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残留型雾化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2109发布日期:2019-06-11 23:51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残留型雾化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残留型雾化杯。



背景技术:

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气雾疗法已被广泛推广,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效果,如感冒、发热、咳嗽、哮喘、咽喉肿痛、咽炎、鼻炎、支气管炎等。由于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是局部吸入给药,吸入给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办法是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疗法就是使用专门的雾化装置将药物溶液雾化成微小的颗粒,通过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及肺内并沉积,从而达到迅速、有效和无痛的治疗作用。因为气道是个开放的系统,它为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通过雾化吸入,药物作用直接且迅速,药物可直接到达病灶部位与受损组织直接接触,接触面积大,并且呼吸道黏膜及黏膜下有丰富的各种类型的药物受体,药物被吸入气道后能够广泛与受体接触,即在局部发挥异常强大的治疗作用,吸入的药雾直接作用于气道表面,免除了口服或注射途径需经血循环到达气道的时间,因而起效快。

医用雾化杯是医院普遍使用的一种药物雾化器械,其动力源大多采用压缩空气泵进行药液雾化治疗。现有雾化杯结构存在雾化过程中生成的大液滴飞溅到杯体侧壁的问题,使得杯体液滴残留量较大,造成药液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雾化杯雾化过程中生成的大液滴残留在杯体侧壁的问题,提供一种低残留型雾化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药液杯、杯盖和雾化芯,雾化芯上端边缘间隔设置有若干凸块,药液杯上端边缘设置有与凸块相配合的卡扣,药液杯的底部向上延伸有一个锥形连接嘴,药液杯的底部形成自中部向周围渐高的弧形底,连接嘴上安装有与连接嘴相配合的锥形芯体,芯体上开设有若干与药液杯的弧形底相通的导药槽,芯体的顶部设有与导药槽相通的出药口,雾化芯包括U型管体、第一螺旋挡板和第二螺旋挡板,第一螺旋挡板和第二螺旋挡板螺旋安装在U型管体的两侧管体上,第一螺旋挡板和第二螺旋挡板上的螺槽相互啮合,U型管体的下方固定安装有相互交叉且位于出药口上方的第一阻挡板和第二阻挡板,第一螺旋挡板和第二螺旋挡板与药液杯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杯盖可拆卸安装在药液杯上,药液杯上开设有喷雾口。

进一步,第一阻挡板和第二阻挡板结构、大小相同且均为长方体结构,U型管体安装第一阻挡板和第二阻挡板的位置开设有排气孔,排气孔的直径小于第一挡板的长度。

进一步,第一螺旋挡板和第二螺旋挡板与药液杯内壁之间的间隙为1~3mm。

进一步,芯体与U型管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第一螺旋挡板和第二螺旋挡板的螺槽之间距离为0.5~0.8cm。

进一步,导药槽的个数为2~5个且均匀分布在芯体内壁上。

进一步,杯盖上可拆卸安装有柔性膜,柔性膜内设有单向进气阀。

进一步,药液杯位于弧形底处设置有透明观察口,观察口上设有药物容积刻度。

进一步,雾化芯顶部外壁上设有若干凸起,杯盖上设有与凸起相对的卡槽。

进一步,药液杯外设有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低残留型雾化杯将雾化芯的管体设置为U型,U型管体的两侧管体上安装螺旋状的第一螺旋挡板和第二螺旋挡板,两个螺旋挡板的螺槽之间距离为0.5~0.8cm,U型管体的下方固定安装相互交叉且位于出药口上方的第一阻挡板和第二阻挡板,压缩空气从进气口进入逐渐变窄的连接嘴中,压缩空气通过细小的连接嘴形成高速气流,产生的负压带动药液杯底的药液向上移动喷射到第一阻挡板和第二阻挡板上,高速气流将药液不断冲击至螺旋挡板上,颗粒较大的药液不断下落至药液杯底部进行二次引流喷射,不断被分散的小颗粒药液从螺旋挡板之间的间隙逐渐向上移动,从喷雾口溢出。药液在高速气流的作用下不断雾化,相对于传统雾化杯的一个阻挡板,本实用新型雾化杯第一阻挡板和第二阻挡板的配合能够使得引流上来的药液分散的更加均匀,且螺旋挡板能够将挡板上残留的液滴不断引流下来,提高药液的利用率。

