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雾装置、起雾系统及冷冻消毒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12490发布日期:2019-07-31 20:3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起雾装置、起雾系统及冷冻消毒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冷冻消毒设备的起雾装置、一种包含这种起雾装置的起雾系统以及包含这种起雾系统的冷冻消毒设备。该冷冻消毒设备可用于组织病理分析的冷冻切片机。



背景技术:

冷冻切片机是一种医疗器械,其主要用于手术中新鲜组织作病理快速诊断,确定病变的性质,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例如可以向医生提供肿瘤有无转移、切除残端有无病变等信息。当在手术进行中突然发现病人的病变与原诊断、原定手术方案不相符合或者怀疑时,通常需要病理确定。快速冰冻切片是目前应用的最广泛的方法。

经取材的组织样本送入冷冻切片机后需经速冻、然后进行切片,在很短的时间出片后再进行病理检查,能让外科医生马上了解到可能的病变的性质。冷冻切片的种类较多,包括低温恒冷箱冰冻切片法,二氧化碳冰冻切片法,甲醇循环制冷冰冻切片法等,其中,低温恒冷箱冰冻切片法正在得到越来越广的关注和应用。

施用于上述冰冻切片方法的冷冻切片机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样本台、样本头、和刀架。组织样本在样本台上快速冷冻,然后被送到样本头上进行定位,刀架位于样本头附近,刀架上的刀对样本头上的组织样本进行切割。为使冷冻切片机内的温度保持低温,箱体内设有制冷部件。

为了保护操作人员、例如医护人员在进行冷冻切片操作时免于遭受来自组织切片的潜在的生物危害以及冷冻切片机中的其它污染源的危害,通常,冷冻切片机配备有冷冻消毒设备,以在冷冻机内部执行全面的消毒。在冷冻切片机中提供消毒的有效性目前已完成了各项测试,并且获得第三方的验证。

在目前的各种冷冻消毒设备中,需要设置将液体形式的消毒剂雾化成消毒气体的装置(一般被称为起雾装置)。起雾的机制通常采用振动起雾的方式。在此情况下,目前已有的起雾装置会产生如下一些不利的状况。

一方面,尽管消毒液体大部分情况下通过机械装置自动给送到起雾装置内,但仍不排除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需要操作人员手动将消毒液体添加到起雾装置内。当手动添加消毒液体时,往往很容易造成消毒液体添加过量,而过量的消毒液体尽管可以通过溢流口排出起雾装置,但也会造成起雾装置的失效。

为了避免由于人为添加过量消毒液体而导致的起雾装置失效,在目前的起雾装置中通常会将溢流口的高度设计成较高。然而,如果溢流口的高度设计成较高,则处于起雾腔室内的消毒液体在由于振动产生雾化的过程中,会随着振动而大幅波动。尤其是在消毒液体本身的液位已经较高的情况下,这种振动带来的波动会导致消毒液体“封住”溢流口,从而导致起雾腔室内的气压不平衡,从而严重影响雾化气体向起雾装置外部的顺利排出,进而造成起雾失效。

另一方面,消毒液体通常采用诸如双氧水之类的强氧化剂,而这种强氧化剂的价格偏高,对实验室成本造成一定影响。然而,消毒液体极有可能在雾化循环过程中会由于起雾装置的起振被振动离开起雾腔室以及由此起雾装置,进而造成消毒液体的浪费。

