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摩椅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11981发布日期:2019-07-31 20:33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按摩椅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按摩椅,尤其涉及一种按摩椅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按摩椅一般采用行走式按摩机芯对人体进行按摩,按摩轨道结构通常为一体式。机芯按摩大致分为三种形式,当按摩轨道采用人体自然曲线对应的整体导轨形式时,机芯按摩范围可从头部按摩至大腿部,此类形式虽然按摩范围较大,但座部和背部相对位置不可调,导轨角度不能调节,无法满足使用者乘坐的舒适角度要求;当背架与座架采用分体式时,两者之间角度虽然可以任意调节,但按摩机芯行走范围受限,仅可在背部范围内行走或者仅在卧姿状态下才可实现从头部至大腿部的按摩,往往无法做到在满足使用者任意舒适角度要求的情况下同时增大机芯按摩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无极调节座架和背架相对角度的按摩椅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不论座架和背架相对位置如何,按摩机芯都能够从头部行走至大腿部的按摩椅框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按摩椅框架结构,包括座架、背架和用于支撑供按摩机芯行走的导轨的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架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座架上,驱动所述背架相对于所述座架转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连接所述背架;

所述支撑板包括支撑设置在所述座架上的第一部和支撑设置在所述背架上的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通过中间部相连接;所述支撑板上至少中间部为柔性结构。

较好地,可以在所述座架和/或所述背架上还设有用于限位所述中间部从而定型所述支撑板的限位机构。

所述限位机构的结构可以有多种,较好的,所述限位机构可以包括相对于所述背架定位的第一定位板和相对于所述座架定位的第二定位板;在所述背架与所述座架之间处于最小角度状态下,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对向所述支撑板的端面均压紧在所述支撑板上;在所述背架与所述座架之间处于最大角度状态下,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相对于所述支撑板悬空。

较好的,所述限位机构还可以包括第三定位板,在所述背架与所述座架之间处于最大角度状态下,所述第三定位板对向所述支撑板的端面压紧在所述支撑板上;

所述第三定位板的一个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一定位板或第二定位板上,所述第三定位板的中部通过连杆组件随所述背架的转动而上、下移动。

所述连杆组件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优选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背架上,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座架上;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三定位板的中部。

作为上述各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对向所述支撑板的端面的走向可以设计为呈弧形状,所述弧形状的曲度与按摩椅处于坐立状态时所述支撑板的形状相适配。该结构能够使按摩椅在坐立状态下,支撑板各部分处于圆滑过渡状态,从而使支撑其上的导轨处于顺滑状态,方便按摩机芯稳固而顺畅地沿着导轨行走。

上述方案中,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对向支撑板的端面可以是弧形面,较好的,可以在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对向所述支撑板的端面上间隔设有多个压块,同一定位板上的压块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弧面上。该结构能够适配不同体重的使用者对支撑板的压迫变形。

较好的,所述第三定位板对向所述支撑板的端面也就可以为弧形面,或者走向处于同一弧形面上,所述弧形面的曲度与按摩椅处于躺卧状态时所述支撑板的形状相适配。

上述各方案中的驱动装置可以根据需要选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一种,较好的,所述驱动装置可以为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底座和伸缩杆择一铰接在所述座架和所述背架上。

为方便各部件的连接和装配,可以在所述背架的中部设有连接架,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杆铰接在所述连接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按摩椅框架结构将背架铰接在座架上,同时将支撑板的中部设计为柔性结构,能够实现背架与座架之间相对角度的无级调节,从而实现靠背的升倒动作,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倚靠的舒适角度要求;并且无论按摩椅在哪种状态下,按摩机芯均能够从头部行走至大腿部,实现从头部至大腿部的按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背架和座架之间处于最大角度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背架和座架之间处于最小角度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背架和座架之间处于中间角度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限位机构连杆组件状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3后视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该按摩椅框架结构包括:

座架1,为按摩椅座部各部件的安装基础。

背架2,为按摩椅背部各部件的安装基础,背架2的第一端即下端铰接在座架1的后端部上,背架2的中部连接有外凸的连接架21。

支撑板6,用于支撑供按摩机芯行走的导轨3,采用弹性钢板制备,其第一部61 支撑设置在座架1上,第二部62支撑设置在背架2上,第一部61和第二部62通过中间部63相连接;中间部63能随背架2的转动而变形。

