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健床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5007发布日期:2019-05-07 21:30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复健床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物理医疗结构,尤指一种复健床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罹患脑部、脊髓损伤、中风、肌肉萎缩、生理机能退化或瘫痪等症状的病人来说,除了日常生活需依赖医疗辅具移动及定位身躯以外,复健治疗也必须通过相关辅助器材的协助才能进行。传统的复健器材,如图13及图14所示,其包含一复健平台40,该复健平台40具有一滑槽41,一滑动座42可滑动的安装于该复健平台40的滑槽41内,该滑动座42具有一握柄421,以供患者双手握持并沿着该滑槽41施力滑动进行复健动作,然而中风患者多为单边行动不便,当双手均握持该滑动座42的握柄421时,即通过行动无虞的手施力推动该滑动座42,进而让行动不便的手可通过滑移座的位移获得手臂肌肉的伸展活动,达到复健效果。

详观上述已知结构不难发觉其尚存有些许不足之处,主要原因如下:传统的复健器台将双手均握持于该滑动座42上,在施力滑动时,容易因施力介入而影响复健效果,且该滑槽41仅有直上直下的滑行动作,难以依患者需求或是阶段进行调整,无法得知目前患者复健情况的好坏及进度,且该复健平台40多形成倾斜状具有一滑动斜面,当滑动座42以被施力滑动至该滑槽41的上端时,其下滑速度及重量会因重力而不同,加上该滑动座42滑行时无法被暂停,导致复健过程中容易因体力不支或肌耐力不足而有受伤的疑虑,缺乏安全性,实有改善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的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单纯提供行动不便的单手进行复健动作的复健床结构。

一种复健床结构,其包含:一复健平台、一第一滑座以及一第二滑座,其中,该复健平台具有一桌面,该桌面设有相平行的一第一滑槽、一第二滑槽,以及一介于该第一、二滑槽间的导引平台,该第二滑槽沿着滑移路径设有一刹车单元,该导引平台对应该第一、二滑槽设有一第一轨道以及一第二轨道,该第一轨道较该第二轨道长,且该第一、二轨道间以梯形状相连通设有一导入轨道以及一导出轨道,且该导引平台于该第一轨道与该导入轨道交界处设一跳脱柱体,再由该导出轨道及该第二滑槽间设有多个穿设孔,并供一挡柱选择插设,而该导引平台前端还设有一导轮,并通过该导轮滑动牵引一具配重块的绳体,该绳体的另一端则设一导柱,该导柱滑动限制于该第一、二轨道以及该导入轨道以及该导出轨道间,该第一滑座滑设安装于该第一滑槽内,该第一滑座以一支架朝向该导引平台设有一可旋摆活动的第一勾件,并利用该第一勾件卡掣连动该导柱沿着该第一轨道位移,而该跳脱柱体则供第一勾件抵靠旋摆而脱离该导柱,且该第一滑座设有一握柄以及一主动件,并经由该主动件连接控制该刹车单元,该第二滑座滑设安装于该第二滑槽内,该第二滑座以一支架朝向该导引平台设有一可旋摆活动的第二勾件,并利用该第二勾件衔接该导柱而被牵引沿着该第二轨道位移,再利用该挡柱抵靠旋摆该第二勾件而脱离该导柱,且该第二滑座设有一被动件,该被动件经由该主动件连接带动,进而随着该主动件活动而产生收缩、撑张的效果,通过上述结构,以构成一种复健床结构。

较佳地,该第一滑座的主动件以一压柄同步连动二活塞,再将该二活塞分别经由二管体连接该刹车单元以及该被动件。

较佳地,该刹车单元沿着该第二滑槽的位移路径设有一囊体以及一刹车板,该囊体与该主动件的其中一活塞连接,并利用至少二弹性件将该刹车板往该囊体方向靠拢。

较佳地,该被动件具有一伸缩囊体,该伸缩囊体具有一固定端以及一活动端,并将该活动端与该主动件的其中一活塞连接,使该伸缩囊体可随着主动件活动而产生收缩、撑张的效果。

较佳地,该第二滑座的两侧对称设有滑轨,以供该伸缩囊体的活动端穿设限位。

较佳地,该第一勾件概呈闪电状具有一卡勾部以及一抵靠部,并通过一弹簧限制而使该抵靠部常态下朝向该跳脱柱体,该第二勾件概呈T形状具有一扣合部以及一抵碰部,同样通过一弹簧限制而使该扣合部常态下正对该第二轨道上方。

