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T引导肺部穿刺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0280发布日期:2019-02-15 20:33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一种CT引导肺部穿刺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CT引导肺部穿刺架。



背景技术: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是肺部疾病的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是指在CT扫描定位协助下,通过体外的穿刺针或活检枪对肺内病灶进行负压吸引或切割活检,取得病灶组织后送检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种手段。在传统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中,通常是通过CT扫描确认肺内病灶后,根据CT图像规划最佳进针角度,然而实际操作中需要操作手术的医生根据主观判断来确定进针角度,尤其对于肺内较深部位的小结节,微小的角度差异都会导致无法准确命中病灶,取出病灶组织。这样,在穿刺过程中,需要多次进针调整进针角度,增加了气胸、肺组织损伤及出血风险。传统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其穿刺进针点、进针角度及深度均不易控制,而且需要在穿刺进针后再次行CT扫描确认穿刺针是否到达肺部病灶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CT引导肺部穿刺架,以期实现能准确控制穿刺进针点、进针角度及深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CT引导肺部穿刺架,包括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安装有水平设置的水平臂和竖直设置的竖直臂,所述水平臂能沿着安装块在左右方向上来回移动,通过第一锁紧装置将水平臂锁紧在安装块上,所述竖直臂能沿着安装块在竖直方向上来回移动,通过第二锁紧机构将所述竖直臂锁紧在安装块上,所述竖直臂底部设有用于与病床固定的固定部,所述水平臂右端设置有穿刺针调节模块,

所述穿刺针调节模块包括固定筒、穿刺针套筒、角度盘,所述穿刺针套筒设置于固定筒内,且所述穿刺针套筒的轴心线与固定筒轴心线相平行,且所述穿刺针套筒能在固定筒轴心线方向上来回移动,通过第三锁紧机构将穿刺针套筒锁紧在固定筒上,所述固定筒前端固定设有一个水平向前伸出的转轴,所述水平臂上设有转孔,所述转孔的轴心线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固定筒的转轴前端穿过所述水平臂上的转孔后固定设置有一个角度指示针,所述角度指示针与固定筒轴心线相平行,所述角度盘设置在水平臂前端且位于角度指示针后侧,所述固定筒能绕着转孔的轴心线转动,自然状态下所述固定筒的轴心线沿着竖直方向,通过第四锁紧机构实现固定筒与水平臂的定位锁紧。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臂上设置有水平仪。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锁紧机构、第二锁紧机构、第三锁紧机构、第四锁紧机构均为锁紧螺丝实现侧向锁紧。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臂和竖直臂上均设有刻度。

进一步的,所述穿刺针套筒为透明套筒。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为一个C形固定架,通过C形固定架配合螺钉将整个穿刺架固定在病床上。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CT引导肺部穿刺架,其通过穿刺针调节模块即可准确定位穿刺进针点、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准确性高,无须多次进针,大大降低了患者气胸、肺组织损伤及出血风险,且仅需要一次CT扫描,减少了患者的CT曝光时间,降低了患者的费用。且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穿刺针调节模块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穿刺针调节模块中的固定筒旋转一定角度后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块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为体表定位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安装块,2水平臂,3竖直臂,4第一锁紧螺丝,5水平仪,6第二锁紧螺丝,7C形固定架,8穿刺针调节模块,9固定筒,10穿刺针套筒,11角度盘,12第三锁紧螺丝,13转轴,14角度指示针,15第四锁紧螺丝,16病床,17患者,18穿刺针,19病灶点,20最佳穿刺进针点,21最佳穿刺路径,22进针角度,23垂直线,24软性边框,25钢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6,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CT引导肺部穿刺架,该穿刺架包括安装块1,安装块1上安装有水平设置的水平臂2和竖直设置的竖直臂3,水平臂2和竖直臂3上均设有刻度。水平臂2能沿着安装块1在左右方向上来回移动,通过第一锁紧装置将水平臂2锁紧在安装块1上,第一锁紧机构为第一锁紧螺丝4实现侧向锁紧。水平臂2上设置有水平仪5,用于观察水平臂2是否水平,使后续穿刺更为精确。竖直臂3能沿着安装块1在竖直方向上来回移动,通过第二锁紧机构将竖直臂3锁紧在安装块1上,第二锁紧机构为第二锁紧螺丝6实现侧向锁紧。竖直臂3底部设有用于与病床16固定的固定部,固定部为一个C形固定架7,通过C形固定架7配合螺钉将整个穿刺架固定在病床16上,使得整个穿刺架在使用时不会晃动。