驱动装置4,用于驱动背架2相对于座架1转动,本实施例采用电动推杆,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其它驱动装置,例如液压装置、齿轮传动装置等等;电动推杆的底座41 铰接在座架1上,电动推杆的伸缩杆42的端部铰接在背架2的连接架21上;或者也可以将底座41铰接在背架2上,伸缩杆42铰接在座架1上。

限位组件5,用于限位支撑板的中间部63从而定型支撑板6,以使得支撑板上第一部61和第二部62之间的连接更稳固、过渡更顺滑,从而使得中间部63所支撑连接的导轨中间部分与导轨的其它部分顺滑连接,进而使得按摩机芯(图中未示出)在导轨上的行走更顺畅、更稳固;限位组件5可以设置在座架1上,也可以设置在背架2上,本实施例中的限位组件5设置在座架1和背架2上;包括:

第一定位板51和第二定位板52,其中第一定位板51相对于背架2定位,第二定位板52相对于座架1定位,用于在背架2与座架1之间处于最小角度状态下,即按摩椅处于坐立的极限状态下,第一定位板51和第二定位板52对向支撑板6的端面压紧在支撑板6的对应位置上;支撑板的中间部63在两块定位板的作用下与支撑板的第一部 61和第二部62处于顺滑过渡的连接状态,以使支撑其上的整根导轨处于顺滑状态,便于按摩机芯沿导轨3顺畅行走;第一、第二定位板同时还对中间部63进行限位,避免中间部变形,以进一步保证导轨3的形状,进而保证按摩机芯能沿导轨稳固、顺畅地行走。

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板51和第二定位板52对向支撑板6的端面走向呈弧形状,其曲度与按摩椅处于坐立状态下所设计的支撑板的形状相适配。考虑到不同体重的使用者所导致的支撑板的变形度不同,本实施例在第一定位板51和第二定位板52对向支撑板6的端面上间隔设置了多个压块55,同一定位板上的压块55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弧面上。

在背架2与座架1处于最大角度状态下,即按摩椅处于躺卧的极限状态下,第一定位板51和第二定位板52相对于支撑板6悬空。

第三定位板53,在背架2与座架1之间处于最大角度状态下,即按摩椅处于躺卧的极限状态下,第三定位板53对向支撑板6的端面压紧在支撑板6上;本实施例中,第三定位板53对向支撑板6的端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曲度与按摩椅处于躺卧状态时支撑板6的形状相适配。

第三定位板53的上端部铰接在第一定位板51上,第二端部为自由端;也可以将第三定位板53的下端部铰接在第二定位板52上,上端部为自由端;第三定位板53的中部通过连杆组件54能随背架2的转动而上、下移动。

连杆组件54,包括第一连杆541、第二连杆542和第三连杆543;其中,第一连杆 541的第一端铰接在背架2上,第一连杆541的第二端铰接第二连杆542的第二端,第二连杆542的第一端铰接在座架1上;第三连杆543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二连杆542的中部,第三连杆543的第二端铰接在第三定位板53的中部。

按摩椅处于坐姿状态下,电动推杆向上推动背架,如图2所示,背架与座架之间的角度减小,支撑板中间部曲率增大;第一连杆541的第一端在背架2的带动下上拉,向上拉动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带动第三连杆上推第三定位板,第三定位板不抵触在支撑板上,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的下端面抵触在支撑板上,通过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下端面上各凸块的作用,中间部与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形成圆滑过渡连接,相应地,支撑板上的导轨形成顺滑的弧形连接,便于按摩机芯沿导轨稳固而顺畅地行走。

需要躺卧时,电动推杆上的伸缩杆回缩,向下拉动背架,背架绕座架向下转动,背架后仰,背架与座架之间的角度逐渐增大,当背架达到设计值的最大后仰位置时,背架与座架之间的角度最大,固定在座架和背架上的支撑板中间部的曲率最小;此时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对应于中间部的部分相对于支撑板悬空;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下推第二连杆的第二端,拉动第三连杆,使第三定位板下移,第三定位板的下端面抵触在中间部上,使中间部与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顺滑过渡,方便按摩机芯的行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