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针灸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8507发布日期:2019-02-19 19:09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针灸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医针灸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针灸器具。



背景技术:

温针灸是一种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又称温针、针柄灸等。是将艾条段或者艾炷固定在毫针针柄施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温针灸的作用同时具备了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两者的优点。温针灸法既可疏通经络,又可温经散寒,扶正祛邪,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温针灸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遍、也最受欢迎是一种疗法。由于温针灸疗法疗效卓著、治疗范围广泛,又是防病保健的一大良法。

传统的温针灸法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cm长的艾条的一段,套在针柄之上,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这种灸法的缺点是艾绒燃烧后的艾灰会直接掉落到皮肤上,造成烫伤皮肤,而且艾绒与空气接触过于充分,燃烧时间短,导致大量热量的散失并且产生的烟雾量大,另外,艾灸针缺乏一定的支撑,患者轻微的体位变动可引起艾灸针的摇晃甚至艾绒或艾柱的脱落,造成烫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温针灸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温针灸器具,包括下筒体、中筒体和中筒体上端的罩子,下筒体为圆台形筒体,下筒体内水平设置有接灰网,接灰网中心设置有用于插入针的孔,中筒体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艾柱的铁丝,中筒体上端的罩子上设置有透气孔。

圆台形筒体下部设置有圆柱形的底座。

所述罩子与中筒体为分开的两部分,中筒体外壁上设置有用于承托中筒体上端罩子的凸块。

圆台形筒体上部与中筒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下筒体的两侧分别对称地设置有一个耳袢。

所述温针灸器具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温针灸器具的弹性绑带,弹性绑带两端设置有钩子,钩子用于钩住下筒体两侧的耳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针灸器具操作简单,便于施灸,下筒体设置成圆台形状,可以避免上重下轻,提高稳定性,在下同体内设置接灰网,能够有效防止艾灰掉落到皮肤上造成烫伤,中筒体与下筒体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可以适用于不同长短的针具,并可根据施灸的情况不同进行调节,中筒体上部采用罩子能够有效减少排烟量,罩子上的透气孔可以保证进适量氧气,使艾柱燃烧充分,在温针灸器具下部设置可钩挂的绑带,既可以实现垂直灸,也可以水平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针灸器具,包括下筒体2、中筒体3和中筒体上端的罩子4,下筒体2为圆台形筒体,下筒体2下部还设置有圆柱形底座1,下筒体2内水平设置有接灰网6,接灰网6中心设置有用于插入艾灸针7的孔,中筒体3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艾柱8的铁丝5,罩子4外壁设置有透气孔10,罩子4与中筒体3为分开的两部分,中筒体3外壁上设置有用于承托中筒体3上端罩子4的凸块9。

下筒体2上部与中筒体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可以适用于不同长度的针具,并可根据施灸的情况不同进行调节,通过调节下筒体2与中筒体3连接的多少,保证艾灸针7刚好插到艾柱8上,还可以调整艾柱8与针尾和皮肤之间的距离。

下筒体2下部的圆柱形底座1两侧分别对称地设置有一个耳袢11。温针灸器具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温针灸器具的弹性绑带12,弹性绑带12两端设置有钩子13,钩子13用于钩住下筒体2下部的圆柱形底座1两侧的耳袢11。

所用的艾柱8上预留有用于扎入艾灸针7的孔以及固定铁丝5的孔。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在皮肤上施针,待针扎入皮肤后,将下筒体2套在针上固定,然后把艾柱8固定在中筒体3内壁的铁丝5上,从下部点燃艾柱8,通过螺纹调节使艾柱8刚好置于针尾,保证针顶部能够插入艾柱中,最后将带有透气孔10的罩子4盖到中筒体3上部,开始进行温针灸。温针灸结束后,针上套的下筒体2、中筒体3和罩子4可以一起拿掉,最后再把针取出。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