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11555发布日期:2019-03-27 10:50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健仪器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工作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颈椎病的发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都市白领、很多学校学生深受颈椎病的折磨,严重时会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根据上述人群的工作特点和不良生活习惯,颈椎治疗仪对人体的颈部穴位或肌肉进行机械治疗和热敷、舒展肌肉以缓解肌肉疲劳带来的酸痛,或者利用电流脉冲刺激颈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或者物理电流脉冲刺激与药物作用相结合来治疗颈椎病或缓解颈部肌肉疲劳。

这些劲椎治疗仪大都包括用于颈部治疗治疗的主机以及与主机相连用于抱住颈部、固定主机的两侧手柄,两侧的手柄与主机固定连接,或者是活动连接、但是灵活度不够。在使用时,固定式手柄不能根据个人脖颈粗细的大小抱住,导致使用者不舒服,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或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治疗装置,消除现有颈椎治疗仪两侧手柄角度不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节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治疗装置,包括主机壳体、容纳于所述主机壳体内的主机及连接于所述主机壳体两端的手柄,所述主机壳体与手柄之间还设有可转动的连接机构;

所述主机壳体包括螺栓连接为一体的第一面壳和第一底壳;所述第一面壳和第一底壳的端部均设有多个第一方孔,所述第一底壳的端部延伸出第一伸出爪,所述第一伸出爪上设有第一连接孔;

所述主机包括用于治疗人体的活动电极组件;

所述手柄包括螺栓连接为一体的第二面壳及第二底壳;所述第二面壳及第二底壳的端部均设有多个第二方孔,所述第二底壳的端部延伸出第二伸出爪,所述第二伸出爪上设有第二连接孔;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钢轴、弹力装置和护套;所述钢轴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将所述主机壳体与手柄连接为一体;所述弹力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机壳体和手柄相抵接;所述护套的端部设有凸头,所述凸头插入所述第一方孔和第二方孔中将所述护套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和手柄的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壳的两个第一伸出爪之间还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底壳的两个第二伸出爪之间还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弹力装置的两端分别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弹力装置为扭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伸出爪还设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二伸出爪上还设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第二限位凸起相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主机壳体和手柄的材质均为塑料。

进一步的,所述护套的材质为硅胶,形状为波浪形。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治疗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硅胶风琴护套和扭簧连接主机和两端的手柄,使主机和手柄之间可转动的连接,根据用户颈部大小不同进行自动调节,贴合抱住使用者的脖颈,提高用户配戴时的贴合度及舒适度,同时设置限位装置限制手柄的打开和闭合角度,防止转动角度过大造成产品损坏,进而影响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治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新型治疗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新型治疗装置的拆分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新型治疗装置连接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新型治疗装置的转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新型治疗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包括主机壳体10、容纳于主机壳体10内的主机及连接于主机壳体10两端的手柄30,主机壳体10与手柄30之间还设有可转动的连接机构20;主机壳体10包括螺栓连接为一体的第一面壳11和第一底壳12;第一面壳11和第一底壳12的端部均设有多个第一方孔24,第一底壳12的端部延伸出第一伸出爪121,第一伸出爪12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5;主机包括用于治疗人体的活动电极组件;手柄30包括螺栓连接为一体的第二面壳31及第二底壳32;第二面壳31及第二底壳32的端部均设有多个第二方孔34,第二底壳32的端部延伸出第二伸出爪321,第二伸出爪321上设有第二连接孔35;连接机构20包括钢轴21、弹力装置22和护套23;钢轴21穿过第一连接孔25和第二连接孔35将主机壳体10与手柄30连接为一体;弹力装置22的两端分别与主机壳体10和手柄30相抵接;护套23的端部设有凸头231,凸头231插入第一方孔24和第二方孔34中将护套23固定于主机壳体10和手柄30的端部。主机安装于主机壳体10内,包括用于治疗人体的活动电极组件,对人体穴位或皮肤进行治疗。主机壳体10和两端的两个手柄30通过连接机构20连接为一体,为便于调节治疗装置的打开角度适应不同人群,连接机构20与主机壳体10和手柄30转动连接。连接机构20包括钢轴21、弹力装置22和护套23,钢轴21穿过第一伸出爪121的第一连接孔25和第二伸出爪321的第二连接孔35,将主机壳体10和手柄30连接,使得主机壳体10和手柄30可以绕钢轴21转动。连接机构20还设置有弹力装置22,在使用前弹力装置22维持一个角度,手柄30转动戴到脖颈上后会回弹至原位,抱紧用户颈部。护套23用于覆盖包裹钢轴21和弹力装置22,通过凸头231插入第一方孔24和第二方孔34中与主机壳体10和手柄30固定为一体。为便于安装拆卸,本实施例中主机壳体10和手柄30均为面壳和底壳螺栓连接而成。

