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5557发布日期:2019-11-15 21:3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在对骨折或骨裂患者进行钢钉固定时,利用现有的骨固定技术,通过螺钉将断裂的两块骨头进行紧密固定。

这种固定方式只能在一期也就是骨折手术时起到固定作用,也就是骨折断面之间的加压作用。骨折固定手术后,随着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断端会出现轻度的骨质吸收,骨折端之间获得的初始加压力量会丢失进而影响骨折愈合,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延长,甚至是不愈合。而且在骨折断端处内固定植入物会往往容易发生应力集中,常常会出现内固定断裂等,影响患者康复进度。

因此,亟需一种在进行骨固定手术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或移动时,不会出现应力集中,且持续对骨折断端之间进行加压、加速骨折愈合的固定器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包括螺钉、具有弹性伸缩功能的垫圈;

所述螺钉包括螺头、螺杆,所述螺头设置在所述螺杆的头端,所述螺杆的头端表面光滑,所述螺杆的尾端包括螺纹;

所述垫圈包括上垫圈、弹性体、下垫圈,所述弹性体设置在所述上垫圈和所述下垫圈之间;

所述上垫圈呈圆环状,所述下垫圈呈圆环状,所述上垫圈的外径大于或等于所述下垫圈的外径,所述上垫圈的内径小于或等于所述下垫圈的内径。

所述弹性体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下垫圈的外径,所述弹性体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下垫圈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弹性体为弹簧,所述弹簧为一个,所述螺钉从所述上垫圈的中部、所述弹簧的中部以及所述下垫圈的中部依次进入,所述弹簧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下垫圈的外径,所述弹簧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下垫圈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弹性体为弹簧,所述弹簧为至少两个,所述弹簧对称设置在所述上垫圈和所述下垫圈之间,所述弹簧排列形成一圆形,所述圆形的半径小于或等于所述下垫圈的外径,所述圆形的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下垫圈的内径,所述弹簧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下垫圈的环体半径。

优选的,所述下垫圈包括外壁,所述外壁与所述下垫圈呈“凹”形,所述外壁与所述下垫圈一体成型,所述外壁的内径等于所述下垫圈的外径,所述外壁的高度大于所述下垫圈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上垫圈包括外凸起,所述外凸起设置在所述上垫圈的下部外侧,所述外凸起的外径小于所述上垫圈的外径,所述外凸起的内径大于所述上垫圈的内径;

所述外壁包括外凹槽,所述外凹槽设置在所述外壁的内部,所述外凹槽的外径小于所述外壁的外径,所述外凹槽的内径大于所述外壁的内径,所述外凹槽的高度小于所述外壁的高度;

所述外凸起和所述外凹槽相配合,所述外凸起的外径等于所述外凹槽的外径,所述外凸起的内径等于所述外凹槽的内径,所述外凸起的高度等于所述外凹槽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外凸起包括外卡块,所述外卡块设置在所述外凸起的外侧和/或内侧,所述外卡块的高度小于所述外凸起的高度,所述外卡块的底部与所述外凸起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外凹槽包括外卡槽,所述外卡槽设置在所述外凹槽的外侧和/或内侧,所述外卡槽的高度小于所述外凹槽的高度,所述外卡槽的底部与所述外凹槽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外卡槽的高度大于所述外卡块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下垫圈包括内壁,所述内壁与所述下垫圈呈“凸”形,所述内壁与所述下垫圈一体成型,所述内壁的外径等于所述下垫圈的内径,所述内壁的高度大于所述下垫圈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上垫圈包括内凸起,所述内凸起设置在所述上垫圈的下部内侧,所述内凸起的外径小于所述上垫圈的外径,所述内凸起的内径大于所述上垫圈的内径;

所述内壁包括内凹槽,所述内凹槽设置埃所述内壁的内部,所述内凹槽的外径小于所述内壁的外径,所述内凹槽的内径大于所述内壁的内径,所述内凹槽的高度小于所述内壁的高度;