另外,目前已知的起雾装置并没有对起雾腔室内的消毒液体消耗量的计算,也没有对各种原因(硬件、软件)的起雾失效的警报提示,不便于操作人员及时掌握该设备的状态。

至此,目前在冷冻消毒设备的领域中还存在对起雾装置的改进需求,尤其是需要提供可以实现减少消毒液体的浪费、并且能够避免起振的消毒液体将溢流口堵住从而影响雾化气体的排出的一种起雾系统。尤其是,这种起雾系统的工作应当更为稳定、可靠,并且有起雾失效的警报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冷冻消毒设备的起雾装置,该起雾装置包括起雾装置主体,该起雾装置主体在其内部限定出起雾腔室,用以接纳引入起雾装置的消毒液体,该起雾装置构造成能借助振动将位于起雾腔室内的消毒液体雾化成气体并将其排出,在起雾装置主体上设置有溢流口,高于溢流口的所述消毒液体能经由所述溢流口排出起雾腔室,在溢流口与起雾腔室之间还布置有阻流机构,该阻流机构构造成能防止消毒液体在起雾过程中从溢流口流出起雾腔室。

借助该起雾装置,可以一方面减少消毒液体在起雾过程中流出起雾腔室而导致的消毒液体浪费,另一方面,仍可以确保起雾腔室内的正常压力而不会造成雾化气体无法排出起雾腔室等问题。

较佳地,该溢流口构造成在起雾装置主体的面向外部的侧壁表面上开设的开口,以使得溢流口直接通向起雾装置的外部,但不直接通向内部的起雾腔室。

由此,既可以通过该溢流口避免过多的消毒液体被加入起雾腔室中,又可以确保起雾腔室内的正常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阻流机构可以包括在起雾装置主体的面向起雾腔室的侧壁表面上开设的防振口,防振口构造成能与溢流口流体连通,其中,防振口的高度低于溢流口的高度。

由此,能以十分简单的结构来避免消毒液体在起雾过程中流出起雾腔室,即该阻流机构的设置非常易于生产且成本低。

特别是,防振口可以借助通道与溢流口流体连通,通道在起雾装置主体的侧壁中垂直于该溢流口和/或防振口延伸。

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将防振口与溢流口流体连通,从而保持起雾腔室内外压力平衡,并且提供了一种简单生产的阻流机构,由此高效地防止消毒液体在起雾过程中意外流出起雾腔室。

更特别是,该通道在起雾装置主体的侧壁中可以延伸成使通道仅部分地与溢流口相交。换言之,通道可以不与溢流口完全对准。借助该布置,能在保持内外连通的情况下以紧凑的结构来实现阻流机构对消毒液体的可控阻流。

有利的是,溢流口的高度设置成使得低于溢流口的消毒液体在起雾过程中不会影响雾化的气体排出起雾腔室。借助该溢流口,可以实现在起雾前多余消毒液体的流出以及起雾时雾化气体的正常排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起雾系统,该起雾系统包括前述起雾装置,起雾装置包括消毒液体入口和气体出口,其中,起雾系统还包括用于使起雾装置产生振动的振动机构以及用于使消毒液体经由消毒液体入口选择性流入起雾腔室的阀。

借助该起雾系统,可以使消毒液选择性流入起雾腔室,实现对起雾用的消毒液体的量进行控制。同时,振动机构可以用于使起雾装置发生振动,实现消毒液体的雾化。

尤其是,该阀可以构造成电磁阀,该振动机构在起雾腔室内的消毒液体的容积低于预定容积时的电路电流为阈值电流,该电磁阀可以根据阈值电流来选择性打开,以使消毒液体流入起雾腔室。

由此,借助一个变量就可以控制电磁阀的选择性开闭,从而使适量的消毒液体进而起雾腔室。

特别有利的是,使起雾系统包括警报装置,该警报装置构造成在电磁阀在预定的时间段内的打开次数低于设定值时发出起雾失效的警报。

通过将该阈值电流作为开闭阀、尤其是电磁阀的参数,可以实现对起雾系统的整个控制的闭环调节,从而使操作人员能知晓实际起雾状态,避免起雾失效但系统仍工作的不利情况。

优选地,该起雾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使雾化的气体经由气体出口排出的通风装置,该通风装置布置在起雾装置的顶上,并且通过进气管路与起雾腔室流体连通,以将雾化的气体吹出起雾腔室。

