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修复用补片及主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60581发布日期:2019-07-24 10:54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组织修复用补片及主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物组织修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织修复用补片及主体。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对于背景技术的描述属于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相关技术,仅仅是用于说明和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应理解为申请人明确认为或推定申请人认为是本实用新型在首次提出申请的申请日的现有技术。

组织创伤或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如体内手术引起的创伤、器官组织部分缺损,疝气、体表皮肤损伤等,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是医学上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市场上用于组织修复的补片存在着力学性能差,异物感强和容易产生组织粘连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织修复用补片及主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片具有异物感低,力学性能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织修复用补片主体,包括:

多层小肠黏膜下层材料补片,所述小肠黏膜下层材料补片为动物小肠组织处理后的动物小肠黏膜下层材料,多层所述的小肠黏膜下层材料补片缝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小肠黏膜下层材料补片包括多个补片单片,相邻的所述补片单片之间部分重叠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小肠组织为片状或膜状。

进一步的,所述的组织修复用补片的形状与待修复组织形状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的组织修复用补片的形状为孔状、网状、片状或锥状。

进一步的,所述的缝补固定采用不可吸收缝线。

进一步的,所述的缝线为聚酯和/或聚丙烯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的小肠组织处理包括冻干或真空干燥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的动物小肠黏膜下层包括靠近黏膜层的第一面和靠近浆膜层的第二面,所述的组织修复用补片中动物小肠黏膜下层的第一面朝向待修复组织。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织修复用补片,包括:

主体,所述的主体为上述的任一种组织修复用补片主体;

接触层,与所述的主体贴合固定,所述的接触层用于与待修复组织接触,所述的接触层为小肠黏膜下层材料。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组织修复用补片及主体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片主体采用不可吸收缝线缝合,大大提高了补片主体的力学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片采用小肠黏膜下层与待修复组织相接触,不但可以防止组织粘连,而且降低了补片的异物感;采用不可吸收缝线缝合,提高了补片的力学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组织修复用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大鼠皮下植入补片7天后的效果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大鼠皮下植入补片7天后的另一种效果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大鼠皮下植入补片6个月后的效果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大鼠腹部植入补片3个月的效果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大鼠腹部植入补片后修复效果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大鼠腹部植入补片后另一修复效果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大鼠腹部植入现有的非生物补片一个月后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应当理解,附图和实施例是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在下述介绍中,术语“第一”、“第二”仅为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下述介绍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替换或者合并组合,因此本实用新型也可认为包含所记载的相同和/或不同实施例的所有可能组合。因而,如果一个实施例包含特征A、 B、C,另一个实施例包含特征B、D,那么本实用新型也应视为包括含有A、 B、C、D的一个或多个所有其他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尽管该实施例可能并未在以下内容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申请人研究发现:在动物组织修复补片中,聚丙稀、聚酯等高分子合成材料因其都是细菌良好的粘附载体,细菌粘附于其上后即可产生使其免受宿主免疫防御机制和抗生素作用的生物被膜,从而得以在局部长期成活并可导致伤口的慢性感染;且将此类材料植入腹腔内,极易引起粘连,异物感极强;申请人还发现:生物组织衍生材料,由人的异体或哺乳类动物的膜状或片状组织经理化处理而成的具有三维空间框架结构的细胞外基质构成,其组织相容性、稳定性上均经受住了考验,但临床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其天然的成分在组织内的降解吸收不可控,从而远期力学性能不稳定,易引起复发,因而,需要一种便于应用的全新的组织修复补片来满足临床的需求。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织修复用补片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织修复用补片主体,包括:

多层小肠黏膜下层材料补片,所述小肠黏膜下层材料补片为动物小肠组织处理后的动物小肠黏膜下层材料,多层所述的小肠黏膜下层材料补片缝补固定。

本实施例采用不可吸收缝线缝合,大大提高了补片主体的力学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织修复用补片,包括:

主体(1),所述的主体(1)为上述的实施例中的组织修复用补片主体;

接触层(2),与所述的主体(1)贴合固定,所述的接触层(2)用于与待修复组织接触,所述的接触层为小肠黏膜下层材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片采用小肠黏膜下层与待修复组织相接触,不但可以防止组织粘连,而且降低了补片的异物感;采用不可吸收缝线缝合,提高了补片的力学性能。