所述内凸起与所述内凹槽相配合,所述内凸起的外径等于所述内凹槽的外径,所述内凸起的内径等于所述内凹槽的内径,所述内凸起的高度等于所述内凹槽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内凸起包括内卡块,所述内卡块设置在所述内凸起的外侧和/或内侧,所述内卡块的高度小于所述内凸起的高度,所述内卡块的底部与所述内凸起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内凹槽包括内卡槽,所述内卡槽设置在所述内凹槽的外侧和/或内侧,所述内卡槽的高度小于所述内凹槽的高度,所述内卡槽的底部与所述内凹槽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内卡槽的高度大于所述内卡块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螺头包括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螺头与所述螺杆的连接处,所述凹槽的内径等于所述内壁的内径,所述凹槽的外径等于所述内壁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在骨折手术固定时,螺钉通过垫圈一体植入骨骼内,垫圈的弹性复原机制使得螺钉前端的螺纹带动前端骨头向螺头侧骨头进行滑动挤压,对骨折部分进行持续加压,加速骨折的愈合;下垫圈包括外壁和内壁,使得弹性体不与外界接触,避免受到外界物质的腐蚀;垫圈可以采用分体式设计,可以根据需要,在手术前选择不同尺寸的上垫圈和下垫圈,以与螺钉或骨进行合适的接触;垫圈也可以采用嵌套式设计,上垫圈和下垫圈进行相互嵌套配合,提高一体式性能,使弹性体完全处于上垫圈与下垫圈形成的密封空间内;在嵌套式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卡扣配合,有效防止上垫圈和下垫圈发生自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螺钉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螺钉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垫圈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垫圈的第二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垫圈的爆炸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垫圈的第二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垫圈的第三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弹性体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垫圈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螺钉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螺钉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的放松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的压缩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优选实施例的上垫圈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优选实施例的下垫圈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优选实施例的上垫圈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优选实施例的下垫圈的剖视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螺钉1;垫圈2;螺头11;螺杆12;凹槽13;上垫圈21;弹性体22;下垫圈23;外壁24;内壁25;外凸起26;内凸起27;外凹槽28;内凹槽29;外卡块30;内卡块31;外卡槽32;内卡槽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包括螺钉1和具有弹性伸缩功能的垫圈2,垫圈2用于放置在螺钉1尾部与骨表面之间,使螺钉1的尾部与骨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缓冲功能。

如图2~3所示,螺钉1包括螺头11、螺杆12,螺头11设置在螺杆12的头端,螺头11的下表面与螺杆12的头端连接,螺杆12的头端表面光滑无螺纹,螺杆12的尾端呈锥形,且螺杆12的尾端具有螺纹。

螺头11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螺丝刀刀头的槽,槽的形状为一字形、十字形、梅花形或者正六角形。

螺钉1由钛合金、不锈钢合金、聚乳酸、羟基磷灰石中的任一种材料制成。

垫圈2由上垫圈21、弹性体22、下垫圈23构成,弹性体22设置在上垫圈21和下垫圈23之间。

垫圈2可以为一体式垫圈,也可以为分体式垫圈。

当垫圈2为一体式垫圈时,弹性体22分别与上垫圈21、下垫圈23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其中任一部件损坏,需要整体更换。

如图4所示,当垫圈2为一体式垫圈时,弹性体22为弹簧,弹性体22的上端与上垫圈21的下端连接,弹性体22的下端与下垫圈22的上端连接。

当垫圈2为分体式垫圈时,弹性体22不与上垫圈21、下垫圈22连接,其中任一部件损坏,只需更换对应部件即可。

如图5所示,当垫圈2为分体式垫圈时,弹性体22为弹性圈,弹性圈可以由硅胶、橡胶、硅橡胶等材质制成。

上垫圈21和下垫圈22的规格相同,上垫圈21和下垫圈22均呈圆环状,即上垫圈21的环体半径等于下垫圈22的环体半径,亦即上垫圈21的外径等于下垫圈22的外径,上垫圈21的内径等于上垫圈22的内径。

螺头11的半径大于上垫圈21的内径,小于或等于上垫圈21的外径;螺杆12的半径等于上垫圈21的内径。

上垫圈21和下垫圈22由钛合金或不锈钢合金中的任一一种材料制成。

当垫圈2为一体式垫圈,且弹性体22为弹簧时,弹性体22的半径大于或等于上垫圈21的内径,且小于或等于上垫圈21的外径,其中,优选的弹性体22的半径范围为大于上垫圈21的内径且小于上垫圈21的外径。

当垫圈2为分体式垫圈时,弹性体22的环体半径小于等于上垫圈21的环体半径,即弹性体22的内径大于等于上垫圈21的内径,且弹性体22的外径小于等于上垫圈21的外径。