水平臂2右端设置有穿刺针调节模块8。穿刺针调节模块8包括固定筒9、穿刺针套筒10、角度盘11,穿刺针套筒10为透明的、一次性无菌的硬质套筒,穿刺针18可以通过此穿刺针套筒10获取病理组织。穿刺针套筒10设置于固定筒9内。且穿刺针套筒10的轴心线与固定筒9轴心线相平行,且穿刺针套筒10能在固定筒9轴心线方向上来回移动,通过第三锁紧机构将穿刺针套筒10锁紧在固定筒9上,第三锁紧机构为第三锁紧螺丝12实现侧向锁紧。固定筒9前端固定设有一个水平向前伸出的转轴13,水平臂2上设有转孔,转孔的轴心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固定筒9的转轴13前端穿过水平臂2上的转孔后固定设置有一个角度指示针14,角度指示针14与固定筒9轴心线相平行,角度盘11设置在水平臂2前端且位于角度指示针14后侧,固定筒9能绕着转孔的轴心线转动,自然状态下固定筒9的轴心线沿着竖直方向,通过第四锁紧机构实现固定筒9与水平臂2的定位锁紧,第四锁紧机构为第四锁紧螺丝15实现侧向锁紧。

使用时,首先根据CT片分析得出最佳穿刺路径21、最佳穿刺进针点20、进针角度22以及进针深度。然后,通过C形固定架7配合螺钉将整个穿刺架固定在病床16上,通过松开第一锁紧螺丝4可调整水平臂2的左右位置,松开第二锁紧螺丝6可调整竖直臂3的上下位置,调整好位置后旋紧第一锁紧螺丝4和第二锁紧螺丝6,将水平臂2和竖直臂3均固定好,通过水平仪5确保水平臂2水平,即完成了穿刺架整体与病床16的固定。接着,调整固定筒9及其内的穿刺针套筒10的角度,具体操作为:松开第四锁紧螺丝15,转动固定筒9,通过角度指示针14在角度盘11上的读数可直观的得出转动角度,调整固定筒9的转动角度与之前分析得出的进针角度22一致,然后旋紧第四锁紧螺丝15,将整个固定筒9及其内的穿刺针套筒10固定座在这个角度上。然后调整水平臂2的左右位置以及通过松开第三锁紧螺丝12调整穿刺针套筒10的上下位置,使得穿刺针套筒10下端正好位于人体的最佳穿刺进针点20上,然后旋紧第一锁紧螺丝4将水平臂2固定好,旋紧第三锁紧螺丝12将穿刺针套筒10在固定筒9内固定好。最后,将带刻度的穿刺针18经穿刺针套筒10穿刺进入患者17体内,达到确定的进针深度,即可精确到达病灶点19。

其中,最佳穿刺路径21、最佳穿刺进针点20、进针角度22以及进针深度的确定需要用到相应的体表定位模块相配合,如图7所示,体表定位模块主体为一个橡胶材质的矩形软性边框24,软性边框24内镶嵌有多个带刻度的钢柱25,多个钢柱25平行设置。

使用时先将此体表定位模块贴在患者17需要穿刺的体表,让患者17平躺,设患者17的头部朝脚部的方向为纵轴方向,患者17的左肩到右肩的方向为横轴方向。使钢柱25平行于患者17的纵轴方向,然后让患者17做一次CT检查,得到若干CT片,多个钢柱25便会在CT片上患者17的体表位置显示出整齐排列的多个黑点,仔细阅片,找到最佳穿刺路径21(指路径短、绕过重要血管等组织)所在的CT片,将该CT片称为最佳CT片,通过分析该最佳CT片可得到以下信息:

1:最佳CT片上的最佳穿刺路径21所对应的“黑点”称为“最佳黑点”,该“最佳黑点”即对应患者17体表上的其中一个钢柱25,该钢柱25称为“最佳钢柱”,在患者17体表上找到该最佳钢柱,则最佳穿刺进针点20必然在该最佳钢柱对应的患者17体表上,即为患者17最佳穿刺进针点20在横轴上的定位。

2:在最佳CT片上读出最佳穿刺路径21与垂直线23的角度,该角度即为进针角度22。

3:在最佳CT片上测量“最佳黑点”与病灶点19之间的距离,即为进针深度。

4:根据多个CT片中相邻的CT片之间的间距大小,以及从上往下第一张出现黑点的CT片与最佳CT片之间的CT片数量,将间距值乘以数量值,即可计算出“最佳黑点”与体表定位模块上缘的距离,然后根据最佳钢柱上的刻度可知最佳穿刺进针点20在最佳钢柱上的位置,即可得到最佳穿刺进针点20在的患者17体表上的位置。在患者17做完CT扫描后用标记笔在患者17体表上标记出最佳穿刺进针点20。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