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行器及其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51783发布日期:2019-06-29 01:32阅读:847来源:国知局
助行器及其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助行器的折叠装置及设有所述折叠装置的助行器。



背景技术:

参阅图1及图2,一种现有的助行器1,如中国专利案CN2796692Y所述,其包含一个H形前架11,及两个呈倒U形的侧架12,及两个折叠装置13。所述前架11包括两个位于两相反侧的套管111。每一侧架12的一侧可转动地设置在各自的套管111。每一侧架12具有一个供人握持的握持段121,及一个自所述握持段121向下延伸并插设到各别套管111的支撑杆122。所述折叠装置13分别设置在所述前架11的所述套管111,并分别与所述侧架12相连。

每一个折叠装置13包括一个固定片14、一个座体15、一个插销16、一个弹簧17,及一个扳把18。所述固定片14设置在各自的套管111外侧,并具有一个滑槽141。所述滑槽141具有一个弧形槽部142及一个圆槽部143。所述圆槽部143的径宽大于所述弧形槽部142的径宽。所述座体15被一个固定杆101安装在各自的支撑杆122,并具有一个供各自的支撑杆122插设的套设孔151,及一个上下贯穿的设置孔152。所述插销16安装在所述设置孔152并被所述弹簧17套设,且具有一个外径大于所述弧形槽部142的头部161,及一个外径小于所述弧形槽部142的杆身162。所述扳把18通过一个枢轴102枢设在各自的支撑杆122,并具有一个压抵在所述插销16的抵靠段181、一个连接所述抵靠部的套设段182,及一个自所述套设段182向外延伸的扳动段183。所述套设段182具有一个供各自的支撑杆122安装的套孔184,及两个位于两相反侧并供所述枢轴102插设的枢接孔185。所述扳把18的扳动段183延伸到所述侧架12的握持段121的下方,以供使用者扳动。当向上扳动所述扳把18的扳动段183时,所述扳把18会以所述枢轴102为中心摆动,所述抵靠段181就会向下移动并推压所述插销16,使所述插销16的头部161离开所述滑槽141的圆槽部143,此时所述插销16的杆身162即可在所述滑槽141的弧形槽部142内移动,这时所述侧架12就能相对所述前架11转动而收折。

此种折叠装置13在安装时,需要先在对应的侧架12的支撑杆122上钻出供所述枢轴102安装的孔洞,接着将所述扳把18套设到所述支撑杆122,而后再安装所述座体15,最后再用所述枢轴102将所述扳把18固定在所述支撑杆122上。其组装的步骤较为繁琐,有改良的需要。再者,所述扳把18的扳动段183是位于所述侧架的12的握持段121下方,虽然方便使用者扳动,但却占用到使用者手握的空间,当使用所述助行器1时,所述扳把18常会撞击到使用者的手部,因此也有改进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助行器的折叠装置,其结构较为精简且方便组装。

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的折叠装置,适用于安装在所述助行器,所述助行器包含H形的前架,及呈倒U形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架的侧架,所述折叠装置包含固定片、座体、固定器,及弹性件。

所述固定片适合设置在所述助行器的前架并邻近所述侧架。所述固定片包括顶面、底面,及自所述顶面贯穿至所述底面的滑槽。所述滑槽具有相连通的弧形槽部及圆槽部。所述圆槽部的径宽大于所述弧形槽部的径宽。

所述座体适用于设置在所述助行器的侧架。所述座体位于所述固定片的上方,包括开口朝向所述滑槽的贯穿槽。

所述固定器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座体的贯穿槽,包括插销及压把。所述插销可沿自身轴线移动,并具有杆身及固定头。所述杆身穿设出所述固定片的滑槽,且外径小于所述滑槽的弧形槽部的径宽。所述固定头设置在所述杆身的底部,且外径大于所述弧形槽部的径宽,并能卡固在所述滑槽的圆槽部。所述插销能相对所述固定片在一个卡固状态与一个活动状态间改变,在所述卡固状态时,所述插销与所述圆槽部卡合,在所述活动状态时,所述插销在所述滑槽内。所述压把具有固接在所述插销的连接段,及可被推压且自所述连接段向外延伸出所述座体外的操作段。