本实施例的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的使用方法如下:将垫圈2放置在骨表面,螺钉1从垫圈中部进入骨内,螺钉1的螺杆11的尾端旋入后端的骨头内,螺杆11的头端位于前端的骨头内,当螺钉1旋入且未压缩垫圈2时;继续旋入螺钉1,使螺钉1压缩垫圈2,并使垫圈2处于完全压缩状态,进而使前端的骨头与后端的骨头能够紧密连接。

在骨折手术固定时,螺钉通过垫圈一体植入骨骼内,并使螺钉前端螺纹通过骨折线对骨折断面,通过前端螺纹的滑动作用、螺钉对垫圈的挤压而产生的反向拉力作用等联合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压,而获得一期初始的骨折固定稳定性;手术中垫圈被固定在完全压缩状态。骨折固定手术后,在患者康复训练时,骨折逐渐愈合,但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断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骨折断端出现缝隙,这也是骨折愈合必然需要经过的生理过程。由于有可伸缩的垫圈这一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的存在,垫圈的弹性复原机制使得螺钉前端的螺纹带动前端骨头向螺头侧骨头进行滑动挤压,而且这一加压作用是持续的,这样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的进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与实施例1的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不同,其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下垫圈23还包括外壁24。

如图6所示,外壁24设置在下垫圈23的外侧,外壁24的下表面与下垫圈23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外壁24与下垫圈23一体成型。

外壁24呈圆环状,外壁24的高度大于下垫圈23的高度(即厚度),外壁24的内径等于下垫圈23的外径,外壁24与下垫圈23呈“凸”字形。

外壁24的高度大于等于上垫圈21的高度、弹性体22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时的高度和下垫圈23的高度之和。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外壁24的高度等于上垫圈21的高度、弹性体22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时的高度和下垫圈23的高度之和。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当弹性体22为弹簧时,弹性体22由至少两个弹簧组成。弹簧对称设置在上垫圈21和下垫圈23之间,弹簧以上垫圈21的圆心和下垫圈23的圆心连接线的中点为圆心进行对称排列,形成一个圆,该圆的半径大于上垫圈21的内径且小于上垫圈21的外径。同时,每个弹簧的直径小于或等于上垫圈21的环体半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弹性体21可以由多个弹簧,形成多个圆,呈层次排列,如图8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下垫圈23包括外壁24,使得弹性体22不与外界接触,避免受到外界物质的腐蚀。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与实施例1的动态反馈系统不同,其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下垫圈23还包括外壁24、内壁25,螺头11还包括凹槽13。

如图9所示,外壁24设置在下垫圈23的外侧,内壁25设置在下垫圈23的内侧,外壁24的下表面、内壁25的下表面与下垫圈23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外壁24、下垫圈23和内壁25一体成型。

外壁24呈圆环状,外壁24的高度大于下垫圈23的高度(即厚度),外壁24的内径等于下垫圈23的外径;内壁25呈圆环状,内壁25的高度大于下垫圈23的高度(即厚度),内壁25的外径等于下垫圈23的内径;外壁24、下垫圈23和内壁25呈“山”字形。

外壁24的高度大于等于上垫圈21的高度、弹性体22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时的高度和下垫圈23的高度之和。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外壁24的高度等于上垫圈21的高度、弹性体22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时的高度和下垫圈23的高度之和。

内壁25的高度大于等于上垫圈21的高度、弹性体22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时的高度和下垫圈23的高度之和。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内壁25的高度等于上垫圈21的高度、弹性体22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时的高度和下垫圈23的高度之和。

如图10~11所示,螺头11包括凹槽13,凹槽13设置在螺头11与螺杆12的连接处,凹槽13的内径等于内壁25的内径,凹槽13的外径等于内壁25的外径,螺杆13的半径等于内壁25的内径。

在本实施例中,下垫圈23可以只包括内壁25,亦即内壁25与下垫圈23呈“凸”字形。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下垫圈23包括外壁24和内壁25,且外壁24和内壁25的高度均等于上垫圈21的高度、弹性体22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时的高度和下垫圈23的高度之和,使得弹性体22处于上垫圈21、下垫圈23、外壁24和内壁25形成的密闭空间内,弹性体22不会与外界物质进行接触,保证弹性体22不受腐蚀。此外,由于螺钉1具有凹槽13,且凹槽13的尺寸与内壁25尺寸相同,使螺钉1在旋入或旋出过程中,不会出现卡顿等现象。

