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卒中后下肢良肢位矫正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2762发布日期:2019-04-09 22:1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卒中后下肢良肢位矫正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卒中后下肢良肢位矫正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脑血管疾病俗称脑卒中或脑中风,是一组突然起病,以意识障碍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异常所导致的脑部病变。它是危害人民健康、影响劳动力、严重时危及生命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变化,我国的中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风患者肢体瘫痪多是由于控制病患部位的运动神经中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根据损伤的程度和所处的时期,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同。据有关资料表明,中风患者中约85%以上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是脑卒中致残的主要表现,大约75%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研究证明,中风患者如果在发病初期就开始做康复训练,那么后期偏瘫的概率会大幅度减小,有研究认为,早期良肢位矫正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发生后14天以内进行,可取得最好的康复效果,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最有效地降低致残率及预防相关并发症,实践也证明早期良肢位矫正康复治疗的介入能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针对中风患者患肢的治疗康复运动是必不可少的,而运动的大量性和重复性又是必须要保证的。

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大脑受到不同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都会引起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具有极好的可塑性和广泛的适应性,而肢体的适当运动会刺激、促进脑神经功能康复。目前许多康复医学专家认为,只要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开始以运动为主的被动肢体康复训练和治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急性期患者的肢体功能位置的摆放即良肢位摆放和被动训练对患者预后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卒中后下肢良肢位矫正康复装置,以解决脑卒中患者缺少能够适应个体化的矫正康复训练装置,无法在发病初期得到及时有效的良肢位被动运动治疗的康复训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卒中后下肢良肢位矫正康复装置,由下向上依次包括固定结构、抬升结构和支撑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板和设置于固定板上的滑槽,固定板上还设有定位机构;抬升结构包括升降杆和支撑臂,升降杆和支撑臂的底端分别设置滑轮与滑槽连接,支撑臂的顶端与升降杆固定连接;支撑结构包括膝部卡箍,膝部卡箍的顶面和两端开口,膝部卡箍的底部设置连接件与升降杆连接,膝部卡箍的开口处设置腿部支撑板,腿部支撑板远离膝部卡箍的一端设置脚部支撑板。

所述膝部卡箍包括对称设置的弧形护板和护板底面的连接件,护板之间彼此分离,护板的底面分别与连接件固定。护板的弧形结构适于与膝盖两侧贴合,护板之间的分离设计一是为了膝盖后部的舒适,二是为了防止汗液被封闭造成患者不适。

所述定位机构为对称设置于滑槽两侧的若干定位槽,定位槽的一端与滑槽相连通,升降杆的滑轮上对称设置与定位槽相适配的定位轴,定位轴和滑轮之间设有折叠定位机构。在患者坐起或调整位于床面上的卧姿时腿部位置需要进行前后移动,此时可将定位轴通过折叠定位机构向上折叠,再通过滚轮在滑槽内前后滑动调整到合适位置后,放下定位轴,使定位轴嵌合入定位槽内。

所述腿部支撑板远离脚部支撑板的一端与连接件固定连接。增强腿部支撑板与膝部卡箍之间的连接强度。

所述脚部支撑板与腿部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小于180°。脚部支撑板与腿部支撑板之间可设置转轴,使脚部支撑板的角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所述连接件的底面通过转轴与升降杆的顶部转动连接,转轴上穿设有定位螺栓。转轴和定位螺栓可根据治疗需要调整患者腿部与膝部的角度。