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座体与固定器的插销间,恒提供弹性偏移力,驱使所述插销的固定头朝所述固定片位移。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装置,所述座体的贯穿槽具有导引部,所述导引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销平行,所述压把还具有设置在所述连接段的导引块,所述导引块可滑移地设置在所述贯穿槽的导引部。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装置,所述座体的贯穿槽具有容置所述压把的连接段的大孔径部、容置所述插销的小孔径部,及区隔所述大孔径部及所述小孔径部的肩部,所述弹性件采用压缩弹簧并套设在所述插销,所述弹性件的两相反端分别靠抵在所述肩部及所述压把的连接段。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装置,所述插销的固定头是呈朝所述杆身逐渐收束的截头圆锥形。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装置,所述插销还具有设置于所述杆身顶部的外螺纹,所述压把的连接段具有供所述外螺纹锁固的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每一侧架包括适合供使用者握持的握杆段,及两个分别自所述握杆段的两相反端向下弯曲的弯杆段,所述折叠装置的压把的操作段具有与所述弯杆段相配的弯曲弧度,且所述操作段分别朝所述握杆段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每一个折叠装置的压把的操作段具有适合供使用者按压的按压端部,所述按压端部靠近所述侧架的握杆段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压把是固接在所述插销,不需额外通过枢轴安装在所述侧架,结构较为精简且方便组装,能提高组装的效率及良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占据使用者握持空间的助行器。

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包含前架、两侧架,及两个如前述的折叠装置。

所述前架呈H形,包括分别位于两相反侧的两个套管。

所述侧架皆呈倒U形,可转动地分别设置在所述前架的所述套管。

所述折叠装置的固定片分别设置在所述前架的所述套管。所述折叠装置的座体分别设置在所述侧架,且所述压把分别位于所述侧架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因所述压把是采用按压的方式操作,因此不需要延伸到适合供使用者四指按压的位置,而是分别位于所述侧架的侧面好让拇指进行按压操作,因此不会占用到使用者的握持空间,借此避免撞击到使用者的手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个部分立体分解图,说明一个现有的助行器;

图2是一个不完整的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现有的助行器的一个折叠装置;

图3是一个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助行器的一个实施例;

图4是一个部分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个前架、两侧架,及两个折叠装置的组合关系;

图5是一个不完整的部分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个折叠装置;

图6是一个顶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装置的一个座体;

图7是一个不完整的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所述折叠装置位于一个卡固状态;

图8是一个不完整的顶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所述折叠装置位于所述卡固状态;

图9是一个不完整的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所述折叠装置位于一个活动状态;

图10是一个不完整的顶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所述折叠装置位于所述活动状态;及

图11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个扳把位于所述侧架的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助行器的实施例,包含一个前架2、两侧架3,及两个折叠装置4。

所述前架2呈H形,包括一个实质上为横向延伸之前管21,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前管21两相反侧的套管22。所述套管22实质上为竖立。

所述侧架3皆呈倒U形,且可转动地分别设置在所述前架2的所述套管22。每一侧架3包括一个适合供使用者握持的握杆段31、两个弯杆段32、两个支撑杆段33,及一个横架34。所述弯杆段32分别自所述握杆段31的两相反端向下弯曲。所述支撑杆段33分别连接所述弯杆段32,用来支撑使用者的重量。所述横架34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杆段33,用于补强所述侧架3整体的结构强度。所述侧架3的其中一个支撑杆段33插设至所述前架2的其中一个套管22,另一个套管22则由另一侧架3的其中一个支撑杆段33安装。

参阅图5、图6及图7,所述折叠装置4分别设置在所述前架2及所述侧架3。每一个折叠装置4包括一个固定片41、一个座体42、一个固定器43,及一个弹性件44。

所述固定片41设置在所述前架2各自的套管22,并邻近所述侧架3,且具有一个顶面411、一个底面412,及一个自所述顶面411贯穿至所述底面412的滑槽413。所述滑槽413具有相连通的一个弧形槽部414及一个圆槽部415。所述圆槽部415的径宽大于所述弧形槽部414的径宽。所述弧形槽部414的圆心落在所述套管22的中心轴线上。

所述座体42设置在其中一侧架3的支撑杆段33,且位于所述固定片41的上方。所述座体42具有一个开口朝向所述滑槽413的贯穿槽421,及一个与所述贯穿槽421相间隔的套设槽422。所述贯穿槽421沿一个长度方向I延伸,并具有一个大孔径部423、一个小孔径部424、一个区隔所述大孔径部423及所述小孔径部424的肩部425,及两个导引部426。所述导引部426连接至所述大孔径部423,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I延伸。