如图12~13所示,本实施例的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的使用方法如下:将垫圈2放置在骨表面,螺钉1从垫圈中部进入骨内,螺钉1的螺杆11的尾端旋入后端的骨头内,螺杆11的头端位于前端的骨头内,当螺钉1旋入且未压缩垫圈2时;继续旋入螺钉1,使螺钉1压缩垫圈2,并使垫圈2处于完全压缩状态,进而使前端的骨头与后端的骨头能够紧密连接。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与实施例1的动态反馈系统不同,其区别之处在于:上垫圈21还包括外凸起26和内凸起27,下垫圈23还包括外壁24、内壁25、外凹槽28和内凹槽29。

如图14所示,外凸起26和内凸起27均设置在上垫圈21的下部,外凸起26靠近上垫圈21的外侧,内凸起27靠近上垫圈21的内侧。

外凸起26可以是对称设置的独立的多个凸起,也可以是整体的环状凸起。在本实施例中,外凸起26优选的为环状凸起,采用环状凸起能够提供较好的防护性能。

与外凸起26相似,内凸起27可以是对称设置的独立的多个凸起,也可以是整体的环状凸起。在本实施例中,内凸起27优选的为环状凸起。

当外凸起26和内凸起27均为环状凸起时,外凸起26的外径小于上垫圈21的外径,外凸起26的内径大于上垫圈21的内径;内凸起27的外径小于上垫圈21的外径,内凸起27的内径大于上垫圈21的内径;外凸起26的内径大于内凸起27的外径。

如图15所示,外壁24设置在下垫圈23的外侧,内壁25设置在下垫圈23的内侧,外壁24的下表面、内壁25的下表面与下垫圈23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外壁24、下垫圈23和内壁25一体成型。

外壁24呈圆环状,外壁24的高度大于下垫圈23的高度(即厚度),外壁24的内径等于下垫圈23的外径;内壁25呈圆环状,内壁25的高度大于下垫圈23的高度(即厚度),内壁25的外径等于下垫圈23的内径;外壁24、下垫圈23和内壁25呈“山”字形。

外壁24的高度小于等于弹性体22处于完全压缩状态时的高度和下垫圈23的高度之和。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外壁24的高度等于弹性体22处于完全压缩状态时的高度和下垫圈23的高度之和。

内壁25的高度小于等于上垫圈21的高度、弹性体22处于完全压缩状态时的高度和下垫圈23的高度之和。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内壁25的高度等于上垫圈21的高度、弹性体22处于完全压缩状态时的高度和下垫圈23的高度之和。

外壁24内设置外凹槽28,外凹槽28可以是对称设置的独立的多个凹槽,也可以是整体的环状凹槽。在本实施例中,外凹槽28优选的为环状凹槽。

内壁25内设置内凹槽29,内凹槽29可以是对称设置的独立的多个凹槽,也可以是整体的环状凹槽。在本实施例中,内凹槽29优选的为环状凹槽。

当外凹槽28和内凹槽29均为环状凹槽时,外凹槽28的外径小于外壁24的外径,外凹槽28的内径大于外壁24的内径,外凹槽28与外凸起26的规格相同;内凹槽29的外径小于内壁25的外径,内凹槽29的内径大于内壁25的内径,内凹槽29与内凸起27的规格相同。

上垫圈21的外径小于或等于外壁24的外径,上垫圈21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内壁25的内径。

弹性体22的完全放松状态时的高度小于等于外壁24的高度和外凸起27的高度和与下垫圈23的高度之差,弹性体22的完全压缩状态时的高度大于等于外壁24的高度与下垫圈23的高度之差。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弹性体22的完全放松状态时的高度等于外壁24的高度和外凸起27的高度和与下垫圈23的高度之差,弹性体22的完全压缩状态时的高度等于外壁24的高度与下垫圈23的高度之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垫圈21和下垫圈23能够进行嵌套设置,即上垫圈21的外凸起26与下垫圈23的外凹槽28配合,上垫圈21的内凸起27和下垫圈23的内凹槽29配合,能够使弹性体22处于上垫圈21和下垫圈23的形成的封闭空间中,有效防止弹性体22受到外界的压力或腐蚀。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与实施例4的动态反馈系统不同,其区别之处在于:上垫圈21还包括外卡块30和内卡块31,下垫圈23还包括外卡槽32和内卡槽33。