较佳地,该第一轨道超过该导出轨道设一相连通的起点轨道,且该第一轨道与该导入轨道相接的末端设一单向挡板,而该导出轨道与该第一轨道相接的末端亦设一单向挡板。

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一)、该复健床主要通过牵引的方式达到第二滑座滑行位移的复健动作,可单纯提供行动不便的单手进行复健动作,而另一手则能在不影响复健过程中适时操作第一滑座并辅助第二滑座,有助于患者复健效果的提升,同时避免行动无虞的手介入太多而失去复健效果,确实达到复健功效。

(二)、该第二滑槽设有一刹车单元,并通过第一滑座达到该刹车单元的夹合释放,进而达到第二滑座的停止以及滑动,令患者可随时暂停该第二滑座的滑行动作,进而舒缓、休息,避免产生受伤情况,提升结构使用的安全性。

(三)、该第二滑槽以及该第二轨道间依序设有多个供该挡柱插设的穿设孔,能依照复健阶段而选择插设于任一穿设孔,进而调整该第二滑座位移的距离以及复健的强度,兼具结构使用的变化性及实用性。

(四)、该第二滑座还设有一被动件可随着该主动件活动而产生收缩及撑张的效果,令该第二滑座不仅可提供手臂伸展的复健效果,还能通过被动件达到手掌及手指活动复健的效果,增添复健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刹车单元的刹车状态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刹车单元脱离刹车状态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被动件撑张状态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被动件收缩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滑座拉动导柱以及配重块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滑座连动导柱位移至第一轨道末端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勾件以抵靠部碰撞跳脱柱体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勾件旋摆脱离导柱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柱沿着导入轨道进入第二轨道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柱受配重块牵引而沿着第二轨道往上滑移的示意图。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勾件以抵碰部碰撞挡柱的示意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勾件旋摆脱离导柱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柱脱离第二滑座并沿着倒出轨道位移的示意图。

图12A: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柱通过单向挡板并进入第一轨道的示意图。

图12B: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柱进入起点轨道的示意图。

图13:为已知的示意图。

图14:为已知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

[本实用新型]

10 复健平台;

11 桌面;

12 第一滑槽;

13 第二滑槽;

14 导引平台;

141 第一轨道;

142 第二轨道;

143 导入轨道;

144 导出轨道;

145 起点轨道;

146 单向挡板;

147 单向挡板;

148 跳脱柱体;

149 穿设孔;

150 挡柱;

15 刹车单元;

151 囊体;

152 刹车板;

153 弹性件;

16 导轮;

17 绳体;

171 配重块;

172 导柱;

20 第一滑座;

21 第一勾件;

211 卡勾部;

212 抵靠部;

22 握柄;

23 主动件;

231 压柄;

232 活塞;

233 管体;

30 第二滑座;

31 第二勾件;

311 扣合部;

312 抵碰部;

32 被动件;

321 伸缩囊体;

322 固定端;

323 活动端;

33 滑轨;

[背景技术]

40 复健平台;

41 滑槽;

42 滑动座;

