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鼻炎治疗鼻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2451发布日期:2019-04-05 20:22阅读:751来源:国知局
激光鼻炎治疗鼻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激光鼻炎治疗鼻夹。



背景技术:

激光鼻炎治疗仪是通过发射650纳米的弱激光照射鼻腔,实现对鼻腔杀菌、消炎、修复鼻黏膜,治疗各类鼻炎的作用。现有的激光鼻炎治疗仪包括用于塞入鼻腔内的激光治疗头,激光治疗头通常是采用弹簧调节鼻夹的结构。但这种结构的激光鼻炎治疗仪在使用过程中,激光治疗头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夹持在使用者鼻部,长时间容易对使用者鼻部造成压迫,从而造成使用者鼻部不适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新的激光鼻炎治疗鼻夹,使得治疗头稳定固定在鼻部,且不会给使用者鼻部造成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激光鼻炎治疗鼻夹,用于解决现有鼻夹长时间使用对使用者鼻部造成压迫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激光鼻炎治疗鼻夹,包括第一治疗头、调节杆和调距机构;所述第一治疗头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连接的第一鼻塞部和第一治疗头本体,所述第一治疗头本体上设有贯穿侧壁的第一螺孔;所述调节杆具有杆状结构,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连接的调节杆夹持部和调节杆固定部,所述调节杆夹持部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治疗头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且具有0至30度的夹角,所述调节杆固定部上设有贯穿侧壁的圆形通孔,所述通孔正对所述第一螺孔;

所述调距机构包括调节杆和调节帽;所述调节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杆部、第二杆部和第三杆部,所述第一杆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螺孔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第二杆部为圆柱状结构,其长度略大于所述通孔长度,截面尺寸略小于所述通孔截面尺寸;所述第三杆部截面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二杆部;所述调节帽包括盘状旋钮和连接在所述盘状旋钮一侧中部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用于与所述第三杆部固定连接;

安装时,所述第三杆部末端穿过所述通孔后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使所述调节杆活动穿设在所述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末端旋入至所述第一螺孔内后,通过绕轴线旋动所述盘状旋钮可调节所述第一鼻塞部和夹持部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杆部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固定座上具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与所述第三杆部上的外螺纹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激光鼻炎治疗鼻夹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用于沿轴向卡设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治疗头本体;所述第二收容腔用于卡设至少部分所述调节杆固定部。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为第二治疗头,所述调节杆夹持部为第二鼻塞部,所述调节杆固定部为第二治疗头本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鼻炎治疗鼻夹结构简单,可以通过螺旋调节治疗头和调节杆之间的距离,实现鼻夹的固定,与现有的弹簧调节鼻夹相比,本实施例的鼻夹不会对使用者鼻部造成压迫,使得鼻夹使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激光鼻炎治疗鼻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调距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激光鼻炎治疗仪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包括壳体的激光鼻炎治疗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激光鼻炎治疗鼻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定义激光鼻炎治疗鼻夹使用时靠近使用者鼻腔一端为“上端”,远离使用者鼻腔一端为“下端”。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鼻炎治疗鼻夹,用于单鼻腔鼻炎治疗,包括第一治疗头1、调节杆2和调距机构3;所述第一治疗头1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连接的第一鼻塞部11和第一治疗头本体12,所述第一鼻塞部11用于设置在使用者鼻腔内,所述第一治疗头本体11上设有贯穿侧壁的第一螺孔111;所述调节杆2具有杆状结构,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连接的调节杆夹持部21和调节杆固定部22,所述调节杆夹持部21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治疗头1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且具有0至30度的夹角,所述调节杆固定部22上设有贯穿侧壁的圆形通孔221,所述通孔221正对所述第一螺孔111;

所述调距机构3包括调节杆31和调节帽32;所述调节杆3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杆部311、第二杆部312和第三杆部313,所述第一杆部311具有与所述第一螺孔111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第二杆部312为圆柱状结构,其长度略大于所述通孔221长度,截面尺寸略小于所述通孔221截面尺寸;所述第三杆部313截面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二杆部312;所述调节帽32包括盘状旋钮321和设于所述盘状旋钮321一侧中部的固定座322,所述固定座322用于与所述第三杆部313固定连接;

安装时,所述第三杆部313末端穿过所述通孔221后固定在所述固定座322上,使所述调节杆2活动穿设在所述第二杆部312;所述第一杆部311末端旋入至所述第一螺孔111内后,通过绕轴线旋动所述盘状旋钮321可调节所述治疗头1在调节杆31上的位置,从而调节第一鼻塞部11和夹持部21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调节杆卡设在第二杆部上,第二杆部两端处设有对调节杆起卡设作用的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杆部311截面尺寸大于第二杆部312的截面尺寸,从而使所述第一杆部从一端卡设所述调节杆2;第三杆部313与固定座321固定连接后,所述固定座321从另一端卡设所述调节杆2。

本实施例中,旋转盘状旋钮322,第二杆部312在通孔221内转动,第三杆部311的外螺纹逐渐旋入/旋出第一螺孔111,实现调节第一治疗头1在调节杆31上的位置,进而实现第一治疗头1和调节杆2之间距离的调节;与现有的弹簧调节鼻夹相比,本实施例的鼻夹不会对使用者鼻部造成压迫,使得鼻夹使用范围更广。

针对第三杆部与固定座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杆部313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固定座321上具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与所述第三杆部313上的外螺纹相配合。本实施例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地实现调节杆和调节杆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激光鼻炎治疗鼻夹还包括壳体4;所述壳体4内具有第一收容腔41和第二收容腔42,所述第一收容腔41用于沿轴向卡设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治疗头本体12;所述第二收容腔42用于卡设至少部分所述调节杆固定部22。本方案中,所述盘状旋钮位于所述壳体外部,当旋转盘状旋钮时,所述治疗头可以在第一收容腔内沿径向移动;本方案能够使得鼻夹结构一体化,避免调节杆在调节上上松脱。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激光鼻炎治疗鼻夹,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区别仅在于,所述激光鼻炎治疗鼻夹包括第一治疗头1’、第二治疗头2’和调距机构3’;所述第二治疗头2’和第一治疗头1’结构相同,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连接的第二鼻塞部和第二治疗头本体。本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鼻炎治疗鼻夹适用于治疗双鼻腔鼻炎,使用时通过调节调距机构,将第一治疗头和第二治疗头分别插设在使用者两个鼻腔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