借助该通风装置,可以使得雾化的气体更顺利地从起雾腔室排出,从而提高消毒液体的雾化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冷冻消毒设备,该冷冻消毒设备包括前述起雾系统以及用于冷冻切片的低温恒冷箱,由起雾系统雾化的气体经由气体出口排出到低温恒冷箱,以进行冷冻消毒。

上述冷冻消毒设备提供了便于低温恒冷箱正常切片工作的起雾系统,由消毒液体雾化的气体能以简单的构造排入低温恒冷箱以进行消毒。

有利的,该冷冻消毒设备还可以包括用于储存消毒液体的消毒液体储箱和用于容纳经由溢流口流出的消毒液体的废料箱。由此,可以通过提供用于起雾的消毒液体的储存和起雾腔室中多余消毒液体的储存提供完整的、符合实验室标准的冷冻消毒过程。

附图说明

图1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冻消毒设备的示例性立体图;

图2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雾系统的示例性立体图;

图3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雾系统中的电磁阀的示例性工作原理图;

图4A和4B分别示意地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起雾装置的示例性立体图和剖视图;

图5示意地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起雾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6A和6B分别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雾装置的示例性立体图和剖视图;以及

图7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雾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冻消毒设备100是参照冷冻切片机进行描述的,但可以理解到冷冻消毒设备100还可应用于其它生物组织处理设备。在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已知的用于冷冻切片的低温恒冷箱80的一部分。

为了例如向冷冻切片机提供消毒剂、主要是呈雾化气体形式的消毒剂,冷冻消毒设备可以包括用于储存液体形式的消毒剂的消毒液体储箱90。如图1中所示,该消毒液体储箱90可以紧邻低温恒冷箱80布置,例如布置在低温恒冷箱80的侧面上。

该冷冻消毒设备100可包括用于将消毒液体10雾化成气体的起雾系统。该起雾系统50有利地布置在低温恒冷箱的下方,如图1中示意所示。但也可以理解到,起雾系统50也可以布置在相对于低温恒冷箱80的其它位置,或者甚至起雾系统50中的一部分部件位于低温恒冷箱80的下方,而另一部分部件位于其它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起雾系统50可包括起雾装置40,该起雾装置40包括用于使消毒液体10进入起雾装置40的消毒液体入口45和用于使雾化的气体排出起雾装置40的气体出口48(在图2中更详细示出)。有利地,该气体出口48与需要提供消毒气体的低温恒冷箱80流体连通。尤其是,该气体出口48可以通过任何形式的管路58、例如软管连接到低温恒冷箱80 的消毒剂进口。

同样,处于消毒液体储箱90内的消毒液体10也可以与起雾装置40的消毒液体入口45流体连通。例如,消毒液体10可以经由位于二者之间的任何形式的管路、尤其是图1中所示的软管流向起雾装置40的消毒液体入口45(在图2中更详细示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雾系统50可包括用于使消毒液体10起振的振动机构60,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通过振动方式雾化消毒液体10的方式。有利的是,该振动机构60可以设计成压电陶瓷机构,以将电能与机械能进行转化,从而对位于起雾装置40的起雾腔室44内的消毒液体10进行振动和雾化。特别是,该振动机构60可以直接固定在起雾装置40上、例如其主体上,以与起雾装置40直接相关联,从而减少振动损失。

此外,为了使雾化的气体更快地、或者以受控的方式流向低温恒冷箱 80的消毒剂进口,起雾系统50还可以包括通风装置54。该通风装置54例如可以借助进气管路55与起雾装置40的起雾腔室44内部连通,从而有利于将雾化的气体吹出起雾装置40。较佳地,该通风装置54构造成风机、风扇等常见部件。更佳地,该通风装置54直接布置在起雾装置40的顶上,如图2中所示。

在该图2中还示出了用于连接通风装置54和起雾装置40的管路。可以理解到,在起雾装置40上也布置有对应的用于接纳这种连接管路的开口。有利地,通风装置54的致动根据特定的需要预先在控制器中存储和编程,以选择性调节通风装置54的开闭和单位时间内的通风量。