421 握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首先,先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一种复健床结构,其包含:一复健平台10、一第一滑座20以及一第二滑座30,其中,该复健平台10具有一桌面11,该桌面11设有相平行的一第一滑槽12、一第二滑槽13,以及一介于该第一、二滑槽12、13间的导引平台14,该第二滑槽13设有一刹车单元15,该刹车单元15沿着该第二滑槽13的位移路径设有一囊体151以及一刹车板152,并利用至少二弹性件153将该刹车板152往该囊体151方向靠拢,该导引平台14对应该第一、二滑槽12、13设有一第一轨道141以及一第二轨道142,该第一轨道141较该第二轨道142长,且该第一、二轨道141、142间以梯形状相连通设有一导入轨道143以及一导出轨道144,该第一轨道141更超过该导出轨道144设一相连通的起点轨道145,且该第一轨道141与该导入轨道143相接的末端设一具弹性的单向挡板146,而该导出轨道144与该第一轨道141相通的末端亦设一具弹性的单向挡板147,且该导引平台14于该第一轨道141与该导入轨道143交界处设一跳脱柱体148,再由该导出轨道144及该第二滑槽13间设有多个穿设孔149,并供一挡柱150选择插设,而该导引平台14前端还设有一导轮16,并通过该导轮16滑动牵引一具配重块171的绳体17,该绳体17的另一端则设一导柱172,该导柱173滑动限制于该第一、二轨道141、142、该导入轨道143、该导出轨道144以及该起点轨道145间,该第一滑座20滑设安装于该第一滑槽12内,该第一滑座20以一支架朝向该导引平台14设有一可旋摆活动的第一勾件21,该第一勾件21概呈闪电状具有一卡勾部211以及一抵靠部212,并通过一弹簧限制而使该抵靠部212常态下朝向该跳脱柱体148,该卡勾部211卡掣连动该导柱172沿着该第一轨道141位移,而该跳脱柱体148则供该抵靠部212抵靠旋摆而脱离该导柱172,且该第一滑座20设有一握柄22以及一主动件23,该主动件23以一压柄231同步连动二活塞232,再将该二活塞232分别经由二管体233连接控制该刹车单元15以及该第二滑座30,且该刹车单元15将囊体151与该主动件23的其中一活塞232连接,该第二滑座30滑设安装于该第二滑槽13内,该第二滑座30以一支架朝向该导引平台14设有一可旋摆活动的第二勾件31,该第二勾件31概呈T形状具有一扣合部311以及一抵碰部312,同样通过一弹簧限制而使该扣合部311常态下正对该第二轨道142上方,该扣合部311衔接该导柱172而被牵引沿着该第二轨道142位移,再利用该挡柱150抵靠旋摆该抵碰部312而脱离该导柱172,且该第二滑座30设有一被动件32,该被动件32具有一伸缩囊体321,该伸缩囊体321具有一固定端322以及一活动端323,且该第二滑座30的两侧对称设有滑轨33,以供该伸缩囊体321的活动端323穿设限位,并将该活动端323与该主动件23的其中一活塞232连接,使该伸缩囊体321可随着主动件23活动而产生收缩、撑张的效果。

其结构的组成,再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该复健平台10分别以第一、二滑槽12、13安装该第一、二滑座20、30,再将一绳体17通过该导轮16连接一导柱172,该导柱172穿设于该导引平台14的起点轨道145内,同时将该第一滑座20滑设该第一滑槽12的位移路径前端,并以第一勾件21的卡勾部211与该导柱172扣合固定,而绳体17另一端则具有配重块171,还通过该配重块171使该第一滑座20限制于位移路径的前端,该第二滑座30未使用时位于该第二滑槽13位移路径的底端,且该第二滑槽13内设一刹车单元15,以作为该第二滑座30刹车停止使用,且该第一滑座20的主动件23分别将二活塞232的二管体233连接该刹车单元15的囊体15以及该被动件32的伸缩囊体321,当主动件23的压柄231未压掣动作时,其囊体151以及伸缩囊体321均形成饱和状态(如图3A所示),令该刹车单元15的刹车板152受囊体151推抵而夹靠限制该第二滑座30形成刹车状态,该伸缩囊体321则形成撑张状(如图4A所示),借以完成该复健床的配置。

