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软骨取骨器和骨膜骨取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1172发布日期:2019-05-03 19:20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软骨取骨器和骨膜骨取骨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骨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软骨取骨器和骨膜骨取骨器。



背景技术:

在骨置换手术中,经常需要将病变骨取出,再从人体另一处取一块正常骨替换并填补在原来病变部分的凹坑上,例如在髂骨上取一小块骨膜骨替换距骨上病变的骨软骨。

目前的取骨工具包括一筒体,筒体一端设有内腔,其边缘均布有刃体形成取骨端,筒体另一端设有把手。使用时,将筒体的取骨端插入至距骨骨软骨病损处,然后使筒体绕其自身轴线转动并摇动,使位于筒体取骨端内的骨栓与外部的骨主体相互断裂,然后连同已断开的病变骨栓拔出取骨端。髂骨上正常骨膜骨的取骨方式与距骨上病变骨软骨的取骨方式相同。然而,由于筒体和内筒均为圆筒状,取骨端内骨栓没有被有效固定,造成取骨端内骨栓与骨主体断开的难度增大,而摇动取骨工具的筒体会造成骨主体上被切割的凹坑尺寸变大,即使填补上正常的骨替换块后,正常的骨替换块与凹坑之间的间隙也较大,延长了愈合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骨软骨取骨器和骨膜骨取骨器,其取骨时能对取骨端内的骨栓进行固定,使取骨端内骨栓与骨主体之间更容易断裂,而且正常骨膜骨替换块与病损处骨软骨凹坑的间隙较小,愈合时间大幅缩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软骨取骨器,包括设有第一内腔的第一圆筒,所述第一圆筒的一端设有与第一内腔连通、能插入骨软骨内的第一取骨端;骨软骨取骨器包括一端用于伸入至第一取骨端内并固定待取出骨栓的克氏针,还包括用于推出位于第一取骨端内骨栓的骨软骨排出件。所述第一取骨端外径为a。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骨软骨排出件包括同轴线布置的推杆和活塞,推杆穿过所述第一圆筒上与第一取骨端相反的一端,活塞位于所述第一内腔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推杆和活塞之间为可同轴线旋转连接,推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圆筒相适配的螺纹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克氏针与第一圆筒相互平行,所述活塞呈圆柱形,活塞上设有能让所述克氏针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截面尺寸与克氏针的截面尺寸相适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塞为橡胶材质的活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推杆与活塞相反的一端设有把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把手与推杆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取骨端为呈环形的刃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圆筒上与第一取骨端相反的一端设有握把,该握把的中部与第一圆筒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与所述骨软骨取骨器配合使用的骨膜骨取骨器,其结构与骨软骨取骨器基本相同,包括与所述第一圆筒对应且设有第二内腔的第二圆筒,所述第二圆筒的一端设有与第二内腔连通、能插入骨膜骨内的第二取骨端;骨膜骨取骨器包括一端用于伸入至第二取骨端内并固定待取出骨栓的克氏针,还包括用于推出位于第二取骨端内骨栓的骨膜骨排出件,所述第二取骨端的内径与骨软骨取骨器的第一取骨端外径a相同。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骨软骨取骨器和骨膜骨取骨器的优点为:

1、骨软骨取骨器和骨膜骨取骨器的取骨端插入至对应的骨内后,将克氏针伸入取骨端内并插入待取出骨栓中,以对该骨栓进行辅助固定,然后使取骨器的圆筒绕其自身轴线旋转,使取骨端内的骨栓与骨主体断裂分离,将取骨端拔出,再用排出件将取骨端内的骨栓推出,最后拔出克氏针。由于通过克氏针对取骨端内的骨栓进行固定,无需左右大幅度摆动取骨器圆筒,只需旋转圆筒即可使取骨端内的骨栓与骨主体断裂,操作更方便,而且骨主体上的凹坑尺寸基本和与其对应的取骨端外径相同,正常骨膜骨替换块与病损处骨软骨凹坑的间隙较小,患处愈合时间大幅缩短;

2、排出件包括同轴线布置的推杆和活塞,结构简单;

3、由于推杆上设有与圆筒相适配的螺纹部,当要推出取骨端内的骨栓时,需要使推杆与圆筒相对旋转,而推杆和活塞之间为可同轴线旋转连接,此时穿过活塞上的通孔进入骨栓内的克氏针防止活塞与骨栓之间的相对转动,减小损伤骨栓表面组织;

4、活塞为橡胶材质,进一步减小活塞对取骨端内骨栓的损伤;

5、推杆与活塞相反的一端设有把手,方便医护人员握住把手来操作推杆;

