动调节电路工作所需的电能,所述控制器通过驱动调节电路与真空泵电连接,用于控制真空泵的工作状态,以便对引流过程进行实时控制;所述控制器还通过ad转换模块电连接有信号采集端,用于采集引流患者的生命信号。

所述信号采集端包括温度探头,心率探头,呼吸探头。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存储模块。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控制按键。

所述驱动调节电路包括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4,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6,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二极管d4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4正极与接地端电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为电路输入端t;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5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5正极与接地端电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也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为电路输入端s;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二极管d6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6正极与接地端电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同样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为电路输入端r;电阻r3的另一端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2与接地端电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与接地端电连接,电阻r1的两端分别与电容c1的两端电连接,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4与接地端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栅极与控制器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栅极与控制器电连接,并且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为调节电路输出端u;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4的集电极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3的另一端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4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5与接地端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栅极与控制器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4的栅极与控制器电连接,并且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为调节电路输出端v;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的发射极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6的集电极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的集电极与电阻r3的另一端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6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6与接地端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的栅极与控制器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6的栅极与控制器电连接,并且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的发射极为调节电路输出端w;电容c3设置于电阻r3的另一端与接地端之间。

所述电源电路主要由电阻fr1,整流桥bd1,电解电容ec1,电解电容ec2,电解电容ec3,电感l1,电感l2,集成电路模块u1,电容c4,电阻r7,稳压二极管zd1,二极管d7,二极管d8组成,所述电阻fr1设置于整流桥bd1的输入端与交流电路端ac-lin之间,交流电路端ac-n与整流桥bd1的另一输入端电连接,整流桥bd1的正输输出端通过电感l1与集成电路模块u1的管脚1电连接,电解电容ec2设置于整流桥bd1的正输输出端与接地端之间,电解电容ec1设置于集成电路模块u1的管脚1与基底段之间,电阻r7的一端与集成电路模块u1的管脚2电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4与集成电路模块u1的管脚3电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还与电感l2的一端电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为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与集成电路模块u1的管脚3电连接,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电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接地端电连接,电解电容ec3的正极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电连接,电解电容ec3的负极与接地端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为单片机,其型号为at89s51。

所述ad转换模块的型号为ad080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心血管内科用引流装置的控制系统,不仅电路简单,能够进行自动调节;而且能根据检测到的引流患者的生命特征,自动调节引流过程,可结合医生的治疗,在第一时间进行适当、实时的引流操作,使的治疗过程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单,操作效率高的特点。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心血管内科用引流装置的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图2是控制按键的电路示意图。

图3是变频器的调节电路示意图。

图4电源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为了解决的现有吸液装置真空泵调节电路复杂,无法动态调节引流过程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心血管内科用引流装置的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电源电路,驱动调节电路,ad转换模块,真空泵,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控制器、驱动调节电路电连接,用于提供控制器、驱动调节电路工作所需的电能,所述控制器通过驱动调节电路与真空泵电连接,用于控制真空泵的工作状态,以便对引流过程进行实时控制;所述控制器还通过ad转换模块电连接有信号采集端,用于采集引流患者的生命信号。

上述的信号采集端包括温度探头,心率探头,呼吸探头;温度探头用于检测引流患者的体温信息,心率探头检测引流患者的心率信息,呼吸探头检测引流患者的呼吸信息。根据实际检测的需要,可通过绷带或扣带设置于引流患者的手腕、腋窝或者鼻腔等位置,以便采集对应的生命信号,然后通过导线将采集到的生命信号传输到ad转换模块,经过ad转换模块转换后,再传输到控制器,由控制器进行存储,并作出相应的识别,判断,以便控制引流过程。

上述控制器还连接有存储模块。

上述控制器还连接有控制按键。如图2所示为控制按键的电路示意图。

如图3所示,所述驱动调节电路包括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4,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6,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二极管d4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4正极与接地端电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为电路输入端t;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5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5正极与接地端电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也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为电路输入端s;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二极管d6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6正极与接地端电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同样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为电路输入端r;电阻r3的另一端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2与接地端电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与接地端电连接,电阻r1的两端分别与电容c1的两端电连接,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4与接地端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栅极与控制器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栅极与控制器电连接,并且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为调节电路输出端u;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4的集电极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3的另一端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4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5与接地端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栅极与控制器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4的栅极与控制器电连接,并且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为调节电路输出端v;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的发射极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6的集电极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的集电极与电阻r3的另一端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6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6与接地端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的栅极与控制器电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6的栅极与控制器电连接,并且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的发射极为调节电路输出端w;电容c3设置于电阻r3的另一端与接地端之间。

如图4所示,所述电源电路主要由电阻fr1,整流桥bd1,电解电容ec1,电解电容ec2,电解电容ec3,电感l1,电感l2,集成电路模块u1,电容c4,电阻r7,稳压二极管zd1,二极管d7,二极管d8组成,所述电阻fr1设置于整流桥bd1的输入端与交流电路端ac-lin之间,交流电路端ac-n与整流桥bd1的另一输入端电连接,整流桥bd1的正输输出端通过电感l1与集成电路模块u1的管脚1电连接,电解电容ec2设置于整流桥bd1的正输输出端与接地端之间,电解电容ec1设置于集成电路模块u1的管脚1与基底段之间,电阻r7的一端与集成电路模块u1的管脚2电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4与集成电路模块u1的管脚3电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还与电感l2的一端电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为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与集成电路模块u1的管脚3电连接,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电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接地端电连接,电解电容ec3的正极与电源电路的正输出端电连接,电解电容ec3的负极与接地端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为单片机,其型号为at89s51。该型号的单片机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4kbytes的可系统编程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8051指令系统及引脚。at89s51提供以下标准功能:4k字节flash闪速存储器,128字节内部ram,32个i/o口线,看门狗(wdt),两个数据指针,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一个5向量两级中断结构,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振荡器及时钟电路。同时,at89s51可降至0hz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

所述ad转换模块的型号为ad0809,该型号的ad转换模块是8位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其与at89s51具有非常好的兼容性,不仅搭建电路简单,而且工作模式可靠性高,有利于对引流患者的生命信号的检测,确保引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另外,电源电路中的集成电路模块u1为稳压模块,根据系统实际工作的电压可以选择相应的型号,比较常用的是78/79系列的稳压ic,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电路的需要进行选取。

综上所述,该心血管内科用引流装置的控制系统,不仅电路简单,能够进行自动调节,根据检测到的引流患者的生命特征,自动调节引流过程,可以很好的结合医生的治疗,在第一时间进行适当、实时的引流操作,使的治疗过程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操作效率高的特点。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