上述方案已经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下面在此基础上给出优选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小肠黏膜补片可以包括多个补片单片,相邻的所述补片单片之间部分重叠贴合,多个补片单片之间部分重叠可以保证补片的有效性;这里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补片单片的数量及补片单片之间重叠的面积大小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适当的补片单片数量(比如每层包括两个,三个,五个补片单片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修复的具体需求可以调整补片单片之间重叠面积,只要能保证补片的有效性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动物小肠组织为片状或膜状,片状和膜状容易与待修复组织的缝合,也有利于组织的修复;这里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小肠组织的具体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完成组织修复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组织修复用补片的形状为孔状、网状或锥状,这里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补片的具体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在具体修复中,根据待修复组织的形状来设计补片的形状,实现补片形状与待修复组织的形状匹配契合即可,有利于组织的修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缝补固定采用不可吸收缝线,不可吸收缝线(如聚酯和/或聚丙烯材质)可以大大提高补片的力学性能,可有效防止由于力学性能问题对组织修复造成的不良影响。

本实用新型对主体(1)中小肠黏膜补片的层数不作具体限定,只要可以保证补片的修复效果即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层数为2-16 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层数来保证修复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小肠黏膜下层的处理包括干燥步骤,对于干燥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限定,优选冻干或真空干燥。

这里要说明的是:动物小肠黏膜下层包括靠近黏膜层的第一面和靠近浆膜层的第二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组织修复用补片中动物小肠黏膜下层的第一面朝向待修复组织,小肠黏膜下层浆膜面一侧相对黏膜一面较粗糙,组织间空隙较大,其利于细胞贴附生长,浆膜层与粘膜层交替的方式叠加,同时保证浆膜层面向外侧,根据产品不同用途可以分为双层、四层、六层、八层、十层等;对于小肠黏膜下层的叠加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定,只要可以保证组织修复中细胞的生长即可。

这里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接触层的层数和接触层与主体的位置关系不做具体限定,比如接触层可以在主体层的一侧或两侧等。只要满足在增强补片力学性能的基础上防止组织粘连即可。

下面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织修复用补片的具体制备方法举例 (SIS--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小肠黏膜下层材料):

制备补片单片:将小肠黏膜下层材料以任意顺序进行清洗、消毒处理、脱脂处理、脱细胞处理、去病毒,最后经冷冻干燥或真空干燥而成。

其中,所述的消毒处理为在常温下采用消毒液对小肠黏膜下层进行浸泡处理,SIS长度与消毒液的体积比为1:1-20cm/ml。

具体的消毒方式为:用溶质质量百分含量0.01-1%的过氧乙酸和1-10%的乙醇的混合水溶液浸泡5-90分钟,或摩尔浓度为0.01-0.05M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浸泡1-6小时,或者质量百分含量为0.01-1%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12小时,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联合消毒处理。

消毒处理完后用纯化水彻底超声清洗,根据需要清洗时可换纯化水进行多次清洗,一般清洗1-8次。

脱脂,所述溶剂为溶质质量百分含量为1%-5%的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碱性溶液中一种或多种混合的溶液。每次要换新鲜溶液,为保证充分脱脂,处理过程可通过超声作用的辅助处理;处理完后用纯化水1-8次超声清洗。

脱细胞,室温下将SIS与脱细胞溶液所述脱细胞溶液一般为酶溶液,溶质质量百分含量为0.05-0.5%胰糜蛋白酶溶液(pH7.0-8.0)、30-50U/ml DNA 酶、1-5U/ml RNA酶溶液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溶液进行浸泡处理0.5-4 小时。并采用溶质质量百分含量为1%-3%氢氧化钠终止酶反应,上述的脱细胞处理可以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并保证生物相容性。处理体积比为1: 1-20cm/ml(SIS长度与处理液的体积比)脱细胞处理完后用纯化水和PBS 交替清洗,根据需要可多次更换纯化水进行清洗,一般分别清洗1-8次。

去病毒,采用溶质质量百分含量为1%-2%过氧乙酸乙醇混合物、溶质质量百分含量为1%-3%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结合的方式分别进行处理 1h-3h,然后清洗1-8遍,起到去病毒的作用。