6、由于克氏针与圆筒相互平行,当需要将克氏针伸入内腔或从内腔中抽出时,可以先将把手从推杆上拆卸下来,接着将克氏针伸入或抽出内腔,然后再将把手装回推杆上,这样可以避免把手对克氏针的置入造成干扰,而且也有利于缩短推杆的长度;

7、取骨端为呈环形的刃体,使用时直接敲击圆筒,即可使取骨端插入至骨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8、在使用骨软骨取骨器和骨膜骨取骨器时,医护人员通过圆筒上的握把能对取骨器进行有效固定。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骨软骨取骨器的主视图;

图2为骨软骨取骨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向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的B向放大图;

图5为骨软骨取骨器第一取骨端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活塞的截面放大图;

图7为骨膜骨取骨器的主视图;

图8为骨膜骨取骨器第二取骨端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通过骨软骨取骨器取出病变软骨过程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通过骨软骨取骨器取出病变软骨过程的示意图之二;

图11为通过骨软骨取骨器取出病变软骨过程的示意图之三;

图12为通过骨膜骨取骨器取出正常骨膜骨替换块的示意图;

图13为将正常骨替换块与病损处骨软骨凹坑嵌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13所示,一种骨软骨取骨器,包括设有第一内腔11的第一圆筒1,所述第一圆筒1的一端设有与第一内腔11连通、能插入骨软骨内的第一取骨端12;骨软骨取骨器包括一端用于伸入至第一取骨端12内侧并固定待取出骨栓的克氏针3,还包括用于推出位于第一取骨端12内骨栓的骨软骨排出件2,所述第一取骨端12外径为a。本实施例中,a为1cm。除此以外,a还可以为0.8-3cm。通过其可将主体4上的病变骨软骨41取出,取出病变骨软骨41后,主体4上留有骨软骨凹坑42。

所述骨软骨排出件2包括同轴线布置的推杆21和活塞22,推杆21穿过所述第一圆筒1上与第一取骨端12相反的一端,活塞22位于所述第一内腔11中。推杆21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圆筒1外。

所述推杆21和活塞22之间为可同轴线旋转连接,推杆2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圆筒1相适配的螺纹部211。使用时,需要通过使推杆21和第一圆筒1相对旋转来改变活塞22在第一内腔11中的位置。

所述克氏针3与第一圆筒1相互平行,所述活塞22呈圆柱形,活塞22上设有能让所述克氏针3穿过的通孔221,所述通孔221的截面尺寸与克氏针3的截面尺寸相适配。本实施例中,骨软骨取骨器中设有两根克氏针3,两根克氏针3绕活塞22的中轴线均布,第一圆筒1上与第一取骨端12相反一端的位置设有两个能分别让两根克氏针3插入的贯穿孔。克氏针3的长度大于第一圆筒1的长度,从而让克氏针3一端插入至第一取骨端12内的病变骨栓14后,其另一端仍然位于第一圆筒1外侧,方便拔出。

所述活塞22为橡胶材质的活塞。

所述推杆21与活塞22相反的一端设有把手23。把手23为半球状,也可以为条状。本实施例中,把手23为半球状。

所述把手23与推杆2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把手23与推杆21之间为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取骨端12为呈圆环形的刃体。通过使第一圆筒1的一端侧壁逐渐变薄以形成呈圆环形的刃体的第一取骨端12。

所述第一圆筒1上与第一取骨端12相反的一端设有握把7,该握把7的中部与第一圆筒1连接。握把7为长条状,其中部与第一取骨端12连接。

一种与所述骨软骨取骨器配合使用的骨膜骨取骨器,其结构与骨软骨取骨器基本相同,包括与所述第一圆筒1对应且设有第二内腔51的第二圆筒5,所述第二圆筒5的一端设有与第二内腔51连通、能插入骨膜骨内的第二取骨端52;骨膜骨取骨器包括一端用于伸入至第二取骨端52内并固定待取出骨栓的克氏针3,还包括用于推出位于第二取骨端52内骨栓的骨膜骨排出件8。

第二取骨端52的结构与第一取骨端11的结构相同,骨膜骨排出件8的结构与骨软骨排出件2的结构相同。

通过骨膜骨取骨器取出骨膜骨主体6上的骨膜骨替换块61,其方式与通过骨软骨取骨器取出主体4上的病变骨栓41的方式相同,取出骨膜骨替换块61后,骨膜骨主体6上留有骨膜骨凹坑62。

骨膜骨取骨器与骨软骨取骨器的区别为,所述第二取骨端52的内径与骨软骨取骨器的第一取骨端12外径a相同,从而确保通过骨膜骨取骨器切割下来的正常骨膜骨替换块61尺寸与主体4上的骨软骨凹坑42尺寸相适配,减小两者之间的间距,缩短愈合时间。

第一取骨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刻度13。第二取骨端的外侧壁上也设有刻度,从而方便观察取骨端插入骨内的深度。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