所述脚部支撑板的两侧设置限位板。防止脚部从脚部支撑板上滑脱。

所述膝部卡箍上设有连接两片护板的固定带。加强膝部与膝部卡箍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合脑卒中患者卧位下肢康复治疗的需求,根据患者需要抬升的高度调整升降杆,通过抬升结构将患者腿部抬起,支撑结构使患者腿部保持离开床体悬空状态;为了稳定患者腿部的位置,在抬升结构下设置固定结构,防止升降杆倾倒,并通过支撑臂加强升降杆的牢固度,防止升降杆的角度发生变化;设计膝部卡箍对患者膝盖进行固定,防止腿部发生偏移倾斜,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脑卒中各阶段患者良肢位矫正康复运动治疗,尤其针对患病初期患者良肢位被动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膝部卡箍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含义如下:1、固定板;2、滑槽;3、升降杆;4、支撑臂;5、滑轮;6、膝部卡箍;7、连接件;8、腿部支撑板;9、脚部支撑板;10、护板;11、定位槽;12、定位轴;13、转轴;14、定位螺栓;15、限位板;16、固定带;17、套杆;18、支杆;19、定位杆;20、定位孔;21、轴体;22、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卒中后下肢良肢位矫正康复装置,由下向上依次包括固定结构、抬升结构和支撑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板1和设置于固定板1上的滑槽2,固定板1上还设有定位机构,定位机构为对称设置于滑槽2两侧的若干定位槽11,定位槽11的一端与滑槽2相连通,升降杆3的滑轮5上对称设置与定位槽11相适配的定位轴12,定位轴12和滑轮5之间设有折叠定位机构;抬升结构包括升降杆3和支撑臂4,升降杆3和支撑臂4的底端分别设置滑轮5与滑槽2连接,支撑臂4的顶端与升降杆3固定连接;支撑结构包括膝部卡箍6,膝部卡箍6的顶面和两端开口,膝部卡箍6的底部设置连接件7与升降杆3连接,膝部卡箍6包括对称设置的弧形护板10和护板10底面的连接件7,护板10之间彼此分离,护板10的底面分别与连接件7固定,膝部卡箍6上设有连接两片护板10的固定带16,连接件7的底面通过转轴13与升降杆3的顶部转动连接,转轴13上穿设有定位螺栓14,膝部卡箍6的开口处设置腿部支撑板8,腿部支撑板8远离膝部卡箍6的一端设置脚部支撑板9,脚部支撑板9的两侧设置限位板15,腿部支撑板8远离脚部支撑板9的一端与连接件7固定连接,脚部支撑板9与腿部支撑板8之间的夹角大于90°小于180°。

使用时先调整装置的高度,先请患者平躺,一名医护人员抬起患者需要实施康复治疗的腿,另一名医护人员根据腿的长度调整升降杆3的高度,该升降杆3包括套杆17和套接在套杆17内的支杆18,支杆18的顶端与膝部卡箍6连接,套杆17的底端设置滑轮5,通过按压支杆18外周设置的能够通过弹性结构伸缩的定位杆19,使定位杆19从套杆17外壁上设置的定位孔20中缩入,调整支杆18至患者康复治疗合适的高度时,放开定位杆19使其从对应的定位孔20中伸出固定即可。

然后根据康复治疗的需要通过转动转轴13调整腿部支撑板8的角度,到达合适角度时旋紧定位螺栓14将转轴13固定即可。

将患者的腿部放置在装置上,使其膝部卡入膝部卡箍6内,护板10分别卡在膝部两侧,护板10内的缓冲垫22与膝部紧密贴合,扣合固定带16固定,使其小腿紧贴腿部支撑板8,脚部自然放置在脚部支撑板9上,被两侧的限位板15限位,并可通过旋转腿部支撑板8和脚部支撑板9连接处设置的轴体21调整脚部与腿部之间的角度。

在患者治疗时可能会有抬起上半身或挪动臀部的需要,该需要会使腿部位置发生改变,此时无需拆卸装置,只需要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对定位机构进行位置调整即可,调整时,通过折叠定位机构将定位轴12向上抬起离开定位槽11,滑轮5即可在滑槽2中滑动位移,支撑臂4的顶端与支杆18固定连接从而起到牵拉整个装置,防止升降杆3倾倒,当支撑结构滑到适合的位置时,放下定位轴12使其卡入对应的定位槽11内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