为了实现使消毒液体10从消毒液体储箱90选择性地流入起雾装置40,起雾系统50还包括阀、尤其是电磁阀30。该阀可以控制进入起雾装置40 的起雾腔室44内的消毒液体10及其流量。如图2中所示,该电磁阀30可以布置在起雾装置40的顶上,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种布置方式。

在图3中示出用于振动机构60的驱动电路。首先,将起雾腔室44的总容积定义为V。当起雾装置40内的消毒液体10以预先定义的某一百分比的V、例如四分之一的V起振时,将驱动电路中的电流定义为阈值电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将该阈值电流作为开闭阀、尤其是电磁阀30的参数。更具体来说,当感测到未达到上述阈值电流时,这表示起雾腔室44内的消毒液体10的体积(由于不断起雾消耗)低于预先定义的百分比、例如低于四分之一的V。此时,阀门打开,以向起雾腔室44供给新的消毒液体10。当感测到重新达到上述阈值电流时,则关闭阀门,从而阻止向起雾腔室44 供给新的消毒液体10。

为了确保振动机构60处于正常工作,在振动机构60内设置有传感器,如图3中所示。该传感器包括伸入消毒液体10中的导体。当起雾腔室44 内的消毒液体10可以覆盖导体16(导体周围设置有与电路隔离的绝缘体 12)时,则振动机构60的电路是导通的(图3中的C1大于C0),且振动机构60的电流可以被认为是正常电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雾装置40包括起雾装置主体41,该起雾装置主体 41包括具有一定厚度的侧壁42和底壁。起雾装置主体41的侧壁42、底部和顶盖(在图2中示出)限定出、即包围出起雾腔室44。消毒液体10在该起雾腔室44内雾化成气体。

根据如图4A和4B中所示的现有技术,起雾装置主体41的侧壁42上设置有溢流口43,该溢流口43贯穿整个侧壁42的厚度(如图4B中最清楚可见),以使起雾腔室44与外部可以直接连通。此外,还应注意到,现有技术的起雾装置40的溢流口43的位置较高、尤其是高于整个起雾装置 40的一半高度、特别是接近于起雾装置40的顶部。经由溢流口43排出起雾装置40的消毒液体10可以被送到废料箱95。

在此情况下,当操作人员手动向起雾装置40的起雾腔室44内添加消毒液体10时,往往会由于溢流口43的位置较高而添加较大的消毒液体量。当消毒液体量大时,在振动机构60通过振动来使消毒液体10起振以雾化出气体的过程中,消毒液体10本身会由于振动而产生很高的波浪,从而在某些瞬时遮盖住溢流口43,由此导致起雾腔室44内的压力不平衡。这种压力不平衡会导致雾化的气体无法根据需求及时排出起雾腔室44,从而堆积在起雾腔室44内的消毒液体10上方,这很可能会导致起雾失效。

为了解决这一长期以来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对起雾装置40进行了改进:首先,将起雾装置40的溢流口43设计成处于较低的位置、尤其是低于起雾装置主体41的一半高度的位置。该溢流口43的高度有利地设计成限定消毒液体10在起雾腔室44内的体积,即如果消毒液体10的高度低于该溢流口43,则在之后进行的振动起雾过程中,处于该高度的消毒液体10不会发生由于振动引起的大幅波动而造成瞬时堵塞溢流口43的问题。换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口43的高度设置成使得低于该溢流口43的消毒液体10在起雾过程中不会影响雾化的气体排出起雾腔室44。

在图6A中示出了这种溢流口43的一种示例性位置。然而,如果将溢流口43设置在较低的位置,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在振动过程中起雾腔室44内的至少一部分消毒液会经由该溢流口43被振出到起雾装置40之外,从而浪费价格昂贵的消毒液体10。