其结构使用的状态,续请参阅图2、图5及图6所示,该复健床主要供中风患者进行手臂以及手指活动复健使用,由于中风患者多为单边行动不便,进行复健时,将行动不便的手握持该第二滑座30的被动件32,而行动无虞的另一手则握持于第一滑座20,借此实际使用时,先按压该第一滑座20于主动件23的压柄231,并经由活塞232将刹车单元15于囊体151的内容物抽出形成内缩状态(如图3B所示),使该刹车板152受弹性件153推抵而往囊体151方向靠合,进而让第二滑座30脱离刹车状态,再将第一滑座20沿着该第一滑槽12往下滑行位移,同时通过第一勾件21连动该导柱172由起点轨道145沿着第一轨道141往下滑动,并经由绳体17拉动该配重块171,当第一滑座20连动该导柱172位移至该第一轨道141的末端并通过该单向挡板146时,该第一勾件21的抵靠部212则会碰撞到该跳脱柱体148(如图7A所示),进而让该第一勾件21的卡勾部211往第一滑槽12方向旋摆而脱离该导柱172(如图7B所示),由于该第一轨道141已受单向挡板146封闭挡止,使该导柱172仅能往导入轨道143方向位移,并通过该导入轨道143斜向导引以及配重块171的牵引,再请由图8及图9所示观之,令该导柱172得以沿着导入轨道143位移至第二轨道142的底端,同时嵌入该第二勾件31的扣合部311,使该绳体17及其牵引的配重块171移转至该第二滑座30,此时再按压该第一滑座20于主动件23的压柄231,并经由活塞232将刹车单元15于囊体151的内容物抽出形成内缩状态(如图3B所示),使该刹车板152受弹性件153推抵而往囊体151方向靠合,进而让第二滑座30脱离刹车状态,借此,当该配重块171牵引该导柱172沿着该第二轨道142往上滑动时,能一并带动该第二滑座30沿着该第二滑槽13往上滑行位移,此时该行动不便手臂则会随着第二滑座30滑行而往前活动伸展,达到手臂肌肉的活动复健效果,而该被动件32也会经由主动件23的活动而产生收缩、撑张的动作(如图4A及图4B所示),达到同时活动手掌及手指的效果。

再者,续请参阅图9及图11搭配图10A及图10B所示,当第二滑座30持续沿着第二滑槽13滑行位移,并使该第二勾件31的抵碰部312碰撞该挡柱150时,该第二勾件31的抵碰部312则会被往下压掣旋摆,而让该扣合部311往上摆动而使导柱172脱离第二勾件31,此时该第二滑座30不会再沿着第二滑槽13位移,复健行程停止,该导柱172则一样随着配重块171牵引而沿着第二轨道142以及导出轨道144进入第一轨道141内,由于该导出轨道144末端亦设有一单向挡板147,请同时参阅图12A及图12B所示,使该导柱172通过单向挡板147而限制于起点轨道145后,会受到单向挡板147限制且防止导柱172直接从第一轨道141进入导出轨道144内。

更者,复健是急不得的,必须循序渐进慢慢增加活动强度以及距离,因此该挡柱150能依照复健阶段而选择插设于任一穿设孔149,如图8及图9所示,进而调整该第二滑座30位移的距离以及复健的强度。

另外,当第二滑座30沿着该第二滑槽13滑行位移进行复健时,若体力不支或是想稍作休息时,即可将主动件23的压柄231放开,并通过弹性件使活塞232缩回复位,如第图3A所示,此时该活塞232会将囊体151以及伸缩囊体321的内容物回充形成饱和状态,使该刹车板152再受到囊体151推抵而夹靠限制该第二滑座30形成刹车状态,达到停止第二滑座30滑行位移的效果。

借上述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可得到下述的效益:该复健床主要通过牵引的方式达到第二滑座30滑行位移的复健动作,可单纯提供行动不便的单手进行复健动作,而另一手则能在不影响复健过程中适时操作第一滑座20并辅助第二滑座30,有助于患者复健效果的提升,同时避免行动无虞的手介入太多而失去复健效果,确实达到复健功效。

该第二滑槽13设有一刹车单元15,并通过第一滑座20达到该刹车单元15的夹合释放,进而达到第二滑座30的停止以及滑动,令患者可随时暂停该第二滑座30的滑行动作,进而舒缓、休息,避免产生受伤情况,提升结构使用的安全性。

该第二滑槽13以及该第二轨道142间依序设有多个供该挡柱150插设的穿设孔,能依照复健阶段而选择插设于任一穿设孔149,进而调整该第二滑座30位移的距离以及复健的强度,兼具结构使用的变化性及实用性。

该第二滑座30还设有一被动件32可随着该主动件23活动而产生收缩及撑张的效果,令该第二滑座30不仅可提供手臂伸展的复健效果,还能通过被动件32达到手掌及手指活动复健的效果,增添复健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