2、本实用新型低残留型雾化杯中的药液被充分分散后不断撞击第一螺旋挡板和第二螺旋挡板,大颗粒的药液随着螺旋挡板的螺旋方向被多次阻挡,落入药液杯的底部被导药槽再次导流,再次撞击阻挡板进行雾化,周而复始,使得大颗粒的药液逐渐变成小颗粒药液,成为雾状,依次通过第一螺旋挡板和第二螺旋挡板上的螺槽,最后通过喷雾口被患者吸收;同时第一螺旋挡板和第二螺旋挡板与药液杯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药液杯的杯壁上残留过多药液时,药液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杯壁流至药液杯底部,通过弹动药液杯的杯壁,也能将残留在杯壁的液滴抖落下来,防止药液浪费,减少药物的不必要流失,且提高了药液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低残留型雾化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药液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药液杯11、弧形底12、进气口13、连接嘴14、观察口15、喷雾口16、雾化芯17、杯盖18、凸起19、把手20、U型管体21、第一螺旋挡板22、第二螺旋挡板23、第一阻挡板24、第二阻挡板25、芯体26、柔性膜27。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低残留型雾化杯,包括药液杯11、杯盖18和雾化芯17,雾化芯17上端边缘间隔设置5个凸块,药液杯11上端边缘设置与凸块相配合的卡扣,药液杯11的底部向上延伸一个锥形连接嘴14,药液杯11的底部形成自中部向周围渐高的弧形底12。连接嘴14上安装与连接嘴14相配合的锥形芯体26,芯体26上开设4个与药液杯11的弧形底12相通的导药槽,芯体26的顶部开设有与导药槽相通的出药口。

雾化芯17包括U型管体21、第一螺旋挡板22和第二螺旋挡板23,第一螺旋挡板22和第二螺旋挡板23螺旋安装在U型管体21的两侧管体上,第一螺旋挡板22和第二螺旋挡板23上的螺旋方向相互啮合,第一螺旋挡板22和第二螺旋挡板23的螺槽之间距离为0.5cm。第一螺旋挡板22和第二螺旋挡板23与药液杯11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第一螺旋挡板22和第二螺旋挡板23与药液杯11内壁之间的间隙为3mm。

U型管体21的下方固定安装十字交叉且位于出药口上方的第一阻挡板24和第二阻挡板25,第一阻挡板24和第二阻挡板25结构、大小相同且均为长方体结构,U型管体21安装第一阻挡板24和第二阻挡板25的位置开设有排气孔,排气孔的直径小于第一挡板的长度。药液杯11位于弧形底12处设置有透明观察口15,观察口15上设有药物容积刻度。雾化芯17顶部外壁上设有5个凸起19,杯盖18上设有与凸起19相对的卡槽。通过凸起19卡设在杯盖18的卡槽内,将杯盖18扣合在雾化芯17上。杯盖18上通过螺栓可拆卸安装柔性膜27,柔性膜27内设置单向进气阀,该结构有利于患者吸收药液,在患者呼气的时候,柔性膜27处于打开状态,形成循环气流,避免出现负压或者真空状态,此外,柔性膜27设置为细菌过滤膜,细菌过滤膜具有抗菌、防尘的作用。药液杯11左上方开设喷雾口16,喷雾口16上连接口罩。

该低残留型雾化杯使用时,将药液加入药液杯11的弧形底12,从药液杯11进气口13的下端接入提供压缩空气的供气泵,将喷雾口16上连接口罩置于患者口部或者鼻腔;开启供气泵,通过观察口15观察药液的雾化情况来调节压缩空气的供气量,使得药液的雾化颗粒大小适合患者使用。当药液杯11内壁上残留药液时,可以手动弹动药液杯11使得药液落入药液杯11中再次雾化利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