所述产品经特制模具压制成型处理是将样品表面多层交替叠加,置于特殊结构的模具中,联合冷冻干燥机条件的调节,将产品压制成孔状、横纵交错的网格状、成簇集成的圆锥形式、片状、编带形式等满足组织修复要求的特殊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小肠黏膜下层(SIS)在处理前,可以先对小肠进行表面灭菌与消毒处理,比如用过氧乙酸、新洁尔灭和/或酒精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交替进行浸泡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消毒、脱脂、脱细胞和去病毒处理过程中,还可适当加入磷酸盐、氯化钠、碳酸氢钠等缓冲溶液来调节工艺处理中的溶液体系平衡。摩尔浓度为0.01-0.05mol/L的PBS缓冲液,控制PH7.3-7.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SIS修补补片可以进一步加工成膜状材料,小肠黏膜下层浆膜面一侧相对黏膜一面较粗糙,组织间空隙较大,其利于细胞贴附生长,故在产品多层叠加成型时充分考虑此优势,即浆膜层与粘膜层交替的方式叠加,同时保证浆膜层面向外侧,根据产品不同用途可以分为双层、四层、六层、八层、十层等。

将小肠粘膜下层逐层平铺于特制模具上,并控制铺膜尺寸大小,首先完成第一层铺膜,每层中相邻两片SIS之间的铺膜时需要部分重叠,这里对铺膜具体每层的方向和顺序不作具体要求,在铺膜的过程中应注意保证每个方向的力学性能均满足要求即可。

冷冻干燥过程采取-60~-80℃速冻的方式,将样品预冻1-6小时,同时调节真空条件,梯度低温冷冻干燥,保证产品表面平整均一。

采用不可吸收缝线聚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缝线缝合并通过生物胶和/或物理加压方式复合小肠黏膜下层制备成小肠黏膜补片。

为了进一步灭菌,采用环氧乙烷进行灭菌。

采用3%的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0.9ml/只),麻醉称重后将大鼠仰卧固定在模具木板上,具体手术方法如下:先采用剃毛器将大鼠背部绒毛清理干净,再用碘伏消毒,在手术部位铺上已灭菌术巾,用镊子将背部表皮夹起,采用手术刀获取背部正中切口,沿皮下向两侧锐性分离,暴露肌层, 将事先准备好的经过生理盐水浸泡的补片平整植入皮下,左右各一片,缝合线将其固定,后缝合筋膜和背部皮肤。酒精擦拭消毒,再用纱布包扎。避免术后环境因素引起的感染。分别在7、30、60、90、180天处死,观察补片形态变化和周围组织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术后大鼠生长情况较好,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补片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促进血管再生和周围正常组织细胞粘附、生长、增值。表现出较好的修补效果。如图2和图3所示,大鼠皮下植入7天,已经有大量纤维细胞生长及血管生成;如图4所示,皮下植入6个月后,补片表面大量血管生成。

采用溶质质量百分含量为3%的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0.9ml/ 只),麻醉称重后将大鼠仰卧固定,将大鼠腹部绒毛清理干净,用碘伏消毒,铺已灭菌术巾,行腹部正中切口,沿皮下向两侧锐性分离,暴露肌层,以腹正中线为对称轴将1.5cm×2cm大小肌肉连同腹膜整块切除,暴露腹腔肠管组织,制成腹壁缺损试验动物模型。将准备好的经生理盐水浸泡的大于切口创伤面的补片平整覆盖于创伤切口表面采用连续缝合将其固定,再缝合筋膜和腹壁皮肤。酒精擦拭消毒。避免术后环境因素引起的感染。如图5所示,三个月补片与组织良好的融合;如图6所示,创伤修补,组织长入良好,略见补片形态;如图7所示,创伤一个月结果,无粘连形成。图8为相同条件下采用非生物补片的结果:非生物补片,粘连较严重。

通过脱细胞、去病毒等工艺对病毒灭活和清除(或降低)动物源性材料免疫原性进行控制,采用特殊的酶处理方式确保DNA残留控制在可接受范围、无细胞残留。与同类产品相关性能对比结果如下:

表1

表2

表3

表1-表3为本实用新型产品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物理性能,生长因子和内毒素含量比较结果,由表1-表3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产品在各方面都明显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对于本实用新型中未限定的部分均为可采用本领域常用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的,比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单股不可吸收缝线或多股不可吸收缝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常用手段来完成动物组织的修复,对于各种常用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介绍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