所述固定器43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座体42的贯穿槽421,具有一个插销45及一个压把46。所述插销45具有一个沿所述长度方向I延伸的自身轴线L,且所述插销45可在所述贯穿槽421的小孔径部424中沿着所述自身轴线L移动。所述插销45还具有一个杆身451、一个固定头452及一个外螺纹453。所述杆身451穿设出所述固定片41的滑槽413,且外径小于所述滑槽413的弧形槽部414的径宽。所述固定头452设置在所述杆身451的底部,且外径大于所述弧形槽部414的径宽,并能卡固在所述滑槽413的圆槽部415。所述插销45的固定头452是呈朝所述杆身451逐渐收束的截头圆锥形。所述外螺纹453设置于所述杆身451的顶部。

所述压把46设置在所述贯穿槽421,并可沿所述长度方向I移动。所述压把46具有一个设置在所述大孔径部423的连接段461、一个自所述连接段461向外延伸出所述座体42外的操作段462,及两个导引块463。所述连接段461部分设置在所述大孔径部423,并具有一个固定端部464,及一个形成在所述固定端部464的螺纹孔465。所述固定端部464设置在所述贯穿槽421的大孔径部423,且通过所述螺纹孔465而固接所述插销45。所述螺纹孔465供所述插销45的外螺纹453锁固。所述操作段462具有与所述弯杆段32相配的弯曲弧度(见图11),且朝所述握杆段31延伸,并具有一个可被推压的按压端部466。所述按压端部466靠近所述侧架3的握杆段31的侧面,且适合供使用者按压。所述导引块463设置至在所述连接段461的固定端部464,并分别位于所述固定端部464的两相反侧,且可滑移地分别设置在所述贯穿槽421的导引部426内。

所述弹性件44设置在所述座体42与固定器43的插销45间,恒提供一个弹性偏移力,驱使所述插销45的固定头452朝所述固定片41位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44采用压缩弹簧,并套设在所述插销45,且所述弹性件44的两相反端分别靠抵在所述肩部425及所述压把46的连接段461的固定端部464。

参阅图3、图4及图5,组装时,是先将所述折叠装置4的所述固定片41分别以焊接或类似的方法安装到所述前架2的所述套管22,接着,再将每一侧架3的其中一个支撑杆段33插入所述折叠装置4的座体42的套设槽422,并再插入各自的套管22中,而后将所述横架34的两相反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杆段33。最后,把所述固定器43塞设到所述座体42的贯穿槽421的中,并让所述导引块463分别位于所述导引部426内。因所述压把46是固接在所述插销45,不需额外通过枢轴安装在所述侧架3,结构较为精简且方便组装,能提高组装的效率及良率。

操作所述压把46能将所述插销45相对所述固定片41在一个卡固状态与一个活动状态间改变。见图7、图8及图11,在所述卡固状态时,所述弹性件44推抵所述插销45,使所述固定头452与所述圆槽部415卡合,此时所述侧架3即被所述折叠装置4固定,而无法在所述套管22上转动。见图9及图10,当按压所述压把46的按压端部466,使所述固定器43沿所述长度方向I位移时,即会迫使所述插销45沿其自身轴线L向下移动,并让所述固定头452离开所述圆槽部415,此时即可推动所述侧架3带动所述座体42转动,同时带动所述插销45的杆身451移入所述滑槽413的弧形槽部414中,此时即为所述活动状态。当所述折叠装置4处于活动状态时,即可让所连接的所述侧架3在所述套管22上转动,进而将所述侧架3转动到邻近所述前架2之前管21,达到收折的效果。要展开时,只要反向旋转所述侧架3,直到所述折叠装置4的插销45移动到所述滑槽413的圆槽部415,并让所述插销45受所述弹性件44的推抵而使所述固定头452卡固在所述滑槽413的圆槽部415,此时即回复到如图7及图8所示的所述固定状态。另一个折叠装置4及所对应的侧架3的操作方式也相同。

因所述压把46是采用按压的方式操作,因此不需要延伸到适合供使用者四指按压的位置,而是分别位于所述侧架3的侧面好让拇指进行按压操作,所以不占用使用者的握持空间,借此避免撞击到使用者的手部。

综上所述,所述折叠装置4的结构较为精简,方便组装至所述前架2及所述侧架3上,且压把46的结构设计不占据使用者握持空间,能避免撞击到使用者的手部。因此,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