如图16所示,外凸起26的下部的外侧设置有外卡块30,内凸起27的下部内侧设置有内卡块31。

外卡块30的底部和外凸起26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卡块31的底部与内凸起27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

外卡块30可以是对称设置的独立的多个卡块,也可以是整体的环状卡块。在本实施例中,外卡块30优选的是环状卡块。

内卡块31可以是对称设置的独立的多个卡块,也可以是整体的环状卡块。在本实施例中,内卡块31优选的是环状卡块。

当外卡块30和内卡块31均为环状卡块时,外卡块30的内径等于外凸起26的外径,外卡块30的外径小于上垫圈21的外径,外卡块30的高度小于外凸起26的高度;内卡块31的外径等于内凸起27的内径,内卡块31的内径大于上垫圈21的内径,内卡块31的高度小于内凸起27的高度;外卡块30的高度与内卡块31的高度相等。

如图17所示,外凹槽28的外侧设置有外卡槽32,内凹槽29的内侧设置有内卡槽33。

外卡槽32的底部与外凹槽28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卡槽33的底部与内凹槽29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

外卡槽32可以是对称设置的独立的多个卡槽,也可以是整体的环状卡槽。在本实施例中,外卡槽32优选的是环状卡槽。

内卡槽33可以是对称设置的独立的多个卡槽,也可以是整体的环状卡槽。在本实施例中,内卡槽33优选的是环状卡槽。

当外卡槽32和内卡槽33均为环状卡槽时,外卡槽32的内径等于外凹槽28的外径,外卡槽32的外径小于外壁24的内径,外卡槽32的高度小于外凹槽28的高度;内卡槽33的外径等于内凹槽29的内径,内卡槽33的内径大于内壁25的内径;外卡槽32与内卡槽33的高度相等。

外卡槽32的高度大于外卡块30的高度,外卡槽32的高度至少等于外卡块30的高度的3~4倍。同样的,内卡槽33的高度大于内卡块31的高度,内卡槽31的高度至少等于内卡块31的高度的3~4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垫圈21和下垫圈23能够进行紧密地嵌套,且上垫圈21和下垫圈23不会出现相互脱离的情况,避免发生意外。

进一步地,当外卡块30、内卡块31、外卡槽32、内卡槽33均为对称设计的独立的多个卡块或卡槽时,上垫圈21与下垫圈23进行相互配合,能够有效防止上垫圈21或下垫圈23发生自旋转。

外壁24的高度和外凸起26的高度之和,减去下垫圈23的高度,再减去外卡块30的高度,再减去外凹槽28的高度与外卡槽32的高度之差,其结果等于弹性体22的完全放松状态时的高度。

外壁24的高度与下垫圈23的高度之差等于弹性体22的完全压缩状态时的高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技术方案可供参考。

1、外卡块30可以设置在外凸起26的内侧,外卡块30的外径等于外凸起26的内径,外卡块30的内径大于内凸起27的外径。

内卡块31可以设置在内凸起27的外侧,内卡块31的内径等于内凸起27的外径,内卡块31的外径小于外凸起26的内径。

外卡块30的内径大于内卡块31的外径。

相应的,外卡槽32可以设置在外凹槽28的内侧,内卡槽33可以设置在内凹槽29的外侧。外卡槽32和内卡槽33的规格同上述所述。

2、外卡块30可以设置在外凸起26的外侧,内卡块31可以设置在内凸起27的外侧。

相应的,外卡槽32可以设置在外凹槽28的外侧,内卡槽33可以设置在内凹槽29的外侧。

各自的规格同上述所述。

3、外卡块30可以设置在外凸起26的内侧,内卡块31可以设置在内凸起27的内侧。

相应的,外卡槽32可以设置在外凹槽28的内侧,内卡槽33可以设置在内凹槽29的内侧。

各自的规格同上述所述。

4、外卡块30可以同时设置在外凸起26的外侧和内侧,内卡块31可以同时设置在内凸起27的外侧和内侧。

相应的,外卡槽32可以同时设置在外凹槽28的外侧和内侧,内卡槽33可以同时设置在内凹槽29的外侧和内侧。

各自的规格同上述所述。

5、可以只单独设置外卡块30或内卡块31,相应的,只单独设置外卡槽32或内卡槽3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