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雾装置40可包括阻流机构,该阻流机构可以布置在溢流口43与起雾腔室44之间。该阻流机构构造成能防止消毒液体10在起雾过程中从溢流口43流出起雾腔室44。可以理解到,本实用新型含义下的术语“防止”是指可以显著降低消毒液体10流出起雾腔室44,极微小量的流出也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由于阻流机构存在于溢流口43与起雾腔室44之间,可以理解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口43并不与起雾腔室44之间直接流体连通。更具体来说,该溢流口43可以构造成在起雾装置主体41的面向外部的侧壁42表面上开设的开口,以使得溢流口43直接通向起雾装置40的外部,但不直接通向内部的起雾腔室44。

换言之,如图6B中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口43并不贯穿起雾装置主体41的侧壁42的整个厚度,例如它可以仅从侧壁42的外表面向内延伸一定距离,该距离小于侧壁42的总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溢流口43 也可以仅仅表示位于起雾装置主体41的侧壁42的外表面上的开口,其几乎没有向侧壁42内部延伸的距离。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溢流口43(同样也适用于其它开口)的“直接连通”具有特定的含义,即是指当操作人员从起雾装置主体41的外部通过该溢流口43向起雾装置主体41内部的起雾腔室44观察时,可以直接观察到起雾腔室44。而反之,术语“不直接通向/连通”则是指当操作人员从起雾装置主体41的外部通过该溢流口43向起雾装置主体41内部的起雾腔室44观察时,无法直接观察到起雾腔室44,即在起雾装置40的内部和外部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阻挡/阻流”的技术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包括在所述起雾装置主体41的面向起雾腔室44 的侧壁42表面上开设的防振口46,该防振口46构造成能与溢流口43流体连通。尤其重要的是,该防振口46的高度应低于溢流口43的高度。

由于防振口46低于溢流口43,因此,位于起雾腔室44内的消毒液体 10在起振时尽管由于波动而向起雾腔室44四周的侧壁42内表面上喷溅,但由于振动而喷到侧壁42内表面上的消毒液体10仅通过防振口46向外流动。鉴于溢流口43高于防振口46,因此经由防振口46向外流动的些许消毒液体10会在其到达通往外部的溢流口43之前重新滴回到防振口46,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这些液滴经由溢流口43振动到起雾装置40之外。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防振口46和溢流口43也可以为在起雾装置主体 41的侧壁42上形成的一个通道47的两端、即位于侧壁42的内表面上的开口被称为防振口46,而位于侧壁42的外表面上的开口被称为溢流口43。但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防振口46的位置均低于溢流口43,以借助流出的消毒液体10的液滴自身的重量而防止向外流出溢流口43。

特别优选的是,防振口46与溢流口43具有明显的高度差。例如,溢流口43位于起雾装置40的一半高度处、或接近于一半高度处,而防振口 46接近于起雾装置40(或起雾腔室44)的底部,如图6B中示例性所示。

还例如,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可以从起雾装置主体41的外部朝向其内部在从侧壁42上钻出一个倾斜通孔,该通孔在侧壁42的内表面上的高度低于其在侧壁42的外表面上的高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溢流口43和防振口46为两个独立的开口,且溢流口43从侧壁42的外表面向侧壁42内部延伸一段距离(但不超出侧壁42 的总厚度),防振口46也从侧壁42的内表面向侧壁42外部延伸一段距离 (但不超出侧壁42的总厚度)。有利地,阻流机构还包括位于溢流口43 和防振口46之间的、用于将二者连接、尤其是流体连通的通道47,该通道 47可以在侧壁42中延伸。

只要是能将溢流口43和防振口46流体连通,呈任何形式的通道47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通道47可以是将溢流口43和防振口46连接的直线状通道,也可以是将溢流口43和防振口46连接的弯曲状通道,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S形路径的通道。优选地,通道可以在侧壁中垂直于溢流口和/或防振口延伸。