本实施例中第一底壳12的两个第一伸出爪121之间还设有第一凹槽122;第二底壳32的两个第二伸出爪321之间还设有第二凹槽322;弹力装置22的两端分别放置于第一凹槽122和第二凹槽322内,第一凹槽122和第二凹槽322为弹力装置22提供了支撑点。

本实施例中弹力装置22为扭簧。弹力装置22可以为带有弹力的弹簧、扭簧或塑胶件,均可以实现主机壳体10和手柄30弹性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扭簧,成本较低且结构简单,扭簧的中心穿过钢轴21,两端分别卡于第一凹槽122和第二凹槽322内,使主机壳体10和两端的手柄30可以绕钢轴21转动,由此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节治疗装置的打开角度,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伸出爪121还设有第一限位凸起1211,第二伸出爪321上还设有第二限位凸起3211,第一限位凸起1211与第二限位凸起3211相抵接。治疗装置使用前,第一限位凸起1211抵住第二伸出爪321,阻止弹力装置22继续回弹,使主机壳体10和手柄30的角度保持一个固定角度。治疗装置使用时,手柄30向外旋转,第一限位凸起1211与第二限位凸起3211两者抵住时,即达到两侧的最大张开角度,手柄30无法继续转动,从而限制了手柄30的打开角度,防止转动角度过大造成产品损坏,影响治疗装置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中主机壳体10和手柄30的材质均为塑料,减轻了整体的重量,便于用户携带和使用。

本实施例中护套23的材质为硅胶,形状为波浪形,硅胶具有一定的弹性,设置为波浪形便于手柄转动,为手柄的打开和闭合留出了运动空间。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治疗装置时,钢轴21穿过第一伸出爪121、第二伸出爪321及扭簧22的圆孔将手柄30与主机壳体10连接在一起。硅胶风琴护套23的内侧凸头231插入第一面壳11、第二面壳31、第一底壳12及第二底壳32上的方孔24,包裹住连接机构20的结构。在扭簧22弹力的作用下,两个手柄30向内收缩,此时第一伸出爪121的第一限位凸起1211抵住第二伸出爪321,进而阻止手柄30继续向内收缩。因此,第一限位凸起1211用于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保持两侧的手柄30收缩到一定角度状态,也就是治疗装置不使用时的静止状态。需要治疗时,用户向外打开两侧手柄30,在力的作用下,两侧手柄30向外张开,张开到一定角度,第二限位凸起3211抵住第一限位凸起1211,阻止两侧的手柄30继续打开,此时,达到两侧手柄30的最大张开角度。具体使用时,用户根据自己脖颈的大小使手柄30打开合适的角度。本技术方案的连接机构20,使得两侧手柄30绕钢轴21转动,自动调节手柄30的打开和闭合角度。手柄30组件上有限位结构,使其只能绕钢轴21转动一定角度。连接机构20中的扭簧22提供一定的扭转力,使手柄30组件能自动调节并抱紧用户颈部的作用。硅胶风琴护套23能依手柄30扭转时空间位置变化而产生变形,确保两连接机构20连接紧密。通过设置硅胶风琴护套和扭簧连接主机和两端的手柄,使主机和手柄之间可转动的连接,根据用户颈部大小不同进行自动调节,贴合抱住使用者的脖颈,提高用户配戴时的贴合度及舒适度,同时设置限位装置限制手柄的打开和闭合角度,防止转动角度过大造成产品损坏,进而影响其使用寿命。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