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7416发布日期:2019-05-24 21:24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穿刺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穿刺器。



背景技术:

穿刺器是一种常常运用在微创外科手术中的医疗器械,用于穿刺患者腹部的腹腔,以便医生进行腹腔镜手术,并使得内窥镜和手术器械从外界进出腹腔。

但是,目前的穿刺器都是用手直接将穿刺器压入并穿透患者的肌体到达腹腔内,在这过程中,没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往往需要尝试多次才能完全穿透患者的皮肤到达腹腔内,这为手术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穿刺器,包括:转动把手,转动把手的一端上设置有呈六边柱形状的驱动轴;套体,套体的两端贯通设置,套体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柱体,柱体套设于套体内,柱体的外周上设有与内螺纹适配对应的外螺纹,柱体的一端面上开设有与驱动轴适配的开口;穿刺针,穿刺针的尾端上固定设置有与柱体的另一端面相对设置的,且滑动地设置于套体内的滑动块。

这样,在使用时,只需将套体对准压贴在患者躯体,然后旋动转动把手来驱动柱体推动穿刺针向穿刺入患者的肌体,无需用手来直接将穿刺针压入并穿透患者的肌体到达腹腔内,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为手术带来了便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套体的外周上均布设置有多个沿着套体长度方向延展的凸起片。

这样,在操作者把持套体时,通过用手掌包握住凸起片,增强了手与套体的摩擦力,使用者可以更加稳定地把持住套体,使得在旋动转动把手时,套体不会轻易地随着转动把手发生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转动把手的一端上还设置有多个呈扇环体形状的立柱,多个立柱均匀地排布在驱动轴的周向上;柱体的一端面上开设有多个与立柱一一对应,且适配对应的凹槽。

这样,通过在驱动轴的周向上排布多个呈扇环体形状的立柱,在旋动转动把手驱动柱体转动时,通过立柱与凹槽的契合,立柱可以为驱动轴分担部分扭力,使得驱动轴不易发生断裂,从而转动把手可以将更大的扭力传递给柱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凹陷部均匀地排布转动把手的周向上。

这样,在旋动转动把手时,手掌上与凹陷部靠齐的部分陷入到凹陷部内,增大了手掌与转动把手的静摩擦力,使得手掌与转动把手之间不易发生滑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转动把手的自由端部设置为一与套体的虚拟中心轴垂直的平台。

这样,手掌中间部位抵压平台,通过转动把手和柱体,将手掌的压力传递给穿套体,由于平台与套体的虚拟中心轴垂直,使得手掌的压力沿着套体的虚拟中心轴驱使套体垂直地贴合在患者的肌体上,从而使得套体更加稳定地贴合在患者的肌体上,不发生偏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穿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转动把手与柱体连接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转动把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穿刺器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穿刺器包括:转动把手1,转动把手1的一端上设置有呈六边柱形状的驱动轴11;套体2,套体2的两端贯通设置,套体2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柱体3,柱体3套设于套体2内,柱体3的外周上设有与内螺纹适配对应的外螺纹31,柱体3的一端面上开设有与驱动轴11适配的开口32;穿刺针4,穿刺针4的尾端上固定设置有与柱体3的另一端面相对设置的,且滑动地设置于套体2内的滑动块41。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把手1呈椭圆体,以使得转动把手1更符合手掌的握紧状态;套体2呈直筒状,滑动块41与套体2间隙配合,以实现滑动设置在套体2内;柱体3上的外螺纹31为右旋类型。

使用过程:先将柱体3完全旋入到套体2内,使得柱体3的左端与套体2的左端平齐,然后将转动把手1的驱动轴11插入到柱体3的开口32内,再将穿刺针4的滑动块41放入到套体2内,滑动块41与柱体3的右端相抵接,此时穿刺针4的头部完全缩入到套体2内;接着将套体2对准压贴在患者躯体上所需要穿刺的部位上,左手握紧把持住套体2,然后用右手旋动转动把手1顺时针转动,旋动把手带着驱动轴11一同转动,驱动轴11带着柱体3转动,在外螺纹31和内螺纹的螺纹连接配合下,柱体3向右伸出,柱体3推动穿刺针4向套体2的外部伸出,从而使得穿刺针4缓缓地穿刺进入患者的肌体到达腹腔内,这样,在使用时,只需将套体2对准压贴在患者躯体,然后旋动转动把手1来驱动柱体3推动穿刺针4向穿刺入患者的肌体,无需用手来直接将穿刺针4压入并穿透患者的肌体到达腹腔内,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为手术带来了便利。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套体2的外周上均布设置有多个沿着套体2长度方向延展的凸起片21。这样,在操作者把持套体2时,通过用手掌包握住凸起片21,增强了手与套体2的摩擦力,使用者可以更加稳定地把持住套体2,使得在旋动转动把手1时,套体2不会轻易地随着转动把手1发生转动。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把手1的一端上还设置有多个呈扇环体形状的立柱12,多个立柱12均匀地排布在驱动轴11的周向上;柱体3的一端面上开设有多个与立柱12一一对应,且适配对应的凹槽33。

这样,通过在驱动轴11的周向上排布多个呈扇环体形状的立柱12,在旋动转动把手1驱动柱体3转动时,通过立柱12与凹槽33的契合,立柱12可以为驱动轴11分担部分扭力,使得驱动轴11不易发生断裂,从而转动把手1可以将更大的扭力传递给柱体3。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设有多个凹陷部13均匀地排布转动把手1的周向上。

这样,在旋动转动把手1时,手掌上与凹陷部13靠齐的部分陷入到凹陷部13内,增大了手掌与转动把手1的静摩擦力,使得手掌与转动把手1之间不易发生滑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把手1的自由端部设置为一与套体2的虚拟中心轴垂直的平台14。

这样,手掌中间部位抵压平台14,通过转动把手1和柱体3,将手掌的压力传递给穿套体2,由于平台14与套体2的虚拟中心轴垂直,使得手掌的压力沿着套体2的虚拟中心轴驱使套体2垂直地贴合在患者的肌体上,从而使得套体2更加稳定地贴合在患者的肌体上,不发生偏移。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