可以理解到,溢流口43相比于阻流机构,其高度并不一定是处于最高位置,而阻流机构中的防振口46的位置也不一定处于最低位置,而是存在各种可能性,只要满足防振口46(在侧壁42的内表面上与起雾腔室44直接连通的开口)低于溢流口43(在侧壁42的外表面上与外部大气直接连通的开口)即可。

如图6B中示例性所示,在溢流口43和防振口46之间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假若起雾装置主体41被水平放置的话)延伸的通道47,该通道47在侧壁42的大部分高度上延伸。在此情况下,经由防振口46滴出的消毒液体10的液滴必须经由该通道47才能流到溢流口43,但这通常是极难实现的。

有利地,通道47可以构造成在起雾装置主体41的侧壁42中延伸成使该通道47仅部分地与溢流口43相交。术语“部分相交”是指溢流口43的直径与通道47的直径存在部分交叠,但并不完全交叠(例如,溢流口43 并不完全处于通道的直径内),这是为了能够进一步阻挡液滴流出起雾腔室44。

此外,还可以理解到,通道47、溢流口43和防振口46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为在侧壁内形成的一个长孔。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通道47、溢流口43和防振口46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圆形,例如也可以为方形或者其它任何适当形状。

另外,还应注意到,尽管存在阻流机构,但在供给、例如添加消毒液体10时(即,在开始振动起雾之前),高于溢流口43液位的消毒液体10 仍然可以顺利地从溢流口43流出。也就是说,多余的消毒液体10不会由于阻流机构的存在而无法流出起雾腔室44。但可以理解到,与现有技术的起雾装置40相比,包括阻流机构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雾装置40可能将多余消毒液体流出的时间延长,因为消毒液体在到达溢流口43之前还需要流经阻流机构。

同样,尽管存在阻流机构,但起雾腔室44内部的气压仍然可以借助阻流机构和溢流口43以及由此和外部大气保持连通,而不会造成雾化的气体无法排出起雾装置40的问题。

接下来,借助图5和图7的对比来阐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雾过程的检测方式/策略与现有技术的差异。以下描述的各种策略均可预先编程在起雾系统50的控制器内。

如图5中所示,在开始起雾过程时,先启动振动机构60,并且将定时器设定为x秒(例如,1200秒,即20分钟),并且开始按秒倒数。

在启动振动机构60之后,先要预检振动机构60的电流是否大于阈值电流I。如前所述,如果当前电流小于阈值电流,则说明起雾腔室44内的消毒液体10的量少于期望的体积比例(例如,少于总容积的四分之一)。因此,如果振动机构60的电流未大于阈值电流,则打开阀(例如,电磁阀 30)y秒,以使得消毒液体10能够补给到起雾腔室44内,避免因消毒液体 10过少而造成任何起雾失效的问题发生。

在打开阀以进给消毒液体10的过程中,始终询问当前电流值是否大于阈值电流I。这种询问能以每z秒询问一次的方式来进行。如果当前的电流值仍未达到阈值电流,则打开阀w秒。然后,再进入每z秒询问一次的流程中。

当振动机构60的电流大于阈值电流I时,则控制器查看定时器是否计时为零(即,是否过去了x秒,例如是否过去了20分钟时间)。一旦达到了设定的x秒,即此时定时器为零,则结束上述起雾过程,这表示一个起雾周期的结束。

上述x、y、z和w均为可以预先设定的数值。

尽管现有技术的系统也可以告知消毒失效,即在冷冻消毒设备100完全不能再使用的最坏场景下进行报告,但没有额外的信息告知操作人员是否由于硬件失效而导致消毒过程失效。

同时,还可以理解到,在上述流程中并未考虑过起雾腔室44内的消毒液体10本身随着起雾的液体消耗量。由此,该起雾系统50不能探测到起雾腔室44中的实际状态究竟如何。

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雾检测过程有利地监测阀的打开次数作为检查起雾是否失效的一个关键参数。

如前所述,振动机构60(即,起振器)的导体16(例如,金属片)与消毒液体10(例如,强氧化剂)直接接触,因此振动机构60可能存在由于与消毒液体10的长期接触而导致金属片被腐蚀的风险。现有技术的检测方式无法检测出由于振动机构60的金属片被消毒液体10腐蚀所带来的起振失效问题。

当振动机构60由于这种直接接触带来的腐蚀而产生起振问题时,由于不足振动,起雾腔室44内的消毒液体10雾化成气体的量也会减少,由此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消毒液体10的量也比正常状况下要少。也就是说,阀打开以进给消毒液体10的周期被拉长了。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雾检测机制则利用了单位时间内阀打开的次数这一参数来间接地体现振动机构60是否失效、起雾是否失败。

如图7中所示,在开始起雾过程时,先启动振动机构60,并且将定时器设定为x秒(例如,1200秒,即20分钟),并且开始按秒倒数。

在启动振动机构60之后,同样也要先预检振动机构60的电流是否大于阈值电流I。如果当前电流小于阈值电流,则说明起雾腔室44内的消毒液体10的量少于期望的体积比例(例如,少于总容积的四分之一)。因此,如果振动机构60的电流未大于阈值电流,则打开阀(例如,电磁阀30)xx 秒、但不超过yy秒(yy值应大于xx值),以使得消毒液体10能够十分精确地预供给到起雾腔室44内,避免因消毒液体10过少而造成任何起雾失效的问题发生。

在打开阀xx秒、但不超过yy秒之后,再检查当前电流值是否大于电流阈值I,如果没有,则重复进行上述步骤。如果当前电流值大于电流阈值 I,则进入下一步骤。

在下一步骤中,打开阀并且供给消毒液体zz秒,这是出于容差的考虑。

然后,在定时器没有走完x秒的情况下,始终询问当前电流值是否大于阈值电流I。这种询问能以每z秒、例如没三秒询问一次的方式来进行。

如果当前的电流值仍未达到阈值电流I,则有利地以变化的周期来打开阀。例如,若此时处于x秒中的第一阶段(例如,20秒钟的前四分之一时间),则通过阀供给消毒液体10的过程持续Y秒。若此时处于x秒中的第二阶段,则通过阀供给消毒液体10的过程持续Y-2秒。若此时处于x秒中的第三阶段,则通过阀供给消毒液体的过程持续Y-3秒。若此时处于x秒中的第四阶段(例如,最后5秒),则通过阀供给消毒液体10的过程仅持续Y-2秒。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样的变化策略,而是可以采取与当前所处时间相关的任何有利方式来向起雾腔室44供给消毒液体10,而与现有技术中恒定的供给时间不同。设置不同的供给时间是考虑到预测一些不良、但仍然可以接受的失效模式。例如,一次不良的起雾(X分钟)会消耗Y秒供给的消毒液体10。如果供给消毒液体10发生在最后一分钟,则这意味着阀打开事件在下一循环中可能无法被触发。这将会导致一些循环的误判断。而上述建议的变化供给时间则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然后,当振动机构60的电流大于阈值电流I时,则控制器查看定时器是否计时为零(即,是否过去了x秒,例如是否过去了20分钟时间)。一旦达到了设定的x秒,即此时定时器为零,则结束上述起雾过程,这表示一个起雾周期的结束。

在关闭振动机构60的同时,还需要记录下在x秒(例如,1200秒)内的阀打开次数。如果阀打开的次数小于1次,则发出警报告知操作人员:消毒起雾失效或者至少存在问题。

前面的描述已经给出了许多特征和优点,包括各种替代的实施方式,以及装置和方法的结构和功能的细节。本文的意图是示例性的,并不是穷尽性的或限制性的。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对由所附权利要求所表达的术语的宽泛上位含义所指示的全部范围内做出各种改型,尤其是在结构、材料、元素、部件、形状、尺寸和部件的布置方面,包括这些方面在此处所描述的原理范围内的结合。在这些各种改型未偏离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程度内,意味着它们也包含于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